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1-19 05:14:4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共19分)
陆子名羽,字鸿渐,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有仲宣、孟阳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而为人才辩笃信,褊躁多自用意。朋友规谏,豁然不惑。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人或疑之,谓多生瞋。及与人为信,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愆也。
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滨,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常扁舟往来山寺,随身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往往独行野中,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曙达暮,至日黑兴尽,号泣而归。故楚人相谓:“陆子盖今之接舆也。”
天宝中,郢人酺【注】于沧浪道,邑吏召子为伶正之师。时河南尹李公齐物出守见异,捉手拊背,亲授诗集,于是汉沔之俗亦异焉。后负书于火门山邹夫子别墅,属礼部郎中崔公国辅出守竟陵郡,与之游处,凡三年。
洎至德初,秦人过江,子亦过江,与吴兴僧皎然为忘年之交。少好属文,多所讽谕。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苦言逆耳,无所回避。由是俗人多忌之。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南,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并贮于褐布囊。
上元辛丑岁,子阳秋二十有九。(节选自《陆文学(羽)自传》,有改动)
【注】酺:设宴。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冰雪千里,虎狼当道,而不愆也愆:罪愆,罪过
B.洎至德初,秦人过江,子亦过江洎:及,等到
C.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感激:有所感动而情绪激发
D.并贮于褐布囊褐:粗布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陆羽特立独行的一组是(   )(3分)
①为人才辩笃信,褊躁多自用意
②与人宴处,意有所适,不言而去
③常扁舟往来山寺,随身纱巾……
④诵佛经,吟古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
⑤李公齐物出守见异,捉手拊背,亲授诗集
⑥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南,作《天之未明赋》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④⑥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陆羽虽然相貌丑陋,还有些口吃,但多才善辩;虽然气量狭小,性情急躁,自以为是,却能听规劝。
B.陆羽在苕溪时常独行山野,吟诵佛经、诗文,兴尽则号啕而返,因而楚地人把他比做当代的接舆。
C.陆羽在天宝年间被任命为伶人的老师,河南太守李齐物觉得陆羽与众不同,便把自己的诗集给他。
D.陆羽因躲避战乱逃到江南之后,常写文章对社会现实加以讽刺或劝谕,因此遭到世俗之人的嫉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元初,结庐于苕溪之滨,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谈宴永日。(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人为善,若己有之;见人不善,若己羞之;苦言逆耳,无所回避。(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D

本题解析: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小题1:略

唐玄宗天宝年间,楚地人在沧浪水边大办宴会。地方官吏召见陆子,任命他为伶人的老师。这时李齐物出任河南府太守,见到陆子,认为他不平常,握着他的手,拍着他的背,亲手把自己的诗集授予他。于是汉水、沔水地区的民俗也就不同了。后来陆子背着书来到火门山邹先生的别墅,正值礼部郎中崔国辅出京到竟陵郡任司马,与陆子交游,共三年。
到唐肃宗至德初年,淮河一带人为避战乱渡过长江,陆子也渡过长江,与吴兴皎然和尚结成为忘年之交。(陆子)从小爱好写文章,就多加讽刺或劝谕,见到别人做好事,就好像自己也做了这样的事;见到别人做不好的事,像自己也做了不好的事而害羞;不好听的忠言,从不回避。因此,俗人大多嫉恨他。自从安禄山在中原作乱,他写了《四悲诗》;刘展割据江、淮地区^造**,他作了《天之未明赋》,都有感于当时社会现实而心情激动,痛哭流涕。(陆子)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一起收藏在粗布袋内。
唐肃宗上元二年,先生年方二十九岁。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北冥有鱼
B.小知不及大知
C.此小大之辩也
D.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后面题目。(12分)
待王昭君谢汉帝疏①??? [北宋] 柳开
①臣妾奉诏出妻单于,众谓臣妾有怨愤之心,是不知臣妾之意也。臣妾今因行,敢谢陛下以言,用明臣妾之心无怨愤也。
②臣妾少奉明选,得列嫔御;虽年华代谢,芳时易失,未尝敢尤怨于天人;纵绝幸于明主,虚老于深宫,臣妾知命之如是也。不期国家以戎虏未庭,干戈尚炽,胡马南牧,圣君北忧,虑烦师征,用竭民力;征前帝之事,兴和亲之策,出臣妾于掖垣②,妻匈奴于沙漠,斯乃国家深思远谋,简劳省费之大计也。臣妾安敢不行矣。况臣妾一妇人,不能违陛下之命也。?
③(甲)今所以谢陛下者,以安国家,定社稷,息兵戈,静边戍,是大臣之事也。(乙)今用臣妾以和于戎,朝廷息轸顾之忧,疆场无侵之患③,尽系于臣妾也。是大臣之事,一旦之功,移于臣妾之身矣。(丙)臣妾始以幽闭为心,宠幸是望,今反有安国家,定社稷,息兵戎,静边戍之名,垂于万代,是臣妾何有于怨愤也。(丁)愿陛下宫闱中复有如妾者,臣妾身死之后,用妻于单于,则国安危之事,复何足虑于陛下之心乎!
④陛下以此安危系于臣妾一妇人,臣妾敢无辞以谢陛下也!”
【注】①汉元帝时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于和亲。?②掖垣:指皇宫。??③轸顾:深切顾念;侵渔:即侵夺。
小题1:“疏”,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我们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学过与本文问题相同的课文是《___________》。(1分)
小题2:下面的句子插入文中甲、乙、丙、丁中的_______处最恰当。(2分)
食陛下之重禄,居陛下之崇位者,曰相,宜为陛下谋之;曰将,宜为陛下伐之。
小题3:对第②段画线句的写作用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交代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是王昭君出塞和亲的背景。
B.突出当时汉胡战事正酣,君王迫不得已派昭君出塞。
C.陈述常年战争耗尽民力,显示出塞和亲的重大意义。
D.描写匈奴南侵势不可挡,表明昭君出塞是为君分忧。
小题4:全文代拟王昭君口吻上疏汉文帝,其写作用意是????????????????????。(3分)
小题5: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本文讽刺手法的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谏太宗十思疏》
小题2:乙??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文学常识的考查。了解“疏”是一种文体,再结合学过的课文作答。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联系文本内容。“曰相,宜为陛下谋之;曰将,宜为陛下伐之”,相宜谋,将宜伐,联系后文内容“今用臣妾以和于戎”, 臣妾宜和,三者联系紧密。
小题3:
试题分析:“国家以戎虏未庭,干戈尚炽,胡马南牧,圣君北忧,虑烦师征,用竭民力”,是写当时汉朝正处于危难之际,联系后文“兴和亲之策,出臣妾于掖垣,妻匈奴于沙漠,斯乃国家深思远谋,简劳省费之大计也”,可知画线句的写作用意是交代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是王昭君出塞和亲的背景。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北宋开国之初,宋太祖君臣以“先南后北”的政治方针,逐个拨掉南方各地的割据小国,然心腹之患,夙夜之叹,仍然是雄踞北方而且占据幽云十六州的辽朝。”,柳开“替”古代和亲美女王昭君撰写临行前向皇帝的“告别信”,正是委婉提醒宋朝君臣不要仿效汉朝皇帝类似“和亲”的怯懦政策,一味妥协求和,以免招致后世的讥笑。所以从写作手法上应是借古讽今。
小题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的作用。解答本题要联系文本内容,“陛下以此安危系于臣妾一妇人,臣妾敢无辞以谢陛下也!”“是臣妾何有于怨愤也”。汉统治者将本该由大臣承担的责任加于一个弱女子身上,而王昭君没有任何怨言;实际上王昭君不是没有怨言,而是有满心的怨恨悲苦,王昭君不仅不怨,反而反复强调自己心存感谢,讽刺效果更强;也讽刺了汉元帝做法的荒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用斜线(/)给下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4处,2分)并翻译(4分)。
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参考答案: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
译文
烛之武一席话就使秦穆公背弃晋国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使弱小的国家依附;抛弃与晋国的旧恩,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去冒危险。要不是其中的利益非常切合秦穆公的心思(要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的信义也很深了,相互的交情也很厚了,(但)一旦被烛之武说的利益诱惑(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变化),抛弃晋国就像擦眼泪吐唾沫一样容易,(将来)对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知道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追逐那更大的利益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焚驴志
[金]王若虚
岁己未,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小数,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焚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置斯酷欤?孰诬我者,而帅从之!祸有存乎天,由困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祷,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兴师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请斩郑注。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嘻,其不然!暴巫投魃,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据四部丛刊本《滹南遗老集》)
【注】①厌禳(ráng):祭犯鬼神以祈求消除灾祸。小数:此指小法术。②暴巫投魃(bá)暴,同“曝”。指令巫婆神汉在太阳地里祁雨驱赶旱鬼。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家有产白驴者适:正巧
B.而天者可以之也委:委托
C.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一死爱:吝惜
D.人情初不也怿:高兴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人臆倡,众万附?????????②劳辱终,吾分然也
③如其未也,焉用为是益恶???④潦溢伤禾,岁率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B.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B.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C.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D.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小题4:文章是一篇寓言故事,请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寓意。(3分)
小题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4分)
(2)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3分)
(3)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委:顺随,即听任不管,听之任之。解释实词应依据语境以及词性。例如:“如土委地”中“委”的意思是“卸落”。
小题2:
试题分析:①副词,表顺承,可译为“于是”“就”;②连词,表修饰;③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④连词,表修饰。
小题3:
试题分析:C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此题考查断句。断句技巧:1.读全文:拿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通读,弄清文段大意,知道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表达了什么内容,力求对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根据内容将能断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地方,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2.寻找比较明显的文言标志断:⑴句首的语气词 :“其、盖、凡、窃、诸、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2) 句末语气词:“也、矣、欤、哉、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3)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3.注意文言特点,固定句式和和修辞:比如古文中固定格式,对比、对偶、排比、顶针、反复等。可以给学生一些固定格式如:者......也,以......为...... ,因......故,无乃......乎,得无.....乎,为.....所...... ,见.....于......等等。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的寓意。理解寓意首先理解全文内容,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给读者有什么启发。
小题5: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要求语句通顺,关键词语翻译要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出来。(1)“冤哉焚也”,倒装句式1分;“罹”1分;“吾何预焉”2分,译成“关我什么事呢”亦可。(2)“既”1分;“兹”1分;“无乃复甚”,凝固短语句式1分,句意1分;满分为止。(3)“谢而觉”2分;兼词“诸”1分,连词“而”1分;“释”1分;满分为止。
附【参考译文】
己未年(金章宗承安四年),河朔地区大旱,远近的禾苗都枯焦了,人民失去了依靠。镇阳大帅言说自己心忧农事,督促下属祈求上天下雨很是急切。即使是祈祷解除灾难的小法术,也没有不做的,但终究都没有效果。时间一长,一些怪异的、毫无根据的说法就流传开了。恰逢一户人家有一头才产下的白驴,有人就指着这头驴说:“它就是天旱的缘由啊。云刚刚兴起聚集,驴就仰起脖子大叫,云就完全散去,一丝也不留。这头驴不死,走旱怎么会停呢?”一个人胡乱提倡,许多人就随声附和。镇阳大帅听说了,认为说的很对,就下令赶快牵来,将要用火烧死它。
白驴托梦给帅府属下的某个人说:“(你们要)烧死我,我冤枉啊!天灾流行,是你们人类自己遭受的灾难,与我又有什么相干呢?我很不幸托生不成人类,又很不幸堕为牲畜。人们骑着我,或让我驮重物或让我驾车,我都听人的命令;驱赶我,呵斥我,用鞭子抽打我,也任由他们施加。在劳累和羞辱中终了一生,我的本分就是这祥。可像水旱这一类的事睛,哪里是我所能知道的,(你们)怎么会想用这种酷刑来处置我?什么人诬陷我,而大帅竟听从了他的话!有些祸是上天造成的,有些祸是由人造成的,人制造的祸患可以自己解决,而上天制造的祸患可以听之任之。殷朝大旱,就在桑林祈祷,祈祷的话一出口就下了雨;卫国大旱,就有了讨伐邢国的战争,军队一出师就下了雨;汉朝大旱,卜式请求以烹煮的刑罚处置弘羊;唐朝大旱,李中敏请求斩杀郑注。拯救大旱的方法多了,为什么不寻求汉唐的这些做法呢?找不到天旱的原由,没有可以归咎的地方,那就是上天的原因,听之任之罢了。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也不归结为天祸,凭借毫无根据的说法,就说是我的罪孽。嘿,那不是这样的啊!找来巫师去驱赶旱神,已经是迂腐的做法了,现在这样做,恐怕再没有比这更愚蠢的吧?杀了我如果对人有益,我哪里会吝惜一死呢?如果没有益处,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来增添罪恶呢?滥杀无辜是不仁,轻信惑言是不智,不仁不智,大帅怎么会采取这样的做法呢?先生您是他的下属,因此冒昧私下里向您申诉。”
这个人向驴道歉后就醒了,(于是)向大帅请求并释放了驴。人们心里一开始不高兴。不久就下了雨,下雨就整月不停,涝灾泛滥伤害禾苗,这年于是没有收成,没有人再议论这头驴了。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识记字音》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