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游,来往
B.吾始困时穷,缺乏财物
C.一匡天下统一
D.管仲贫困,常欺鲍叔欺骗,此指占便宜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鲍叔知其贤
B.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D.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小题3:下面六句话分别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鲍叔“能知人”的一组是
①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②鲍叔遂进管仲?③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④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⑤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⑥多鲍叔能知人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⑥
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家境贫困,常常欺骗鲍叔,做买卖常占便宜。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是因为鲍叔牙不屑于和他计较。
B.管仲与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多赚少总要多占一些,他三次参战三次当了逃兵,这些事情都可以看出管仲虽然有才却无德。
C.鲍叔牙推荐管仲为相,自己反而在管仲之下,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精神,表现了鲍叔牙是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
D.本文虽选自《管晏列传》,主要写出了管仲的丰功伟绩,而鲍叔牙只是管仲成功道路上的一个助推器罢了,最后他也因管仲的恩惠荫蔽后人十几代。
参考答案::C C C C
本题解析::1.C(匡正,控制)2.C(反而,转折连词;A①他②这个,这些;B①被②到;CD①语气助词②从这里,兼词)3.C(③说的是管仲得到齐桓公的重用④说的是鲍叔“让贤”⑤说的是鲍叔“让贤”后得到的恩惠)
4.(A“不屑于”错误;B“有才却无德”错误;D“主要写出了管仲的丰功伟绩”错误,着重写了管仲与鲍叔牙两人的交谊,重点写鲍的知贤、荐贤和让贤)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16分)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2)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贾谊作品),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4分)
(1)且勇者不必死节????死:?????????????(2)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表:???????
(3)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怪:?????????????(4)同生死,轻去就??????????同:???????
小题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虚词。(4分)
(1)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而:?????????????????????????????????
(2)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而:????????????????????????????????
(3)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于:?????????????????????????????????
(4)圣人不凝滞于物???????????于:????????????????????????????????
小题3:从文段(三)看,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屈原的?(3分)
小题4:(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2分)
(2)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为……而死;(2)显露;(3)疑惑,奇
本题解析:小题1:(1)为动用法,为……而死;(2)显露;(3)责怪、奇怪;(4)把……看得相同。
小题2:(1)却,连词表转折(2)并且,连词表并列(3)对于,介词(4)被,被动句。
小题3:(1)“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可看出司马迁对屈原的仰慕钦敬之情。(2)从“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可看出司马迁对屈原的死感到可惜。(3)从“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不赞成屈原死。(4)读了贾谊的《鵩鸟赋》,了解了屈原的生死观,对屈原的选择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小题4:(1)于:被,被动句。义理:正义和真理。不然:不:不是。然:这样。乃:是。
(2)适:到…去。涕:眼泪。想:追怀。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社,修感念母,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高密孙氏素豪侠,人客数犯法。民有相劫者,贼入孙氏,吏不能执。修将吏民围之,孙氏拒守,吏民畏惮不敢近。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与同罪。”孙氏惧,乃出贼。由是豪强慑服。举孝廉,修让邴原,融不听。时天下乱,遂不行。顷之,郡中有反者。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唯王修耳!”言终而修至。复署功曹。时胶东多贼寇,复令修守胶东令。胶东人公沙卢宗强,自为营堑,不肯应发调。修独将数骑径入其门,斩卢兄弟,公沙氏惊愕莫敢动。修抚慰其余,由是寇少止。融每有难,修虽休归在家,无不至。融常赖修以免。
袁谭在青州,辟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数毁短修。后献以事当死,修理之,得免。时人益以此多焉。谭、尚有隙。尚攻谭,谭军败,请救于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谭又叛。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修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太祖欲观修意,默然不应。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太祖嘉其义,听之。以修为督军粮,还乐安。谭之破,诸城皆服,唯管统以乐安不从命。太祖命修取统首,修以统亡国之忠臣,因解其缚,使诣太祖。太祖悦而赦之。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畜聚。太祖破邺,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及破南皮,阅修家,谷不满十斛,有书数百卷。太祖叹曰:“士不妄有名。”乃礼辟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将,迁魏郡太守。为治,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病卒官。
(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游学南阳,止张奉舍 止:住宿
B.修独将数骑径入其门径:一直
C.修抚慰其余,由是寇少止少:同“稍”,稍微
D.因解其缚,使诣太祖诣:拜见
小题2:下列各组中,分别表现王修“为人仗义”的一项是(???)(3分)
①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 ??????????②敢有不攻者与同罪
③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 ??????????④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
⑤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王修字叔治,北海郡营陵县人。七岁时丧母。因为母亲死于社日这一天,所以第二年邻里在社日这一天祭祀土地神时,王修触景生情,极为哀痛,请邻里停止了社日活动。
B.王修被孔融召为主簿,任高密县令。贼人进入当地豪侠孙氏家躲藏,差役没法捕捉。王修率领差役和百姓包围了孙家,迫使其交出了作案之人。
C.王修曾被袁谭征召为治中从事,多次受别驾刘献诽谤诬陷。后来刘献因做错事当判死罪,王修审理这件案子,并未落井下石,而是使刘献得以免于一死。
D.王修为官清廉,他在袁谭处任职时,袁谭手下有权势的人大多都积聚财物。可在太祖攻破袁谭后,却见王修家粮谷不满十斛,仅有书籍几百卷。
小题4: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
⑵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少:同“稍”,逐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例如:“世俗共短儒生,儒生之徒亦自相少”一句中,“少”应为“轻视,看不起”。
小题2:
试题分析:第②句是说王修不畏强暴,执法严明;第⑤句说的是太祖曹操查抄没收审配等人数以万计的家财,根本与王修无关。可采用排除法。
小题3:
试题分析:错在“请求邻里停止了社日活动”的表述,根据文意,应该是邻里被王修所感动,主动停止了社日活动。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注意下列关键词:⑴“举家”,全家,“相” 他们,“隐恤” 哀怜(同情)抚恤,“去”离开。(2)“受”接受,“若得” 如果能够,“就戮”接受斩刑(走向刑场或被杀),“恨”遗憾。
附【参考译文】
王修字叔治,北海郡营陵县人。七岁时母亲去世。他的母亲是在社日那一天去世的,第二年邻里在社日这一天祭祀土地神,王修思念母亲,极为哀痛。邻里知道后,为此停止了社日活动。王修二十岁时,外出到南阳游学,住在张奉的家里。张奉全家人都生了病,没有来探望他们的人,王修亲自留下来照顾他们,直到他们的病好了才离去。初平年间,北海的孔融召王修为主簿,任王修为高密县令。高密人孙氏向来强横任侠,他的门客屡次触犯法律。有百姓被抢劫,贼人进入孙氏门下,差役没法捕捉。王修率领差役和百姓包围了孙氏家宅,孙氏拒险坚守,差役和百姓感到畏惧不敢靠近。王修命令他们:“敢有不向前进攻的人,与孙氏一同治罪。”孙氏害怕,于是交出了贼人。从此,豪强们都因恐惧而屈服。荐举孝廉时,王修把机会推让给邴原,孔融没有听从他。适逢天下大乱,这件事没有实行。不久,郡中有人叛乱。王修听说孔融有危难,连夜赶往孔融那里。贼人开始^造**时,孔融对身边的人说:“能冒着危难来的,只有王修而已!”话刚说完,王修就到了。后来王修又任功曹。当时胶东多有贼寇,孔融又命王修为胶东县令。胶东人公沙卢宗族强盛,他自己在房屋周围建立了防护沟,不肯听从官府的发派调遣。王修独自带领几个人骑着马径直闯进公沙卢家中,斩杀了公沙卢兄弟几人,公沙氏族人十分惊愕,没有敢妄动的。王修安抚了其余的人,自此贼寇逐渐止息。孔融每次有危难之时,王修即使是在家里休息归养,也没有不来的。孔融往往倚仗王修得以免于祸患。
袁谭在青州时,任王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几次诽谤诬陷王修。后来刘献因做错事当判死罪,王修审理这件案子,刘献得以免于一死。当时的人因此更加称赞王修。袁谭与袁尚有矛盾。袁尚攻打袁谭,袁谭的军队战败,向太祖求救。太祖攻破了冀州后,袁谭又叛乱了。于是太祖带领军队在南皮县攻打袁谭。王修当时正在乐安运送粮食,听说袁谭处境危急,率领他带去的士兵和属下的从事一共几十人,向袁谭那里赶。到了高密县时,听到袁谭已死的消息,王修下马放声大哭,说:“没有了您,我能回到哪里去啊?”于是到太祖那里,请求太祖让自己收回袁谭的尸体,并把他葬了。太祖想看看王修的诚意,沉默着一声不吭。王修又说:“我曾蒙受袁氏厚重的恩德,如果能够让我收殓袁谭的尸体,然后再接受斩刑,我就没有什么遗憾了。”太祖称赞他讲道义,听从了他。太祖让王修担任督军粮,返回乐安。袁谭被击败后,全州的各个城池都顺从了太祖,唯独管统据守乐安,不愿顺从。太祖命令王修去取管统的首级,王修因为管统是亡国的忠臣,于是解开捆绑他的绳子,让他去见太祖。太祖很高兴,赦免了管统。袁氏统治之时政令宽松,在职的有权势的人大多都积聚了一些财物。太祖攻破邺城后,查抄没收审配等的家财物产数以万计。等到太祖攻破南皮县后,察看王修的家,家里粮谷不满十斛,仅有书籍几百卷。太祖感叹道:“王修作为士人真是名副其实。”于是以礼征召王修为司空掾,司金中郎将,后来升他为魏郡太守。王修治理政务,抑制豪强,扶助弱小,赏罚分明,为百姓所称道。王修病死在官位上。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请将《报任安书》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小题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小题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参考答案:
小题1:古时候身虽富贵但声名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点(1)富贵而名摩灭——富贵但声名磨灭不传(的人),胜——尽,整句是被动句。(2)省略句,究——探究,际——关系,通——通晓,言——学说。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高宗柳皇后讳敬言,河东解人也。曾祖世隆,齐侍中、司空、尚书令、贞阳忠武公。祖恽,有重名于梁代,官至秘书监,赠侍中、中护军。父偃,尚梁武帝女长城公主,拜驸马都尉。大宝中,为都阳太首,卒官。后时年九岁,干理家事,有若成人。侯景之乱,后与弟盼往江陵依梁元帝,元帝以长城公主之故,待遇甚厚。及高宗赴江陵,元帝以后配焉。承圣二年,后生后主于江陵。明年,江陵陷,高宗迁于关右,后与后主俱留穰城。天嘉二年,与后主还朝,后为安城王妃。高宗即位,立为皇后。
后美姿容,身长七尺二寸,手垂过膝。初,高宗居乡里,先娶吴兴钱氏女,及即位,拜为贵妃,甚有宠,后倾心下之。每尚方供奉之物,其上者皆推为贵妃,而己御其次焉。高宗崩,始兴王叔陵为乱,后主赖后与乐安君吴氏救而获免,事在叔陵传。后主即位,尊后为皇太后,宫曰弘范。当是之时,新失淮南之地,隋师临江,又国遭大丧,后主病疮不能听政,其诛叔陵、供大行东事、边境防守及百司众务,虽假以后主之命,实带决之于后。后主疮愈,乃归政焉。陈亡入长安。大业十一年薨于东都,年八十三,葬洛阳之邙山。
后性谦谨,未尝以宗族为请,虽衣食无所分遗。
(选自《陈书》卷七)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重名于梁代重:显贵
B.父偃,尚梁武帝女长城公主尚:仰攀婚姻,娶
C.后与弟盼往江陵依梁元帝依:依附,投奔
D.而己御其次焉御:用,使用
小题2:以下六个材料分别编成四组,全能表现柳皇后干练的一组是???????(???)
①干理家事,有若成人
②后与弟盼往江陵依梁元帝
③每尚方供奉之物,其上者皆推为贵妃
④始兴王叔陵为乱,后主赖后与乐安君吴氏救而获免
⑤虽假以后主之命,实带决之于后
⑥未尝以宗族为请,虽依食无所分遗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小题3:以下对原文的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皇后一生很不幸,九岁丧父,逃难而寄人篱下,饱尝了人世艰辛,却培养了坚强的秉性和卓越的政治才能。
B.柳皇后美丽能干,却不被昏庸腐朽的陈高宗宠幸,让她屈居于钱贵妃之下,这也练就了她的韧性。
C.柳皇后是历史上少见的女政治家,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时,她能非常圆满、得体的处理一系列大事,表现了非凡的政治才能。
D.柳皇后受后人敬仰,还因她有高尚的人格,她尊重丈夫的儿子,还政于病愈的儿子,更不为自己的宗族谋利。
小题4:把上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打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诛叔陵、供大行东事、边境防守及百司众务,虽假以后主之命,实带决之于后。(6分)
译文:
(2)后性谦谨,未尝以宗族为请,虽衣食无所分遗。(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A
小题:C
小题:B
小题
本题解析:
小题:A(重:应为“大”,“很大”。)
小题:C(②说明的是皇后遭受磨难,而不是说她干练;③是表现皇后的谦让;⑥表现的是她的谨慎。)
小题:B(文中没写高宗不宠幸皇后,也是她自己甘居钱贵妃之下,不是高宗逼的。)
小题:(1)(2)见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高宗(陈项)的柳皇后,名叫柳敬言,是河东解县人。柳敬言的曾祖父柳世隆,在齐朝任过侍中、司空、尚书令等职,尊为贞阳忠汉公。(她的)祖父柳恽,在梁代名气很大,官做到秘书监,赠官为侍中、中护军。父亲柳偃,仰娶梁武帝的女儿长城公主,拜为驸马都尉。大宝年间,担任都阳太首,列在官任上。柳皇后当时才九岁,料理家务,很像一个成年人。侯景之乱的时候,柳皇后和弟弟柳盼前往江陵,投奔梁元帝,元帝因为长城公主的缘故,给他们的生活条件十分优厚。等到陈高宗到了江陵,梁元帝就把柳敬言许配给了他。梁元帝承圣二年,柳敬言在江陵生下了陈后主(叔宝)。第二年,江陵沦陷,高宗迁到关右,柳皇后和陈后主都留在穰城。陈文帝天嘉年二年,柳皇后和陈后主回到了陈朝朝廷,柳皇后被封为安成王妃,陈高宗即位,(柳敬言)被立为皇后。
柳皇后身材相貌很漂亮,身长七尺二寸,手长过了膝盖。早先,陈高宗住在乡间,先娶了吴兴姓钱的女子,到当上了皇帝,就封她为贵妃,十分宠爱,柳皇后甘心居于其下。每逢供奉皇家物品的官员送上供奉之物,皇后就将其中最好的推让给贵妃,而自己用差一些的。高宗驾崩后,始兴王陈叔陵作乱,后主依赖柳皇后和乐安君吴氏相救才免于遭难,这件事记载在陈叔陵传中。陈后主即位,尊柳皇后为皇太后,所住的官殿赐号“弘范”。就在这时,陈朝刚刚失去了淮南地盘,隋朝的军队逼近长江,国家又遇到了大丧(高宗驾崩)之事,后主又染疮病,不能料理朝政,这期间,诛杀陈叔陵、料理高宗的丧事、主管边疆防务以及各部的繁杂事务,虽然都是借用后主的政令,实际上都是由柳皇后作出决断。后主病愈后,才把朝廷交还给他。陈朝灭亡以后,柳皇后到了长安,隋朝大业十一年在东都逝世,时年八十三岁,葬在洛阳的邙山。
柳皇后性情谦和谨慎,从来未为自己的亲族请求官禄,就连衣服食物之类也没有分留过。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