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大地清明
周 伟
①又是一年清明时,我和许多人一样,总是如期而至。
②我们一起向杨里塘的老祖坟山上走去。祖先们,仿佛都从泥土中醒来,长幼有序,排排坐定,喜笑颜开,把酒话桑麻。谈起去年土里的收成,今年的新打算。问起猪牛鸡鸭好不好养,娃儿出息没出息……主事的就一五一十地向祖先们禀告,生怕漏掉一丝春天的讯息、大地上的甜美。
③我们做晚辈的,一一跪拜下来,跪成一地嫩绿生鲜的蔬菜瓜豆。我偷偷地抬起头来,一眼瞥见奶奶端坐对面。奶奶,还是那般清和、安详,比安详还安详,比温暖还温暖,比美好更美好。
④方圆几十里,谁都知道奶奶。只要一提起她,总有人接茬:喔,善塘铺里的奶奶……
⑤过路的,闲聊的,认识的和不认识的,见了奶奶只要亲热地喊一声,便能喊出奶奶的笑声,喝奶奶的茶水。他们要借个物什,或者手头短缺点油盐钱,有奶奶在,只要一开口,都不会落空。碰上吃饭的时刻,他们还会被奶奶硬拽着坐到饭桌上……我问奶奶,你这样有求必应,救苦救难,不就是大家敬奉的观世音菩萨吗?奶奶瞬即用眼神制止了我,说,可不能乱说,哪敢比啊?奶奶说:“我们是善塘人,善字当头,一心向善才是。你们长大了,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记住自己是善塘人,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⑥奶奶虽然文化不高,认不得多少字,却把一切都看得清明。每天大清早,奶奶都要我去村头老井挑水。奶奶常说,越早水越清,越早水味越正。小时候挑水的情景,我记忆犹新。第一回挑水,我挑了大半桶,水总是免不了淌出来。第二回,我少挑了许多,想是不会淌出来了。挑起来,一路轻快,欢喜到家。我回过头一看,哟,星星点点,湿漉漉的,怎么淌了一路?第三回,奶奶要我把桶装满水,再看看。我依了,竟然没再淌出来。
⑦每天一早,奶奶总是吱呀一声,第一个推开大门,看得很远、很远,然后,清清朗朗地大声告诉我们:山青水清,人勤水甜,大地清明……
⑧小时候,奶奶还跟我讲,奶奶是伟宝(我的小名)的奶奶,也是大家的奶奶。奶奶有好东西吃,总是这个一点,那个一点,一个小孩不漏地分发着。谁家小孩听话了,奶奶就轻轻地摩挲着他的脑袋,不停地夸奖;若是哪个小孩犯错了,也从不偏袒,对我也一样。那个时候,我很是不解,别人的奶奶就是别人的奶奶,我的奶奶就是我的奶奶,怎么也是大家的奶奶呢?
⑨奶奶总是那样絮絮叨叨,对我们小孩说:“你们还小,要懂事。本事不是娘肚子带出来的,要靠一分一分地积攒起来,攒鸡蛋一样,攒足本钱了,心里有底,就会遇事不慌、处变不惊。本事,是壮身的,多了,不压身;少了,挠头掏手心都不行,手心上哪能煎出个鸡蛋来?本事,少不得,也虚不得…… ”爬山时,她也絮絮叨叨,说:“要昂首,要挺胸,眼要看前方;向上,向上,再向上,不得停歇。做人做事,都得这样!你们以后要爬的山还会很多很多,要一直保持今天这样的好心情。我们一个个似懂非懂,鸡啄米般地头点个不停。”现在,我体味、琢磨那时的心情,是不是应该就叫“绿色心情”呢?
⑩奶奶的絮絮叨叨,就如同她的那架纺车,咿咿呀呀地,悠扬而绵长,一直唱到火塘边的油灯快干的时候,还是那样地好听,令人动情。奶奶要走的时候,把我叫到她的床前,絮絮叨叨:“人嘛,一生一世,就两个字,一个是生,一个是死。生就好好地生,死就静静地死。心存清明,一世淡好。”奶奶还说,“想奶奶了,有什么好事,有什么委屈,有什么疑惑,清明那天,都要一股脑儿告诉奶奶,让奶奶放一百个心。”奶奶说得平平淡淡、安安静静……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众生芸芸,置身尘世铅华中,人生看得几清明?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开篇,用一个“总是如期而至”,表明清明祭祖这件事在家乡人们心中的重要。
B.奶奶通过挑水一事巧妙地告诫“我”:只要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就可以做好一切事情。
C.第⑩段中,写奶奶的絮絮叨叨如同她的纺车的咿咿呀呀,旨在表现奶奶为人勤快。
D.文章采用顺叙手法,中间辅以插叙,由清明祭祖引出对奶奶生平和处事原则的回忆。
E.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和想象等手法,使文章表达生动、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小题2:结合文章,说说第③段中画线语句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为何以“大地清明”为题?(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结合文章,解释“置身尘世铅华中,人生看得几清明”的含义。联系你的生活体验或其他阅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不少于200字)(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AE
小题2:示例:运用比喻的手法,生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B.挑水一事要告诫“我”的是:做事不可取巧,“人勤水甜,大地清明”;且“做好一切事情”没有依据;C.奶奶的絮絮叨叨不是为了表现她的勤快;D.不是顺叙而是倒叙,且没有介绍奶奶的生平。
试题分析:
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但鉴赏要以理解为基础,所以也考查了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是通过解读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句意,此句中的关键词语是“一地嫩绿生鲜的蔬菜瓜豆”,这是喻体,本体是“做晚辈的”,所以要解读这句话,就得明白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关于《复活》的情节与内容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在法庭上见到马斯洛娃之前,聂赫留多夫正和贵族柯察金一家打得火热。人们议论说他要娶柯察金家的小姐米西。同时,他也正和一个首席贵族的妻子私通。
B.“自从那个可怕的夜晚,她不再相信善了。”“那个可怕的夜晚”指的是复活节的晚上,聂赫留多夫与马斯洛娃发生了肉体关系,并塞给马斯洛娃一百卢布,便到部队去了,马斯洛娃的精神受到打击。
C.根据陪审员的决定得出的意见是:马斯洛娃没有盗窃、没有抢劫,却无缘无故毒死了一个人。庭长认为这很荒唐,但一位严厉的法官一定要判马斯洛娃有罪,庭长怕耽误约会,便匆忙结案。
D.聂赫留多夫回到莫斯科,就去医院告诉马斯洛娃上诉被驳回,维持原判。医院看门人告诉他,马斯洛娃因为和一个医士调情而被送回了监狱去了。事实上,所谓马斯洛娃与医士调情,不过是她反抗了一个医士对她的调戏。
E.聂赫留多夫一方面把自己的土地以极低的租金租给农民,然后又把租金散发给了农民。之后他来到彼得堡全力为马斯洛娃上诉,受到了亲友的反对,只有姐姐和姐夫支持他。
参考答案:BE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B那一晚发生的事应该是“车站一幕”。E姐姐和姐夫也反对。
点评:选择题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王安石逸事
林语堂
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学生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之外,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一个主要的诗人。不幸的是,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毫无疑问,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倘若我们说理想主义者是指的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的人,王安石正好就是这等人。王安石的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他是以此等恶习为众所周知的。苏洵在《辩奸论》那篇文章里刻画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又说他“囚首丧面而谈诗书。”王安石是否喜欢以这样特点异乎常人,我们无从知道,但是一个人把精力完全倾注在内在的思想上,自然会忽略了他的外表,这话倒不难相信。有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说他从来不换他的长袍。一天,几个朋友同他到一个寺院里的澡堂会。在他由浴池出来之前,朋友们特意偷偷的在外头留一件干净的长袍,用以测验他是否知道衣裳已经被换了。王安石洗完出来,把那件新袍子穿上,朋友动了手脚,他完全不知道。不管怎么样,他总是身上穿了件衣裳就行了。
又有一天,朋友们告诉王安石的胖太太,说她丈夫爱吃鹿肉丝。
胖太太大感意外,她说:“我不相信。他向来不注意吃什么。他怎么会突然爱吃鹿肉丝了呢?你们怎么会这样想?”
大家说:“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盘子里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所以我们才知道。”
太太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
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
太太明白了,向众人说:“我告诉你们。明天你们把别的菜摆在他前面,看会怎么样?”
朋友们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把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大家留意他吃什么。王安石开始吃靠近他的菜,桌子上照常摆了鹿肉,他竟然完全不知道。
还有一个故事说王安石在扬州太守幕府时,他彻夜读书。那时的太守是韩琦,他后来做了宰相。王安石总是苦读通宵,天将黎明之时才在椅子中打盹。等睡醒时,已然晚了,来不及洗脸梳头发,便连忙跑到办公室上班。韩琦一看他那副样子,以为他彻夜纵情声色,就向他劝导几句。
韩琦说:“老弟,我劝你趁着年轻,多用功念点儿书吧。”
王安石立在那儿未做分辩。在去职之时,他告诉朋友说韩琦不赏识他。后来,王安石的学者名气日大,韩琦对他的看法也有了改变,也愿把他看作自己的属下,王安石却很恼怒。事情赶巧是,王安石在京师接受朝廷一项高位那一年,正好韩琦罢相。王安石记日记甚勤,竟写了七十巨册,他曾有这样批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耳。”
但是王安石这个怪人,除去邋遢的外表之外,尚有不止此者。在他得势之前大约二十年之中,他之所以使人谈论者,是他屡次谢绝朝廷的提升。这倒很难相信他之如此是纯系沽名钓誉之意,因为从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到他四十六岁得势——那是他壮年最活跃的时期,共二十五年——他一直谢绝任命,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小吏。那是仁宗在位之时,国家太平,才俊之士咸荟萃于京都。王安石越谢绝朝廷授予高位之意,他的声誉越高。最后,朝廷上的官员皆急欲一睹此人的真面目。此时因为他除去以文章出名之外,他位居太守,治绩斐然,行政才干之优,堪称能吏。他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创农民贷款法,把他的新社会理想,实施了数项。政绩确实不错,也深得百姓爱戴。他对入朝为官的引诱一直视若无睹,直到仁宗嘉佑五年(1060),朝廷任命他为三司度支判官,他才来到京师。
(选自林语堂《苏东坡传》第七章)
小题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逸事”,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关于某人的事迹。本文以“王安石逸事”为题,表明文中所写之事缺乏正史的支撑。
B.开篇“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统领全文,全文即写王安石之“怪”。
C.人物传记往往采用叙议结合的写法,本文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开头一段有相当多的文字就是作者对王安石的议论。围绕这议论,作者择事而写,写出了一个不为人所知的“怪人”王安石。
D.虽然写的是古人古事,但作者却以现代人的口吻叙述,语言显得活泼易懂,读来有趣,这应该也是本文的可取之处。
小题2: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这句话主要是批评王安石虽有政治抱负,但不谙世事,自以为是,难与人合作。
B.文中特别写到王安石批评韩琦的话:“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耳”,意欲借此来表现王安石尤其看不起注重外表装扮的人。
C.王安石屡次拒绝朝廷提升之举,实乃沽名钓誉、作秀而已。
D.对王安石不注意仪表的恶习,苏洵显然持讥讽的态度;林语堂先生则比较宽容,认为这是执著于思想之人的自然表现。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C“有相当多的文字就是作者对王安石的议论”说法不正确。
小题2:
试题分析:A并非是批评,B并非是“看不起注重外表装扮的人”,C并非是沽名钓誉。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参与资本与技术的引进和输出,摆脱封闭的自我调整,在国际产业结构的转换中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商品和劳务的交流,通过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可以对我国产业结构起补调作用,实现对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填补国内的一些空白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这里,关键是如何瞄准国际产业结构的动向,盯住国际产业结构变动的重心,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
A.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条有效途径。
B.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在国际产业结构的转换中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C.通过商品和劳务的交流,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D.瞄准国际产业结构的动向,盯住国际产业结构变动的重心,顺利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高等教育(小说) 强和弟弟都接到了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强用借来的钱送走了弟弟,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儿就行。
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强很能干,做的活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给拾起来留作备用。
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憨蛋。
在露天仓垛里,强察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动的篷布。待老板驾车赶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无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
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强就当了经理。
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赶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他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就凭我们的学历,怎么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块儿共事,就把事办好吧,我这个经理的帽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淡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哪,自然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
外商来了,是位美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外商就道了一声“O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来,抓住强的手紧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和弟弟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们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们高人一等,能做好自个儿的事就中……
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把母亲接来吧!(选自《微型小说三百篇》,有改动)
1.请分析“强”这个人物形象和“外商”的心理变化。
①“强”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外商”的心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在表现形式上有何特点?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强”是一个靠自己的勤劳、智慧、人格走向成功的打工仔。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