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1-19 05:22:5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老子》已提出“域中有四大”之说,所谓“四大”则指道、天、地、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义的“物”(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道”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在,离开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强调“道”和“人”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道”,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不远人”的品格。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另一重涵义,是“日用即道”。所谓“日用即道”,亦即强调道并不是离开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道不远人,同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实践过程中道的品格具体地表现为“中”。儒家一再谈到“中道”或“中庸之道”,孟子便主张“中道而立”,荀子也肯定:“道之所善,中则可从。”道作为实践的原理,其意义首先便体现在“中”上。这种“中”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从量的概念去理解,“中”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中”,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中”就在于使统一体中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使之各得其所,这就是“中”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为发展的原理。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中”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
小题1:下列对中国文化中的“道”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道即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真理。
B.道即多样统一的天地之道。

C.道即儒家强调的中庸之道。
D.道即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的作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强调自然物作为独立于人之外的自在之物,本身并没有什么审美意义。
B.强调人的审美活动对于自然物是否具有美的意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C.强调人们只有在对道的研究过程中才能获得道本身固有的各种意义。
D.强调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才能呈现出来。
小题3:据文意,试概括中国的文化家所说的“中”的作用。(3分)
????????????????????????????????????????????????????????????????????????


参考答案:小题1:A(“道”涵盖了“宇宙人生”,B仅指天地,C仅指儒家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岁朝清供
汪曾祺   “岁朝清供”是中国画家爱画的画题。明清以后画这个题目的尤其多。任伯年就画过不少幅。画里画的、实际生活里供的,无非是这几样:天竹果、腊梅花、水仙。有时为了填补空白,画里加两个香橼。“橼”谐音圆,取其吉利。水仙、腊梅、天竹,是取其颜色鲜丽。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
  我家旧园有腊梅四株,主干如汤碗,近春节时,繁花满树。这几棵腊梅磬口檀心,本来是名贵的,但是我们那里重白心而轻檀心,称白者为“冰心”,而给檀心的起一个不好听的名字,“狗心”。我觉得狗心腊梅也很好看。初一一早,我就爬上树去,选择一大枝——要枝子好看,花蕾多的,拗折下来——腊梅枝脆,极易折,插在大胆瓶里。这枝腊梅高可三尺,很壮观。天竹我们家也有一棵,在园西墙角。不知道为什么总是长不大,细弱伶仃,结果也少。我不忍心多折,只是剪两三穗,插进胆瓶,为腊梅增色而已。
  我走过很多地方,像我们家那样粗壮的腊梅还没有见过
  在安徽黟县参观古民居,几乎家家都有两三丛天竹。有一家有一棵天竹,结了那么多果子,简直是岂有此理!而且颜色是正红——一般天竹果都偏一点紫。我驻足看了半天,已经走出门了,又回去看了一会。大概黟县土壤气候特宜天竹。
  在杭州茶叶博物馆,看见一个山坡上种了一大片天竹。我去时不是结果的时候,不能断定果子是什么颜色的,但看梗干枝叶都作深紫色,料想果子也是偏紫的。
  任伯年画天竹,果极繁密。齐白石画天竹,果较疏;粒大,而色近朱红;叶亦不作羽状。或云此别是一种,湖南人谓之草天竹,未知是否。
  养水仙得会“刻”,否则叶子长得很高,花弱而小,甚至花未放蕾即枯瘪。但是画水仙都还是画完整的球茎,极少画刻过的,即福建画家郑乃珖就不画刻过的水仙。刻过的水仙花美,而形态不入画。
  北京人家春节供腊梅、天竹者少,因不易得。富贵人家常在大厅里摆两盆梅花(北京谓之“干枝梅”,很不好听),在泥盆外加开光风彩或景泰蓝套盆,很俗气。
  穷家过年,也要有一点颜色。很多人家养一盆青蒜。这也算代替了水仙了吧。或用大萝卜一个,削去尾,挖去肉,空壳内种蒜,铁丝为箍,以线挂在朝阳的窗下,蒜叶碧绿,萝卜皮通红,萝卜缨翻卷上来,也颇悦目。
  广州春节有花市,四时鲜花皆有。曾见刘旦宅画“广州春节花市所见”,画的是一个少妇的背影,背兜里背着一个娃娃,少妇著白上衣,银灰色长裤,身材很苗条。穿浅黄色拖鞋。轻轻两笔,勾出小巧的脚跟。很美。这幅画最动人之处,正在脚跟两笔。
  这样鲜艳的繁花,很难说是“清供”了。
  曾见一幅旧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目:“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这才是“岁朝清供”!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试举例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典雅或雅致(核心词:雅),如“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乌鸦喝水
徐成龙   小朋友,乌鸦口渴了怎么办?老师的话音一落,教室里一双双小手树林一般竖了起来。
  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瓶子里的水的?老师和蔼可亲,眉开眼笑的。
  一双双眼睛如饥似渴地盯着老师,有几个学生急不可待了,从位置上站起来,似乎怕老师看不到。老师笑眯眯地指定一位女生回答。小女生忽地站起来,忽闪着明亮的眼睛,声音甜润悦耳,回答得天衣无缝。
  读了这个故事,大家明白什么道理吗?老师的提问越来越有深度了。课堂里沉默一会儿,一双双小手又慢慢地举了起来。
  这位男同学,你来回答。老师指着坐在前面的一个小男生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小男生大大方方地回答。你真聪明。老师的笑容灿烂了,掏出一朵小红花,亲切地说,奖你一朵小红花。男生喜滋滋地坐下,挺自豪的。
  这是一堂公开课,上的是《乌鸦喝水》,执教的是很有名气的张老师。她看着同学对答如流,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坐着听课的老师也不停地颔首称是。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忽然,一个胖男生说。
  张老师脸上露出一丝惊讶,倏然间恢复了常态,迈开步子向前走去,脸上还是挂着笑,说说你的问题吧!
  老师,我想……乌鸦不一定能喝到瓶子里的水。胖男生挠着头皮,眼睛看着老师,也许是紧张吧,说话也不伶俐了。胖男生的话像给平静的湖面投了一块石子,教室里唧唧喳喳的,许多学生流露出鄙夷的神色,窃窃私语。
  张老师愣怔着,自己教了十几年的书,这课书不知道讲了多少遍,从没有学生提出这个问题,这个学生也太幼稚了。张老师的脸微微涨红,咳嗽一声,掩饰住刚才的尴尬,又变得镇定自若了。
  张老师环顾了一下教室,满面春风地问,同学们,你们说,乌鸦能喝到瓶子里的水吗?
  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瓶子里有水,乌鸦怎么会喝不到水呢?一个女生轻蔑地看了一眼胖男生说。是啊!张老师接言道,瓶子里有水.放上小石子水就会往上升,这是基本常识。我们应该像那只乌鸦一样,开动脑筋想一想,不要信口开河。
  张老师示意胖男生,他无奈地坐下,耷拉着脑袋默然不语,眼眶溢满了泪水。张老师依然兴致勃勃地讲着《乌鸦喝水》的课文,一年又一年。
  十几年过去,那个胖男生师范毕业了,分配到母校任教,成了一位新教师,大家热情地喊他赵老师。学校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新分配来的老师要上一节公开课。赵老师左思右想,决定上《乌鸦喝水》这一课。
  课堂气氛活跃极了,水到渠成的。听课的老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讲课将要结束的时候,赵老师笑眯眯地说,小朋友们,《乌鸦喝水》这一课已经讲完了,你们都没有什么问题吗?赵老师的眼光充满了期待,亲切地看着小朋友。
  一个女生站起来,清脆地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乌鸦在瓶子里放上小石子,它真的能喝到水吗?
  课堂里顿时沉寂下来,在座的都看着赵老师。一个男生扑哧一声笑了,课文不是已经说乌鸦喝到水了吗?这有什么怀疑?教室里霎时嗡嗡起来,有些人还在嘻嘻地笑。
  赵老师挥着手,让小朋友安静,说,大家都发表了意见,那么我们看看乌鸦究竟能否喝到水,让事实说话吧!
  赵老师拿出几个装着数量不一的水的瓶子和一盆小石子,和颜悦色地说,下面我们做个实验,在几个瓶子里放上小石子,看看乌鸦能否喝到水。赵老师的话音一落,小朋友们乐坏了,争先恐后要上台做实验。
  上来的小朋友小心翼翼地放着小石子,教室里鸦雀无声,一会儿结果出来了。小朋友看着其中的一个瓶子目瞪口呆了,听课的老师也目瞪口呆了,教室里又是一阵交头接耳声。
  我们的实验结束了,小朋友们看到了什么?赵老师按捺不住喜悦地问。
  有一个瓶子,乌鸦是无论如何也喝不到水的。小朋友不约而同地高声道。
  赵老师话题一转,怎样的瓶子乌鸦才能喝到水呢?
  小朋友们陷入了沉思,那个女生站起来不慌不忙地说,瓶子里有足够的水乌鸦才能喝到,否则就喝不到了。赵老师睿智的目光闪着光彩,热烈的掌声响起,在教室里久久回荡。
  听课的张老师走出教室,一下子把赵老师的手握住了,激动地说,小赵,你给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的课。(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张老师的课上,小女生回答得“天衣无缝”,大大方方的小男生也因为回答正确获得了一朵小红花,这些都表明,张老师的课起初进行得很顺利。
B.听到胖男生说“有一个问题”的话,张老师“露出一丝惊讶”,说明她有点意外,但“倏然间恢复了常态”,说明张老师对解答孩子的问题胸有成竹。
C.许多学生对胖男生“流露出鄙夷的神色”,一个女生还轻蔑地反驳了胖男生,由此可见,班级中的学生普遍对爱逞能、好表现的学生有排斥心理。
D.“张老师依然兴致勃勃地讲着《乌鸦喝水》的课文,一年又一年。”这句话强调,作为一位很有名气的老师,张老师在忙碌的工作中,始终保持着工作热情。
E.赵老师的课上,当孩子们嗡嗡地议论时,赵老师拿出了“装着数量不一的水的瓶子和一盆小石子”,说明他是有准备的,他也希望“让事实说话”。
(2)小说中的张老师是位怎样的老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主要写了两位老师先后上同题课文《乌鸦喝水》时的课堂情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赵老师左思右想,决定公开课上《乌鸦喝水》,有人认为他是因十几年前自己上张老师课时的一段切身经历,有人认为他是想让自己的课上得精彩,有人认为他是想让听课的师生受到启发,请就你认同的一个方面,结合小说,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E
(2)①敬业投入,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教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儒学的“半宗教半哲学”的特质(节选)
李泽厚
中国没有像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那样的宗教。对人格神,许多士大夫经常处于似信非信之间,采取的似乎仍然是孔老夫子“敬鬼神而远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态度。在民间,则表现为多元而浮浅的信仰和崇拜。其对象,可以是关公、妈祖、观音菩萨、玉皇大帝等等,而且大都为了求福避祸,去灾治病,有着非常现实的世俗目的。重要的是,即使在这种多元而浮浅的民间宗教中,奇迹宣传也并不突出,主要的部分仍然是在倡导儒学的人伦秩序和道德理念。如在台湾,我拜会过影响极大的证严法师,她曾赞赏病人死在有亲属在旁的家中,而不必死在医院护士等陌生人手里。这也使我颇为吃惊,因为这里表现出的,似乎仍然是以亲子为核心的强烈的儒学人际关系,而佛家本应该是看破尘缘六亲不认的。这也使我想到,尽管中国历史上有过儒佛道三教的激烈争辩,但毕竟是少数事例;相反“三教合一”倒一直是文化主流。孔子、老子、释加牟尼三大神圣和平共处,既出现在近千年前宋代文人的画卷中,也仍然保存在今日民间的寺庙中。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宗教战争,便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之所以能够如此,我以为与儒学的包容性有很大关系。儒学不重奇迹、神秘,却并不排斥宗教信仰;在“三教合一”中,它不动声色地渗入其他宗教,化为它们的重要内容和实质成分。而儒学之所以能这样,其原因又在于它本身原来就不止是“处世格言”“普通常识”,而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它执着地追求人生意义,有对超道德、伦理的“天地境界” 的体认、追求和启悟。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儒学的这种品德和功能,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它是没有人格神,没有魔法、奇迹的“半宗教”。
同时,它又是“半哲学”。儒学不重思辨体系和逻辑构造,孔子很少抽象思辨和“纯粹”伦理。孔子讲“仁”讲“礼”,都非常具体。但这些非常实用的回答和讲述,却仍然是一种深沉的理性思索,是对理性和理性范畴的探求、论证和发现。例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对人生意义的执着和追求,等等。而所有这些都并非柏拉图式的理性品格,也不是黑格尔式的逻辑建构,却同样充分具有哲学的理性品格,而且充满了诗意的情感内容。它是中国实用理性的哲学。
正因为靠理性、哲学而不靠奇迹、信仰来指引人们,所以孔子毕竟不是耶稣,《论语》不是《圣经》。也正是因为不是空中楼阁或纸上谈兵,而要求并已经在广大人们生活中直接起现实作用,所以孔子不是柏拉图。
1.对作者提到证严法师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知中国宗教的主要内容仍是倡导儒学的人伦秩序和道德理念。
B.可以说明中国宗教与儒学既有区别但也有不小的相似性。
C.严证法师的观点说明儒学实质上完全具有宗教的性质。
D.可知中国宗教有现实世俗目的,并非完全看破尘缘。
2.对“中国从没有真正的宗教战争”原因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儒学的广泛影响使得中国无法发生宗教战争。
B.“三教合一”的现实使得宗教战争没有发生的土壤。
C.儒学本身就有宗教特质,而它又在中国占主导地位。
D.儒学的包容性不排斥宗教,与宗教冲突并不很大。
3.有关儒学“半宗教半哲学”的特质,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儒学与中国宗教彼此融合,中国宗教吸纳了许多儒学的内容,因而,儒学自然也就具有了宗教的一些特质。
B.儒学虽无柏拉图式的理性品格也无黑格尔式的逻辑建构,但实用理性的一面却同样具有哲学特质。
C.儒学“终极关怀”的品格使它能够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这点与宗教的功能相同。
D.儒学没有宗教里的奇迹、魔法、人格神,但它可靠其理性在精神上指引人们,这点和宗教也相似。
4.根据文中信息,对“《论语》不是《圣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的哲学、理性特质决定了它没有《圣经》里的神秘与奇迹。
B.《论语》讲究人伦秩序和道德理念,这和《圣经》教义有根本不同。
C.《论语》不是宗教教义,虽然它也具有“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
D.《论语》不倡导“怪力乱神”,《圣经》却会突出人格神的宣传。


参考答案:
1.C
2.D
3.A
4.B


本题解析:
1.C/只能说具有宗教的一些特质,“完全”不妥当。
2.D/A.B.C.三项均有理,但不如D项说到根本上。从“之所以能够如此,我以为与儒学的包容性有很大关系。儒学不重奇迹、神秘,却并不排斥宗教信仰;在“三教合一”中,它不动声色地渗入其他宗教,化为它们的重要内容和实质成分。”可看出。这里的“它们”指宗教,既然儒学的内容已化为宗教的重要内容,自然不可能产生宗教战争。
3. A/从文中看不出“儒学与中国宗教彼此融合”,只是说儒学不排斥宗教,而且不动身色地渗入了其他宗教。
4.B/“根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痼疾
[俄]利翁?伊兹迈洛夫
“大夫,我头疼,体温不太高,却一直低烧。天气不好的时候全身关节疼痛。”
“睡眠正常吗?”
“也不太正常。”
“有没有这种情况,一喝咖啡就睡不着觉?”
“对,就是这样。”
“特别是喝了那种巴西咖啡?”
“哪种都一样。”
“您可别这么说,巴西产的咖啡最好。我本人只喝巴西咖啡,但现在巴西咖啡很难搞到,而其他的咖啡我不喝。”
“大夫,我体温不太高,却一直低烧。”
“多喝点茶吧。昨天我去商店买茶了。那家商店卖印度茶。但昨天印度茶卖完了,别的茶我都不喜欢。真不知道哪儿还能买到这种印度茶!”
“大夫,每次变天前,我全身的关节都酸痛。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季节变化引起的。这种情况常有。有的人季节一变化,关节就酸痛。对了,现在这个季节该吃螃蟹了。以前有个病人经常送给我,后来他就不来了。也许是治好了,也许是找别的医生去了。不对,他绝对不会那么快就治好了。他是一家食品厂的负责人,这样的人不管遇到哪个医生,都得多病一段时间。看来,他是找别的医生了,或者是去外地治疗了。总之,不管找谁,他肯定治不好。”
“大夫,我头疼得厉害。”
“恶心吗?”
“恶心。”
“吃鱼子酱时恶心吗?”
“不恶心。这我敢肯定。”
“吃鱼子酱我也不恶心,特别是吃黑鱼子酱。吃红鱼子酱我也不恶心,但我不是特别喜欢红鱼子酱。我有一个病人……”
“他怎么了?”
“他给我弄来了黑鱼子酱。”
“我是问他到底怎么了?”
“我不是说了吗?他有鱼子酱,经常送给我。后来他也不来了。真遗憾!”
“他也走了?”
“彻底走了。”
“去国外了?”
“去更远的地方了。”
“那是哪儿?”
“那个地方没有鱼子酱,没有螃蟹,也不需要病假证明。”
“我也不需要病假证明。我只要身体感觉舒服一点就行了。”
“头疼,低烧,关节疼……这能舒服吗?”
“大夫,这病治得好吗?”
“当然治得好。您是干什么的?”
“工程师。”
“嗯,要就是一个普通工程师的话,那就难治了。您没有螃蟹,没有鱼子酱,没有咖啡,也没有茶。”
“我没有这些东西也行。”
“您倒是行了,别人可就未必了。”
“别人行不行我就管不了那么多了。我现在全身都疼,这儿疼,那儿也疼……”
“我觉得您最主要的还是脑袋不正常。”
“真的吗,大夫?”
“真的。您应该先去检查检查脑袋。您现在就去看脑神经医生吧。等脑袋治好了,您再来找我看其他的病吧。”
“好吧,大夫。我现在就去。我包里的东西,这些螃蟹、鱼子酱、咖啡,是不是得给脑神经医生带去啊?再见,大夫!”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第5期,李冬梅译)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5分)
A.本文中这个大夫善于索贿,因此,病人只能找别的医生或到其他医院才能把病看好。
B.大夫说一家食品厂的负责人不管遇到哪个医生,都得多病一段时间,是为了更多的收受贿赂。
C.病人只要送给医生索要的东西就能把病看好,否则,就看不好。
D.当得知病人的职业是工程师的时候,医生觉得这个病人的病难治,是因为这个病人脑袋有毛病,而自己又不是神经医生。
E.在大夫看来,收受贿赂是正常的,否则就是脑袋有病。
小题2:这篇小说为何要以“痼疾”为题?请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是如何塑造大夫这一人物形象的?(6分)
小题4:你认为本人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5分)BE
小题2:(6分)以“痼疾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内容的细微之处,做出判断。A项“因此,病人只能找别的医生或到其他医院才能把病看好。”在小说中并没有提及。C项,“病人只要送给医生索要的东西就能把病看好”表述不正确,原文大意是“总之,不管找谁,他肯定治不好。”D项,“是因为这个病人脑袋有毛病,而自己又不是神经医生。”表述不正确,原文是因为“您没有螃蟹,没有鱼子酱,没有咖啡,也没有茶。”即无法索贿,而不是因为脑袋有病。所以选BE。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一般要从小


本题难度:简单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