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选段,完成后面题目。(14分)
现在,我听见外面重炮在轰鸣。要没有炮声,周围几乎一片沉寂;只听见偶尔传来大火的吞噬声,以及黑暗中什么地方山墙倒坍的巨响。炮声均匀而有节奏。①我在想:多出色的炮队啊!我知道,炮声通常都是这样的,但我还是这么想。我的上帝,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惬意的炮声,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它无论如何也是高雅的。我觉得大炮即使在轰鸣时,也是高雅的。炮声听起来也是那么高雅,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接着我想到,假如再有一座阵亡将士纪念碑落成,碑顶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并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那么又该有多少人的名字要刻上去啊!我突然想到:倘若我果真是在母校,那么我的名字也将刻到石碑上去;在校史上,我的名字后面将写着:“由学校上战场,为……而阵亡。”
可是我还不知道为什么,也不知道是否当真回到了母校。我现在无论如何要把这—点弄清楚。阵亡将士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是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都可以领到……
……
当我被抬过这扇门,来到灯光耀眼的木板后面时,就在这短短的一秒钟内,我突然回忆起了这一切。
我躺在手术台上,看见自己的身影清晰地映照在上面那只灯泡的透明玻璃上,但是变得很小,缩成一丁点儿的白团团,就像一个土色纱布襁褓,好似一个格外嫩弱的早产儿。这就是我在玻璃灯泡上的模样。
医生转过身去,背朝着我站在桌旁,在手术器械中翻来翻去。身材高大而苍老的消防队员站在木板前,他向我微笑着,疲倦而忧伤地微笑着,那张长满胡子茬的肮脏的脸,像是睡着了似的。我的目光扫过他的肩膀投向木板上了油漆的背面。就在这上面我看见了什么,自我来到这个停尸间之后,它第一次触动了我的心灵,震撼了我内心某个隐秘的角落,使我惊骇万状,我的心开始剧烈地跳动:黑板上有我的笔迹。在上端第一行。我认出了我的笔迹,这比照镜子还要清晰,还要令人不安,我不用再怀疑了,这是我自己的手迹!其余的一切全都不足为凭,不论是美狄亚还是尼采,也不论是迪那里山地人的侧面照片,或是多哥的香蕉,连门上的十字印痕也不能算数。这些在别的学校里也都是一模一样的,但是我决不相信在别的学校有谁能用我的笔迹在黑板上写字。②仅仅在三个月以前,就在那绝望的日子里,我们都必须写下这段铭文。现在这段铭文还依旧赫然在目:“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哦,我现在想起来了,那时因为黑板太短,美术教师还骂过我,说我没有安排好,字体写得太大了。他摇着头,自己却也用同样大的字在下面写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③这里留着我用六种字体写的笔迹:拉丁印刷体、德意志印刷体、斜体、罗马体、意大利体和圆体。清楚而工整地写了六遍:“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小题1:在划线句①中,描写主人公听到炮声的感受,有什么作用?(4分)
?
小题2:小说始终在描写学校的环境,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
小题3:古代希腊士兵为保卫祖国而英勇抗敌,曾刻下铭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达,请报告那里的公民们,我们阵亡此地,至死犹恪守他们的命令。”作者只截取了前半句,反复出现在小说的结尾部分(见划线句②③),并把它作为题目,有什么深刻含义?(6分)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问题。 我们该怎样实现“低碳”? 众所周知,低碳的概念起源于气候变化,降低碳排放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但低碳也不仅与气候变化有关,更重要的是,低碳和环境问题联系在一起,很多污染问题都与碳排放有关。化石燃料的燃烧同时排放出二氧化碳和多种污染物。因此,碳排放的降低将带动多种污染物排放量的下降。
低碳涉及生活行为、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单个公民的行为只是很小一部分,行为改变对低碳目标的影响是很低的。假如电力等耗能高的行业不减碳,光靠公众个体行为的改变是不可行的。如果我们把目光集中在个人行为的改变,而不关注那些耗能和排放大的“大户人家”,这对减碳来说就是一种本末倒置。
我们现在要注意这样一种倾向,就是把公众的注意力过多地引向个人行为的改变。这不是说因为个人行为对实现低碳的贡献小就可以不必践行低碳生活了,而是说我们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那些碳排放量大的企业和产业上。
同样,在国际上,首先应该减碳的是那些发达国家,是富人而不是穷人。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错了地方,第一不公平,第二不合理,第三没效果。因为不管对发展中国家还是穷人来说,很多碳排放是生存和发展必需的,而对发达国家和富人来说,很多碳排放却是由于奢侈需要,是可以减掉的。要让全民彻底过上低碳生活是不现实的。
低碳经济不仅是一个口号,不仅是一种生活时尚,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紧密相关的一种经济形式。如果我们的社会按照这样的经济形式运转,产生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将十分可观。发展低碳经济,普通公众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但是要看到,发展低碳还有更大的减排主体一一-企业。耗能和碳排放的“大头”不在消费,而在生产。如果说公众消费和日常生活产生的碳排放是一只小猫,那么生产领域的碳排放就是一只大老虎。比起公众生活中的低碳,生产的节能和低碳显然更加有效。所以,要切忌因关注公众碳减排而把注视着那些高排放企业的监督视线移开。
无论是节能、污染减排还是碳减排,都需要制度、政策和法律障。我国的《节能法》和《可再生能源法》都对节能和低碳直接起作用,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手段也正在不断完善。我们现在需要把低碳的要求更加明确细化,使法律要求更加具体,并强化监督、投入和评估,使政策和法规能够切实执行。(选自《环境保护》2010年第11期,有删减)
1.下列有关低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气候的变化,人们提出了低碳的概念,因为降低碳排放能减缓气候变化。
B.碳排放与污染问题相关,降低碳排放也会促进多种污染物排放量的下降。
C.公众个体行为的改变对低碳目标的实现影响是微小的。
D.对发展中国家和穷人来说,很多碳排放是生存和发展必需的,因此不必减碳。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低碳经济是一种生活时尚,更是一种经济形式。
B.低碳经济的运转能产生出十分可观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C.发展低碳经济,公众是非常重要的力量,碳排放的大头不在生产而在消费。
D.要降低碳排放,就要强化监督、投入和评估,这就需要把低碳要求明确细化,使政策和法规能够切实执行。
3.低碳涉及范围有哪些?碳减排谁的责任最大?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兄弟情深
[美国]丹.克拉克 圣诞节快到了,保罗的哥哥送给他一辆崭新的轿车,圣诞节那天,当保罗离开办公室来到停车场时,一个小男孩正绕着那辆闪闪发光的新车,仔细的端详着,小心地抚摩着,不停的赞叹着。看到保罗走过来,他十分羡慕的问:“先生,这是您的车吗?”
保罗微微的点点头,自豪的说:“这个是我哥哥送我的圣诞礼物。”
男孩子惊讶的睁大眼睛,看着保罗,半信半疑地说:“您说这是您的哥哥送给您的圣诞礼物?没花您的一分钱?”
看到那个男孩羡慕的眼神,保罗骄傲的点了点头。
“天啊,我真希望也能……”
听到那男孩这么一说,保罗以为他也希望能有一个像自己的哥哥那样的兄长。但是那个男孩接下来说的话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我真希望自己也是个能送车给弟弟的哥哥。”男孩不无遗憾的说。
保罗吃惊的看着那个男孩,脱口而出的问道:“你想不想坐我的车去兜兜风?”
“哦,是真的吗,先生?”他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要是那样的话,可真是太好了。我太想坐坐您的新车了。”
保罗微微笑了笑。他知道那个男孩想干什么。他一定是想向邻居炫耀炫耀,让大家都知道他坐了一辆新车回家。但是这次保罗又猜错了。
“先生,您能不能把车子停在那两个台阶的前面?”男孩恳求道。
保罗在台阶前面停好车,那个男孩飞快的跑上阶梯。不一会,保罗听到他回来的声音,但动作似乎有一点缓慢和笨重。
正在犹豫之间,保罗看到那男孩扶着一个跛脚的小孩儿缓慢的走出来。包罗立刻就明白了“他应该就是那个男孩的弟弟吧!”
这时,那男孩已经来到了车前,他紧紧的抱着他那跛脚的弟弟,指着罗保的新车,兴奋的说:“你看,这就是我刚才在楼上对你说的那辆新车。这是保罗的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哦!将来我也会送给你一辆像这样的车。到那个时候,你就能开着自己的车去看那些在圣诞节时挂在窗口上的漂亮饰品了,就像我以前对你说的那样。”
面对此时此景,保罗的心陡然涌起一股暖流,他感到眼眶湿润了。他走下车子,帮那男孩把跛脚的弟弟抱上车子。那男孩高兴极了,飞快的爬上车子,坐在弟弟的身旁。他满怀感激的看着保罗,激动的对他说:“谢谢您,先生!”
保罗看着他们,还是微微的笑了笑,说:“小心,坐好!”然后,他发动了汽车。就这样,他们三人开始了一次令人难忘的假日兜风。
就在那个圣诞夜,保罗才真正体会到耶酥所说的“施比爱更有福”的道理. 选自《感动你一生的故事全集》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把小说发生的时间安排在圣诞节,因为这一天保罗刚刚得到哥哥的圣诞大礼,心里高兴,又是假期,有充足的时间陪小男孩兜风。
B.保罗主动提出请小男孩坐自己的车兜风,并且一再满足小男孩的要求,为小男孩的举动而感动流泪,说明保罗是一个充满热情、富有爱心的人。
C.保罗的哥哥送给他一辆崭新的大轿车作为圣诞礼物,而小男孩则只能借保罗的车给他那跛脚的弟弟以口头许诺,这种对照反映了西方社会贫富悬殊的现实。
D.小说运用了衬托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保罗的言行和心理来描写小男孩行为的出人意料,突出了小男孩对跛脚弟弟的纯真的爱。
E.小说篇幅短小,但作者巧设悬念,情节出现多处转折,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卒章显志,主旨鲜明突出,感情真挚,引人深思。
2.小说的情节共出现了几次转折?请找出明显转折的句子,并回答如此安排转折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回答小说中有哪些细节直接表现了兄弟情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主旨的?结合你的理解和体会,谈谈对结尾“施比爱更有福”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罗曼·罗兰传
斯蒂芬·茨威格 罗曼·罗兰生于1866年1月29日,父亲是公证人,是城里德高望重的绅士;母亲虔诚端庄,自从她的一个小女儿夭亡之后,就笼罩在一种淡淡的哀愁中,而把所有的心思都花费在照顾柔弱的儿子和他的另一个妹妹身上。罗曼·罗兰从父亲那里得到的是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斗士的精神和信仰,而母亲带给他的是来自波尔罗亚尔女隐修院的探索精神,艺术感受力——音乐性的,神秘的敏感;二者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补充。
罗曼·罗兰的童年笼罩在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的阴影中,青少年时代,他被高等师范录取,在这里,他人文科学上的天赋和对音乐的热爱表达出来,开始构想着一个为世界心碎的单纯的艺术家的故事——《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原型。此后,他到罗马游学两年,负责整理文献工作,在典籍目录中探寻历史。意大利之行后,罗曼·罗兰先是在高等师范教授音乐史,1903年到巴黎大学执教。在严谨的学术生活和写作中,他找到一份慰籍。
1912年,罗曼·罗兰离职退休,之后许多年来都在瑞士度过。1919年,罗曼·罗兰与母亲一起返回巴黎,当时她已病重。母亲去世后,罗兰回到瑞士,自1922年至1938年与父亲和妹妹定居在那里。此后,罗兰前往他家乡附近的一个法国小镇,在那里继续写作,后因反纳粹活动而遭到软禁,于1944年12月30日谢世于家中。
罗曼·罗兰从父亲那里吸收的爱自由、爱挑剔的高卢人精神,和从母亲那里得到的艺术感受力使他具有了以下常被描绘的奇怪的特征:一个宗教社会主义者,一位反神权的神秘主义者,一位革命的理想主义者,一名非教条主义的基督徒。他还是一位在充满巨大国际竞争的世纪坚持国际合作主义者。罗兰爱法国,但他拒绝承认一个国家能够成为理性和必要的统一体。这样看来,他身上似乎具备一系列的二分法,而他又不断地在他的小说和随笔作品中将这些表现出来。
热切参与那个时代的知识界活动的罗兰探求着将信仰、希望、爱情以及勇气等品质带给他的社会,这种信念解释了他最初为舞台写作的原因——重新激发英雄主义和对他的祖国的信仰。这里最好的例子是他1898年的剧作《狼群》。
因为受挫于舞台条件的过分严苛,罗兰转向对著名人物的研究,他写的关于贝多芬的抒情生活的文章,以及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研究,这些对他心目中的英雄的纪念并非评论性传记,而是为获取这些伟人精神而做的充满诗意的努力。罗兰在描绘贝多芬肖像的同时,试图画出20世纪的肖像及其梦想。
罗曼·罗兰对传记的兴趣充分体现在他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之中。这部作品写的是一位音乐天才与自身、与艺术及社会之间的斗争;罗兰刻画了一个充满矛盾和不协调的性格,一位满怀生命热情却又遭到敌对世界误解的极其诚恳的艺术家。它被称为20世纪的最高贵的小说作品。
《约翰·克里斯朵夫》牢固地奠定了罗曼·罗兰在20世纪早期文坛的声望。有趣的是,他在这部作品中预见了一场毁灭欧洲的战争的来临,作品完成不久,这样的战争就爆发了。此时他写了一系列文章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别是1915年的小册子《战斗之上》呼吁作战国的知识分子们去争取和平。这引起了有人对他的文学地位的强烈愤怒。法国评论家们认为他只是个智商高的骂街文人,这成为他和法国年轻人之间的也许永难愈合的一条裂痕。
罗曼·罗兰生活在一个阴暗的时代,此时法国的先驱维克多?雨果已经逝世,写作了《包法利夫人》和《情感教育》的福楼拜也已谢世,邻国泰斗弗里德里希·尼采失去了他的光芒,而左拉和莫泊桑所描绘的世界又是那样的晦涩和阴暗。在这样的一个娇弱、变坏的时代里,罗曼·罗兰缠身于他的时代的主要社会、政治和宗教事件中。他真诚地相信艺术应该描绘真实的情感,传达出使人变得高贵的道德感。他无间断地呼吁自由和人类精神的尊严,支持被压迫者。
罗兰逝世后,他的名望在法国以至全世界都大大衰落,由于他对艺术多愁善感的态度,以及他写作中缺乏对古典式样的掌握,使法国从未真心实意地接纳这位诺贝尔桂冠得主。20世纪后期是个愤世嫉俗的时代,它发现罗曼·罗兰的理想主义流派十分地虚饰做作。
但无论如何,即使罗曼·罗兰的写作中有瑕疵,人们仍然会羡慕他理想主义的高贵性。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父亲和母亲对罗曼?罗兰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斗争精神和艺术感受力这两个方面,这种影响使得罗曼·罗兰身上呈现出许多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特征。
B.罗曼·罗兰在青少年时代就开始了《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创作,这部作品的创作源于罗曼·罗兰人文科学上的天赋和对音乐的热爱。
C.为了重新激发英雄主义,为了表达对祖国的信仰,罗曼·罗兰开始了剧本的创作。但由于舞台表演限制太多,罗曼·罗兰停止了剧本创作,转向人物传记的写作。
D.《约翰·克里斯朵夫》为罗曼·罗兰赢得了巨大的声望,这部作品的主人公与罗曼?罗兰有着相似的性格,因此,《约翰·克里斯朵夫》具有浓厚的自传性质。
E.由于罗曼·罗兰在1915年出版的小册子《战斗之上》中呼吁知识分子们去争取和平,法国评论家们认为罗曼·罗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名不符实。
(2)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罗曼·罗兰“身上似乎具备一系列的二分法”?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尽管罗曼·罗兰的作品如《名人传》《约翰·克里斯朵夫》有着巨大的影响,包括法国评论家在内的一些人还是对罗曼?罗兰做出了很多负面的评价。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罗曼·罗兰是二十世纪初期杰出的文学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罗曼·罗兰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天赋”,有人认为是“家庭的影响”,有人认为是“青年时代丰富的游学经历”,有人认为是“对现实的关注与热情”,有认为是“对人类和平的捍卫”,有人认为是“理想主义”。请从以上说法中任选其中的一个原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选做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专给大宅门送果子。他的果子的好处,第一是得四时之先。市上还没有见这种果子,他的篮子里已经有了。第二是都很大,很香甜,很好看。果子全都从他手里过过,有疤的、挤筐、变色、过小的都剔下来。他的果子有些是直接到产地采办来的,是“树熟”-不是在米糠里闷熟了的。他出去买果子比卖果子的时间要多得多。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什么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和园主打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别的卖果子的下不了这样的功夫,也不知道这些路道。到处走,能看很多好景致,知道各地乡风,可资谈助,对身体也好。他很少得病,就是因为路走得多。
这年是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两个儿子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两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个卖果子的老爹,不好看?”儿子连忙解释:“不是的。你老人家岁数大了,老在外面跑,风里雨里,水路旱路,做儿子的心里不安。”“我跑惯了,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又说,“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一种风俗,早早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儿子依了他。
叶三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他一来就是半天,给季匋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大气都不出。看到精彩处,情不自禁地深吸一口气,小声惊呼。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对叶三可例外,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季匋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好在哪里?”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诗: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季匋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何以见得?”“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对!”
季匋民最爱画荷花。他画的都是墨荷。他佩服大家李复堂,但是画风和复堂不似。李画多凝重,季匋民飘逸。李画多用中锋,季匋民微用侧笔。李复堂有时水墨淋漓,粗头乱服,意在笔先;季匋民没有那样的恣悍,他的画是大写意,但总是笔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净,而且笔致疏朗,善于利用空白。他的墨荷参用了张大千,但更为舒展。他画的荷叶不勾筋,荷梗不点刺,且喜作长幅,荷梗甚长,一笔到底。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匋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问叶三:“如何?”叶三说:“四大爷,你这画不对,‘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是吗?我头一回听见!”季匋民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不卖?”“一张也不卖!”
他把季匋民送他的画都放在他的寿材里。十多年过去了,季匋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了,但是四季八节,他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季匋民死后,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匋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说:“不卖。”有一天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叫“辻听涛”。一问,是日本人。辻听涛说他是专程来看叶三收藏的季匋民的画的。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辻听涛用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不停地赞叹:“喔!真好!真是神品!”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叶三说:“不卖。”辻听涛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他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有删改)
⑴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叶三出去买果子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卖果子的时间还用得多。因为走路多,他很少得病,熟人多,见多识广。
B.季匋民爱画荷花,作者有意将季匋民和李复堂所画的荷花进行对比,突出了二人画风的不同,也将褒贬寄予其中。
C.季匋民的“紫藤花开”“老鼠上灯台”“红花莲藕”三幅画着力于工笔写实,色彩绚烂,生动形象,具有诗化的意境。
D.日本人辻听涛很想花大价钱买叶三珍藏多年的画,却被叶三一口拒绝,这说明叶三比对方更了解季匋民画的价值行情。
E.这篇小说用朴素的语言讲述叶三和季匋民两人身份迥异却意趣相投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厚的人文理想,引导读者感受生活中的美。
⑵小说的题目是“鉴赏家”,开篇叙述叶三卖果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请简要分析小说主人公叶三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小说结尾写叶三的儿子将画装在棺材里埋了,作者的安排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