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四)
2017-01-19 05:41:2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八年,周顷王崩,公卿争权,故不赴。晋使赵盾以车八百乘平周乱而立匡王。是年,楚庄王初即位。十二年,齐人弑其君懿公。十四年,灵公壮,侈,厚敛以彫墙。从台上弹人,观其避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灵公怒,杀宰夫,使妇人持其尸出弃之,过朝。赵盾、随会前数谏,不听。已又见死人手,二人前谏。随会先谏,不听。灵公患之,使鉏麑刺赵盾。盾闺门开,居处节,鉏麑退,叹曰:“杀忠臣,弃君命,罪一也。”遂触树而死
初,盾常田首山,见桑下有饿人。饿人,示眯明也。盾与之食,食其半。问其故,曰:“宦三年,未知母之存不,愿遗母。”盾义之,益与之饭肉。已而为晋宰夫,赵盾弗复知也。九月,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将攻盾。公宰示眯明知之,恐盾醉不能起,而进曰:“君赐臣,觞三行可以罢。”欲以去赵盾,令先,毋及难。盾既去,灵公伏士未会,先纵齧狗名敖。明为盾搏杀狗。盾曰:“弃人用狗,虽猛何为。”然不知明之为阴德也。已而灵公纵伏士出逐赵盾,示眯明反击灵公之伏士,伏士不能进,而竟脱盾。盾问其故,曰:“我桑下饿人也。”问其名,弗告。明亦因亡去。
盾遂奔,未出晋境。乙丑,盾昆弟将军赵穿袭杀灵公于挑园而迎赵盾。赵盾素贵,得民和。灵公少,侈,民不附,故为弑易。盾复位。晋太史董狐书曰:“赵盾弑其君。”以视于朝。盾曰:“弑者赵穿,我无罪。”太史曰:“子为正卿,而亡不出境,反不诛国乱,非子而谁。”孔子闻之,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宣子,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出疆乃免。”
赵盾使赵穿迎襄公弟黑臀于周而立之,是为成公。成公者,文公少子,其母周女也。壬申,朝于武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宰夫熊蹯不熟胹:烧煮
B.初,盾常首山田:耕种
C.君赐臣,三行可以罢觞:进酒
D.宣子,良大夫也,为法受恶:罪名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盾忠贵得民的一组是(3分)
①使鉏麑刺赵盾???????????②盾义之,益与之饭肉
③晋灵公饮赵盾酒?????????④盾遂奔,未出晋境?
⑤得民和……盾复位???????⑥使赵穿迎襄公弟黑臀于周而立之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顷王死后,周王室和诸候国都不安定。王室内公卿争位,诸候国内国君与臣下不协,赵盾为周王室及晋国都尽力改变。
B.晋灵公生活奢侈,对臣下百姓暴虐厚敛,不听忠言,残害忠良。导致臣民都不依附他,最后被将军赵穿袭杀而死。
C.赵盾有慈悯心肠。看到桑下有人挨饿,就送他饭吃;得知其孝,还增加饭肉。后来难中得此人相救并一同逃走。
D.孔子认为赵盾仍然是一位良好的大夫。后来赵盾让其弟赵穿从周王室迎回了黑臀,并拥立他当了国君,这就是晋成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鉏麑退,叹曰:“杀忠臣,弃君命,罪一也。”遂触树而死。
(2)太史曰:“子为正卿,而亡不出境,反不诛国乱,非子而谁?”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B项中的“田”在句中的含义是打猎。
小题2:
试题分析:筛选标准是“全部表明赵盾忠贵得民”的一组。全部表明,包括直接和间接,即虽不是赵盾的言行举止,只要表现了其“忠贵得民”的都符合。忠,指对国君本人及晋国的忠;贵,指地位高受人尊敬;得民,指爱民并得民心。故此,其③④两句不符合,③句讲晋灵公谋害赵盾,④句讲赵盾避难逃亡但没有逃出国界。其①句是难点,主语不是赵盾而是晋灵公,且说的是刺杀赵盾,但究其原因可知是因为赵盾的进谏,恰好从侧面体现了赵盾对国君的忠。
小题3:
试题分析:桑下饿人救了赵盾,但并没有和赵盾一同逃走,而是自己也逃离了晋灵公。桑下饿人出于感恩和道义救了赵盾,最后连名字都不告诉赵盾,说明他并不求回报,所以不可能和赵盾一同逃走。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弃:抛弃。一:相同。遂:于是。(2)子:你。亡:逃亡。反:同“返”。国乱:叛乱国家的人。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穆修,字伯长,郓州人。幼嗜学,不事章句。真宗东封,诏举齐、鲁经行之士,修预选,赐进士出身,调泰州司理参军。负才,与众龃龉,通判忌之,使人诬告其罪,贬池州。中道亡至京师,叩登闻鼓诉冤,不报。居贬所岁余,遇赦得释,迎母居京师,间出游丐以给养。久之,补颍州文学参军,徙蔡州。明道中,卒。
修性刚介,好论斥时病,诋诮权贵,人欲与交结,往往拒之。张知白守亳,亳有豪士作佛庙成,知白使人召修作记,记成,不书士名。士以白金五百遗修为寿,且求载名于记,修投金庭下,俶装去郡。士谢之,终不受。且曰:“吾宁糊口为旅人,终不以匪人污吾文也。”宰相欲识修,且将用为学官,修终不往见。母死,自负榇以葬,日诵《孝经》、《丧记》,不用浮屠为佛事。
自五代文敝,国初,柳开始为古文。其后,杨亿、刘筠尚声偶之辞,天下学者靡然从之。修于是时独以古文称,苏舜钦兄弟多从之游。修虽穷死,然一时士大夫称能文者必曰穆参军。
庆历中,祖无择访得所著诗、书、序、记、志等数十首,集为三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嗜学,不章句事:研究
B.中道至京师亡:逃跑

C.张知白亳守:太守
D.自榇以葬负:背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求载名记寻程氏妹丧武昌
B.士谢,终不受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C.士白金五百遗修为寿耕植不足自给
D.居贬岁余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见明知
小题3:下列文言短文的画线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A.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B.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C.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D.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负才,与众龃龉,通判忌之,使人诬告其罪,贬池州。(4分)
(2)迎母居京师,间出游丐以给养。(4分)
(3)修于是时独以古文称,苏舜钦兄弟多从之游(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守:任太守
小题2:
试题分析:A都是“在”的意思? B 代词 他/动词 去 往 C 介词 用/来?? D 地方 处所/所字结构
小题3:
试题分析:断句最基本的依据还是句子的结构,另外,文段中有相同的句式也是一个参照,句首句末的词语也有揭示作用。
小题4:
试题分析:尽量直译。各句的得分点有:第一句,“负、龃龉、忌”各一分;第二句“迎、间、丐”各一分;第三句“于是、称、游”各一分。
【参考译文】
穆修,字伯长,(山东)郓州人氏。自幼好学,(但是)不钻研(当时流行的)文章词句。真宗皇帝封禅泰山时,下诏(让地方)举荐齐、鲁地区读书人,穆修得到预选,赐进士出身,调泰州出任参军。穆修自负才学,和同僚关系多有矛盾,通判嫉恨他,唆使人诬告他,穆修受到罪责,贬到池州任职。去池州路上,逃到京城,击打登闻鼓诉冤告御状,没有得到回复。居住在受贬地方一年多,遇到大赦得到了赦免,接母亲到京城居住,不时外出乞讨来供养母亲。很久之后,得到补颍州文学参军的官职,迁往(河南)蔡州。明道中,死去。
穆修性格刚直,喜欢谈论斥责当时的社会弊端,诋毁讥笑有权有势的人,人若和他结交,往往被拒绝。张知白任(安徽)亳州太守,亳州有豪士捐建的佛庙完工,张知白差遣人召穆修作纪念文章,文章写成,不写那个豪士的名字。豪士用白银五百两送来给穆修做寿,而且企求在文章之上记载自己的名字,穆修将白银丢到院子外边,(俶装去郡....)潇洒地离开郡城。豪士向他作揖,始终不肯接受,还说:“我宁愿以游走江湖来糊口,也不会让行为不正玷污我的文字。”当时宰相想结识穆修,而且准备任用穆修为学官,穆修一直没有去拜会宰相。穆修母死后,自己背负棺材下葬,(丧事期间)每天诵念《孝经》、《丧记》,不用和尚做佛事。
(中国)从五代开始,文章走入没落,唐朝以来,柳宗元开始复兴古文。从此后,杨亿、刘筠偶尔尝试写辞赋,天下读书人风靡跟从。此时穆修独以善于写作古文著称,苏舜钦兄弟经常与穆修来往。穆修虽然穷困到老,然而当时士大夫说起善于写文章的一定说是穆参军。
庆历年间,祖无择寻找到穆修所著诗、书、序、记、志等数十首,收集为三卷(出版)。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文谦,字仲谦,邢州沙河人。幼聪敏,善记诵,与太保刘秉忠同学。世祖居潜邸,受邢州分地,秉忠荐文谦可用。岁丁未,召见,应对称旨,命掌王府书记,日见信任。邢州当要冲,初分二千户为勋臣食邑,岁遣人监领,皆不知抚治,征求百出,民弗堪命。或诉于王府。文谦与秉忠言于世祖曰:“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盍择人往治之,责其成效,使四方取法,则天下均受赐矣。”于是乃选近侍脱兀脱、尚书刘隶、侍郎李简往。三人至邢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由是世祖益重儒士,任之以政,皆自文谦发之。?   
  岁辛亥,宪宗即位。文谦与秉忠数以时务所当先者言于世祖,悉施行之。世祖征大理,国主高祥拒命,杀信使遁去。世祖怒,将屠其城。文谦与秉忠、姚枢谏曰:“杀使拒命者高祥尔,非民之罪,请宥之。”由是大理之民赖以全活。己未,世祖帅师伐宋,文谦与秉忠言:“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一视同仁,不可嗜杀。”世祖曰:“期与卿等守此言。”既入宋境,分命诸将毋妄杀,毋焚人室庐,所获生口悉纵之。?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立中书省,首命王文统为平章政事,文谦为左丞。建立纲纪,讲明利病,以安国便民为务。诏令一出,天下有太平之望。而文统素忌谦,谟(谋划)谋之际屡相可否,积不能平,文谦遽求出,诏以本官行大名等路宣抚司事。临发,语文统曰:“民困日久,况当大旱,不量减税赋,何以慰来苏之望?”文统曰:“上新即位,国家经费止仰税赋,苟复减损,何以供给?”文谦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俟时和岁丰,取之未晚也。”于是蠲(juān免除)常赋什之四,商酒税什之二。文谦蚤从刘秉忠,洞究术数;晚交许衡,尤粹于义理之学。为人刚明简重,几所陈于上前,莫非尧、舜仁义之道。数忤权幸,而是非得丧,一不以经意。家惟藏书数万卷。尤以引荐人材为己任,时论益以是多之。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召见,应对旨     称:符合
B.命掌王府书记,日信任 见:看见
C.施行之        悉:全、都?
D.时论益以是之     多:称赞、重视
2.全都能体现张文谦以尧舜仁义之道劝谏皇上的一项是(  )
①岁丁未,召见,应对称旨。
②今民生困弊,莫邢为甚。盍择人往治之。
③杀使拒命者高祥尔,非民之罪,请宥之。
④分命诸将毋妄杀,毋焚人室庐,所获生口悉纵之。
⑤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一视同仁,不可嗜杀。
⑥民困日久,况当大旱,不量减税赋,何以慰来苏之望?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3.下列语句句读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人至/邢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
B.三人至/邢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
C.三人至邢/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
D.三人至邢/协心为治/洗涤蠹敝/革去贪暴/流亡复归/不期月/户增十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盍择人往治之,责其成效,使四方取法,则天下均受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入宋境,分命诸将毋妄杀,毋焚人室庐,所获生口悉纵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数忤权幸,而是非得丧,一不以经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D
4.(1)为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填空题  写出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并指出词性。
1.使子婴相________________
击破沛公军________________
若属皆且所虏________________
何辞________________
2.料大王士卒足以项王乎________________
一夫关,万夫莫开________________
安步以车________________
3.弟子不必不师________________
沛公起厕________________
杀人不能举________________
4.于是项伯复夜________________
四十里________________
5.沛公则车骑________________
之坐上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担任,动词;替,给,介词;被,介词;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题目。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上官。郡遣督邮至,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举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渊明不解音色,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候潜,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少年来好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潜,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学善文属:连接,连缀,引申为写作
B.饮辄尽造:置备
C.耕自资,遂抱羸疾躬:亲自
D.毕,还复之著:穿戴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乡邻之所贵②既自以心形役
B.①性嗜酒,家贫不能恒得②鸟倦飞知还
C.①亲老家贫②引壶觞自酌
D.①郡将候潜,值酒熟②实迷途未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潜自幼怀有高尚的品格,博学善文,受到乡邻的重视。
B.陶潜因家境贫困,父母年迈,不得不去做官,又因无法容忍官府的束缚,所以不久便又辞官。
C.陶潜有志过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怎奈身体瘦弱多病,不得不再次出来做官。
D.陶潜先后多次出仕,分别做了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著作佐郎等,终于不能忍受官府的束缚,彻底辞官回家,并写下《归去来兮辞》一文。
小题4:翻译句子(6分)
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
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造:到……去。根据前句“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就可推测出此句中“造”是“到……去”的意思。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
试题分析:A.均表被动,B①表转折②表承接,C①因为②表目的,D①代词,他的②语气助词。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
试题分析:根据“义熙末,征著作佐郎,不就”是征,陶渊明并没有去就职。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弦”为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弹琴;“资”解释为费用;第二句时注意“则”解释为却,“告诉”为古今异义词,解释为申诉。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陶潜,曾祖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他屋旁有五棵柳树,就用“五柳”做他名字了。先生安闲文静,沉默寡言,不慕荣誉,也不追逐利禄。爱好读书,却不怎么讲究对于字句的理解,往往对书中意义有所体会,便高兴得忘记吃饭。本性爱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经常得到。亲朋故旧知道他这样,有的就备酒请他去喝。他一去就要喝个痛快,图个大醉。醉了就回家,一点也不留恋。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表达自己的志趣。他忘记了世俗得失,用这种超然世外的态度度过一生。”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因为父母年迈家里贫穷,他被任用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没几天就辞职回家了。州里征召他为主簿,不去就职,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他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姑且想做个文官,把这作为补贴家用的资本,可以吗?”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向来简朴自爱,不在私下巴结长官。年末,恰逢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当天将印绶交还辞职,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年,征召为著作郎,不去就职。江州刺史王弘想要认识他,但是却不能叫他来(指叫陶潜来他府上)。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命令陶潜的老熟人庞通之携带着酒肉,在他前往庐山的道路栗里那里邀请他。陶潜的脚有疾病,他让一个门生的两个儿子用篮舆抬他,已经到达栗里这个地方,庞通之邀请他一起喝酒,陶潜欣然同意。不久王弘就到了,看到陶潜坐在篮舆上,也不生气。曾经九月九日没有酒,走出宅边菊丛中坐着,很久,满手拿着菊花。忽碰上王弘送酒来,马上就喝,喝醉酒就回去。潜不通晓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张质朴的琴,没有琴弦,每喝酒恰到好处时,就抚弄它以便寄托自己的情感。无论尊贵和卑微的人来拜访他,有酒就设宴。陶潜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他的真率性情就是这样。一次,郡将(官职名)拜访陶潜,正赶上他酿的酒熟了,陶潜就取下(郡将)头上的葛巾滤酒,滤完后,又把葛巾让他戴上。?
陶潜从少年时就喜欢读书,也爱闲静,打开书卷,读书有了感悟,便高兴地忘了吃饭。曾经说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就像羲皇。?
元嘉四年,朝廷将要征召他去当官时,他却死了。死时年龄已经六十三岁了。世人都称他为靖节先生。


本题难度:简单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