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6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种皓字景伯,洛阳人。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汉)顺帝末,为侍御史。帝擢皓监太子于承光宫。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皓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梵辞屈,不敢对。乔退而叹息,愧皓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皓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皓。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皓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冀因此陷之。传逮皓、承。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皓、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祥。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皓、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上乃赦皓、承罪,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皓为凉州刺史,甚得人心。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后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迁使匈奴中郎将。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坐事免归。
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皓为度辽将军。皓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诚心怀抚,由是羌胡、乌孙等皆来顺服。皓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延熹四年,迁司徒。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并、凉边人咸为发哀。匈奴举国伤惜。
(《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皓素慷慨,好立功立事素:朴素
B.冀由是衔怒于皓衔:怀着
C.吏人诣阙请留之诣:到……去
D.会匈奴寇并凉二州寇:侵略
小题2: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种皓“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
①人之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②宣恩远夷,开晓殊俗
③皓乃手剑当车,曰:“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⑤先宣恩信,诱降诸胡?????⑥去烽燧,除候望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
A.种皓为人为官胆大心细,在监护太子时,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
B.种皓担任刺史敢做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机报复种皓,种皓被免官。
C.种皓由凉州刺史任上升迁时,官民不愿他离开,他因此得到太后的嘉许。调任汉阳太守时,凉州民众一直送到汉阳地界。
D.种皓被提拔为度辽将军,到任后先礼后兵。边境地方的百姓因为种皓而感念朝廷,诚心顺服汉朝,边地平安无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耻贵货利,人之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
(2)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两组划线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2.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3.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经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4.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 ①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②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③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
B.②③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标有序号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选题 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A.还顾:回头看依依:轻柔而缓慢地飘升几何:多少 B.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韵:本性、气质苦多:很多苦 C.同心:指夫妇感情深厚墟里:指废墟三匝:三周 D.遗:遗留守拙:不随波逐流杜康:酒的代称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天下既平,天子大恺,春菟秋祢,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忘战也。且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古之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悔者也。
?……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代谷之外而之。御史成谏曰:“不可。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牢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至代谷,平城之围。高帝悔之,乃使刘敬往结和亲,然后天下亡之事。
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秦常枳众数十万人,?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三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天性固然。上自虞夏殷周,程督,禽兽畜之,不比为人。夫不上观虞夏殷周之统,而近世之失,此臣之所以大恐,百姓所疾苦也。且夫兵久生,事苦则虑易。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而秦政不行,权分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孰计之而家察焉。
1.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 ???????穷:穷尽。 ????
B.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 ?略:侵略。 ????
C.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 ???????亡:通“无”。 ??
D.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 ????? ??孰:仔细,周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争者末节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B.乃使刘敬往结和亲 ??????此事若不济,此乃天也 ???
C.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
D.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焉 ???????青麻头伏焉
3.下列不属于主父偃反对伐匈奴的理由的一项是??(?????? ??) ????
①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
②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 ????
③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 ????
④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 ????
⑤适足以结怨深仇,不足以偿天下之费。 ????
⑥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 ????
A.①③⑤???????????
B.②④⑥ ????
C.①⑤⑥???????????
D.②③④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
(2)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
????????????????????????????????????????????????????????????????????????????????????????????????
(3)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
????????????????????????????????????????????????????????????????????????????????????????????????
5、阅读题 尉迟敬德,名恭,朔州善阳人。隋大业末,刘武周乱,以为偏将。与宋金刚袭破(唐)永安王孝基,执独孤怀恩等。武德二年,秦王战柏壁,金刚败奔突厥,敬德合余众守介休。王遣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及谕之,乃与寻相举地降,从击王世充。会寻相叛,诸将疑敬德且乱,囚之。屈突通等曰:“敬德慓敢,今执之,猜贰已结,不即杀,后悔无及也。”王曰:“不然。敬德必叛,宁肯后寻相者耶?”释之,引见卧内,曰:“丈夫以气相许,小嫌不足置胸中,我终不以谗害良士。”因赐之金,曰:“必欲去,以为汝资。”是日猎榆窠,会世充自将兵数万来战。单雄信者,贼骁将也,骑直趋王,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乃翼王出,率兵还战,大败之。王顾曰:“比众人意公必叛,我独保无它,何相报速耶?”
窦建德营板渚,王命李勣等为伏,亲挟弓,令敬德执矟,略其垒,大呼致①师。建德兵出,乃稍引却,杀数十人,众益进。伏发,大破之。时世充兄子琬使于建德,乘隋帝厩马,铠甲华整,出入军中以夸众。王望见,问:“谁可取者?”敬德请与高甑生、梁建方三骑驰往,禽琬,引其马以归,贼不敢动。
隐太子尝以书招之,赠金皿一车。辞曰:“秦王实生之,方以身徇恩。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若私许,则怀二心,徇利弃忠,殿下亦焉用之哉?”太子怒而止。敬德以闻,王曰:“公之心如山岳然,虽积金至斗,岂能移之?然恐非自安计。”巢王果遣壮士刺之。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因谮于高祖,将杀之。王固争,得免。
(玄武门之变后)王为皇太子。时坐隐、巢者百余家,将尽没入之。敬德曰:“为恶者二人,今已诛,若又穷支党,非取安之道。”由是普原。
尝侍宴庆善宫,有班其上者,敬德曰:“尔何功,坐我上?”任城王道宗解喻之,敬德勃然,击道宗目几眇②。太宗不怿,罢,召让曰:“朕观汉史,尝怪高祖时功臣少全者,今视卿所为,乃知韩彭③夷戮,非高祖过,国之大事,惟赏与罚,横恩不可数得,勉自修饬,悔可及乎!”敬德顿首谢。
显庆三年卒,年七十四。谥“忠武”。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释:①致师:叫阵挑战。 ②眇:眼瞎。?③韩彭:汉初大将韩信、彭越。
小题1:下列句中加线词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翼王出翼:掩护
B.何相报速耶相:偏指一方,此处指代“我”
C.由是普原原:宽恕
D.太宗不怿,罢,召让曰让:谦让,谦虚
小题2:以下全部说明尉迟敬德“忠诚”或“勇武”的一组是??????????????(???)
①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乃翼王出,率兵还战???②乘隋帝厩马,铠甲华整,出入军中以夸众????③禽琬,引其马以归,贼不敢动???④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⑤今于殿下无功,其敢当赐?⑥敬德勃然,击道宗目几眇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尉迟敬德作战勇猛,曾打败过唐军。归顺秦王后有人怀疑他谋反,将他抓了起来,要杀他。秦王不仅下令放了他,还送给他一些金银。
B.尉迟敬德将隐太子收买自己的事告诉了秦王,秦王断定对方不会就此罢休。果然后来又发生了尉迟敬德被人行刺和遭诬陷等事情。
C.尉迟敬德自恃功高,在一次侍宴时为了座次而大打出手,惹得唐太宗十分不满,事后对其进行了重重的责罚。
D.这篇文章通过救王驾、擒王琬、拒收买、闹御宴等情节,多角度来表现人物性格,将尉迟敬德这一形象塑造得丰满鲜活。
小题4:翻译下列两个句子(10分)
(1)会寻相叛,诸将疑敬德且乱,囚之。(5分)
答:????????????????????????????????????????????????????????????????????
(2)因谮于高祖,将杀之。王固争,得免。(5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