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意象与诗歌鉴赏
①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
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诗歌创作过程
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l心有所
感,将之寄托给一个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也使读者在阅读诗歌
时能据此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出自己的感情色彩。
②营构意象的方法大体可分为三类:赋、比、兴。
③赋,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
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个意象直射出感情来。比,即我们常说的比喻,通过不同的方
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
具有人或物的特征。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必须依附于某一事物,
要有一个能引起兴的具象,然后渗透作者的感情,从而营造一种意境。创作中白描的使用往
往就可看作是一种兴,如减克家的诗《老马》就是典型的例子。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了
一个老马的形象,它让大车“装个够”“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在这里,老马已经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直接的起兴对象,作者借这个形象来寄托对不屈的民族个性的赞美之情。所以,兴这种创作手法既省笔墨又含义深刻。
④诗歌中意象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样的组合方式更便于表达感情。并列式组合,
将有关的几组具象并列出来;对比式组合,即选取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物象,互为对立,互为
映;荒诞式组合就是将不合事理逻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组合,也即现实中不可能发生
的在。心理感觉中却能够实现。???
⑤意象与美育有着不解之缘,具有美的意象的诗,才能给读者以美感。能否创造出新颖
独特的美的意象,是衡量诗歌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我们在解读意象时,感觉到它们所代表的强烈思想感情的复杂意义,使我们从艺术的视角感悟到了这首诗独具的审美情趣,也感到诗人内在的精神与诗的意象的一致性。所以,读诗,必先读懂意象。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意象”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意象是由内在的抽象的心意与外在的具体的物象融合而成的。
B.意象常包含某种强烈思想感情及复杂意义,人们分析意象可从艺术的视角感悟到诗歌
独具的审美情趣。
C.意借助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意象的创作过程其实就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D.意象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作者见闻的基础上渗透出自己的感情色彩。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比”是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将其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
的一种手法。
B.“兴”这种创作手法既省笔墨又含义深刻,创作中自描的使用就是一种“兴”。
C.对比式意象的组合就是选取构成对立关系或映衬关系的物象,将它们进行组合,便于
更好地表情达意。
D.意象与美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歌具有美的意象,读者在阅读时才能体会出美感。
小题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赋即平时所说的直说其事,平铺直叙。尽管不加修饰,但并不意味着不含带任何感情。
B.臧克家用白描的手法借老马起兴,老马此时象征了不屈的民族个性。可见,只有象征意义的事物问才能用起兴。
C.意象的组合方式很多,但不管用哪种组合方式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感情,便于读者理解体会。
D.创造出美的意象是诗歌成功的标志之一,可见意象的营构方法和组合方式等在诗歌创作中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C(A项对应第1段第2句;B项对应第5段倒数第2句;C项张冠李戴,第l段第3句,原文是“诗歌创作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D项对应第1段最后一句)
小题2:B(A项对应第3段第2句;B项过于绝对化,原文“创作中自描的使用往往就可看作是一种兴”;C项对应第4段第2句;D项对应第5段第l句)
小题3:B(A直说其事”、“平铺直叙”、“不加修饰”但原文表明意象可“直射出感情来”;B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涉及象征与起兴的关系;C结合第4段第1句;D结合第5段第2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地是久违了,25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25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的?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20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河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25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20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1.文章结尾处说:“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记忆”前加“青苔深深”对表现“记忆”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章一、三段看,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侧面)来写雨的?简要概括并举例说明。(举例要简明,能说明问题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等句子被评论家称为诗化之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听听那冷雨”中的“冷”,一是为了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感受,一是表现因“发上下一点白霜”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
B.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由“雨”展开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
C.“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一句,以典型的经过提炼了的细节传达出了作者的离怨乡愁。
D.本文围绕着春雨,创造了一个既朦胧又明丽、既沉郁又旷达的独特的意境来源:91 考试网,意象众多,“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
E.本文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也使雨态表现得更形象。
参考答案:1.青苔是历时久远而形成的。作者以“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代奇人辜鸿铭
陈 彰
辜鸿铭,福建厦门人,名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他以南生于南洋,西学于欧洲,东娶于日本,北官于燕京,故又常以“东西南北之人”自命。得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时,年方21岁。在英伦完成学业后,又遍游德、法、意、奥各国,先后荣获文、哲、理、工、神学等博士学位,凡十三个之多。32岁归国后,精研中国学术,穷四书五经之奥并曾涉猎群籍。因此认为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之冠,首家将许多典籍译成西文,传播国外。
辜鸿铭自幼即饱受西洋文化的熏陶,植基深厚,但毫无崇外的观念。我们看他归国后,竟能就其学于西方者撷英汰芜,取精用宏,以发扬中国之学术,而又终归于儒家一路,躬行实践,迥非当时一般以口耳为学者所可比拟的。他平日与人谈到“民族精神的异同”之点,曾肯定地认为:“英国人博大而不精深,德国人精深而不博大,惟有中国既博大而又精深!”由此可见他对我国故有文化,是何等的推崇!青年时期的辜鸿铭是在西方世界度过的,曾饱受白人世界的冷遇。这种精神压迫的反作用力,使他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
鸿铭一代奇才,学贯中西,为世所重。王亮畴生前尝称赞他说:“鸿铭先生,学博中西,足迹遍天下,早岁游欧美,精研各种文化科目,均能撷英掇华,发其秘奥,著为宏论。迨归国后,专心讲学,春风化雨,桃李盈门,数十年如一日,更以余闲,从事著述,独具慧眼,尤以用西文翻译我国多种古籍,皆能尽信雅达能事;于中西文化交流之贡献,厥功其传!”足证近代学人对他钦佩之一斑。
辜鸿铭虽是学博中西,足迹遍天下,但他为人怪诞,他不但力主保存我国的旧文化,甚至连辫子、小脚、姨太太等也在他的保存范围之列。而他之好辩善骂,尤为当时人把他列为金圣叹一流的人物。中日甲午之战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解职到中国漫游,游次武昌,时鸿铭在湖北总督张之洞的幕府任幕僚,当将所翻译出版的英译文《论语》,送一本给伊藤,伊藤因笑问他道:“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如孔子之教,能行于数千年前,而不能行于20世纪的今天吗?”鸿铭不假思索地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好比是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20世纪,其法仍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的。”伊藤听了,一时也无词以对,只是含笑点首。
他对于当时权倾中外的袁世凯与富甲海内的盛宣怀极感不满,他们自然也逃不过他的讥笑怒骂。原来骂人不但要有艺术,也需要有胆量,辜鸿铭之骂人则兼而有之,他对袁、盛二人,不但背后骂,当面也骂,而且骂到入木三分,挖苦得痛快淋漓,甚至还编入他的《幕府纪闻》中,以广流传。鸿铭这一类的骂世讽语,大多是有因而发,却不是无的放矢。这使我们觉得这位狂狷之士,实寓劝世于骂世之外,含妩媚于辛辣之中,殊非当时一般泄泄沓沓的士大夫可比拟的。
鸿铭老当益壮,每一谈吐,诙谐百出,妙趣横生。他家里有一个老佣人叫刘二的,跟随他数十年,可谓形影不离;而他与刘二平日的穿戴打扮,极为相似,又同样在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以至每有生客登门,几无法分辨。他亦明知会使人误会的,因此常笑对友人解释道:“刘二是我的影子,我和他二人的穿戴打扮也差不多。”
鸿铭晚年,尝应日本聘,主讲“东西文化”,留东瀛十余年,迄民国十六年(西历1927年)归国。翌年,以疾复发不治去世,享年七十有二。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辜鸿铭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想行为,突出了他的性格特征和在保存中国古代文化方面的杰出贡献。
B.辜鸿铭早年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学功底深厚;后到西方求学,在知名大学深造,加上自己的聪慧和语言天赋,又精通了西学。
C.王亮畴中肯地评价辜鸿铭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对他的传奇人生进行了高度概括,“厥功其传”四字包含着无限的崇敬之意。
D.辜鸿铭怪异的打扮和生活形态,以及一些奇谈怪论,也体现了他为人轻浮、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E.辜鸿铭好辩善骂,自比金圣叹一流的人物;他骂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骂袁世凯和盛宣怀,足见其蔑视权贵,张扬个性的民族主义精神。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为一代“奇”人的辜鸿铭的形象特点。(6分)
小题3:文章第四、五两段中写到辜鸿铭“好辩善骂”。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小题4:文中说,辜鸿铭“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D、E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 本题以客观题形式考查对传记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项,“在保存中国古代文化方面的杰出贡献”不正确;D项,“体现了他为人轻浮、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不正确;E项,“自比金圣叹一流的人物”“足见其蔑视权贵,张扬个性的民族主义精神”有误。
小题2:
试题分析:文章从人生经历、个人学识、对待中西文化的不同态度等几个方面详细叙述辜鸿铭作为奇人的形象特点,所以答题时要找准有效区间,然后归纳并整理即可。
小题3:
试题分析: 本题考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基因武器就是运用遗传工程技术,按人们的需要,在一些病细菌或病毒中,接入能对抗普通疫苗或药物的基因,产生具有显著抗药性的致病菌;或者在一些本来不会致病的微生物体内接入致病基因,而制造出新的生物制剂。一句话,就是用DNA重组技术改变细菌或病毒,使不致的变成致病的,可用疫苗或药物预防和救治的疾病,变得难于预防和治疗。
人类不同种群的遗传基因是不一样的,将基因表现的不同产物当作攻击目标是完全可行的。诱发艾滋病的HIV,不同人种的易感性就有很大区别,而理论上基因武器的特异识别能力要比 HIV高得多。
基因武器可以根据人类的基因特征选择某一种族群体作为杀伤对象。因此,科学家们也称这种“只对敌方有残酷杀伤力,而对己方毫无影响”的新型生物武器为“种族武器。”一旦不同种群的DNA 被排列出来,就可以产出针对不同人类种群的基因武器。
与造价昂贵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比,杀人不见血的基因武器有着许多无可比拟的优势。一是成本低,杀伤能力强。有人估算,用5000万美元建造一个基因武器库,其杀伤效能将远远超过50亿美元建造的核武器库。英格兰北部布拉德福大学马尔科姆·丹多教授在《生物技术武器与人类》一书中说,只要用多个罐子把100公斤的炭疽芽胞散播在一个大城市,300万市民就会立即感染毙命。
另一方面,基因武器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而且难以防治。只要将病毒放在一只普通的密码箱中,就可轻易通过海关检查;只要将基因细菌或病毒喷洒在空气中或者倒入饮用水里,就可让成千上万的人毙命。当被毒杀时,人们还会蒙在鼓里,以为是流行病在作怪!经过改选的病毒和病菌基因就像一把特制的锁,只有研制者才知道它的密码,即使清楚敌人使用了基因武器,要查清病毒来源与属性也需要很长时间。
其实,人们早就认识到了遗传基因工程有被滥用的可能。1972年联合国即通过了“禁止试制、生产及销毁细菌(生物)和毒剂武器公约”,1975年联合国再次通过了决议,“禁止使用生物化学武器”,但少数国家发展生物武器的步伐却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在人类跨入新世纪转折关头,善良和正义的人们应扪心自问:我们是要给子孙代留下一个和平的世纪,还是一个黑暗恐怖的世纪。
1、下列对于“ 基因武器”定义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基因武器属于生化武器,是运用遗传基因工程技术制造的一种新型武器。
B基因武器制造的核心技术是DNA重组。
C基因武器是在细菌和病毒中接入致病基因形成的新的生物试剂。
D基因武器是让不致病的微生物变成致病的,让致病的细菌变成难于治疗和预防的。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人类不同种群的遗传基因是不一样的,所以,基因武器可以选择某一种族群体作为杀伤对象。
B“杀人不见血”是基因武器攻击后的主要特点,被攻击对象的症状与常见流行传染病相似,没有任何出血症状。
C诱发艾滋病的HIV,虽然对不同人种的易感性有很大区别,但它却不是基因武器。
D基因武器是将某种基因特征当作攻击目标,一旦不同种群的DNA被排列出来,就能生产出针对不同人种的基因武器。
3、下列对基因武器所具优势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成本低。基因武器制造的成本远远低于核武器的制造成本。
B杀伤能力强。《生物技术武器与人类》一书记载了100千克的炭疽芽胞散播在一个大城市造成300万市民立即感染毙命的史实。
C使用方法简单,只要将基因细菌或病毒喷洒在空气中或者倒入饮用水里,就可让成千上万的人毙命。
D难以治疗。经改选的基因的密码只有研制者才知道,所以难以在短时间内查明病毒属性,找出抗病毒的方法。
4、依据原文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基因武器具有很多优点,所以一些恐怖组织对基因武器很感兴趣。
B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基因武器的研制与开发,人类的某些种群会被基因武器所消灭。??????????
C由于基因武器是种群武器,所以,有些种群由于自身基因的缺陷,更容易遭受基因武器的攻击。
D文章最后一句表达的意思是:人类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和平就必须禁止基因武器的研制。
参考答案:1. C
2. B
3. B
4. C
本题解析:1、原文“按人们的需要,在一些致病细菌或病毒中,接入能对抗普通疫苗或药物的基因,产生具有显著抗药性的致病菌;或者在一些本来不会致病的微生物体内接入致病基因,而制造出新生物剂。”
2、“杀人不见血“是形象化的说法,不是其主要特点。
3、《生物技术武器与人类》所说的是一种假设而不是史实。
4、“由于自身基因的缺陷,更容易遭受基因武器的攻击”是错误的表述。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
“人淡如菊”的华裔女建筑师
她是一名华裔女性,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并在白宫接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亲自授勋。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她——就是林璎。
林璎印象:出自名门却人淡如菊
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似乎每当述说她的背景时,都要提起那个显赫的林氏家族,以及她从未谋面的姑母、民国第一才女、我国第一批接受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女建筑师——林徽因。的确,林璎继承了这个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
如今,50岁的林璎依旧透着书斋学子的单纯。面对媒体,她不愿过多上镜;当有人走近她索取邮件地址时,她警惕地向后挪开身子,拒绝来者要求。林璎的长相也确实和中学时代的林徽因有几分相似,人淡如菊,浓浓的书卷气质。
林璎的父亲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犟,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林璎的才情,正是和姑妈林徽因一脉相承。
林璎虽出自名门,却并不肤浅和浮躁,这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 尽致。她的人和设计作品都展现了勇气,沉着智慧,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设计痕迹,没有浮夸的装饰,运用来自大自然的灵感去设计,不去破坏,而是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流溢着一种宁静、优雅而潜流的美,一种无声思考的美,一种充满力量的美。
一夜成名:21岁设计越战纪念碑
林璎虽然性情淡泊,但是她充满才华和曲折的人生却开始得惊天动地。1980年秋天,美国国家建筑家学会为越战纪念碑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还在耶鲁大学建筑系读大四的林璎,在大师云集的1421个设计方案中,以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无限力量的设计作品脱颖而出。一个评委会委员说:她的作品很简约,但是越看就越觉得它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永恒的纪念碑。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有人认为,这座纪念碑是对战死者的不敬,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的时间排列;甚至连林璎是一位华裔也成了问题。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在最后的决定会议上,林璎坚持不改,以其独有的倔犟和勇气赢得胜利。
林璎一夜成名。曾经饱受争议的越战纪念碑,如今已成为美国华盛顿最吸引人的建筑物之一。有人说,林璎设计的纪念碑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哭墙”。其实那不准确,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
“记忆地图”:第五座纪念碑为环保而建
如果越战纪念碑体现了无声的奉献精神,那么她之后的很多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林璎说,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她说:“从学生时代起,我对东方建筑的兴趣就远胜于对欧洲建筑。”
从越战、民权到女权、印第安人,林璎为美国设计了4座具有标志意义的纪念碑。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是她自己的选题:环保。
“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而是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大型声音及 多媒体互动装置。它被安置在北京当代艺术中心的地下展厅。游览者手拿一块有机玻璃正对地上的投影设备,那些已经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就会在眼前一一呈现:有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象牙喙啄木鸟、有正在消融的北极上孤单的北极熊、有大西洋里变得越来越小的鳕鱼、还有已经灭绝的北美信鸽。
“什么在消逝·空屋”计划将至少持续十年。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把属于他自己的记忆、或者是父辈们的记忆中的事物添加到这张“地图”中……将2050年时人类可能面临的情境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来,绘制出一张属于未来的“地图”。
林璎用她的设计和艺术来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正如她所说,纪念碑的存在,是为了告诉下一代什么是意义,而不是“丢掉一些东西,又丢掉另一些东西。”
(2010年3月1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林璎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虽然林璎的名字被人熟知是近几年的事情,但“最新”意味着此前她也获得过荣誉和奖励。
B.林璎继承了林氏家族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尤其是受学习西方建筑科学教育的姑母林徽因的影响颇多。
C.她的“月相”、“成行的芦苇”、“雪崩”等众多设计作品,都是无声却自然的诗。
D.“数不尽的美国人来到这里,携来的不仅仅是眼泪,带走的则必定有深沉的思索”,这句话的含义是美国人开始正视越南战争的结局,怀念战死的人们,思索生活的意义。
E.美国人能够接受总统奥巴马的非洲黑人血统,却不能接受,由一个“黄种外国人”设计越战纪念碑,一个亚洲人为一场亚洲战争而做的纪念碑。
小题2:“人淡如菊”是一种拒绝霸气的平和和执着,文章从哪些具体方面体现了林璎的这两种特质。(6分)
小题3:“虽然她生长在一个几乎遗忘了中国传统的环境里,但她却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东方式的审美对她的影响。”着眼全文,具体分析阐述东方式审美带给林璎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4:文章中提到林璎的“第5座纪念碑‘什么在消逝·空屋’”,但紧接着又说“‘什么在消逝·空屋’并不是一座建筑物”。你觉得这矛盾吗?为什么?(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E
小题2:平和:性情淡泊,单纯低调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B“她从未谋面的姑母”因而“影响颇多”有误;E有因其是华裔而产生的反对意见,但只是退伍军人协会表示不满,且最终接受了这一这座纪念碑。
小题2:
试题分析:这实际上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题。可以从文章相关的人物描写,能够表现她“平和和执着”特质的言谈行为中去概括、组织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抓住题干要求,围绕着要求从文中概括出相符合的内容。
小题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答题时首先要回答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结合着文章内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