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一句话,回答后面的问题。
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我有一个梦想》
这里的“爽朗秋天”与“酷暑”分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案]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黑人也享有自由平等、摆脱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中国的小说,也和世界各国一样,是从神话传说开始的。有人说我国小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
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这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起的名字,我觉得概括得很恰切。神话传说也好,志怪、志人也好,都是作为一种史实记载下来的,是靠实地访问,从民间搜集而记录下来的,因此叫作“志”。“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所以最初的小说,同历史归于一类。比如《穆天子传》是个神话传说,可史书上却把它归于帝王“起居注”一类;《山海经》也是神话传说,《汉书》中却把它归于“地理志”中。
直到梁代萧统编《文选》,才第一个要把文学和历史区分开来。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但这时他所指的文学只包括诗、文、赋,并不包括小说。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现了很多新的东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发展、开阔;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富于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参照萧统的文学定义看,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后来人们写了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大多走了宋代传奇的路子,即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流传的。它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性格见长;这就与专供人阅读的小说有了明显不同的风格,因为它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者不寻常的英雄;而《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日常生活的道路,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沿着《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道路,《红楼梦》问世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节选自《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小题1:下面关于“小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是指文人创作的一种文学体裁。
B.小说是指脱离历史而创作的一种文学体裁。
C.小说是讲求用虚构和想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D.小说是以描写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见长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题2:对文中“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传统也并没有中止”一句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志怪志人小说”同“传奇小说”并存。
B.唐“传奇”并没有彻底成为文学创作。
C.唐“传奇”中仍保留着“志怪志人”的因素。
D.唐“传奇”虽脱离历史领域,但仍记载着大量的历史内容。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小说史上凡是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的各个朝代的历史小说都是失败的。
B.中国古典小说继承了《史记》等史传文学“实录”(“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的传统,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例如《水浒传》。
C.我国话本小说、演义小说的发展、进步大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
D.从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金瓶梅》和《红楼梦》属于同一阶段的作品。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将“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还是进入唐代之后的事”中的“历史领域”变为“历史”,偷换的概念。
小题2:
试题分析:A.文中无据;B.与题干无关;D.“这时传奇小说应运而生,如陈鸿写的《长恨歌传》、白行简写的《李娃传》,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可见“仍记载着大量历史的内容”是曲解愿意,且“大量”扩大化了。
小题3:
试题分析:“凡是……都”绝对化。注意原文中“大多”一词。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根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墨法思想与秦的富强
韩毓海
华夏文明第一次系统、深刻地进行自我批评、从而展开一场文明自我更新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主要就体现在战国时代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中。墨法学说,可谓此后一切中国改革,变法思想的源泉。
墨法两家,成于魏,归于秦。墨翟、孟胜、吴起、商鞅这些人之所以艰辛辗转,四处碰壁,这主要就是由干当时“魏康楚富,齐淫吴巧”,即发达地区民风奢华,文明积习太深,听不进批评意见,更不愿展开自我批评,特别是墨子所倡导的“艰苦奋斗”这一条,在文明发达的地区,非但难行,而且难听。能够接受墨法思想的,最终证明是被文明核心区视为“戒狄”的秦。正因为秦在七国之中开化最迟,尚不存在六国那样庞大的既得利益阶层、贵族世家集团,因此,墨法“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为则上,无能则下”的平等政治主张,方才能够在秦地得以实行。正因为贵族、世家的力量还没有形成,正因为“不党(党:偏私)父兄,不偏富贵,不嬖(嬖:宠幸)颜色”乃是秦的民风,以至“王亦不爱其家”,故“上同而下不周比(周比:结党营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户籍-连坐”制度,亦方才能够在秦地顺利推进。而更为重要的是,正因为秦开化最迟,百姓极不善言辞文饰,不存在一个靠巧言夸色、舞文弄墨发达起来的智识阶级,故商鞅那一套以“农战”立国的思想,方能在秦地大受欢迎,吴起自鲁赴魏,又去魏适楚,而商鞅亦自中原最发达的魏亡命入秦,他们所献出的强国之策,首先就是对华而不实,只说不练的中原文明弊端的诊断和分析,在文明反思的基础上,他们方才转而倡导一种埋头苦干、只练不说的新文化品质。于是,开化最迟、民风淳朴的戎狄秦地,便这样成为他们培植新文明的试验田。这是秦人艰苦奋斗精神的起源,这更是秦走向富强的动力。
商鞅在《商君书·农战》中,曾比较“境外”的秦地与“境内”的中原文明。他认为由于中原地区文明发达,方才养成了盘根错节的贵族世家势力,方才铸成了导致阶级分化的富豪大贾集团,方才重用巧言令色,只说不练的智识阶层。而此三者具备,固可谓文明之成就,但也却正是“求荣取辱”“政怠宦成”的开端,是“人亡政息”——即国家危亡的征兆,是文明走向异化的开始。作为“戎狄”的秦,之所以能据天下之雄图,最终统摄四海,扫荡群雄,这就是秦人的生活朴素、务实使然,秦人正是以朴素的“又战斗来又生产”、以南泥湾开荒般的“农战”精神,最终战胜了中原文明之骄奢淫逸。秦的改革蓝图,其实就来自中原精英对于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批评,最终演化成“西戎”之秦对于中原文明所进行的“武器的批判”,秦王扫六合,乃是中国文明艰苦奋斗精神的第一次胜利、中华民族第一次自我更新。
《荀子·疆国》亦曾赞美秦的朴素民风说:“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又说“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荀子观察到的,恪是百年之后,中华文明在秦 生的基础。这个主张艰苦奋斗的新文明,就是墨法政治理想的高度实现。
(节选自《中原与夷狄:两种文明的砥砺》)
小题1:下列对墨法思想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法思想对中华文明影响巨大,中华文明的首次系统而深刻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更新主要体现在其中。墨法学说从此成为中国改革、变法思想的源泉。
B.墨法思想是产生于文明发达的中原地区的先进思想,却难被中原地区各请侯国接受,最后反而在开化最迟的秦国落地生根。
C.墨法思想强调选贤任能应不问贵贱,反对结党营私,主张贵族与平民在法律面前平等。这些思想在秦国得以落实。
D.墨法思想是建立在中原文化精英对中原文明弊端进行诊断和分析的基础上的,它为秦国提供了改革蓝图——对中原文明进行“武器的批判”。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墨家法家倡导的政治主张既难行又难听,所以在民风奢华,缺乏开放的胸怀与自省精神的发达地区没人理睬。
B.墨法思想的很多政治主张会触及六国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和阶层的权益,所以不被六国统治阶级接受。
C.商鞅的“农战”立国思想与秦国百姓不善言辞文饰,不喜欢舞文弄墨、巧言令色,作风务实的国情相适应,因此大受欢迎。
D.开化最迟、民风淳朴的秦地,是很适合推行埋头苦干、只练不说的新文化的地方,这是墨法思想虽成于魏却归于秦的主要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法思想培养了秦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推动秦国走向富强,并最终统摄四海,说明墨法政治理想在秦得以高度实现。
B.中原地区各国贵族世家、富豪大贾、智识阶层的出现,是其文明发达的表现,但也是中原地区文明异化的开端。
C.秦王扫六合,是以朴素务实战胜了骄奢淫逸,表明了艰苦奋斗精神在文明中的重要性,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首次自我更新。
D.荀子观察到并高度赞扬了体现在百姓与官吏身上的秦人的朴素风气,他还预见到了百年后中华文明在秦的兴盛辉煌。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筛选出原文对“墨法政治思想”这个概念的全部表述文字,再将其同各选项内容对照。其中,D项“它为秦国提供了改革蓝图”的说法有误,原文是说中原精英对自身文明的自我批评“最终演化成”秦对中原文明的“武器的批判”。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先在原文中找出各选项相关内容,再对照它们的意思是否相同。还不可忽略题干是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题中,A项因果倒置,以偏概全,混淆主客观。原文只说墨子倡导的“艰苦奋斗”这一条,并非墨法所有主张;“难行”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共11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基本内容。(4分)
??????????????????????????????????????????????????????????????????????????????????
小题2:第二段文字中“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这”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3分)
???????????????????????????????????????????????????????????????????????????????????????????
????????????????????????????????????????????????????????????????????????????????????
小题3:前两段文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第三段抒发的情感与前两段有什么不同?(4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光
小题2:这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小题3: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美国正经历艰难时期。2008年金融危机后,它的经济增长缓慢还面临严重的财政问题。随着美国的负债额在未来十年内将几乎相等于其国民收入,其不能有效运作的政治体系似乎也无法应对国家面对的根本挑战。
一些观察家甚至担心欧洲的金融问题将让美国和世界经济陷入第二次衰退。此外,美国的政治依然在预算事务上僵持不下。因为2012年总统大选将近,妥协也变得越发困难——共和党人都寄望经济问题能帮助他们把奥巴马赶下台。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预测美国将走向衰退,尤其是相对于中国。
这不仅仅是专家学者的观点。最近由皮尤研究中心在22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其中15个国家的大多数民众相信,中国会取代或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强国”。
在绝对意义上的衰退来说,美国的确面临许多真实的问题,但美国经济依然具备高度生产力。美国在总研发支出、大学排名、诺贝尔奖得奖者人数和企业精神指数上依然排名世界第一。根据世界经济论坛上月发布的年度经济竞争力报告,美国的经济竞争力在全球排名第五(位居瑞士、瑞典,芬兰和新加坡这些小经济体之后),而中国只排名第26位。
此外,美国在生物科技及纳米技术这些尖端科技领域依然维持领先地位。在这方面可看不出任何的绝对经济衰退的迹象。
一些观察家担心美国社会将逐渐僵化,尽管对移民问题的焦虑在美国历史上层出不穷,美国还是从移民中得到巨大的利益。在2005年的统计显示,此前10年美国创立的新企业中有25%有外国移民参与。
许多评论员对美国低效的政治体系表示担忧。没错,美国的开国元勋建立了一个分权的制衡体制,牺牲效率来保障自由。美国目前正经历一个党派极端对立的时期。但这种政治对抗在美国历史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它建国的年代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美国政府和政治经常经历这类情况,当前的局势看来非常恶劣,但以前的情况有些比目前更糟。
美国面临一系列严重问题,包括公共债务、低水平中学教育及政治僵局。但请记住这些问题只是整体局面的一部分——而且它们原则上都能在长期内得
到解决。
把这些问题与那些原则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区分开来是很重要的。当然,美国是否能实施可行的解决方案也是个未知数。有几个委员会已经提交了利用增税和削减开支来改变美国债务不断上升趋势的可行方案,但可行性不能保证这些方案一定会被采用。李光耀认为中国“将给美国带来强有力的竞争”,但在总体实力上将无法在本世纪上半叶超越美国的看法,大概是正确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些令人沮丧的关于美国绝对衰落的预测,将被证明是与过去几十年类似的预测一样具有误导性。
小题1:下列对于美国经济面临的问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复苏已经放缓。
B.美国的负债额在未来十年内将几乎相等于其国民收入。
C.美国的政治依然在预算事务上僵持不下。
D.中国会取代或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强国”。
小题2:下列各项中属于美国“原则上无法解决的问题”的一项是
A.美国经济竞争力在全球排名第五。
B.美国由于分权的制衡体制带来的政治体系低效。
C.美国面临公共债务、低水平中学教育
及政治僵局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D.美国社会将逐渐僵化,对移民问题的焦虑在美国历史上层出不穷。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欧洲的金融问题将让美国和世界经济陷入第二次衰退。
B.关于美国绝对衰落的预测,将被证明具有误导性。
C.中国的总体实力上将在本世纪上半叶超越美国。
D.美国面临的各种问题原则上都能在长期内得到解决。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