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窦参,字时中,工部尚书诞之玄孙。参习法令,通政术,性矜严,强直而果断。少以门廕,累官至万年尉。时同僚有直官曹者,将夕,闻亲疾,请参代之。会狱囚亡走,京兆尹按直簿,将奏,参遽请曰:“彼以不及状谒,参实代之,宜当罪。”坐贬江夏尉,人多义之。
累迁奉先尉。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参捕理芬兄弟当死,众官皆请俟免丧,参曰:“子因父生,父由子死,若以丧延罪,是杀父不坐也。”皆正其罪而杖杀之,一县畏伏。转大理司直。按狱江淮,次扬州,节度使陈少游骄蹇,不郊迎,令军吏传问,参正辞让之,少游悔惧,促诣参,参不俟济江。时婺州刺史邓珽坐赃八千贯,珽与执政①有旧,以会赦,欲免赃。诏百僚于尚书省杂议,多希②执政意,参独坚执正之于法,竟征赃。明年,除监察御史,奉使按湖南判官马彝狱。时彝举属令赃罪至千贯,为得罪者之子因权幸诬奏彝,参竟白彝无罪。彝实能吏,后累佐曹王皋,以正直强干闻。
无几,迁御史中丞,不避权贵,理狱以严称。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或参决大政。时宰颇忌之,多所排抑,亦无以伤参。然多率情坏法,甚为有识所嗤。时神策将军孟华有战功,为大将军所诬奏,称华谋反,当死,无以自白,参悉理出之。
参无学术,但多引用亲党,使居要职,以为耳目,四方籓帅,皆畏惧之。李纳既惮参,馈遗毕至,外示敬参,实阴间之。上所亲信,多非毁参。参任情好恶,恃权贪利,不知纪极,终以此败。贬参郴州别驾,贞元八年四月也。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八十六》)
注:①执政:掌管政事的大臣。 ②希:迎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参习法令,通政术习:熟悉
B.按狱江淮,次扬州次:停留
C.时彝举属令赃罪至千贯举:检举
D.外示敬参,实阴间之阴:阴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强直而果断皆正其罪而杖杀之
B.彼以不及状谒以会赦,欲免赃
C.甚为有识所嗤上所亲信
D.子因父生为得罪者之子因权幸诬奏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窦参担任万年尉时应同僚的请求代替他值班,恰逢夜里狱囚逃走了,京兆尹追究责任时,他主动承担罪罚。
B.在审理曹芬案时,尽管众官都请求免除曹芬兄弟的死罪,但窦参不为所动,坚持依法杖杀了他们。
C.窦参担任御史中丞时,不避权贵,审理案件以严厉著称,但也有依循个人感情破坏法规的缺点,被有见识的人讥笑。
D.窦参因自己任情好恶,恃权贪利,不知限度,加上皇上亲信的指责诋毁,被贬为郴州别驾。
小题4: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参正辞让之,少游悔惧,促诣参,参不俟济江。(4分)
②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窦参“不避权贵”,严正执法的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D解释不准确,由原文上句内容“李纳既惮参,馈遗毕至”大意可知,阴,暗中。所以选D。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B“以”均为连词,表因果,因为。A.“而”前者为连词,表并列;后者为连词,表承接;C.“所”前者为助词,表被动,被;后者为助词,……的人;D.“因”前者为介词,因为;后者为介词,通过。所以选B。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尽管众官都请求免除曹芬兄弟的死罪”解释不准确,与原文内容不符。原文内容是“众官皆请俟免丧”。所以选B。
小题4:
试题分析:(1)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让”、“促”、“异同”。(2)此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找出能表现“不避权贵”,严正执法的两个事例即可,可以直接引用原句也可自己概括。如第二段“婺州刺史邓珽坐赃八千贯,珽与执政有旧,以会赦,欲免赃。诏百僚于尚书省杂议,多希执政意,参独坚执正之于法”可以直接用原句。
【参考译文】
窦参,字时中,是工部尚书窦诞的玄孙。窦参熟悉法令,通晓政务治理,性情端庄严肃,刚强鲠直而且果断。年轻时因为门荫的庇护,几次长官做到万年尉。当时同僚中有位在官署中值班的人,天色将晚时,听说亲人病了,请窦参代替他值班。适逢当天夜里有狱囚逃走,京兆尹按照值班名册,将要上奏,窦参立即请求说:“他因为来不及写请假报告,我窦参实际上代替他值班,应当由我接受罪罚。”他因此被贬为江夏尉,人们认为他有义气。
窦参多次长官担任奉先尉,县里有个叫曹芬的人,名籍隶属北军,曹芬平素凶暴,因为喝醉酒殴打他的妹妹,他的父亲要解救女儿却不能做到,就投井而死。窦参拘捕审理曹芬兄弟判处死罪,众官都请求等待他们守丧期满再处决,窦参说:“儿子因为父亲而生,父亲由于儿子而死,如果因守丧而延缓处罪,这是杀父而不获罪。”于是正法而杖杀他们,全县畏惧敬服。窦参转任大理司直。巡查江淮罪案,停留在扬州,节度使陈少游十分傲慢,不到郊外迎接他,只是派遣军吏传达问候,窦参以严正的话语责问他,少游后悔害怕,急忙去见窦参,窦参不等他来就渡过长江离开了。当时婺州刺史邓珽因贪赃八千贯获罪,邓珽与宰相有交情,又适逢大赦,想要免去赃款。皇上下诏百官在尚书省聚议,官员们大多迎合宰相的意见,惟独窦参坚持认为应依法论处,最终收回了赃款。第二年,窦参被授予监察御史,奉命出使审查湖南判官马彝一案。当时马彝检举属下的县令贪赃犯罪达一千贯,被犯罪者的儿子通过权贵宠臣上奏诬陷马彝,窦参最终辨明马彝无罪。马彝实际是有才能的官员,后来多次辅佐曹王李皋,凭着正直能干闻名。
不久,窦参升任御史中丞,他不避权贵,审理案件以严厉著称。多次承蒙皇上召见,议论天下大事,又与宰相的看法多有不同,皇上很器重他,有时让他参与决策大事。当时的宰相很忌妒他,对他多加排挤压抑,也没有办法伤害他。然而窦参往往依循个人感情破坏法规,很为有见识的人所讥笑。当时神策将军孟华立有战功,被大将军诬陷上奏,声称孟华谋反,罪当处死,孟华没有办法自己辩白,窦参全部审理清楚并释放了他。
窦参没有学问,只是多任用亲信党羽,使他们担任要职,作为耳目,四方的籓镇节帅,都害怕他。李纳因为害怕窦参,赠送了很多财物,外表显得敬重窦参,实际上暗中离间他。皇上的亲信,大多指责诋毁窦参。窦参依循个人内心的好恶做事,依仗权势贪图利益,不知限度,终于因此失败。窦参被贬为郴州别驾,当时是贞元八年四月。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题。(6分)
①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②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
【注】①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②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小题1:从教育的角度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诲人不倦”有何区别?(2分)
小题2:启发式教学对老师和学生分别有什么要求?请结合语段①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前者说的是教学的方法,后者说的是教学的态度。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①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可见,体现了孔子教学过程中强调让学生自己领悟,让学生自己能举一反三。这是教学方法的范畴。②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哪里敢当!不过我朝着圣和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满足,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仅仅做到如此罢了。”这是指孔子的教学态度。
小题2:①中的“不愤” “不悱”“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是指学生的学习,“不启”“不发”“不复”是指老师的教学。所以老师要把握时机,懂得方法;学生要自己思考,举一反三。
点评:理解中国古典文化经典的文章都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平时必须多阅读,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了解经典名著的思想,这样积少成多,有助于理解文段内容。本题也意在引导学生多读经典。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面有关课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采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行文。明线是华家的命运,暗线是革命者夏瑜的牺牲,两条线索以“药”联结,在“坟场”会合。
B.课文以“药”为题,寓意深刻而丰富,既表现了群众的愚昧麻木,又表现了革命者拯救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C.茶客中“二十多岁的人”的设置,突出了群众愚昧麻木程度之深,传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D.夏瑜坟上的“花环”是鲁迅很有深意的安排,给作品的悲剧色彩添上一抹亮色,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古今义没有变化的一项是 [????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北收要害之郡
D.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共22分)
(一)鸿门宴(片段)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地可尽王也王:称王,统治
B.秦时与臣游游:交往
C.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让(他)活下来
D.故幸来告良幸:侥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良乃入,具告沛公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足以当项王乎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约为婚姻
小题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3分)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2分)
(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1)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D.幸:幸好。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解释实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幸”为“宠幸”。
小题2:
试题分析:A均为取独。B于是,竟然。C用来,按照。D替,结成。
小题3: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要求语句通顺,重点词语要翻译准确,注意特殊的句式。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翻译:“为,兄,事”“具,倍”“旦日,蚤,谢”。
附【参考译文】
于是张良进去,全部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跟你比,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能不能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