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四题中任选三题,全选按照前三题给分,6分)
小题1: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小题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柳永《雨霖铃》)
小题3: ,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小题4: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参考答案:
小题1: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小题2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每一横线1分,错漏一字,该处横线不得分。对于名句名篇的默写,功夫要下在平时,要化整为零,比较记忆。注意下列字的书写:嘈嘈、切切、竟、凝噎、堪、作客、霜鬓。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小题1:颈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吞、醉。吞,表现谷水淹没山间小路、恣肆无拘的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有修辞的指出修辞的妙处。(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精炼传神的字一般是动词、数词等。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用“五斗米”使人想起陶渊明的故事,用以指微薄的俸禄,是用典;“渔竿”是借物指隐逸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安逸、淡然的隐居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无法摆脱现实生活的忧郁、无奈之情。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不 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① 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② 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小题1:这首诗中,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杜甫对他有怎样的感情?(5分)
??????????????????????????????????????????????????????????????????????????????????
?????????????????????????????????????????????????????????????????????????????????
???????????????????????????????????????????????????????????????????????????????????????
小题2:这首诗歌在表达技巧上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6分)
?????????????????????????????????????????????????????????????????????????????????
??????????????????????????????????????????????????????????????????????????????????
??????????????????????????????????????????????????????????????????????????????????????
参考答案:
小题1:李白是一个才华横溢但怀才不遇、疏狂自放的诗人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诗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挚友的深情。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象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杜甫和李白自天宝四载(745)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这种感情在颔联中得到进一步展现。这两句用了一个“反对”,产生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永王璘一案,李白被牵连,这些人就叫嚷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怜”承上“哀”而来,“怜才”不仅是指文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以苏武、黄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贾谊、孔子之典来写他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悲剧。而这种悲剧也同样存在于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不也是“世人”的不公吗?“怜才”也是怜己。共同的遭遇使两位挚友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了,这就是杜甫深切哀怜的根本原因。
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杜甫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这一联仍然意在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
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诗意承上“飘零”而来,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匡山”,指绵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时读书于此,这时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归蜀中正是情理中事。就章法言,开头慨叹“不见”,结尾渴望相见,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
小题2:
试题分析: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律诗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诗薮》)杜甫往往打破这种传统写法,“通篇一字不粘带景物,而雄峭沈著,句律天然”(同上)。这首诗就是用的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采用这种写法必然要吸收口语、散文的成分入诗,首先是剥落华藻,语言质朴自然,如本诗语言看似平常,却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过散文化使精工整饬的律体变得灵活多姿,便于传情达意,如本诗用虚字转折诗意,使对偶不切等。这种律诗改变了传统的妃青俪白、四平八稳的老调,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第一小题只选做一题)(8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①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你认为这首诗首联的哪个字最为传神?为什么?(4分)
??????????????????????????????????????????????????????????????????
??????????????????????????????????????????????????????????????????????
②《全唐诗》录入此诗时,“落”写作“在”字。你认为用哪个字更好?为什么?(4分)
??????????????????????????????????????????????????????????????????
?????????????????????????????????????????????????????????????????????
(2)诗评家认为这首诗妙在后两句。试结合诗句,从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角度写一段不低于80字的赏析短文。(4分)
????????????????????????????????????????????????????????????????????
????????????????????????????????????????????????????????????????????
????????????????????????????????????????????????????????????????????
参考答案:(1)①白:诗人写中庭月色,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
本题解析: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和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释:(1)浐水,古代关中八川之一,源于陕西蓝田西南的秦岭中,入渭河。(2)凤城,长安别称。楼阁,一作宫阙,皇帝居住地。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释:(1)谢亭,即谢公亭,尽安徽宣城北,谢眺曾在此送别范云,后人以其为送别之处。(2)劳歌,古代送别时所唱的歌。
小题1:两首诗同样写到“水流”,一用“尽”,一用“急”,请分别赏析其妙处。(5分)
答:?????????????????????????????????????????????????????????????????????
?????????????????????????????????????????????????????????????????????????????
??????????????????????????????????????????????????????????????????????
小题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赏析两首诗的异同。(6分)
答:?????????????????????????????????????????????????????????????????????
?????????????????????????????????????????????????????????????????????????????
??????????????????????????????????????????????????????????????????????
参考答案:
小题1:“流尽年光是此声”。“尽”,完;把年光流走,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流尽年光是此声”。“尽”,完。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轻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牖下。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
“红叶青山水急流”, “急”,湍急,通过“水急流”的刻画,舟行的迅疾读者可以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忧伤、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和谐安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点评:这是一道典型的炼字题,这种题的答题步骤一般包括如下几步:首先解释本字的字面意思,如果有修辞手法,要点明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诗意,语言尽可能优美;最后点明作者的感情。
小题2:
试题分析:“绿暗红稀出凤城”。序值春杪,已是叶茂枝繁,故说“绿暗”;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凤城”,指京城。友人辞“凤城”而去,作者依依惜别,心情很不平静。暮云楼阁古今情”。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衔山之际,引领遥天,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也将慨然勾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总之,作者此时脑际翻腾着种种激情──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壮志未酬之情。
《谢亭送别》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笼罩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随着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茫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追忆别时情景所感到的怅惘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别凄黯孤寂,感到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气氛的包围,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笼罩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
点评:本题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不同于常规的鉴赏表现手法,而是比较阅读。这需要分别对每首诗的表现手法具体分析,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的表现手法。因此这种题实际上难度加大了。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