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简答题(5分)(任选一题)
小题1: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宝玉便伸手先将“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橱门开了,拿出一本册来,揭开一看,只见这首页上画着一幅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后有几行字迹,写的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红楼梦》第五回)
这说的是哪一位女子?她的“灵巧”最突出表现在哪件事上?她最终是什么结局?
小题2:王熙凤生病,王夫人委托探春等人代行管家之责。在此期间,探春因为什么事与赵姨娘发生争执?后来又推行了哪些“兴利除弊”之事?请简述。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晴雯(1分)宝玉的雀金裘被烧了一个洞,晴雯在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晴雯是很有特点的奴仆,她自尊、自重,她身为奴才但绝无奴性,她顶撞宝玉,绝不向王夫人低头,所以最终被逐而凄然死去。曹雪芹给她的判词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晴雯撕扇、晴雯补裘、晴雯的悲惨结局,都体现了她的这些特点。
小题2:
试题分析:探春管家,探春改革都是《红楼梦》中很著名的情节,其中探春顶撞赵姨娘的情节最能体现探春作为封建家族大小姐的身份。她的那一句“她只管这么想,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充分体现了她潜意识里浓厚的主子情节,以及因自己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善亦有道
刘源
光绪某年,黄河发水灾,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陕西关中东南长丰镇来了几十个衣衫褴褛的灾民。这长丰镇虽然有几个富户,但个个吝啬异常,真是铁公鸡一毛不拔,大伙儿私下里称长丰镇为“铁公鸡镇”。
灾民们等待施舍,但富户们家家大门紧闭。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正绝望之时,镇北的达好仁家忽然传出消息:达家将开粥棚!消息震惊了长丰镇!要知道,在众多铁公鸡中,达老爷子的吝啬可是鼎鼎有名的。达老爷子今年七十了,家里虽不是长丰镇的首富,但财力着实雄厚,只是达老爷子吝啬持家,达家上下连一个胖子都没有,他自个更是瘦骨嶙峋。前阵子他的小儿子成亲,宴席上的馒头居然是一半白面一半糠麸,莱也是素多荤少,规格比有些穷人家的婚宴还差。
如今他居然肯设粥棚,颇令人大惑不解。可眼瞅着几口大锅支了起来,家丁们劈柴烧火,不像是假的。很快,达家放出话来:“领粥时,必须说‘达老爷真慷慨,达老爷真是大善人’,然后跪下来朝达家大门磕个头……”一碗稀粥居然让人家磕头,太过分了。但饿肚子的滋味真不好受,灾民们只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水滚开时,围观的百姓们看着达家的伙计朝大锅里下了两瓢米,不由嘀咕道:“这么大的锅,下这么点儿米,这粥可真够稀的!”这时,那伙计又打开另一口袋子,舀出来一瓢东西,大伙儿一看,惊叫道:“米糠?”一锅粥,两瓢米加五瓢糠,粥是稠了,味道可就……没想到老爷子做善事也打折扣,这不明摆着让大家戳脊梁骨吗?家里人很不满,小儿子年轻气盛,跑到堂屋跟老爷子吵了起来。“爹,韩信衣锦还乡本可杀了那个让他钻裤裆的家伙,但他让那人做了官,赢得了好名声。可你呢?做个粥棚,一天花上一袋米,一个月也就三十袋米而已………”“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达老爷子气呼呼地走了。灾民们感谢达家做善事,跪在地上朝坐在太师椅上的达老爷子磕了个头,才换得一碗黄粥,泪眼汪汪地蹲在一边喝。牺牲了尊严才换来的东西,虽能果腹,心里却在滴血……灾民们磕头讨饭,眼泪汪汪地喝粥,这幅凄惨的情景让长丰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达老爷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那些没有施舍的富户们则耻笑达老爷子做了件蠢事。达老爷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便改了规矩,领粥时可以不跪,但必须为达家做一天活。这个规矩倒还不错,但达家哪有那么多活给人干?于是达老爷子将家里的佣工全部遣走,这些人聚拢起来向达老爷子讨说法,达老爷子的回话倒也简单:谁干活只要三餐饭,不要工钱,就可以留下。小儿子担心:“爹,灾民们固然用着便宜,可他们总有走的一天,到时候咱们家再找人可就难了。”达老爷子说他们肯定会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活计。小儿子豁然开朗,这老爷子真算计到家了,够狠!结果长丰镇的小工价格直线下降。
水灾过后,长丰镇又恢复了原样。但是,达爷子的名声迅速在半年里变得臭不可闻,人们提起他,干脆以“老鬼”相称。
这一年达老爷子病重,临死前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们不知道,我这么做,既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我原来也讨过饭,当时和我一起讨饭的好朋友,他一生都在讨饭,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家惊奇地听着。“因为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人家,大米饭白馒头管够,让他觉得讨饭的日子真不错;而我运气不好,讨饭被狗咬,被人欺,所以我恨透了讨饭。”达老爷子沉痛地说,“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人不做粥棚,我做,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我落了个坏名声,却总好过给长丰镇增加一批乞丐……”
说罢,溘然长逝。达家子孙将丧礼办得非常寒酸,百姓们纷纷议论达家孩子不孝,但达家人不在意。几十年后,达家还在,子孙兴盛,还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宿命,相继败亡。??????????????????????????????????????????????????????????????????????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饥民流落“铁公鸡镇”,吝啬的达老爷子将开粥棚。但是达老爷子规定,饥民领粥时必须先干活再磕头,那米少糠多的粥引起了饥民和家人的不满。
B.达老爷子施舍遭骂,他也意识到自己做得过分了,于是不得不改规矩,变磕头为干活,并遣走佣工。
C.水灾过后,达老爷名声臭不可闻,临终之语却让家人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D.达家为老爷子的丧事办得非常寒酸,让镇子上的百姓们议论纷纷,这反倒让达家在几十年后子孙兴盛。
E.这篇小说的内容涉及“勤俭持家”“行善亦有道”的主题,有很强的现实警示作用。语言质朴通俗,读来令人沉思良久,受益颇多。
小题2:请结合小说分析小说中达老爷子的形象。(6分)
小题3:小说中的“小儿子”出现了两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个角色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小题4:小说的最后两段点明了题旨,尤其是达老爷子临终那番话启人深思,请结合传统文化,联系当今社会现实谈谈自己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选E得3分,选C得2分,选A得1分
小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选E得3分,选C得2分,选A得1分(A中“先干活再磕头”有误。B中改变规矩并非达老爷子迫不得已,而是他有意为之。D中大家的子孙兴旺并不是因为镇子上人们的议论。)
小题2:该题型的答题思路可以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小题3:解答该题时,首先要找出这两句话在哪里,然后看小儿子为了什么据理力争的。一般小说中的次要人物的出现是为了衬托主要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小题。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从美的东西概括出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地说:“美是难的。”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它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汤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迥不相同。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者变成另外的一种美。例如西湖,当晴光潋滟或山雨空濛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而当杜甫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雨,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随着它与人的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有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某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互相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白;谈到声,它有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由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选自《美学新论》,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B.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就美。
C.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
D.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E.斑马身上的墨、白两种颜色决定了它的美。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
B.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丑的。
C.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
D.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美的问题并不复杂。
3.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中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现象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E
2.D
3.前一个“味”是指人的味觉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人和猴的故事
逢锦州
百货大楼坐落在市中心,是市内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
在大楼广场的边缘,种着一排碗口粗细的杨树,就在那排树下面,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木木地看着前方。他手里拿着一顶宽檐大草帽,身边放着一根探路用的竹竿。在百货大楼侧对面出现了一个青年,他肩上扛着个大衣箱,手里牵着一只猴子。他在广场中央把木箱放在地上,然后从中拿出一面锣和一个槌,交给那猴子,猴子心领神会,照着那面锣便卖力地敲起来,“哐,哐,哐……”
青年又咕哝了句什么,那猴子走到木箱前,从里面扯出一些衣服,在那青年的指点下,忙着往身上穿。
人们说着笑着,迈着各种各样的步子从老人身边走过,悠闲的,矫健的,轻盈的……一听到“哐,哐,哐……”的敲锣声,有人高叫一声:“耍猴儿喽,快去看哪!”于是大家你推我搡雀跃向前。广场上很快围起了一个人圈。
那猴子穿戴完毕,开始学着人的样子在圈中行走,不时地向周围的人们作揖,然后就开始耍了起来:攀杠子,荡秋千,翻跟头,钻竹圈……
人群里不断地发出一阵阵哄笑声。大概是受了笑闹声的吸引,那乞讨的老人用竹竿儿探着路穿过马路也走了过来。摸索着靠向路旁的铁栏杆,坐下,举起大草帽:“好人们,行行好吧……”
耍得正精彩时,青年发出一个口令,猴子立刻收了势,跑到箱子边拿了草帽捧在手里,沿着圈子慢慢地走动,把草帽举到人们面前,且不住地鞠躬。于是,各种面值的钞票纷纷投落进草帽里,草帽很快就满了。猴子把钱倒回去,接着继续往下走,不停地举着草帽……
一圈下来,草帽满了三次,最后一次猴子没有把钱倒到箱子里,而是捧着它跳到那青年的肩膀上,单手拿草帽来了个漂亮的白猿献果,人们一阵大呼小叫。
那猴子正要跳下,忽然看到倚栏而坐的老人,眼睛一亮,曲腿弓腰,抱定草帽噌地一下从人们的头上窜过去,跳到了老人面前。人群发出一片惊呼,纷纷转回身来。老人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一下子呆住了,手臂僵硬地停在空中。
猴子站在老人面前端详了一会儿,突然把拿着的草帽向老人手上的草帽扣压过去,拿起时里面的钱已经到了老人的草帽里。人们又是一阵欢叫:“啊!真有意思!它可真逗。”
那猴子看了看空草帽,学着老人的样子,手成作揖状,冲着人群一拱一拱的。人群里又飞出一些钞票落进草帽里。人们的兴致也随之达到了高潮,沸腾的像炸了窝的蜂群,有叫的,有笑的,有相互戏谑打闹的,还有就此发表高论的……
猴子正要把草帽里的钱再次扣进老人的草帽里,那青年冲过来给了猴子一皮鞭,猴子痛苦地嘶叫了一声,跳出人群,跑回到箱子旁,蜷缩成一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经人驯化之后能乔装打扮、学人姿态的猴,对行乞老人进行施舍,说明猴子的灵性已经超越了人类。
B.小说通过猴子非常态的举动,主要是讽刺当今社会中的人道德上的缺失,人类应当好好地反省自己的行为了。
C.“人们的兴致也随之达到了高潮”,说明人们意识到自己帮助了行乞老人,既看了猴戏又行了善,所以兴致达到了高潮。
D.当猴子准备再次把草帽里的钱给老人时却遭到了青年的毒打,表现了青年在利益面前的自私嘴脸。
E.此类事件在生活中并不鲜见,人类甚至习以为常地漠视弱势群体,形成了一种惯常心理,猴子的表现无疑给了人们一次猛击。
小题2:文章第一、二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小说的主旨。(6分)
小题4:小说的构思是奇巧的,但这“奇巧”并非有赖于奇思妙想与苦心雕琢,而是来自一种对社会人生的深切体验。请结合你对社会人生的体验,谈谈你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C
小题2: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项,“猴子的灵性已经超越了人类”说法于文中无根据。C项,“人们意识到自己帮助了行乞老人,既看了猴戏又行了善”不合文意,人们只是没想到猴子会做出这样的举动,仍是在看热闹。
小题2:
试题分析: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有: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5推动情节的发展。
6深化作品主题。
本题可从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正确的文明历史观的导引。目前,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仍缺乏系统的历史认知。关于当代环境危机的历史根源,学术界存在着一些偏颇的看法。有人对农业文明(特别是对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持一味肯定的观点,似乎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农业社会是很和谐的,中外都有学者宣称中国古人强调“天人合一”,曾经很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的甚至认为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态文明;对兴起于西方的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则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工业文明张扬工具理性,力图征服自然,滥用科技暴力,毫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用人工制品(包括巨量废弃品)排斥自然物种,使人类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乐园,是一切生态灾难和环境危机的罪魁祸首。这些观点当然都具有一定的依据,但过于简单化,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需要认真加以厘清,否则既不利于从理论上对生态文明进行准确的定位,也不利于在实践上选择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方略。
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我们不仅肯定农业文明的历史成就及其之于人类进化的伟大意义,而且承认最近几个世纪工业文明发展曾经具有历史的合理性。诚然,农业时代的生态环境状况远胜于当代,但那个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总是那么和谐。由于科技水平低下,人类能力弱小,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任由大自然摆布,在各种自然灾难面前显得十分孱弱无力;农业时代的人类活动并不都是合理的,也曾不只在一时一地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危机,由此导致的经济衰退乃至文明衰亡并不罕见。
诚然,地球生态环境全面恶化与工业文明大举扩张如影随行。但是,生态环境恶化并非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的历史宿命,而是发展严重“失范”和“异化”的恶劣后果。当代环境危机的真正导因是:在科技和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人类对资源环境和生态规律的认知严重滞后,对大自然的敬畏精神和亲和情感严重失落,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对资本利润的疯狂追求,则是种种掠夺自然资源、摧残生态环境恶劣行径的真正罪魁。即便如此,对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首先发展起来的工业文明,我们仍需进行客观的历史评价。资本主义和工业文明毕竟曾经促进了人类自身的解放,特别是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包括生态科学和环境科学)。
总之,建设生态文明,既非全盘否定工业文明,更非回归农业文明“天人和谐”的历史幻象,而是文明体系的全面创新、变革和重构。在此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将经历一场根本性的调整。在生态文明体系中,人类既非盲目地敬畏自然,被动地顺从和受制于生态环境,亦非踞傲地藐视自然,向生态环境粗暴、无度索取,而是充分认识和尊重自然价值,严格遵循生态规律,在合理谋求生存资源、不断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积极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持续繁荣,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互利共生、协同进化。
5.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人们对当代环境危机的历史根源的确认,但学术界对此至今尚无统一的结论。
B.以“天人合一”理论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是一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其实就是一种传统的回归。
C.工业文明虽然力图征服自然,导致了一些生态灾难和环境危机,但也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脱胎换骨之后或许就是“生态文明”。
D.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都有其历史的合理性,正确认识这一点有利于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正确的文明历史观的导引,人们只要有对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有系统的历史认知,就能真正建设“生态文明”。
B.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严重“失范”和“异化”可能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人类要正确认识这一点。
C.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首先发展起来的工业文明疯狂掠夺自然资源,严重摧残生态环境,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对资本利润的疯狂追求。
D.“生态文明”建设是在遵循生态规律前提下的生存资源的合理利用,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强调的“天人合一”不利于从理论上对生态文明进行准确的定位,所以我们不能一味推崇它。

B.虽然农业时代的生态环境状况远胜于当代,但由于那时人类的科技水平低下等原因,有时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环,从而导致经济衰退甚至文明的衰亡。

C.最近几个世纪的工业文明的发展曾经促进了人类自身的解放,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但也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

D.“生态文明”是对文明体系的全面创新、变革和重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根本性调整,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参考答案:5.B
6.A
7.A
本题解析:5.B项是一种片面的理解,是较为“偏颇的看法”。
6. A项条件太绝对,“对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有系统的历史认知”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7.“中国古人强调的‘天人合一’不利于从理论上对生态文明进行准确的定位”在文中没有依据。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