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七)
2017-01-19 14:33:4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5-18题。(16分)
悼夏丏尊先生??
丰子恺
(1)我从重庆郊外迁居城中,候船返沪。刚才迁到,接得夏丏尊老师逝世的消息。记得三年前,我从遵义迁重庆,临行时接得弘一法师圆寂的电报。我所敬爱的两位教师的最后消息,都在我行旅倥偬的时候传到。这两位老师同样的可敬可爱,昔年曾经给我同样宝贵的教诲;如今噩耗传来,也好比给我同样的最后训示。这使我感到分外的哀悼与警惕。
(2)犹忆“卢沟桥事变”之际,我从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下车,到梧州路去看夏先生。先生满面忧愁,说一句话,叹一口气。我因为要乘当天的夜车返杭,匆匆告别。我说:“夏先生再见。”夏先生好像骂我一般愤然地答道:“不晓得能不能再见!”同时又用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门口目送我。我回头对他发笑。因为夏先生老是善愁,而我总是笑他多忧。岂知这一次正是我们的最后一面,果然这一别“不能再见”了!
(3)犹忆三十余年前,我当学生的时候,夏先生教我们国文。他教国文的时候,正是“五四”将近。我们做惯了“太王留别父老书”、“黄花主人致无肠公子书”之类的文题之后,他突然叫我们做一篇“自述”。有一位同学,写他父亲客死他乡,他“星夜匍伏奔丧”。夏先生苦笑着问他:“你那天晚上真个是在地上爬去的?”引得大家发笑,那位同学脸孔绯红。又有一位同学发牢骚,赞隐遁,说要:“乐琴书以消忧,抚孤松而盘桓。”夏先生厉声问他:“你为什么来考师范学校?”弄得那人无言可对。这样的教法,最初被顽固守旧的青年所反对。他们以为文章不用古典,不发牢骚,就不高雅。竟有人说:“他自己不会做古文(其实做得很好),所以不许学生做。”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对夏先生这种从来未有的、大胆的主张,觉得惊奇与折服,好似长梦猛醒,恍悟今是昨非。这正是五四运动的初步。
(4)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譬如上课,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应写的,都先写好(用另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时候推开来)。然后端坐在讲台上等学生到齐。譬如学生还琴时弹错了,他举目对你一看,但说:“下次再还。”有时他没有说,学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请求下次再还了。他话很少,但学生非常敬爱他。夏先生则不然,毫无矜持,有话直说,凡事千叮咛万嘱咐,“唯恐天下大乱”。偶然走过校庭,看见年纪小的学生弄狗,他也要管:“为啥同狗为难!”放假日子,学生出门,夏先生看见了便喊:“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啊!”学生笑着连说:“不吃,不吃!”然后赶快走路。走得远了,夏先生还要大喊:“少用些钱!”学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实在感激他,敬爱他。
(5)夏先生与李先生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同。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夏先生的是“妈妈的教育”。夏先生后来翻译的《爱的教育》,风行国内,深入人心,甚至被取作国文教材。这不是偶然的事。
(6)后来李先生做了和尚,芒鞋破钵,云游四方,和夏先生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李先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夏先生虽然没有做和尚,但也是完全理解李先生的胸怀的;他是赞善李先生的行大丈夫事的。只因种种尘缘的牵阻,使夏先生没有勇气行大丈夫事。夏先生一生的忧愁苦闷,由此发生。
(7)凡熟识夏先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看见世间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他不但忧自家,又忧友,忧校,忧店,忧国,忧世。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皱着眉头替他担忧;有人失业了,夏先生又皱着眉头替他着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至朋友的太太要生产了,小孩子跌跤了……夏先生都要皱着眉头替他们忧愁。学校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别人都当作例行公事处理的,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真心地担忧;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故我和他共事的时候,对夏先生凡事都要讲得乐观些,有时竟瞒过他,免得使他增忧,他和李先生一样的痛感众生的疾苦。但他不能和李先生一样行大丈夫事,他只能忧伤终老。
(8)以往我每逢写一篇文章,写完之后总要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因为我的写文,是在夏先生的指导鼓励之下学起来的。今天写完了这篇文章,我又本能地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两行热泪,一齐沉重地落在这原稿纸上。
(选自《丰子恺集》,东方出版社2008年8月版,有删改)
小题1:第(2)段夏先生说“不晓得能不能再见”,他为什么这么说?体现了他怎样的情感?(4分)
????????????????????????????????????????????????????????????????????????????????????????
小题2:从第(3)段来看,夏先生在写文章上有什么主张?又反对什么?(4分)
??????????????????????????????????????????????????????????????????????????????????????
小题3:第(5)段提到“爸爸的教育”和“妈妈的教育”,这两种教育有什么不同?(4分)
??????????????????????????????????????????????????????????????????????
小题4:文章题为“悼夏丏尊先生”,却又用大量笔墨写到李叔同先生与其在行为品性上的异同,有什么作用?(4分)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作品
醉太行
①在我过去的认知里,太行山有雄无秀,虽然有直立的万丈悬崖,但一个个山头犹如和尚的秃头,秃山、秃岭形成了大山之魂。因为全国自然生态文学会议要在太行山大峡谷中的石板岩乡召开,使我有机缘钻进它的躯体之内,去扫描它的生存形态。汽车刚开进大山之腹,我就发现了自己认知上的谬误,十月的太行山,不仅不是秃头和尚,简直像是个醉酒后初醒的俊俏丽人。
②汽车沿着陡峭的S形山路,盘旋地向上攀登,每每拐过一个弯道,绿色便变换一个层次,由山下的浓绿,变成苍劲之绿;再由苍劲之绿,呈现出秋天的橙黄;又在橙黄之中,绽露出一片片艳红——那是红枫在向人间展示苦夏已经远去,秋意已染上太行的额头和眉梢。
③从河南一侧看太行,它不仅有万峰争雄的阳刚之魂魄,还充满了阴柔之秀灵。依山而行的百里大峡谷中,不仅林木丛生,还浪花飞溅地流淌着一条名叫露水河的溪流,这条河在林虑山下形成一个美丽的湖泊;有几只白色飞艇在湖泊中戏水,一下就把我们这些远方来者惊呆了。
④车子开到下榻的石板岩山村了,这里的石墙石屋石碾石磨,浑然一幅古老的风情画。下车之后,我就发现了又一个奇迹,有几个年轻人正坐在露水河畔写生。晚上散步时,才知道他们先于我们到这儿朝圣的,不是几个人,而是几百人之多。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太行山以其独有的雄险奇秀和北国山乡的憨厚纯朴,把这些未来的艺术家揽于心怀,太行山成了美术学子们的写生基地。
⑤太行山色泽是婀娜多姿的。早上起来,听到有人高喊:太行山峰戴上银冠了!凭窗而望,发现那银冠不是什么帽子,而是压在山尖上的一轮明月。山峰直立陡峭得如阿拉伯数字中的“1”,加上那轮洁白的圆月,真像是一个古代武士头顶的银冠。记得有一篇童话,说月中的嫦娥难耐寒宫寂寞,曾飞下寒宫与充满阳刚气势的古代壮士幽会——那陡峭直立的山,就是当年那个武士的化身,不然那月亮怎么会久久盘旋于它的头上呢?当然,这只是我的浪漫臆想,而真实又离奇的童话,却在太行山一个名叫桃花谷景区轮回:那里崖谷中的桃花,与天下桃花的开花季节不同;它不开在温暖的春时,而是开在寒冬季节,与洁白的冰雪争奇斗艳。最初,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直到看见冰雪与桃花共存的画册,我们这些来自东西南北中的作家,才被太行山独有的风韵折服。
⑥太行大峡谷长过百里,当我们闯进它的腹地时,常常为其独有的神秘而情动。走着走着,不知从哪儿飞来凉丝丝的水雾,抬头看去,那是悬崖之顶垂落下来的瀑布;只因为那山崖太高太高了,待这条银线飘到大山谷底时,已然被分解成小小的水珠了。尽管这儿的山势陡峭而巍高,但仍不乏特意来太行探秘的勇者,他们沿着镶嵌在悬崖陡壁上的铁板栈道,向太行之顶攀登。远远望去,那些攀登者的身影衣着不尽相同,如同一只只色彩相异的壁虎在向太行绝顶进发!这个崖谷叫王相岩,之所以留下这个与雄险山崖决然对立的儒雅的名字,缘起于远古的历史积淀:三千多年之前,商朝迁都至河南安阳之后,这里曾出了个贫贱山民傅说当了朝廷重臣之典故。据《商史》记载,国王武丁是个明君,在没有继位之前,曾到太行山体察民情,在这座山崖之巅,他碰上了傅说,并为他的博学多才而动容。但是在商朝,山民是王权的奴隶,是不能登堂为官的,武丁当了国王之后,为了让山民傅说进朝辅佐朝政,不惜以夜梦远祖遗训为尚方宝剑,巧妙地把傅说召进了国王的宝殿,当了他的一号重臣,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则“天方夜谭”。
⑦归来后,为了驱散一天行程的疲惫,特意多喝了几杯太行山“红旗渠”牌白酒。酒后,我的身心已与婀娜多姿的北国太行山同醉!
(取材于从维熙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婀娜多姿的北国太行山美景改变了作者过去对此山的认识。
B.太行山不仅有其雄奇险峻的特点,还有阴柔秀美诱人的风姿。
C.文中写桃花的粉色与冰雪的银白意在映衬作者的高雅情怀。
D.作者认为太行山神秘,是因为它有不知从何飞来的清凉水雾。
E.文章结尾点题,一“醉”双关,将作者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题2: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1)文章第①段说十月的太行山,“简直像是个醉酒后初醒的俊俏丽人”,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4分)
(2)文章第③段说,从河南一侧看太行,“一下就把我们这些远方来者惊呆了”,简要说明“惊呆”的原因。(3分)
小题3:通读全文,分析第⑥段讲述《商史》中关于傅说典故的作用。(4分)
小题4:文章结尾“我的身心已与婀娜多姿的北国太行山同醉”一句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结合你的人生经历谈谈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感受。(不少于200字)(10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玩笑
(法)莫泊桑 ?  世界上有什么比开玩笑更有趣、更好玩?有什么事情比戏弄别人更有意思?啊!我的一生里,我开过玩笑。人们呢,也开过我的玩笑,很有趣的玩笑!对啦,我可开过令人受不了的玩笑。今天我想讲一个我经历过的玩笑。
  秋天的时候,我到朋友家里去打猎。当然喽,我的朋友是一些爱开玩笑的人。我不愿结交其他人。我到达的时候,他们像迎接王子那样接待我。这引起了我的怀疑。他们朝天打枪,他们拥抱我,好像等着从我身上得到极大的乐趣。我对自己说:“小心,他们在策划着什么。”
  吃晚饭的时候,欢乐是高度的,过头了。我想:“瞧,这些人没有明显的理由却那么高兴,他们脑子里一定想好了开一个什么玩笑。肯定这个玩笑是针对我的,小心。”
  整个晚上人们在笑,但笑得夸张。我嗅到空气里有一个玩笑,正像豹子嗅到猎物一样。我既不放过一个字,也不放过一个语调、一个手势。在我看来一切都值得怀疑。时钟响了,是睡觉的时候了,他们把我送到卧室。他们大声冲我喊晚安。我进去,关上门,并且一直站着,一步也没有迈,手里拿着蜡烛。我听见走廊里有笑声和窃窃私语声。毫无疑问,他们在窥伺我。我用目光检查了墙壁、家具、天花板、地板。我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地方。我听见门外有人走动,一定是有人来从钥匙孔朝里看。我忽然想起:“也许我的蜡烛会突然熄灭,使我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于是,我把壁炉上所有的蜡烛都点着了。然后我再一次打量周围,但还是没有发现什么。我迈着大步绕房间走了一圈——没有什么。我走近窗户,百叶窗还开着,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关上,然后放下窗帘,并在窗前放了一把椅子,这就不用害怕有任何东西来自外面了。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坐下。扶手椅是结实的,然而时间在向前走,我终于承认自己是可笑的。我决定睡觉,但这张床在我看来特别可疑。于是我采取了自认为是绝妙的预防措施。我轻轻地抓住床垫的边缘,然后慢慢地朝我的面前拉。床垫过来了,后面跟着床单和被子。我把所有的这些东西拽到房间的正中央,对着房门。在房间正中央,我重新铺了床,尽可能地把它铺好,远离这张可疑的床。然后,我把所有的烛火都吹灭,摸着黑回来,钻进被窝里。有一个小时我保持着清醒,一听到哪怕最小的声音也打哆嗦。
  一切似乎是平静的。我睡着了。我睡了很久,而且睡得很熟,但突然之间我惊醒了,因为一个沉甸甸的躯体落到了我的身上。与此同时,我的脸上、脖子上、胸前被浇上一种滚烫的液体,痛得我怪叫起来。落在我身上的那一大团东西一动也不动,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伸出双手,想辨明物体的性质。我摸到一张脸,一个鼻子。于是,我用尽全身力气,朝这张脸上打了一拳。但我立即挨了一记耳光,使我从湿漉漉的被窝里一跃而起,穿着睡衣跳到走廊里,因为我看见通向走廊的门开着。啊,真令人惊讶!天已经大亮了。人们闻声赶来,发现男仆人躺在我的床上,神情激动。原来,他在给我端早茶来的时候,碰到了我临时搭的床铺,摔倒在我的肚子上,把我的早点浇在我的脸上。
  我担心会发生一场笑话,而造成这场笑话的,恰恰正是关上百叶窗和到房间中央睡觉这些预防措施。那一天,人们笑够了!
1.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分别举例分析这样描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如果对苦难冷漠,你就不配当记者”
——王克勤访谈录   南方周末:你可能是中国调查记者中年龄最大、最有激情、干劲最足的一个。我看过你的一些言论,你做新闻不仅仅是为了职责,你是把新闻当做信仰。
  王克勤:有人问我,一个人掉进水里,你是先救人还是先拍照?我说我的选择很简单,先救人。他说,你不是记者吗?我说对不起,我娘生我时,首先是人,是这个社会的一名公民,之后才是记者。
  南方周末:你不是为了报道而报道。
  王克勤:对。说到为了报道而报道,我可以举出很多案例。吉林一家媒体报道农民工从楼上摔下,摔死了,它的标题叫“昨夜上演高空飞人”。江苏一家媒体报道农运车从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头部轧过去,轧死了,它的标题叫“骑车人中头彩:惨死”。可见他们对生命的态度何其冷酷。所以,我经常跟大家讨论这个问题,做新闻到底是为了什么?初级目标是传递信息,中级目标是报道真相。但新闻还有一个终极目标,那是什么?就是守护个人权利。作为一个人,我看到别人痛苦我也会跟着痛苦,想要自己不痛苦就要去行动。而如果别人受难时你反而有快感,说明你的人性已经异化了。
  南方周末:这就超出报道的技术范畴了,而属于道的层面。
  王克勤:相对于“新闻之术”来说,这可以称为“新闻之道”。技术层面,任何人经过训练都可以做到,并且都可以做得很专业。但是要做到遵循“新闻之道”,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在采访的时候,见到老大爷向我们求助。当然出于职业规范你要保持跟他的距离,包括对他陈述的情况要质疑、警惕,但同时要对他保持应有的尊重,这并不矛盾。
  南方周末:这既是做人,职业素养也在其中。王克勤:对。概括起来无非六个字:说人话,做人事。南方周末:你作揭黑报道差不多20年了,你为什么能坚持下来?
  王克勤:我觉得要有基本的判断:只要我们努力了,社会将有所改变。有这样一句话,叫做“努力了不一定会改变,但不努力就永远不会改变”。?说实在话,我一直苦苦坚持,主要是因为我的内心太柔软,我看到别人求助的眼神,会很痛苦。要减少自己的痛苦,我就得行动,在职业范围内给他们一些帮助,换得内心的宁静和宽慰。从职业层面讲,作为记者更需要有激情,应该容易被那些事情打动。如果你对苦难冷漠,你就不配当记者。记者应以激情之心关注,用冷静之笔记录。就拿我这近20年的职业生涯来讲,我当年作了甘肃回收市场黑幕的报道,马上引来甘肃全省范围的回收市场的整治。我后期的很多调查,包括艾滋病调查,山西疫苗黑幕调查,就公共舆论的影响力来讲,重视程度也是前所未有。山西疫苗报道已经对全中国的公共卫生工作者起到了警示作用。我掌握的大量信息显示,他们对疫苗管理的态度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但最重要的还是对全民的启蒙作用,它已经提醒了全中国所有的家长,要冷静地看待现阶段的社会问题,而不是盲从和盲信。
  南方周末:你认为舆论监督社会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王克勤:十年前,我对舆论监督能起的作用就有一些思考,现在的思考和当时的思考变化不大。我认为舆论监督有以下三个层面的作用:第一,从微观上讲,舆论监督往往都是捍卫具体的公民权利,对特定的受害者直接起到救助作用。第二,从中观上讲,我们的努力可能影响某地乃至中央的公共政策,不仅使报道中的当事人受益,更重要的是对整个国家的制度建构起到点滴的改变作用。第三,从宏观上讲,我们每天的报道大多是真相的呈现,只要不断把真相公之于众,就有累加效应。这个作用是渐进的,常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这个作用往往是最大的。
  南方周末:但是记者的能量、媒体的能量不能高估。媒体不是救世主,不可能包打天下。
  王克勤:是的。不过只要一直坚持那样去做,那样尽职尽责,就能够有所成就。?(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1)下列对方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南方周末》高度评价了王克勤的行为,认为他做新闻不是为了报道而报道,即不是为了职责,而是把新闻当做信仰。
B.一个新闻记者看到有人落水,先拍照而不是先救人,那说明他的人性已经异化,他已经偏离了新闻报道的目标。
C.出于职业规范,新闻记者要保持和求助者的距离,包括对他陈述的情况要质疑、警惕,但应该对求助者保持应有的尊重。
D.王克勤对山西疫苗黑幕的调查,不仅促使公共卫生工作者对疫苗管理的态度发生重大变化,而且对全民起到了启蒙作用。
E.王克勤认为不能高估记者和媒体的能量,但记者和媒体只要尽职尽责地坚持,就能够有所成就,并且能使社会产生突变。
(2)王克勤列举了《昨夜上演高空飞人》和《骑车人中头彩:惨死》的报道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访谈涉及的内容比较多,请你就最主要的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克勤认为:“如果你对苦难冷漠,你就不配当记者。”请结合本文,联系现实谈谈这篇人物访谈的社会价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齐白石为何吸引世界目光
  作者:彭利铭   
①在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环境里,我们非常遗憾地发现,对于书画艺术的发展,多少年来都呈现一种状态:一方面带着固有的习惯思维,沉醉于先人的表现形式;一方面又在津津乐道地谈创新,结果是谈了几十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原来都没有向前走,都在原地踏步。
②其实,谁都知道,中国书画艺术在人类传承中积淀着伟大的辉煌。而一些总想寻找个性的艺术工作者,又总想把自己从那个灿烂的艺术丛林里剥离出来以标新立异。结果是既失去了祖先的宝贵遗产,也没有开拓出来自己的新天地。
③这里,无论是形而下,还是形而上,都在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重新认识我们拥有的财富。
④前不久,“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在京隆重推出,这个集研讨、展览、出版于一体的文化盛事,再次告诉世人,齐白石是上世纪中国最负盛名、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之一,他在诗词、书法、国画、篆刻这些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中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⑤齐白石在中国家喻户晓,而要让世界认同齐白石,就像认同毕加索、梵高那样,这还需要一个认知的过程。张大千在《谈画》一文中曾这样写道:“马蒂斯、毕加索都说自己是受了中国画的影响而改变的,我亲见了毕加索用毛笔水墨练习的中国画五册之多,每册约三四十页,且承他赠了一幅水墨画的西班牙牧神。所以我说中国画与西洋画,不应有太大距离的分别。但一个人倘能将西画的长处溶化到中国画里面,这定要有绝顶聪明的天才同非常勤苦的功用,才有此成就,稍一不慎,便易堕入魔道了。”据说当年张大千在巴黎还见到毕加索在家经常临摹齐白石的作品。毕加索觉得中国的毛笔和宣纸比油画难控制多了,可齐白石却能做到如此精准直达观众的心灵。以王雪涛为团长的中国文化代表团曾邀请毕加索来中国,毕加索说:“我不敢去中国,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毕加索对齐白石的敬重。所以说中国的艺术大师齐白石同时也应该是世界的艺术大师。这一点,正是这次论坛的共识。我们并不是在争一个艺术水准的高低,只是想说明一个事实,一个被人们忽视的事实。
⑥此次国际论坛人数之多,涉及面之广,前所未有。这里有当今美术理论界权威、全国各省市画院院长、各大美术馆馆长、拍卖界业内专家、当代著名书画家等百余人,此外还有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大型博物馆、艺术馆的馆长、学者等,如此强大的阵容和投入,可以领会到主办方对探讨齐白石艺术的国际性与时代意义的战略思想。与此同时,由北京画院出版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是迄今为止关于中国艺术家个案艺术研究中,出版规模最大、收录项目最多、门类最全、艺术水准最高的一部研究著述。期间,北京画院还精心策划了“真有天然之趣——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了“齐白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两个艺术展从不同角度呈现了齐白石的艺术风范。
⑦这一高潮的掀起,是齐白石艺术又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这一活动使齐白石与毕加索、梵高等世界级艺术大师的距离开始拉近。齐白石艺术品最高成交价是8000万人民币,而毕加索、梵高的作品早已达到上亿美元,常识告诉我们,艺术的价值和标准,本来具有趋同性,绝不像一些所谓专家说的国力的必然体现。如果真是如此,那不成了只要有钱,艺术就是任人打扮的美人了吗?
⑧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在向世界再次展现齐白石和中国艺术品价值的同时,还将搭建起齐白石书画艺术广阔的经济市场空间和交流平台,让世界各国博物馆、美术馆等学术权威来了解齐白石、收藏齐白石。因为艺术是全人类共有的,齐白石也是属于全人类的。
小题1:对段①中“一种状态”的理解,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书画艺术的发展,带着固有的习惯思维,津津乐道地谈创新,结果只能是原地踏步。
B.在书画艺术方面,沉醉于先人的表现形式,因而对书画艺术的发展不能创新。
C.对于书画艺术的发展,几十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原来都没有向前走,都在原地踏步。
D.在书画艺术方面,不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么因循守旧,要么空谈创新,结果闹了几十年一点进步也没有。
小题2:段⑤列举毕加索之例的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只是想说明一个事实,一个被人们忽视的事实。
B.告诉读者毕加索和齐白石虽然都是艺术大师,但是他们的艺术水准有差距。
C.得出一个共识,中国的艺术大师齐白石同时也应该是世界的艺术大师。
D.告诉我们齐白石与毕加索等世界级艺术大师的艺术品最高成交价距离开始拉近。
小题3:根据文意推断,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中国特色的艺术环境等因素,中国书画艺术,没有开拓出来自己的新天地。
B.中国书画艺术出现的病态,主要责任在于一些张扬个性又忘却了祖先的宝贵遗产的艺术工作者。
C.作者告诫我们,要重新认识我们拥有的财富,也就是说,无任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要充分肯定和挖掘中国书画艺术在人类传承中积淀着的伟大的辉煌。
D.在经济市场空间和交流平台,要充分展现齐白石和中国艺术品价值,就必须让艺术成为任人打扮的美人。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