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八)
2017-01-19 14:46:3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浣溪纱①
纳兰性德(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故,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4分)
(2)请简要分析作者在“当时只道是寻常”这句话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刻画了一个沉浸在对亡妻无限哀思中的孤独伤痛的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这首《浣溪纱》就是“不隔”之词,抒发的是站在时间此岸回望彼岸时的无限怅惘之情。上阕所写为当下之情状:“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当头一“谁”字,堪可玩味。其并非疑问,而是把自我对象化,我们或许可以说,此处“吾”已非“我”,仿佛有跳出红尘之外俯视人寰的另一“我”存焉。此处或正可套用静安先生上面所谓之“以自然之眼观物”。此用之“谁”字乃成诗词之熟语,特使诗多一转折耳。此阕中有“西风”、“黄叶”,故时节当为秋季。我们可以想见,诗人独居,西风乍紧,于是感到了深秋之寒意,于是去关闭窗户,于是看到窗外黄叶纷飞。此处“萧萧”二字描摹黄叶在秋风中摇落的景状,可谓声形并茂,渊源所自,大家都能想到诗圣之“无边落木萧萧下”。何谓“疏窗”?当春夏之季,窗外的草木繁茂,枝遮影蔽,故会觉事物满目。而今,草木凋零,窗外空旷,故生“疏窗”一语。此语仍是对秋季这个时间环境进行反复书写。处处写秋,而秋字始终未现,此即司空图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妙笔。刻画了一个沉浸在对亡妻无限哀思中的孤独伤痛的形象。
小题2:上阕中,我们可以想见,纳兰公子已“曾经沧桑”,青春不在(至少从心理年龄上如此)。而下阕则追忆的是人生之春,其时朝气蓬勃,年少轻狂,书生意气,忧虑不存于心。故而“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潇洒、快意、自得,可见乃耳。如今,华年不再,春情不待,此等赏心乐事已成隔岸灯火,恍然如梦矣。明乎此,可以体会“当时只道是寻常”一语含诗人不尽之恨慨。此语看似“寻常”,却写出了人生况味,故能激起古今“伤心人”之共鸣。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借助诗歌中人物外貌、神态、举止的描写,体会作品主人公鲜活的形象,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思想感情。答题思路为:①首先分析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或人物形象。②进而分析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第二个小题是鉴赏诗歌的语言,在解答该题型时要将诗歌的语言散文化,涉及到表现手法的要点出来,这些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也要说清楚。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乌夜啼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对这首诗分析有误的一项(???? )
A.“无言”而又“独上”,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斯人独憔悴”的孤独身影。
B.“月如钩”在此处象征着人事的缺憾,被锁者,也不仅为“清秋”,亦为人也,凄婉哀伤之至。
C.上片所写,是后主李煜眼中之景,尚未着意抒情,是为下文作铺垫。
D.“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是将“离愁”喻为“丝楼”,生动地描绘出“愁”的深重、纷繁、无头绪。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钱?起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小题1:就诗歌表达主旨而言,这首诗前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4分)
小题2:清代纪昀评价这首诗:“唐人梅诗不似宋人作意。此首特有情韵。五、六最佳。”
有人说,第六句中的“蜂”字用得极为巧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妙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衬托。梅花生长在偏僻的山路上,还有大风摧残;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如果仅看前四句,我们仅仅看到梅花生长的地点,有的在大路上,有的在材篱旁,给人的感觉挺可怜的。可是从题目来看,诗人有感,这感是感动,感动于梅并没有因环境恶劣而放弃生长,所以根本还是赞梅的精神。越是恶劣的环境,越是衬托梅的精神。
点评:本题不难。答此类题要读懂诗句,并且要利用题目或注释等帮助理解。并且要明确表现手法是为主旨或思想服务的。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重点字词来表现梅的精神。如照字,梅花照水显示其美好的姿态,数蜂来,显示其香。所以梅花美,梅花香,所以这属于侧面描写。用蜂来展示梅的品质。
点评:本题不难。此类题比较巧妙的用诗句中蜂字设题,来考查鉴赏表现手法。所以不管题目如何变化,都要以不变应万变,即 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
洛中:今洛阳。午桥:在洛阳东南,为文人名士流连悠游之地。长沟:指从午桥下流过的溪水。陈与义(1090—1138),宋徽宗时进士,曾任太学博士等职。靖康之变后,辗转至临安,任吏部侍郎等职,后谪监陈留酒税。
(1)请分析“吹笛到天明”在词中的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
(1)①扣标题“旧游”,点明旧游的豪情盛况②由“无声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汉 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小题1:本诗作者着意写下一个“断”字,它有哪些含义?(5分)
小题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却不同,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断”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包含了音书的断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小题2: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点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一、看背景: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三、看体裁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四、看技法。五、看意象。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习惯性误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