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
雪中芭蕉
林清玄
王维有一幅画《雪中芭蕉》,是中国绘画史里争论极多的一幅画,他在大雪里画了一株翠绿芭蕉。大雪是北方寒地才有的,芭蕉则又是南方热带的植物,“一棵芭蕉如何能在大雪里不死呢?”这就是历来画论所争执的重心,像《渔洋诗话》说他“只取远神,不拘细节”。沈括的《梦溪笔谈》引用张彦远的话说他“王维画物,不问四时,桃杏蓉莲,同画一景”。
但是后代喜欢王维的人替他辩护的更多,宋朝朱翌的《猗觉寮杂记》说,“右丞不误,岭外如曲江,冬大雪,芭蕉自若,红蕉方开花,知前辈不苟。”明朝俞弁的《山樵暇语》谈到这件事,也说都督郭鋐在广西“亲见雪中芭蕉,雪后亦不坏也”。明朝的王肯堂《郁冈斋笔麝》为了替王维辩护,举了两个例子:一是梁朝诗人徐好的一首诗,“拔残心于孤翠,植晚玩于冬余。枝横风而色碎,叶渍雪而傍孤”,来证明雪中有芭蕉是可信的;一是松江陆文裕宿建阳公馆时“闽中大雪,四山皓白,而芭蕉一株,横映粉墙,盛开红花,名美人蕉,乃知冒着雪花,盖实境也”。
这原来是很有力的证据,说明闽中有雪中的芭蕉,但是清朝俞正燮的《癸已存稿》又翻案,意见与明朝谢肇的《文海披沙》一样,认为“如右丞雪中芭蕉,虽闽广有之,然右丞关中极雪之地,岂容有此耶”。
我整理了这些对王维一幅画的诸多讨论,每个人讲得都很有道理,可惜王维早就逝去了,否则可以起之于地下,问他为什么在雪中画了一株芭蕉,引起这么多人的争辩和烦恼。我推想王维在作这幅画时,可能并没有那么严肃的想法,他只是作画罢了,在现实世界里,也许“雪”和“芭蕉”真是不能并存的,但是画里为什么不可以呢?
记得《传灯录》记载过一则禅话:
六源律师问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
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六源又问:“一切人总如师用功否?”
师曰:“不同,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这一则禅话很可以拿来为雪中芭蕉作注,在大诗人、大画家,大音乐家王维的眼中,艺术创作就和“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一样自然。我并不想为“雪中确实有芭蕉”翻案,可是我觉得这个公案,历代人物争论的只是地理问题,而不能真正触及王维作画的内心世界,也就是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雪中真有芭蕉为王维所眼见,是写景之作;另一种是雪中果然没有芭蕉,王维凭借着超人的想像力将之结合,做为寓意之作。也就是“精于绘事者,不以手画,而以心画”的意思。他的绘画不能光以写实写景观之,里面不可免的有抒情和寄意。
他自己说过:“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新唐书》的王维本传说他:“画思入神,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独到,学者所不及也。”我认为,一位“意在笔先”“天机独到”的画家,在画里将芭蕉种在大雪之中,并不是现实的问题,而是天才的纤运。
王维的诗作我们读了很多,可惜的是,他的绘画在时空中失散了。故宫博物院有一幅他的作品《山阴图》,花木扶疏,流水清远,左角有一人泛舟湖上,右侧有两人谈天,一人独坐看着流郛,确能让人兴起田园之思。据说他有两幅画《江山雪雾图》《伏生授经图》流落日本,可惜无缘得见,益发使我们对这位伟大画家留下一种神秘的怀念。
我一直觉得,历来伟大的艺术家,他们本身就是艺术。以《雪中芭蕉》来说,那棵芭蕉使我们想起王维,他纵是在无边的大雪里,也有动人的翠绿之姿,能经霜雪而不萎谢。这种超拔于时空的创作,绝不是地理的求证所能索解的。
在造化的循环中,也许自然是一个不可破的樊笼,我们不能在关外苦寒之地,真见到芭蕉开花;但是伟大的心灵往往能突破樊笼,把大雪消融,芭蕉破地而出,使得造化的循环也能有所改变,这正是抒情,正是寄意,正是艺术创作最可贵的地方。寒冰有什么可畏呢?王维的《雪中芭蕉图》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看。
(略有改动)
1.下列对原文理解准确的两项是(4分)【】【】
A.历来画论对《雪中芭蕉》争论的焦点是一株翠绿芭蕉究竟能不能生长在寒冬大雪之中。
B.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旁征博引,采用正反对比的写法,证明雪中有芭蕉是可信的。
C.作者认为,在现实世界里,雪和芭蕉也许真的不能并存,但是在绘画中是完全可以的。
D.本文结构清晰,主旨突出,但美中不足的是对雪中芭蕉的引证不够丰富,缺少说服力。
E.作者以王维的《山阴图》为例,意在说明山水创作有一种神秘感,它最大忌讳是写实。
2.作者写《传灯录》记载的一则禅话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两个画横线的句子,请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6分)
①只取远神,不拘细节(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凡画山水,意在笔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说,“寒冰有什么可畏呢?王维的《雪中芭蕉图》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角度”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6字)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这个角度)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分)A、C
2.(4分)
①目的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小小说,完成1~4题。 超越 “哀莫大于心死。”
他伫立在山一样高的画稿前,像一具木质的雕像,怆然、疲惫、心酸。送交全国美展的作品,第三次落选,他感到再也无力突破厚重的壁垒,登上金碧辉煌的艺术殿堂了,失望的苦痛像铅块般重重地压在心上。
父亲跛着脚走来,劝慰道:“冠文,你的画已经很不错了,再努力一阵,能成!我们在期待……”
赵冠文苦笑着:“爸爸,还是面对现实吧,人的心力、才智是有极限的。”
“难道有不能超越的极限吗?”父亲喉咙里喘着。
“是的,”赵冠文慨叹道,“功亏一篑,多少人离成功只一步之遥,却用尽了最后的气力,再也达不到事业的顶点了。”
父亲沉思着,突然激动起来,一瘸一拐地走了两步,说道:“前不久,我见到了一位分别二十多年的战友,他现在是位了不起的雕刻家,你去见见他吧!”赵冠文摇头说:“靠关系发作品的人是不能成艺术家的。”
父亲咆哮起来:“正因为如此,才要你去见他!”
……他终于找到了雕刻家的住所。
“是冠文吗?进屋坐吧!”一位老人从案几上抬起头,招呼着。
赵冠文四下打量一阵,眼睛突然亮了:满屋竹雕、木雕,一个个因夸张而变形的小动物,像是获得了神秘的生命,稍不留意,就会从各个角落蹦跳、冲闯出来。他不由啧啧地赞叹了。
老人仍在工作,锋利的刀刃在一节竹根上灵巧地游动,不到三分钟,一头奔驰跳跃的小鹿就出现在他的手上——确切地说,老人没有手,那冰凉坚硬的刻刀是绑在他断臂的肉槽里。赵冠文惊得一个踉跄:“你……”“我……”老人淡淡一笑,“在朝鲜战场上负了伤,但我要生活。”
赵冠文沉默着,像明白了什么。
“带作品来了吗?”
赵冠文摇摇头,将画稿撕得粉碎。
老人微微颔首,朝窗外一座山峰一指:“我带你去见一个人。”
“不,父亲还在家……”
“他先走一步,正在山上等你。”
赵冠文的心颤动了。他想起了父亲的跛足。
“可别小看山,它像一座灵秀的艺术画廊,每次攀登,都会给我灵感。”
说着,老人卷起了裤腿。
像一道闪电划过,赵冠文发现雕刻家的双腿竟是一副木质假足,不由微微颤抖了,扑过去紧紧地抱住老人,泪水哗地滚落下来。一瞬间,他仿佛已超越心智的极限,闯破了强硬的壁垒,登上了从未涉足的艺术峰巅……
1.小说标题“超越”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塑造的赵冠文的形象,其典型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小说中三个人物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父亲”和“老人”是赵冠文的影响者和感染者,赵冠文是被影响和感染者。
B.“父亲”和“老人”的思想行为对赵冠文的思想行为有反衬作用。
C.“父亲”和“老人”是战友,前者对后者起正面衬托作用。
D.赵冠文和父亲一正一反,共同衬托小说主人公断臂老人的形象。
4.从人物塑造和结构技巧上说明小说最末一句话的作用。(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赵冠文的思想认识产生了飞跃。
2.作者通过塑造赵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给匆忙走路的人
严文井 我们每每在一些东西的边端上经过,因为匆忙使我们的头低下,往往已经走过了几次,还不知有些什么曾经在我们旁边存在。有一些人就永远处在忧愁的圈子里,因为他在即使不需要匆忙的时候,他的心也俨然是有所焦灼的。这种人的唯一乐趣就是埋首与那贫乏的回忆里。这样的人多少有点不幸。他的日子同精力都白白地消费在一个时刻,那个时刻对于他好像是一笔横财,那一天临到了,将要偿还他的一切。于是他弃掉那一刻以前所有的日子而处在焦虑粗率之中,也许真的那一刻另他满足,可是不知道他袋子里所有的时刻已经花尽了。我的心不免替他难过。一条溪水从孕育它的湖泊往下流时,它就迸发着,喃喃地冲击着往平坦的地方去,在中途,一根直立的芦苇可以使它发生一个旋涡,一块红沙石可以使它跳跃一下。它让时间像风磨一样地转,经过无数的曲折,不少别的细六汇集添加,最后才徐徐地带着白沫流入大海里,它的被人叹赏决不是因它最后流入了海。它自然得入海。诗人歌颂它的是它的闪光,它的旺盛;哲学家赞扬它的是它的力,它的曲折。这些长处都显现在它奔流当中的每一刻上,而不是那个终点。终点是它的完结,到达了终点,已经没有了它。它完结了。我们岂可忽略我们旅程上的每一瞬!如果说为了惧怕一个最后的时候,故免不了忧虑,从此这个说话人的忧虑将永无穷尽,那时我们自己愿意加上的桎梏。一颗星,闪着蓝色光辉的星,似乎不会比平凡多上一点什么,但它的光到达我们的眼里需要好几千年还要多。我们此刻正在惊讶的那有魅力的耀人眼目的一点星光,也许它的本体早已寂冷,或者甚于没有了。如果一颗星想知道它自己的影响,这个想法就是愚人也会说它是妄想。星是静静地闪射它的光,绝没有想到永久同后来,它的生命就是不理会,不理会将来,不理会自己的影响。它的光是那样亮、我们每个人在静夜里昂头时都会发现那蓝空里的一点,却为什么没有多少人于星体有所领悟呢?那个“最后”在具体的形状上如同一个点,达到它的途如同一条线,我们是说一点长还是一条线长呢?忽略了最大最长的一节,却专门守侯那极小的最后一点,这个最会讲究利益同价值的人类却常常忽略了它自己的价值。伟大的智者,你能保证有一个准确的最后一点,是真美,真有意义,超越以前一切的吗?告诉我,我不是怀疑者。不是吗?最完善的意义就是一个时间的完善加上又一个时间的完善,生命的各个小节综合起来方表现的出生命,同各个音有规律地连贯起来才成为曲子,各个色有规律地组合起来才成为一幅画一样。专门等待一个最后的好的时刻的人就好像是在寻找一个曲子完善的收尾同一幅画最后有力的笔触,但忽略了整个曲子或整幅画的人怎么会在最后一下表现出他的杰作?故此我要强调陨星的存在不是短暂的,我说它那摇曳的成一条银色光带消去的生命比任何都要久长,它的每一秒没有虚掷,它的整个时辰都在燃烧,它的最后就是没有烬余,它的生命发挥的最纯净。如果说它没有一点遗留,有什么比那一瞬美丽的银光的印象留在人心里还要深呢?过着一千年空白日子的人将要实实在在地为他自己伤心,因为活着犹如没有活着。(选自《山寺暮》,1937年6月初版,有删改)
1.根据文意,解释“匆忙走路的人”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笔墨写溪水、星光,陨星?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写了匆忙走路的人的“伤心”,文中哪些词语与之呼应?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哲理色彩较浓的散文,它探讨的是关于如何对待人生、对待时间的问题。
B.除了比喻,文中还使用了拟人、反问、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C.作者认为,伟大的智者能保证他的“最后一点”是真美,又有意义,且超越以前的一切的。
D.匆忙走路的古今中外都有,在焦灼中生活,实在是人类的疾,作者对此给予了深刻而尖锐的批判。
E.《给匆忙走路的人》中的“等待”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其寓意比近相同。
参考答案:1.指那些不注重过程之美、只追求结果的人。(或:指“忽略了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驼铃/走进春天的怀抱
司马中原(台湾)
头一次看见骆驼是在5岁。我看它的时候,又正是骆驼褪毛的季节,一块一块将褪落的毛挂在身上,远看像落魄的穷汉,穿着破衣在路上颠踬着;它们很憔悴,又怪又丑,给我极深的记忆;他们颈下的驼铃,摇响在暮春沉迟的大气里,像是一首微带难以理解的凄凉的歌;那声音,曾在无数个夜晚,伴随过我童年的远梦。
后来,大的战乱来了,使无数安守家宅的人流离道途,破衣在沙里飞奔,饥饿、疲困,丧家失子的惨痛,把人们变成苦忍的骆驼,在无尽的长路上跋涉着;等到看惯了战乱中的人脸,反而修正了我早期的印象,觉得那些骆驼,并没有那么怪、那么丑,①他们比人更能默默的忍耐,更能吞饮一切痛苦。
迎着风沙朝西走。在浓厚的夜幕中,宏大的原野上,我走着,心里摇响着骆驼声,幻想自己成了一只骆驼,忍着饥,忍着饿,忍着苦。
在风雨霜雪的路上,我想念过骆驼;在饥饿干渴中,我想念过骆驼;在脚底起了流浆水泡,走路像针刺的时候,我忍着泪,更想起那些负重的驼群了。如果有一天,我怎能走到骆驼们生长的家乡,我会真心诚意和他们做朋友呢。
但我一直没有机会进人想象中的沙漠,偶尔见到几只骆驼,也都是寂寞的流浪者,为那个时代驼着重负奔走。后来转到南方,连一只骆驼也难见了;觉得自己已经变成一只骆驼,在人生的道路上,默默行走多年了。这不只是一个空无的幻觉;我曾在长途的饥渴中,咀嚼自己的蓬勃的、嫩草般的青春;②当我在深夜的灯前,打开稿笺,让我的精神在格子上一步步行走时,人世便变成广阔无崖的瀚海,永远也走不到边了。
我多希望我的作品,响成一片叮当的驼铃,除了安慰我半生行走的寂寞,也能为在人生旅途上行走的人们,带来一丝慰藉和盼望呢!从纯美的感情世界走出来,从沉重的、依乡恋土的情怀里走出来,从一长串战乱的时光里走出来,临波顾影,已两鬓星霜了。我真的是一只憔悴的骆驼,夜以继日地走着,走着,年轻的孩子看我,就像我童年看骆驼一样,怕是又老、又丑、又怪吧?但道路给我智慧和耐力,使我不呻吟、不叫喊、不颓丧,尽管已再没有大把的青春让我咀嚼了。我还会走下去的,只要苍天给我呼吸,我就拼命的前进,每走一步,我笔下就会扬起一串驼铃的叮当。③
一群走过中国大地的骆驼,竟然影响了我一辈子,使我一生行迹,像骆驼行走在沙漠上一样,处处都有饥饿寒冷,都有风雨霜雪。把历史的苦难和现实的苦难都驮运在背脊上,何止是我一匹骆驼呢?中国啊!让我们都当自己是骆驼,来为这多苦难的民族负重吧。精神上和内在储藏,就是我们赖以跋涉的驼背驼峰。我们要走过风沙迷眼的沙漠,走过疾风怒吼的暗夜,走过冰霜严寒的冬季,一直走到春来雨润的绿洲。让我们在驼铃的交响中,走到春天的怀里去,饮一饮甘冽的清泉,看一看仙人掌上的黄花,而我们是要走下去的,因为:
我们的前进就是中国的前进!
1.用一句话概括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写这个内容对全文有什么作用?(4分)
(l)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是:?????????????????????????(不超过20字)
(2)写这个内容的作用是:?????????????????????????(不超过20宇)
2.画横线的①处,为什么觉得骆驼没有那么丑了?请分两点陈述。(4分)
(1) ????????????????????????????????????????????(不超过20字)
(2) ????????????????????????????????????????????(不超过20字)
3.阅读画横线的②③两处,回答下列问题。(6分)
(1)画横线的②处,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不超过30字)
(2)画根线的③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不超过20字)
4.这篇散文的题目,或者拟为《驼铃》,或者拟为《走进春天的怀抱》,你也可以另拟一个题目,请你为这篇散文拟定一个题目,并说明以此为题的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4分)
(1)儿时的我看到骆驼很憔悴,又
本题解析:
1.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儿时的我看到骆驼”1分,“很憔悴,又怪又丑”1分,“忍苦负重、拼命前进”1分,“反衬”1分。字数每超过3个字扣1分。
2.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每小点各2分。字数每超过3个字扣1分。
3.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对“我曾在长途的饥渴中”的理解1分,对“咀嚼自己的蓬勃的、嫩草般的青春”的理解2分,对“只要苍天给我呼吸,我就拼命的前进”的理解1分,对“每走一步,我笔下就会扬起一串驼铃的叮当”的理解2分,每小题的字数每超过3个字扣1分。
4.评分标准:拟题不扣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4题。
不朽的失眠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剌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已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已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地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已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已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谁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人。天宝十二载中进士,后与夫人相继卒于洪州。其诗多羁旅题咏之作。)
21.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以第三人称叙事,故事定位在张继落榜之后,以时间为序,按“落榜--离京--夜泊姑苏--失眠--创作诗篇”的过程展开故事情节。
B.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真实地再现了张继当年的生活遭遇,表达了作者对张继处境的惋惜之情。
C.文中以微火终其一生都不曾“华美灿烂”暗指张继因不曾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佳作而产生的遗憾。
D.文中画线处“照抄”一词的含意是: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E. 文中的“不朽”不仅指那场“失眠”,也指“失眠”所引发的创作欲望,这是一种生活的体验,是这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答:[][]
22. 文章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试从文中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这些对比的作用。(7分)
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这些对比__________
23. 文章第四段只有四个字“船行似风”,为什么一笔带过?试从结构和人物两方面回答。(4分)
(1)从结构上看________
(2)从刻画人物的角度看_______
24. 本文语言具有新颖性和表现力。如“不朽”修饰“失眠”,似与日常用语习惯相悖,却强调了张继失眠的意义。请从文中再找一例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21、B? C
22、要点:
例一、榜纸之大却
本题解析:
21、4分
22、7分,举对一例2分,分析正确3分。举例与分析对应,言之有理即可
23、4分,各2分
24、3分,不限“示例”一种。举例与分析对应,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