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七)
2017-01-19 15:03:3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作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作一些铺垫。你看他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他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他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画线部分“他们”指的是(???)。

A.柏树
B.翠竹
C.松树
D.柏树和翠竹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死于美丽
申赋渔?     谁能想到,忠贞于爱情的新西兰椋鸟竟会因一位风流成性的国王的垂青而全族覆灭。
  新西兰椋鸟羽毛绚丽、流光溢彩,呜叫声婉转缠绵、惹人爱怜。雄鸟的喙像啄木鸟的喙一样,可以啄开树皮,而雌鸟的喙细长弯曲,能够啄出藏在树缝里、雄乌无法捕捉的小虫子。“夫妻”配合默契,形影不离。不知是因为它们的美丽,还是因为它们的如胶似漆,新西兰的土著毛利人把它们当做心中的神物。毛利人中还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如果新婚的男子梦到椋鸟,妻子就会怀孕,并且会生个女孩。在举行一些盛大仪式时,部落的酋长会用椋鸟来祭祀他们的神灵。
  毛利人与椋鸟相依相存。从公元950年他们的祖先库珀乘着独木舟来到新西兰起,到1840年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前的这900年间,部落的祭祀并没有减少椋鸟的数量。可是,1840年,英国海军军官豪伯森率领舰队,耀武扬威地来到了新西兰。英国人迫使毛利人酋长签下《威坦奇条约》,把这片土地并入了大英帝国的版图。
  蜂拥而至的欧洲人焚烧森林,抢夺土地。失去了安身之地的椋鸟们盘旋在昔日的栖所,一时间一片悲鸣……
  然而健壮威武的毛利人是天生的战士,他们操起长矛,甚至用牙齿,向英国人发起了攻击。毛利人前赴后继,到1872年战争结束,20多万毛利人剩下不到4万。而他们的神鸟,就只能默默承受自己的命运了。20世纪初一个英国国王的来访,终于给了新西兰椋鸟最后一击。
  声名狼藉的爱德华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长予,他继承王位不久,就访问了新西兰。欢迎他的人们,送给他一支美丽的椋鸟羽毛。这个风流的浪荡子,随手把羽毛插在了自己的帽子上。意想不到的是,用椋鸟羽毛装饰帽子,立刻成为风靡欧洲的时尚。
  1907年12月28日,生物学家在森林里发现了最后一只已经死去的新西兰椋鸟,有人在它的尸骨旁立了一块纸板,上面写着:再见,新西兰。
  与椋鸟同时告别新西兰的,还有一种名叫垂耳鸦的鸟。不过,椋鸟是因为它的美丽而死,垂耳鸦却是死于它的“丑陋”。和椋鸟一样,垂耳鸦的雄鸟也有像啄木鸟一样的喙,雌鸟的嘴也是细长而弯曲的,它们同样形影不离地分工合作,只有在一只死后,另一只才会另觅配偶。可是垂耳鸦羽毛灰黑,“哇、哇”的呜叫令人毛骨悚然,人们往往把它视作不祥之兆。人们讨厌它,只要看到,便立即猎杀。垂耳鸦东躲西藏,远离人类,可是随着森林被毁,垂耳鸦无处藏身,纷纷饿死。1907年,最后一只垂耳鸦在孤独中死去。
  一种物种因为美丽而消亡,另一种物种却因为丑陋而灭绝,这个地球,是人类主宰的地球,动物的生与死似乎一直由人类来定夺。
  更让人感慨的是,曾经用长矛、牙齿对抗异族入侵的毛利人,也有可能在本世纪末消亡。
  这一次,杀害他们的凶手不是西方的枪支弹药,而是西方的饮食及生活方法。面对这次入侵,毛利人毫无抗拒。医学专家分析说,一个汉堡包对毛利人的伤害要远比对白人大得多。日渐肥胖的毛利人普遍患上了糖尿病。如果找不到有效解决糖尿病的办法,如果不能回到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个民族就可能无法摆脱消亡的命运。
  毛利人以入梦的椋鸟来预兆生命的繁衍,椋鸟消失了,毛利人也会消失吗?
1.文中第二段写新西兰椋鸟的美丽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写了死于美丽的椋鸟,为何还要写死于“丑陋”的垂耳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这次入侵,毛利人毫无抗拒”,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死于美丽”的理解和思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下笔不觉师造化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参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
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己。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针对当时沪上流行的细谨、涂泽的媚人习气和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黄宾虹推崇细腻、轻软的逸品画格,倡导做“真画者”。
B.由于我国书法、文字、金石、绘画同源异流,道归于一,要研究中国书法、绘画的笔法意蕴,就只能从上古时期的甲骨、古玉、铜器人手。
C.书画家常能从观察自然中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如由雨后看车行泥沼悟得笔法的疾徐粘脱,由石的阴阻向背、树的交互参差悟出笔法的变化。
D.张大千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模仿的水平也极为高超,以至于他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书画大行家罗振玉等人。
E.本文通过记述黄宾虹博采众长、学习绘画的艰苦历程,描写了他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理论创见与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感人形象。
小题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鱼,飘在空中
①飘在空中的鱼,是从母亲的竹篮里逃脱的那一条吗?从水里直接飞升到空中,再在空中完成难度高超的自由转体,像一只灵巧异常的风箏。我曾见过无数的风筝,挂在十月的高压线上,它们在春天里逃脱未遂。我也曾见过无数的鱼,它们都能侥幸地从鱼网和我们的口中逃脱吗?更多的恐怕是成为鱼缸里供我们欣赏的活物,或是填了我们胃那狭小的一角吧!我曾经满怀深情地描写过死去的它们:鱼死在水里,肚皮朝上。
②我从湖边经过,从它们的身旁经过,它曾经是一尾活蹦乱跳的鱼,现在却是一具尸体。幸运的是,它最终死在水的怀里,水是鱼的情人,它应该感到幸福。
③我不知道,这条鱼,是否从不远的老家游来,从母亲的竹篮里逃脱,选择在这里死去。
④我准确地向它扔了一颗石子。石子很快沉了下去,浮起的却是长久的思念.我想起跟鱼关系最密切的我的母亲。她在乡下日复一日地卖鱼。她对鱼充满感情。她的鱼不轻易死去。
⑤我能感受到的每个相似的冬天,都渗透着刺骨妁寒意,和阵阵逶迤而束的鱼腥的气息。昏暗中的清晨,最先看到的是已坐起身的母亲,而在她看不见的几十里之外的养鱼场里,无数条鱼也在整装待发了。母亲把手伸进冰冷的水里,整个冬天便因此奠定寒冷的基调。
⑥母亲的鱼一个挨一个地匍匐在地上,母亲也就蹲在鱼的旁边。蹲得久了,母亲就随意地抬起头来,看来来往往的过路人,也只是随意地看。街道实在是太小了,跟大城市没法比。母亲是去过首都北京的,人多得就像整筐整筐的鱼。现在回想起来,我和母亲都还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一向安分守己.谨小慎微的母亲,怎么敢在北京的许多街道上兜售空白录影带呢?母亲知道那是犯法的事,她也曾为此被便农警察带到派出所两次。有一次,足一个很年轻的小伙子,把她关在一问封闭的小房间里,手被铐在固定的桌角上。夜深了,他们都去吃夜宵,只剩下母亲一个人坐在黑漆漆的屋里。母亲并没有告诉那个牟轻的警察,她有两个儿子,和他一般大,都在读大学,为了高昂的学费,她铤而走险。后来,母亲跟我们说起这些的时候,也只是轻描淡写的,就像是在天黑之前去了一趟菜地,顺便割了点韭菜而已。就在今年七月,我第一次去了北京。站在陌生的胡同街头,首先想到的便是若干年前我的母亲就是站在这样的地方左顾右盼,小心翼翼。我痴痴地立在那里,想象着母亲那谨慎卑微的笑脸,直想哭。
⑦母亲拿起塑料瓶,不时地给鱼洒点水。街上人越来越少了。浙江丈乌的深夜好像也只有那么少的人。那一年,母亲跟老家的一对夫妇到那里打工,洗盘予,洗碗,洗菜,收拾里外。最让母亲难受的,是连续地熬夜。她们必须等,一直等那些从酒吧舞厅里散场的人,到她们哪里吃点馄饨.水饺。母亲那时已经有四十多岁了。她的脚和胳膊都浮肿了。母亲累到极点的时候,就想家里的男人,想两个儿子,想着想着,就一个人偷偷地哭。坚持了欠半年,母亲终于还是回来了。转未转去,还足卖鱼好啊,一回来,母亲就对父亲说。
⑧在外奔波多年之后,母亲又重操旧业了,仿佛是一条漏网之鱼,在城市的大江大海中艰难游渡之后,最终又回归到乡村的小河小溪里。有时候,我喜欢胡思乱想,常常在心里完成这样的自问自答:为什么母亲的鱼从不轻易死去?那是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鱼,就是她的第三个孩子。有一天从市里回来,远远地望见鱼市上的母亲,蹲在那里,就像一条失去光泽的鱼。我能料到母亲继续这样与鱼为姅的生活,却无法预料,是否有一天,我也会走出她以及村庄的视线,像一尾柔软的鱼,从她的竹篮里获得新生,可在寻找新生的途中悄然死去。
⑨波纹层起,水藻繁盛,白色的鱼浮在其间若P急若现,.然而我却能轻而易举地提起一条又一条鱼来。只是那一夜的梦里,风很大,鱼儿很小。咬在鱼钧上的轻飘飘的鱼,我散乱的衣裳,塘埂上齐膝的野草,以及为寻找我回家的母亲的发梢,都一起飘向我身后倾斜的天空。
小题1:结合全文,解释标题“鱼,飘在空中”的含义。(6分)
小题2:从全文看,作者写了有关母亲的哪几件事?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5分)
小题3:结合全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6分)
(1)母亲把手伸进冰冷的水里,整个冬天便因此奠定寒冷的基调
(2)仿佛是一条漏网之鱼,在城市的大江大海中艰难游渡之后,最终又回归到乡村的小河小溪里。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描写“那一夜的梦”有什么样的作用?(5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唐朝的桃花
茹喜斌   在我心中,三月的桃花总是和唐代那个美丽幽怨的故事连在一起的。于是,这喧闹枝头的桃花,就有了一丝淡淡的忧伤,一丝灼灼的忧伤
  但桃花是我心中的精灵。当清澈的绿溪从三月的额前浅唱般流过,我开始在北方的春天里行走,在桃花的诗意里行走,仿佛心灵的相约。而那被桃花熏香的微风,就那么多情地牵着我的衣角,跳过我的心野。在我的默然的不动声色里,她是那么绚烂。我知道,她那温柔绽放的神色,也是不动声色的关啊,仿佛岁月深处的彩云,缤纷了我的情思。
  在我的渴望里,它应该属于繁华的夏季,应该在夏日的热烈中炫耀自己的美丽。但是又只有在这乍暖还寒的日子里,她才是我走过千年的精灵,才能在这最难将息的季节里成为我铺天盖地的向往和感动,才能让我的目光和心思放飞到醉人的境地。情钟桃花,曾为她写就许多文字。我就在这文字里从冬天走向三月,从三月走向四月。于是,那一缕淡淡的忧伤,那一丝灼灼的忧伤,就让一个又一个季节鲜活也诗意起来了。
  还想起南方的桃花。南方的桃花像温婉多致的闺秀,总是绰约在亭台楼榭之间,总是鲜艳在诗情画意之上。那种姿态和气色,那种笑靥的粉润,能让我呼吸到阳光的芬芳,聆听到琴瑟的悠长。但在我心中,她依然有些忧伤,恰似我一江春水的心绪啊。
  我曾客居南方十年,居室外是一片池塘,池塘的堤上满是桃树,堤下是屋脊和窗棂。那日清晨散步时,见一女子手摇桃花徐徐而来,我便突然想起唐代那个才子,但不知她是否见过那位才子,只是唐突地吟了句:“桃花天天过花堤。”那女子眉眼一笑,便有了一句:“只惜灿艳三五日。”哦,想必是一个有过忧伤的才女吧。后来才知,她是前来采风的三湘四水间颇为著名的诗人,我还记得她几句诗来:“想桃花艳了几日/唯留下一丝记忆/那一帘飘落的缤纷/恰似我如翼的思绪……”
  哦,三月的桃花,明丽中蕴含着多少沧桑的意味,芬芳中凝聚着多少寂寞的日子?“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满树如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读过许多桃花诗,但最喜欢的还是那千古吟唱的忧伤啊,“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开了千年,春风吹了千年,淡黄的书页中依然匆匆行走着那个赶考的才子。而我,竟然在千年之后细细地看着门前的桃花,和门后面露出的笑脸。这所有的一切,犹如是一个传奇一个梦幻,或又是一个命定的相遇啊。天地间,有多少一经相遇便成了刻骨思念的情缘,又有多少一经相识却成终生怀恋的永别? 
  或许,悲剧更有历史的穿透力,也更能打动人心,甚至影响人的一生吧。
  二十多年前,当我在南方的三月读到这首小诗的时候,没想到这种淡淡的忧伤会一直延续至今,并使我每每面对桃花时,仿佛是面对着一种悲剧的象征。我曾经渴望那一段和桃花纠缠在一起的爱情,有一个花好月圆的结局。但我又深切地感到,桃花和一段爱情的悲剧融合在一起,又是怎样的动人心神。我不知道千年前那位唐代的才子,是怎样抚平了心中的惆怅,却只是固执地在花瓣中寻觅着他洒落的泪滴和遗憾。
  花草无意,流水无情,这意与情,其实皆为人之心思所生。一首诗,让我心绪难平,岁岁年年;一段情,让我爱怨交织,年年岁岁。而我由此感悟到的便是这桃花的艳丽只因沾了忧伤,才让人铭心记忆,这不仅是艺术的魅力,更是爱情的魅力
  因此,对于悲剧和忧伤,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但又想,倘若自己的人生就是一部悲剧的话,那么,这是我人生的诗意呢,还是我人生的苦难?但无论如何,在这个季节里总有桃花,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无论是她那阳光一样的笑容或是忧伤的笑容,都会照亮我的眼睛和心灵。
  桃花依旧笑春风,那是我走过千年的精灵,忧伤而又热烈的精灵。(选自《株洲晚报》)
1.文中所说的“三月的桃花总是和唐代那个美丽幽怨的故事连在一起的”这句话中“唐代那个美丽幽怨的故事”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于是,这喧闹枝头的桃花,就有了一丝淡淡的忧伤,一丝灼灼的忧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那被桃花熏香的微风,就那么多情地牵着我的衣角,跳过我的心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概括江南桃花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说“对于悲剧和忧伤,就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