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1-19 15:03:3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化访谈录,完成1~4题。 “5·12”文化追问:余秋雨重解中华文明   马东(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余老师,我觉得“5·12”在中国人的历史上会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历史学家可能会去寻找它在时间上的坐标,文化学者可能会去寻找它使全社会在文化意义上的移位。我想问,它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余秋雨:要问文化意义,首先要问文化是什么。我在两年前拟了一条最简单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已经变成了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哪种生活方式能变成习惯,是精神价值长期选择的结果。前几年有欧洲的学者说:“中国构不成对我们的威胁,因为它没有精神价值输出。”这让我们听了很难过,因为他们的意思是,中国只是一个物资产品的输出地。“5·12”以后,我们有资格对那些欧洲学者说了:“你们上了很多书的当,中国是有精神价值的。”我曾与台湾的著名社会评论家南方朔先生做了一次对话。他说:“汶川地震当然让我们非常悲伤,但从文化的意义上,却让全世界的中国人扬眉吐气。”
  马东:我们热衷于诗词歌赋,我们有读经热、读史热,我们有传统文化热,连古典家具、古董收藏,也一波一波在热。但对于中国文化的灵魂,始终是隔靴搔痒。
  余秋雨:每次“热”的对象,都是文化标本,而不是文化活体。这就像是无水之鱼,而那水,就是这种文化的子民能从自己心底自然释放的情感能量。这次汶川大地震,把中华文化子民心底的情感能量释放出来了,这就从根本上让世人看见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
  马东:“5·12”之后我们好像看到了另一条出路,那就是一条“反求诸己” 的出路。我们可以在本能自发地大爱展示上,让别人在排斥之外,多一点佩服。
  余秋雨:说到底,这还是我们能不能找到自己的问化灵魂——精神价值,而进行自信展示的问题。我说,这就像一个巨人突然出现在街头,人们知道他走过很长的路,也看到了他庞大的身躯和体量,却不知道他的性格和品德。如果中国是这个巨人,那么巨人的性格和品德就是中国文化。我们永远在讲述,这个巨人走了几千年,过去多么有计谋,多么强大。这一切,完全不足以让别人和我们自己的后代了解巨人的性格和品德。这一次,通过几乎全透明的传播媒体,大家看到了,这个巨人的本性是多么善良,多么关爱自己的民众,又多么不拒绝外界的爱心。因此,这是一个真正的大转变。
  马东:您在一首叫《自语》的诗里写道,瞬间地壳的开裂让人们看到了事实的真相。您是指中国文化的真相吗?
  余秋雨:对。我接着还写了一句,“那几天,一批中国地名擦亮了世界的眼睛。”中国文化的真相确实已被蒙尘很久。中国文化在本性上是讲“大道”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个大道,便与善有关。儒家说“止于至善”,道家说 “上善若水”。这里所说的“至善”“上善”,很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大爱”。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大道,与全人类的终极价值完全相通。
  马东:我们怎么来发扬它、巩固它,不让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再次模糊?
  余秋雨:被模糊最主要的原因是,“道”被“术”所掩盖。“道”和“术”是一个对立的范畴,人们为了在兵荒马乱中自私生存,总要寻找各种各样的“术”,而“术” 确实比较有用,因此大为传扬,而对于中华文化的大道却很少论及。结果,真的成了“大道无形”。我认为,这是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误读。其实,如果中华文化真是以“术”为核心,就不可能延续至今。这次大家终于明白了,潜藏在中国人心灵最深处的,并不是术,而是道,天下大道。
  马东:在这件事上,文化人能做一点什么呢?
  余秋雨:我一直在想,比之于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军人、武警、医生,文化人有一种无力感。这次文化人中的先锋,那批杰出的记者、主持人在第一线表现出色。但是,更多的文化人能做什么呢?我认为,文化人要做的是把这次抗震救灾中所爆发出来的至善、大爱精神加固、扩充、延伸,使它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一直活在广大民众的心间。也有一些文化人,他们与广大民众相比,对 “5·12”表现出不可容忍的冷漠。他们宣称对社会上的一切事务都要表现出 “知识分子的距离和冷静”。对于一般社会问题保持距离和冷静并没有错,但是,这次是全民族的大灾难和大救援,你们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居然对几万生灵的死亡也保持距离,居然对十几亿人的眼泪和救援也保持冷静。如果像我前面所说的,这次民族精神的大爆发正是中华文化的大发现,那么,我不禁要说,你们在这个问题上显得很没有文化,比那些缺少学历的民众更没有文化。(节选自中央电视台“文化访谈录·专访余秋雨”,有改动)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余秋雨并不看好目前流行的读经热、读史热、收藏热,因为它们追逐的不是中华文化的活体,没有触及中国文化的灵魂。
B.余秋雨认为中国让世界误会的原因只是由于我们文化话语的错位,即只宣传文化外在的形式而没有宣化文化的精神内涵。
C.余秋雨认为“善”是全人类的终极价值,是中华文化的大道和价值核心,这也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
D.余秋雨认为,面对“5·12”,文化人的任务就是让一个偶发性事件中的精神爆发,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主轴和价值坐标。
E.余秋雨在接受访谈时,采用引用、比喻、对比等手法,使沦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说服力强,很见文学功力和艺术修养。
2.联系全文看,“5·12”的文化意义到底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针对那些“冷漠”的文化人,余秋雨说:“你们在这个问题上显得很没有文化,比那些缺少学历的民众更没有文化。”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22章面对危险的处境,琴为什么会由一开始的“斗争”变为“坐在空椅上悲伤地哭泣”呢?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楚辞专家姜亮夫
1902年,姜亮夫出生于云南昭通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辈兄弟四人一榜中了三个举人,这些长辈都是他继承传统文化最早的启蒙老师。
1920年,他19岁,带着对封建大家庭的叛逆,出滇北,过宜宾,走进了中国儒学极盛的蜀中,拜名儒为师。192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进清华国学研究院。清华园浓郁的学术氛围,优雅的学习环境,使他觉得走进了一个无法以语言形容的高大而神圣的学术殿堂,师从王国维、梁启超等大师,读书更精勤了,学业更精进了。大师的风范,人品、学识的拓展,视野的极大开阔,为他一生为人道德、学术建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王国维先生的具体指导下,他完成了研究生毕业论文《诗骚联绵字考》,第一次展示了他在传统学识,尤其是语言、文学、历史、经学等方面的深厚功底及对中国传统学术研究的思维、方法的正确理解与定位。
1928年,他来到上海。他被大学者胡朴安先生发现,被推荐到中国公学、持志大学教书。后又成了章太炎先生的入室弟子。在这里,他和学术界和文化界的著名人士开始了一生交往的友谊。也就在这时,他开始了楚辞学的研究。这事缘于恩师王国维先生跳昆明湖自尽。他内心极为伤痛,联想屈原忧国忧民终投汨罗江,决心发愤撰写《屈原赋校注》以寄托自己的哀思。此书借助目录学、版本学的深入研究,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取得重要成果,是近代有影响的屈赋注本之一。他提出“个别分析、综合整理”的主张,他以校注和书目两方面的深入研究为依托,对楚辞各领域进行综合、阐发、概括,成果迭出。
1954年,他来浙江师范学院任教,便开始大量购置图书。楚辞类的历代主要书籍,基本集全。到60年代,他以三暇之余,已基本完成《楚辞通故》的资料汇集并开始撰写书稿,一直到80年代出版。这是他在大量汇集历代《楚辞》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以他较成熟的学术思想体系和以“个别分析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文物、考古、民族学、民俗学等多学科入手,进行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积十年之功而告完成的。他凭着这种淡定的心态,以几乎简单而纯白的心去爱他的学业,这不是人人能做到的事。
17、下列有关姜亮夫与楚辞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华国学研究院求学为姜亮夫打下了传统学术研究的正确思维和方法基础,而楚辞学的研究和恩师王国维的自尽关系很大。
B.姜亮夫1928年来到上海后,结交了诸多学术界和文化界的人士,特别是成为章太炎的人室弟子,促使他开始楚辞学的研究。
c.《屈原赋校注》借助了目录学、版本学的深入研究,又因发愤寄托哀思,所以校注很成功,为近代有影响的屈原赋注本之一。
D.《楚辞通故》是姜亮夫研究的最大成就,是他学术思想体系探索和以“个别分析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的智慧结晶。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什么是CPI   CPI(Consumer?Price?Index),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组代表性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的统计指标,以零售量或居民消费量为权数,反映消费者所付商品的价格水平。
  作为一种价格指数,CPI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一方面,CPI是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数据,为一国政府分析和制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以及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提供科学依据。由于CPI所反映的价格水平和走势是各国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因此,CPI自然也成为衡量政府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以及效率如何的重要指标之一。另一方面,国际上通常以CPI为主要指标来反映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程度。在西方经济学中,通货膨胀是指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普遍地、连续地、超过一定幅度地上涨。按国际惯例,当CPI增幅连续超过3%时,即意味着发生了通货膨胀;当CPI低于1%时,则有通货紧缩的风险。当通货膨胀发生时,一国货币就会贬值,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背离,大多数居民的利益和生活会受到影响。根据CPI的变动,可计算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背离的幅度,以便在劳资双方签订合同时,提高名义工资以降低甚至抵消人们因实际工资的下降而遭受的损失。此外,因通货膨胀而调整租借合同、退休或残障人士的补贴金,甚至是离婚后对儿童的抚养费时,都有必要用到CPI。
  中国自1984年开始编制CPI,中国CPI也包括8大类商品和服务,分别是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共263个基本分类,约700种商品和服务项目。2006年,经例行调整后,8大类产品中食品、服务类、居住的比重分列前3名,其中食品的权数为33.6%,与前两年持平,而居住和服务类的权重有所上升。
  【注释】在CPI中,“居住”一项是不包括“买房”的,国家统计局的解释是,房价不计入是国际惯例,且买房属于投资,不是消费。
1.下列对CPI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CPI是反映一组代表性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的统计指标。
B.当CPI低于1%,则有通货紧缩的风险,大多数居民的利益和生活就会受到影响。
C.中国编制的CPI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等8大类约700种商品和服务项目。
D.CPI是以零售量或居民消费量为权数,反映消费者所付商品的价格水平。
2.下面对CPI的作用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府分析和制定货币、财政、价格政策及进行国民经济核算都要依据CPI。
B.CPI是衡量政府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以及效率如何的重要指标之一。
C.根据CPI的变动,可计算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背离的幅度,抑制通货膨胀。
D.因通货膨胀而调整租借合同、退休或残障人士补贴金等,也要用到CPI。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分析各类消费在我国CPI中所占权重,可以看出我国居民最喜欢消费食品。
B.CPI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家长给在外读书的孩子生活费,也应考虑到CPI的变化。
C.当CPI大涨时,只要提高职工工资,就能保证他们的生活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
D.根据规定,凡是消费,包括购买投资品,都应被列入CPI的统计。



5、阅读题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⑴简述《红楼梦》中贾珍请王熙凤到宁国府协理秦可卿丧事的原因和过程。?
⑵简述《巴黎圣母院》中穷诗人甘果瓦与爱斯梅拉达结成名义夫妻的经过。?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