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扬州巡盐御史林如海的夫人贾氏病逝了。岳母贾老夫人写信给他,要他将林黛玉送到贾府来抚养。林如海思虑再三,同意了岳母的要求,请贾雨村送黛玉进京。
B.《哈姆雷特》中,克劳狄斯觉察到了自己的危险处境后,就派哈姆雷特出使英国,欲借机处死他,结果哈姆雷特装疯卖傻,克劳狄斯的阴谋破灭。
C.葛朗台不惑之年娶了有钱的木板商的女儿,用岳父给的钱行贿,置办起葡萄园等家产;政坛失意后,却连得三笔遗产,加上他经营有道,一跃而成索漠城的首富。
D.觉慧帮助觉民逃婚后,高老太爷闻讯勃然大怒,并说觉民再过半个月不回家,便将他永远赶出去,登报声明他不是高家的子弟。
E.《呐喊》成功塑造了狂人、阿Q、闰土、祥林嫂等一批“病态社会”中不幸的典型形象,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画卷。??????????????????
参考答案:B E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1.宝玉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呼应小说开头的“木石前盟”,增添了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
B.照应前面黛玉“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说明两人都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C.突出宝、黛之间心灵相遇,感情默契,为后面描写他们坚贞的爱情埋下伏笔。
D.表现宝玉口齿伶俐,善于讨女孩儿的欢心。
2.关于读书问题,黛玉回答贾母是“只刚念了《四书》”,回答宝玉是“不曾读”,前后为何不同? [???? ] A.黛玉怕宝玉考她,不敢在他面前说读过《四书》,表现了她寄人篱下的自卑心理。
B.黛玉从刚才贾母的话中得知贾母不主张女孩儿多读书,便改了口,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
C.反映黛玉细心机敏,善于随机应变。
D.是为了讨好宝玉,因为她知道宝玉不爱读《四书》、《五经》,说明她机敏聪慧。
3.宝玉给黛玉取字的情节表现什么?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 A.他反对封建观念,追求男女平等。
B.他对黛玉颇有好感。
C.为追求黛玉而展示自己的才华。
D.他聪慧过人,才思敏捷。
参考答案:1.D
2.B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展示中国文化 “软实力”是时下一个热门词汇。软实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要依靠文化产业。因为文化产业的消费过程,就是价值认同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的文化内涵、精神内涵、价值内涵。
我们的文化产业,特别是电影、电视等受众面广的文化产品,应该向世人展示中国文化和历史中健康的东西,正面的东西,美的东西。
我不是说中国文化和历史中没有不健康的东西,负面的东西,不美的东西,当然有。然而,中国文化从总体上是健康的,是美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民族。我不赞成有的人以偏概全、以丑为美,把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阴暗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加以放大、渲染,或者把中国人一个一个描绘成发呆的模样,这样的所谓作品,怎么可能得到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向往,怎么可能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呢?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文化的时候,要力求提供一种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度认识。
介绍中国文化,当然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要介绍各种文化遗产。但同时,更要展示在这些文化遗产后面的东西。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价值。例如,从杨柳青年画的欢乐喜庆,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平安、富足生活的强烈愿望;从青州佛像的微笑,可以看出,中国人无论是在太平岁月,还是在苦难岁月,都能保持乐观、从容的气度;从江南园林可以看到中国人优雅的生活品住和美感世界。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有活的灵魂,才有深的认识,才能照亮中国文化的本来面貌,并释放出无穷的意味。
我们文化产品要特别注意展示中国文化中体现人类普世价值的内容。
那些最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往往体现我们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而且也最能体现全人类的普世价值。人们常常说的普世价值并非就是西方价值。比如,我们从孔子的《论语》和天坛建筑,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的心境;从万里长城到郑和下西洋,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和平的永恒祈求;从20世纪老上海的开放活力,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普世价值,需要着重展示、照亮。
我们的文化产品要特别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实践,要展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态度、生命情调、人生愿望和追求。例如,从《清明上河图》中宋代都城老百姓那种快乐的气氛,可以感受到中国人对和谐生活的满足;从中国人在弹琴、下棋、饮酒、喝茶时的诗意氛围,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追求。普通老百姓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愿望和审美情趣,对一个民族生存和历史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但都能承受,这和老百姓的内在心态密切相关。
总之,我们要提升软实力,就要使文化产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引导整个社会,同时,向世界显示中国人高尚的精神世界和优雅的精神趣味。(节选自《人民日报》作者:叶朗)
1.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提升软实力,依靠的是文化产业,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产品,特别是电影、电视等受众面广的文化产品。
B.作者认为渲染、放大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阴暗的、丑恶的、血腥的东西的作品,使得中国文化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同。
C.介绍中国文化,要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介绍各种文化遗产,这样展示出来的中国文化,才有活的灵魂。
D.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中国特色的往往体现我们民族的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而且也最能体现全人类的普世价值。
E.弹琴、下棋、饮酒、喝茶的生活实践,展示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态度、生命情调、人生愿望和审美追求。
2.依据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材料中不符合文中列举的“普世价值”的一项是(???? )
A.《庄子》中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意识
B.玄奘大师和义净大师先后赴印度取经
C.《孙子兵法》《韩非子》中揭示的“兵不厌诈”的思想。
D.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3.最后一段强调“要使文化产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更高的精神追求”是针对什么情形而提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本内容,文化产品应该如何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D
2.C
3.①有的人(作品)以偏概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多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选做题) 我心力交瘁——陈丹青喊辞的幕后真相 有观点说,从某个意义上讲,“陈丹青出走清华”是一个令人无奈的结局。采访陈丹青是在一个阳光和煦的下午,他极度疲惫和沧桑的声音和这样的天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陈丹青,52 岁,画家。1980 年他以《西藏组画》而名声大噪,日后与罗中立的《父亲》并称为中国当代美术史的里程碑。2000 年,他作为“百名人才引进计划”中的一员,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 真相究竟如何? 《周末》:你提出辞职的原因是什么?
????????陈丹青:目前我因为这个事情心力交瘁。这只是个人的决定,完全出于自己的性格。
????????我在这里可以向大家再次表明我辞职的原因: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我深知,这一决定出于对体制的不适应,及不愿适应。
??????? 在清华任教的5 年期间,我的教学处处被动而勉强,同时,画画的业务也被荒废了。其实,我只是希望回到画架前独自工作,继续做个体艺术家。
??????? 《周末》:能不能具体谈谈你“对体制的不适应”?
?????? ?陈丹青:2001 年5 月,全国首届艺术学院博士生招生在本院举行,那是本人第一次的招生经验。在24 位各地考生中,5 名入围,然因外语不过关而搁置。院方为支持本人首次招生,经研究生院领导同意,以博士课程访问学者名义,招入5 位学生。后来,这5 位访问学者完成博士论文选题,但由于在为转为正式博士生而设的外语考试中再度失败,结业离校。
??????? 第二次博士生考试,全国共22 名考生,正式录取2 名博士生、访问学者2 名。同年,首次接受研究生报考,约8 人,无一通过政治和英语考试。
??????? 我认为,应试文化的深刻积弊,已有社会的长期共识,这就不多说了。而考试制度中,尤以人文艺术学科的外语考试、政治考试严重滞碍并扭曲艺术教育的品质与性质。前者无视人文艺术学科的教育规律与成才规律,既光有形式,又削弱艺术学生起码的中文水准,看看历届落选博士硕士考生试卷,已在事实上持续造成考生文化素质的直线下降。?? “艺术学院充满教条” 《周末》:你认为具备什么资格才能拿到美术学博士学位?
??????? 陈丹青:什么是美术学博士生? 什么是考量并检测艺术博士生令人信服的标准? 由谁界分艺术与史论博士生的异同? 最后,谁有资格当美术学博士生导师? 这些问题,我自己始终没能找到答案。
?????? ?但是,有一点我倒是很清楚:外语不及格,毕业论文不满8 万字,断然拿不到博士学位。
??????? 当下学院的种种学位只是谋饭碗的手段,对此我表示非常理解,因为我理解中国的现实,我想带瞧不起博士的博士生。
??????? 我在述职报告的附件中提到,艺术教学是非功利的,非程序性的,是具体而微、随时随地在每位学生、每个阶段,甚至每件作品中寻求当下的沟通、指涉、领悟,师生“双方”应以无休止的追问精神,探讨画布上、观念上、感觉上,直至心理上的种种问题。这样的教学难以体现在教案文本上,难以在工作总结中表述,在我奉命填写的所有表格中,完全无法体现我的教学思想与教学后果。
??????? 中国是一个绘画大国,在绘画上还有很多路要走。绘画是高度手工的艺术形式,手工的事情是没那么容易做的。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思想、教学评估,是艺术学院的头等大事:没完没了的表格、会议、研讨、论文,加上满坑满谷的教材-- 艺术学院从未像今天这样臃肿庞大,像今天这样充斥办学的教条。
??????? 我可以这么说,对任何一位想当艺术家的青年,今日的考试制度是不折不扣的荒谬与侮辱。
??????? 值得一提的是,从没有一位领导对我的“叫嚣”予以制止和批评。个别领导还会鼓励我把想法讲出来。我有一些同事对我非常善意,年轻教师更是私下里认同我的表达。不过,每当我在会议上发言完毕,周围便一片沉默,或者话题随即切换。这就是体制的厉害。(选自《周末报》2005 年04 月07 日)
1. 这篇采访稿在开篇有,他极度疲惫和沧桑的声音和这样的天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认为这样写有必要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简要回答文中陈丹青提出辞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中提到:“从某个意义上讲,陈丹青出走清华是一个令人无奈的结局。”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对陈丹青的关于目前人文艺术教育的观点怎么看?请做简要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必要。首先,这个细节交代了这次采访的时间和天气情况;其次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A.海棠诗社第二次诗会由湘云做东道。之后贾母、王夫人等要给史湘云还席,大家齐聚大观园,刘姥姥也参加了这些活动。在秋爽斋早饭时,凤姐和鸳鸯合伙捉弄刘姥姥取乐,刘姥姥装傻扮愚,见风使舵,插科打诨,博得贾府上下的欢心。(《红楼梦》)
B.宝玉闲逛到潇湘馆找黛玉,拿《西厢记》中的词曲与黛玉玩笑,黛玉变脸生气。宝玉正道歉着,袭人来告知王夫人有事叫他,原来是薛蟠借王夫人之名将宝玉骗出门。不知底细的黛玉为他担心了一天,晚上到怡红院去探望,却被袭人拒之门外。(《红楼梦》)
C.怡红院枯了一年的海棠花突然开了。贾赦、探春都觉得这不是一个好兆头,贾母却执意认为这是好事。凤姐见花开得奇怪,叫平儿私下让袭人铰块红绸子挂上避邪,并叮嘱不必当作奇事混说。宝玉却在此时将通灵宝玉丢了。(《红楼梦》)
D.在觉慧和觉民的鼓励下,琴在《黎明周报》上发表了关于女人剪头发的文章,在女生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在许倩如的鼓励下,几个较有胆量的同学也剪掉了头发。在好朋友的鼓励下,说服母亲张太太,琴把头发也剪掉了。(《家》)
E.鸣凤被逼嫁给冯乐山,出嫁前一个晚上她去找觉慧。但觉慧正忙着写稿,要鸣凤过两天再说,鸣凤含泪离开觉慧的住处。鸣凤刚离开,觉民来告诉了事情的真相,觉慧四处寻找鸣凤,但太迟了,鸣凤已投湖自杀了。(《家》)
参考答案:BD
本题解析:B项薛蟠是借贾政之名,不是王夫人,黛玉不是被袭人拒之门外而是晴雯;D项琴没有说服母亲,也没有剪掉头发。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