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各题。(9分)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秦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吾自身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曰:“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君其试臣,何遽叱臣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请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归还
B.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勉强
C.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到……去
D.应侯不如文信侯专专擅大权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卿之功孰与武安君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B.乃封甘罗以为上卿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吾自请张卿相秦而不肯行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D.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小题3:下面六句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秦国“封甘罗为上卿”原因的一组是
(1)臣请行之君其试臣(2)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3)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4)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5)臣不知卿所死处矣(6)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A.(1)(3)(4)
B.(2)(5)(6)
C.(2)(3)(6)
D.(2)(4)(5)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A.当时,秦国派蔡泽出使燕国,燕国派太子到秦国做人质,秦国又准备派张唐去燕国做丞相,这样,秦燕两国和好,使赵国处于燕秦两国夹攻的危险之中。
B.要张唐去燕国做丞相,张唐不肯出发,是因为他害怕对他有怨恨的赵国不会放过他,就连吕不韦亲自劝说也不肯答应,张唐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
C.甘罗劝说张唐,引导张唐将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使张唐惊醒过来。为了秦燕联盟,他立即同意出使燕国,甘罗帮助张唐摆脱险境,显示了甘罗是一个智谋出众的人才。
D.甘罗出使赵国,游说赵王,三言两语就说服赵国割地给秦国,拆散了秦燕联盟,并唆使赵国去攻打燕国,让秦国从中渔利,甘罗帮赵国脱离了秦燕夹攻的危险,进一步显示了甘罗纵横游说,善于谋划的才干。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侯何不快之甚也?(4分)
2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归:让……回去)
小题2:(B.以(之)为A.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连词,转折/连词,顺承D.介词,被动/介词,到)
小题3:(甘罗的功劳,一是劝说张唐出使成功,二是说赵,使秦广河间、增地盘。封甘罗为上卿是因为后者,含有①④⑤的应排除。)
小题4:(从张唐不同意出使的理由和甘罗采用迂回的方法、旁敲侧击的劝说可以看出,张唐同意出使,完全是为了自己,是因为怕死而不同意出使,后来又因为怕死同意出使,并非“为了秦燕联盟”。)
小题5:略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甘罗是甘茂的孙子。甘茂去世的时候,甘罗年纪才十二岁,侍奉秦国丞相吕不韦。
秦始皇派遣刚成君蔡泽到燕国,三年的时间就使得燕王喜派遣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秦王又派遣张唐到燕国做丞相,想要燕国与秦国共同攻打赵国,以开拓河间的地方。张唐对文信侯说:“我曾经为秦昭王攻打赵国,赵国怨恨我,悬赏说‘能抓到张唐的人,赏赐百里的土地’。现在去燕国一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去。”文信侯听了,内心很不快乐。没有勉强张唐。
出发的日期定下来之后,甘罗对文信侯说:“请借给我五辆车子,让我替张唐先到赵国去通报一声。”文信侯便进去向秦始皇报告,秦始皇召见甘罗,派遣甘罗去赵国。赵襄王亲自到都城的郊处迎接甘罗,甘罗游说赵王说:“大王听说过燕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吗?”赵王说:“听说过。”“听说过张唐要到燕国作丞相吗?”“听说过。”于是甘罗说“燕国送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是为了表明燕国不欺骗秦国,秦国派张唐去燕国作丞相,是为了表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燕、秦互相结好,在于要攻打赵国,赵国现在实在太危险了。燕与秦相互友好,没有别的缘故,完全是要攻打赵国以扩大河间的土地。大王倒不如割给我五个城池,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土,让我回去转报秦王,叫他谴回太子丹,使秦国与强大的赵国友好,一起进攻弱小的燕国。”赵王听了甘罗的游说,立即割让五个城池给秦国,使秦扩大了在河间土地,秦国也谴回了燕太子,赵国便出兵攻打燕国,占领了上谷三十座城池,把其中十一座送给秦国。甘罗回到秦国,报告秦始皇,秦国就封甘罗为卿,又把原来甘茂的田宅赐给他。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万石君,名奋,姓石氏。年十五,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徙其家长安中戚里①。
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太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
孝景帝季年,万石君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②必式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童仆诉诉如也,唯谨。万石君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建老白首,万石君尚无恙。建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归谒亲,窃问侍者,取亲中裙,身自浣涤,复与侍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以为常。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犹如此。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
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岁余,建亦死。诸子孙成孝,然建最甚,甚于万石君。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取材于《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注:①中戚里:京城皇室外戚居住的地方。
②路马:通“辂马”,天子所乘之马,此指天子车驾。
8.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宫门阙,必下车趋 趋:趋向,表示追随于后。
B.见路马必式焉式:同“轼”,手扶车轼表敬。
C.虽燕居必冠燕:同“宴”,安逸,闲适。
D.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讷:言语迟钝,寡言。
9.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万石之谓邪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①因长老肉袒固谢罪②不如因而善遇之
C.①高祖曰:若能从我乎②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①万石君以孝谨闻乎郡国②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
10.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万石君出身低微,十五岁初侍高祖,因为恭敬,虽无才能却颇受汉高祖信任并官至太中大夫。
B.汉景帝称石奋为“万石君”是一种褒扬。这是针对石奋父子五人所受恩宠及官阶俸禄说的。
C.文章表现石奋父子为官治家的恭敬孝谨,客观上也反映了朝臣们谨小慎微而又惶恐的心理。
D.司马迁认为石奋品行忠厚,善于教化而不苛刻,做到了孔子所说的“讷于言而敏于行”。
11.小题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4分)
(2)其万石之谓邪?(2分)
(3)万石君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趋”,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小题2:A“之”①宾语前置的标志;②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因”①通过,经由;②乘,趁机。C.两个“若”都是人称代词“你”。D.“以”①因为;②在
小题3:“无才能却颇受高祖信任并官至太中大夫”一句有误:官至“太中大夫”是孝文帝时的事情,与汉高祖无关。
小题4:无
万石君名叫奋,姓石。十五岁时,侍候高祖。高祖和他谈话,喜欢他的恭敬,问他:“你家有什么人?”回答说:“我只有母亲,不幸失明。家里贫穷。还有一个姐姐,能弹琴。”高祖说:“你能跟随我吗?”他说:“愿意尽力效劳。”于是高祖封他姐姐为嫔妃,让石奋任中涓官,把他家迁到氏安城的中戚里。
他做官到文帝时,靠积累功劳官职升到了太中大夫。虽然没有文才学问,但他恭敬谨严没人能比。到孝景帝即位,让他担任九卿之职。石奋的长子石建,二子甲某,三子乙某,四子石庆,都因为品行善良,孝敬父母,办事谨严,都做到二千石的官职。于是景帝说:“石君和四个儿都是二千石官员,作为臣子的尊贵恩宠竞然集中在他一家。”就称石奋为“万石君”。
孝景帝末年,万石君回家养老。他作为大臣每年定期参加朝会时,经过皇宫的门楼,一定要下车小步快走(以示恭敬),看见皇帝的车驾,?一定俯身手扶着车前横木(表示敬意)。子孙做小官,回家时拜见他,石奋一定穿着朝服接见,不称呼名字。子孙有错误,不责备,(但是)不上正座,面对食案不吃饭。然后儿子们责备有过错的子孙,由辈分高的带领脱掉上衣袒露上身一再谢罪,表示悔改,这才饶过。有已成年的子孙在他身边,即使闲居在家,他也要穿戴整齐,(显出一副)端庄严肃的样子。仆人也都是一副恭敬谨慎的样子。万石君一家因为孝敬谨严而闻名于各郡国,即使是齐、鲁一带那些品行质朴的儒生,都自认为比不上他。
长子石建任郎中令,小儿子石庆任内史。石建年老时,头发都白了,而万石君却依旧健康没病。石建做郎中令,每五天休假一天,回家探望父亲,暗中询问伺候父亲的人,拿着他父亲的内裤,亲自洗涤,然后再交给仆人,不敢止万石君知道,习以为常。石庆任太仆,为皇帝驾车外出,皇上问驾车的马有儿匹,石庆用鞭子一匹一匹地把马数完,举起手说:“六匹马。”石庆在儿子中是最随便不拘礼仪的了,尚且这般谨慎。他任齐国相,整个齐国的人都仰慕石庆的好家风,他不靠政令,齐国就治理得很好,老白姓为他建立“石相祠”。
万石君在汉武帝元朔五年时去世。长子郎中令石建哭得十分悲伤,扶着拐杖才能行走。一年多后,石建也死了。石奋的子孙都很孝顺,但石建最突出,其孝顺程度超过了万石君。
太史公说:孔子有句话,“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努力”,恐怕就是说的“万石君”这样的人吧?因此他的教化不急峻却能成功,不苛刻却能使局面安定。这可以说是努力按照孔子说的标准去做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10分)
御孙曰:俭 德 之 共 也 侈 恶 之 大 也 共 同 也 言 有 德 者 皆 由 俭 来 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司马光《训俭示康》)
小题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御孙曰:俭 德 之 共 也 侈 恶 之 大 也 共 同 也 言 有 德 者 皆 由 俭 来 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小题2:司马光是??▲??(朝代)著名史学家,主持编撰了编年体通史??▲????。(2分)
小题3: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观点。(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结合句意进行断句。每处1分,多答得分
小题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与记忆,北宋,答“宋”亦可得分
小题1:御孙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恶。”“共”就是“同”,是说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为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避免犯罪,使他的家室变得丰裕。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道学传序
陈献章
自炎汉迄今,文字记录著述之繁,积数百千年于天下,至于汗牛充栋,犹未已也。许文正语人曰:“也须焚书一遭。”此暴秦之迹,文正不讳言之,果何谓哉?广东左方伯陈公取元所修《宋史?列传》中《道学》一编镂板,与同志者共之。《宋史》之行于天下有全书矣,公复于此留意焉。噫,我知之矣。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后世由圣门以学者众矣,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何其与夫子之言异也?夫子之学,非后世人所谓学。后之学者,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天之所以与我者,固懵然莫知也。夫何故?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宜君子之忧之也。是故秦火可罪也,君子不讳,非与秦也,盖有不得已焉。
夫子没,微言绝。更千五百年,濂、洛诸儒继起,得不传之学于遗经,更相讲习而传之。载于此编者,备矣。虽与天壤共弊可也。抑吾闻之:《六经》,夫子之书也;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六经》一糟粕耳,犹未免于玩物丧志。
今是编也,采诸儒行事之迹与其论著之言,学者苟不但求之书而求诸吾心,察于动静有无之机,致养其在我者,而勿以见闻乱之,去耳目支离之用,全虚圆不测之神,一开卷尽得之矣。非得之书也,得自我者也。盖以我而观书,随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此野人所欲献于公与四方同志者之芹曝也。
承公命为序,故及之。公名选,字士贤,浙之临海人。先公勿斋先生宰新城,遗爱在民。公称其家学云。(《宋史》卷427)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汗牛充栋,犹未已也 已:停止。
B.宜君子之忧之也 宜:应该。
C.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 鲜:很少。
D.夫子没,微言绝 绝:拒绝。
6.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作者认为是错误读书方法的一组是
①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 ②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 ③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 ④察于动静有无之机 ⑤去耳目支离之用 ⑥乃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焚书”虽然是秦王残暴的行为,但也有可取之处,它对于当今学风的背理和有害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B.作者批判当今读书之人只是致力于记诵典籍中词句的学习方法,指出这样学习只会造成“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的严重后果。
C.读经书的目的是求人之道,以明吾之本心,至于经学文字,它们不过如糟粕一样,本身并没有特别的价值。
D.所谓开卷有益,就是要求研究学习的人不但探求书中的精神,而且探求自己的内心,在探求中保全心中圆融奇妙的智慧。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此暴秦之迹,文正不讳言之,果何谓哉?(4分)
答:
⑵ 非与秦也,盖有不得已焉。(3分)
答:
⑶ 承公命为序,故及之。(3分)
参考答案:
5、D
6、A
7、A
8、(共1
本题解析:(9分,每小题3分)
5、D(断绝)
6、A
7、A(作者并不是赞成“焚书”,是说他能理解许衡“焚书”一说)
文言文参考译文:
自汉朝以来,有文字记录的著作繁多,累积几百上千年,达到汗牛充栋的地步,还没有停止。许文正对人说:“还必须再来一次焚书。”“焚书”这是残暴秦王的行为,文正不忌讳谈它,实际上说的什么意思呢?广东左方伯陈公选取元代编修的《宋史 列传》中的《道学》一编刻版印刷,和对此有共同兴趣的人一起研究。《宋史》有全书在世上通行,而陈公又只专注这一编的研究。唉,我知道他的本意啊。
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后世跟从儒家学习的人就多了,但说到像孔子一样忠信,就很少有人具备了。为什么和孔子的话有这样的差别呢?孔子所说的学习,不是后世之人所说的学习。后世求学的人,只是记忆背诵罢了,只是讲究词章罢了。这样,上天所给予读书人的,本来就是茫然无知的了。什么原因呢?士人们流连于众多典籍之中,而探求研究不够深入专一,耳目迷乱于各家之说,自己的智慧因而受到压抑和窒息,君子担忧这些是应该的啊。所以,秦王焚书是有错误的,君子却不忌讳谈它,不是赞成秦王的做法,大概是不得已啊。
孔子死后,他精深的言论也就消失了。经过一千五百年,周敦颐、程颢和程颐等许多学者相继兴起,在遗留下来的典籍中找到没有流传的经学著作,重新宣讲学习并传授它。载于这一编中的,已经很齐备了。既使同天地一起共享也是可以的。但是我却听说:《六经》是孔子的著作;学习的人如果只是诵读它的文字而忘记它的精神实质,那么,《六经》就只是一种糟粕罢了,仍然不免于在读书中丧失自己的本心。
如今《道学》这一编,杂采了众多学者做事的行为和他们著作中的言论,研究学习的人如果不但探求书中的精神,而且在其中探求自己的内心,对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进行观察,致力培养内在自我,而不是用眼见耳听的东西扰乱内心,除去耳目这些表面的繁琐的功用,保全心中圆融奇妙的智慧,那么,一打开书卷就会有所收获了。这不是说从书中的得到了真谛,而是说找到了真实的自我。所以,用我心去读书,随处都可以有收获;只用书来增加我的见识,那么放下书卷就会茫然无知。这是我所想献给陈公和各地同仁的浅薄的见解。
承蒙陈公命我作序,所以写下这些话。陈公名选,字士贤,浙江临海人。他的父亲曾在新城作县宰,对百姓的关爱深厚。陈公自称这是他的家学内容。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即】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织》(即使,纵使)
B.若即若离(走近,靠近)
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即使)
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就)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立即,马上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