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用》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1-19 15:21:0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飞皇腾达阳奉阴违哀鸿遍野含辛茹苦
B.鳞次栉比破釜沉舟曲突徙薪饮鸩止渴
C.四海生平玩世不恭学以致用声势赫奕
D.礼尚往来沽名钓誉纭纭众生缘木求鱼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黄)(升)(芸)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元杂剧的体例:每本大都由四折一楔子组成,内容主要有曲科白三部分,角色大致有末、旦、外、净、丑、杂六种类型。
B.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诗人,他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C.相对于一般的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表现为艺术性非常强,语言生动、华美,既有说明,又有议论、抒情。《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纹》以及《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属于这类文章。
D.归有光是唐宋派的魁首,是唐宋八大家与桐城派之间桥梁性人物,代表作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题文】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2010 年国际体操锦标赛的开始阶段,中国几位名将的成绩差强人意,但在比赛进入中段后,他们开始显示自己的实力。
B.今年国庆期间,在广东国际会展中心展出的一大批美轮美奂的艺术珍品,吸引了一大批民众前来参观品赏。
C.他是一个极为清醒的现实主义者,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整天朝不虑夕,一副乐呵呵的样子。
D.十一期间,通往中华恐龙园的大道上人们茕茕孑立,车水马龙,形成一道假日旅游的亮丽风景线。


参考答案:【答案】A


本题解析:【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语言运用题  我国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有的与古人的生活习俗有关,有的与古人的事迹有关。请从下面两个节日中任选一个,仿照例句,各用两句话表现它们的特点。要求:内容符合节日特点,句式整齐,富有文采。
例如,重阳节:老夫聊发少年狂,轻笀拄杖登高山。
清明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清明节:雨也纷纷泪也涟涟,思也悠悠意也绵绵。?/?纷纷清明时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语言运用题  2012年3月,“诗圣”杜甫成了“微博红人”。在一组对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杜甫画像进行的“再创作”图片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脚踏摩托……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并由此引发网络热议与集体围观。请你发表看法,阐述理由。(字数不少于30字)(4分)

杜甫弹吉他


参考答案:这到底是经典的亵渎、娱乐的泛滥,还是孩子们无伤大雅的信手涂鸦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