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常识》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1-19 15:27:3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经传”意思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B.“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原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的“跬步”,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D.“问焉以资切磋”的意思是共同研究。古人把铁器、铜器磨制成器物,叫“切磋”



2、单选题  下面对四位外国诗人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致大海》的作者是俄国伟大诗人,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其代表作是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B.华兹华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代表,1843年被封为“桂冠诗人”,其代表作有长诗《序曲》、抒情诗《孤独的割麦人》。
C.狄金森,法国女诗人,她的诗执著于内心的探求,人性的表现,多以描写自然、抒发个人情感为主。《篱笆那边》一诗原无题,译文以首行诗句为题。
D.《我愿是急流》一诗的作者是19世纪匈牙利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诗人裴多菲,1849年在反抗沙俄军队的卫国战争中牺牲。



3、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伊索寓言》中的不少作品是古希腊人日常生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例如《乌龟和兔子》用这两个动物赛跑的故事告诫人们不可恃才自负。
B.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家但丁在其不朽著作《神曲》中通过对地狱、炼狱、天堂的描写,表达了人文主义理想。
C.法国作家雨果的小说无论是以中世纪为背景的《巴黎圣母院》,还是以大革命为背景的《九三年》《双城记》都表现了人道主义思想。
D.因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获世界声誉的海明威,还创作了中篇杰作《老人与海》。



4、单选题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欣赏小说的主题,要从小说的艺术形象出发,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创作意图,进行具体分析,而不是简单的记诵一些抽象的概念。
B.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是明代的《金瓶梅》。它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平凡生活的创作道路。清代的《红楼梦》则使中国古代的现实主义小说走到了光辉的顶点。
C.《项链》原题为《羊脂球》,叙述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发生的悲喜剧。它是19世纪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法国的莫泊桑的成名作。
D.好的小说不允许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而且要从中体现作者明确的爱憎倾向和是非观念,具有启迪读者、教育读者的作用--这是我们鉴赏一部小说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常识。



5、单选题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小说从神话传说开始,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唐代的传奇既是小说又是戏剧,宋代兴起了话本,话本经文人加工成为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明清时小说发展到高峰。
B.重在议论的散文称为说理散文,它发挥思想,阐明道理,打上作者鲜明的主观烙印,表现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有些散文写得含而不露,意蕴深广,可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C.作为诗体名的乐府,本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也用以指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有时也称乐府。
D.独幕剧是全部剧情只用一幕演完的戏剧,情节较简单,但所写事件的矛盾冲突全过程,必须集中于同一时间、地点,即在一幕中得到最完整、最集中、最充分的展现。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常识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名句》试题强..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