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语言运用题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甲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1)孔子为什么将富贵比作“浮云”?请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与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请结合上述语录及孔子关于“义”与“利”的看法加以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君子”与“小人”是经常出现的两个词,我们经常拿这两个词来评判一些人的思想和行为。有人说:君子对事不对人,好求同存异,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而小人则对人不对事,好结党伐异,喜欢掩饰自己的过错。
2.上述的文字是否符合孔子的思想?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跟云烟”;浮云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出关与毕侍郎①笺(清)洪亮吉
自渡风陵,易车而骑,朝发蒲坂,夕宿盐池,阴云蔽亏,时雨凌厉。自河以东,与关内稍异。土逼若衖②,涂危入栈。原林黯惨,疑披谷口之雾;衢歌哀怨,恍聆山阴之笛。
日在西隅,始展黄君仲则殡于运城西寺,见其遗棺七尺,枕书满箧,抚其吟案,则阿妳③之遗笺尚存;披其繐帷④,则城东之小史既去。盖相如病肺⑤,经月而难痊;昌谷⑥呕心,临终而始悔者也。犹复丹锅狼藉,几案纷披,手不能书,画之以指。此则杜鹃欲化,犹振哀音,鸷鸟将亡,冀留劲羽,遗弃一世之务,留连身后之名者也。
伏念明公生则为营薄宦,死则为恤衰亲,复发德音,欲梓遗集。一士之成,玉成终始,闻之者动容,受之者沦髓⑦。冀其游岱之魂,感恩而西顾;返洛之旐⑧,衔酸而东指。又况龚生竟夭,尚有故人;元伯虽亡,不无死友。他日传公风义,勉其遗孤,风兹来祀⑨,亦盛事也。
今谨上其诗及乐府共四大册。此君平生与亮吉雅故,惟持论不同,尝戏谓亮吉曰:“予不幸早死,集经君订定,必乖余之旨趣矣。”省其遗言,为之堕泪。今不敢辄加朱墨,皆封送阁下,暨与述庵廉使、东友侍读,共删定之。即其所就,已有可传,方乎古人,无愧作者。惟稿草皆其手写,别无副本,梓后尚望付其遗孤,以为手泽耳。
亮吉十九日已抵潼关,马上率启,不宣⑩。
【注】 ①毕侍郎:毕沅,乾隆时进士,官至湖广总督。②衖,同“巷”。 ③阿妳:母亲。④繐帷:灵账。 ⑤相如病肺:据《史记》载,司马相如“常有消渴疾。”消渴疾,如糖尿病,古人误以为肺病。⑥昌谷:唐朝诗人李贺 ⑦论髓:即沦肌浃髓,比喻感受之深。⑧旐:画龙蛇的旗,此指出丧时的灵旌。⑨风兹来祀:即劝勉后人。风“同讽”,劝。⑩率启:草率地禀告。不宣:不尽,即书不尽意的意思,旧书信的结尾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渡风陵,易车而骑易:改换
B.盖相如病肺病:疾病
C.复发德音,欲梓遗集。梓:出版
D.必乖余之旨趣矣。乖:背离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毕侍郎“高风厚谊”的一组是(3分)(?)
①遗弃一世之务,留连身后之名者也??②生则为营薄宦
③省其遗言,为之堕泪??????????????④死则为恤衰亲
⑤复发德音,欲梓遗集??????????????⑥梓后尚望付其遗孤,以为手泽耳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始写旅途匆匆行踪,挚友新亡,心中苦悲;但作者没有孤立地去写这种心情,而是在描述沿途景象中,在情景交融中表现了哀伤之情。
B.文章第二段将料理丧事的经过写得比较简单,但在泛泛地讲述事情时将丧事的处理和对挚友的回忆、评价、悼念,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也表达了对毕侍郎的感激之情。
C.信中说:“盖相如病肺,经月而难痊;昌谷呕心,临终而始悔者也。”即是对黄仲则刻苦作诗的赞扬,也是对他不爱护身体的委婉批评。平日这样刻苦作诗,临终时必然对自己的诗作非常重视了,所以信中又说:“杜鹃欲化,犹振哀音;鸷鸟将亡,冀留劲羽。”
D.这封信感情诚挚,用典贴切,生动感人,从中不仅可以学习为文之法,也可以学习为友之道。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见其遗棺七尺,枕书满箧,抚其吟案,则阿妳之遗笺尚存。(3分)
(2)此君平生与亮吉雅故,惟持论不同,尝戏谓亮吉曰。(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病:患病,动词
小题1:①讲的是黄仲则③⑥讲得是作者自己
小题1:叙述的教详细,第二段没有表达对毕侍郎的感激之情。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1) “箧”1分,“抚”1分,句意流畅1分(2)“雅”1分,“戏”1分,句意流畅1分。
[译文]
自从过了风陵渡,改乘车为骑马,早晨从蒲坂出发,傍晚在盐池住宿。阴云遮日,时雨猛急。从黄河以东进入山西地区,与潼关以内形势就稍有不同,地势狭窄象街巷,道路艰险如走栈道。原野森林显得暗淡凄凉,好似蒙上一层遮住谷口的迷雾;耳闻哀伤幽怨的歌谣,恍惚听到引起向秀感慨的山阳笛声。
太阳西沉之际,我才抵达运城西寺省视黄君仲则的棺柩,看到他的七尺遗棺,满箧的书籍。我按着他的书桌,发现他写给阿母的遗书还在;披开灵帐,那个从故乡带来的侍僮已经离去。他生前如同司马相如患消渴病,长年累月难以痊愈;又象李昌谷苦吟呕心,到了临终的时候才感到后悔。还有那些经过他校读过的书籍,散乱地堆放在书桌上,到了不能动手书写的时候,他还用手指在书上画着。这正象杜鹃临死,还在拚力哀叫;鸷鸟将亡,还希望留下强劲的翅膀;这就是丢弃一生事业,留恋身后名声的人呀。
我想念尊贵的大人,您在黄仲则生前为他出钱捐官,死后还要周济他那衰老的母亲。您还表达了有德长者之音,要刊刻他的遗著。一个寒士的生前身后,能这样善始善终地关怀备至,听到这种高尚行为的人都会受感动,而受到您恩泽沾溉的人更会刻骨铭心。想来归于泰山的精魂,会向西眺望以表示感恩;送遗骸返回洛浦铭旌招展的行列,饱含满腹辛酸向东进发。况且龚胜逝世时,尚有故人探望;张元伯虽然亡故,却有生死交情的朋友来送殡。今后大家必定会传颂您的高风厚谊,并且勉励他的遗孤,发扬这种风义而祭祀他,这也是一件不朽盛的事。
现在呈上他所写的诗和乐府四大册。他平日与亮吉素有交谊,但持论常有不同,他曾经对我戏言:“倘若我不幸早死,遗集经过你订定,一定会违背我的志趣。”回想他的遗言,不禁令我潸然泪下。现在我不敢草率品评,把原稿都封送阁下,请您与述庵廉使、东有侍读共同删订定稿。就以他的成就来说,已经足以传世,与古人相比,做为一个述作者是毫无愧色的。只是草稿都是他手写的,别无副本,刊刻后希望付给他的遗孤,作为先人遗泽永久留念。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①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yì)之日弛,而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②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③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中正平和之音)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
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节选自《四库全书》
注:①馘(guó):割下的左耳。古代战时割取所杀敌人的左耳,用以记功。?②阃(K?n)寄:戍边将领。??③裒(Póu):收集、聚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诋:诋毁
B.宰执深疾之疾:痛恨
C.矜其志矜:同情
D.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工:精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体现沈青霞敢于讽谏的一组是??????()
①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②特薄其谴,徙之塞上③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 ④稍稍传播,上下震恐⑤始出死力相煽构⑥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青霞敢讲真话,受人尊重,后因得罪权贵被陷害致死,他那讥刺时政的诗文也是他招祸的原因之一。
B.沈青霞得罪当朝宰相,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他的罪责,让他到边塞去出家。
C.沈青霞被害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申冤,但当年身居军事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罪撤职罢官。
D.先生逝世后,他的一个姓俞的学生才收集并整理先生一生著作的诗文若干卷,刻印成书,想让这些诗文得以流传。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5分)
②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要调动记忆,结合对字形的分析,联系语境考察。但大多可采用简捷有效的“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题中,A项的“诋”应是“抨击”之义。
小题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本题要求的是选出“沈青霞敢于讽谏”的内容,但②项是体现皇上仁慈;③项与讽谏无关:所以应予排除。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与事情发生有关的人物、时间和地点。本题中,B项的错误在于误解了“出家”的意思,这里的“出家”是指离开家。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本题第(1)小题中的“上”和“下”都作状语,分别是是“对上面”和“对下面”之意;“日弛”是“一天天松弛”之意;“刈”是“残杀”之意;“蒙”是“蒙骗”之意。第(2)句中的“寒”是使动用法,“使……胆寒”之意;“跃”是使动用法,“使……跃马杀敌”之意;“作”是“振作、激发”之意;“固”是“肯定、一定”之意。
【参考译文】
沈君青霞,以锦衣卫经历的身份,上书抨击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在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塞去。在那段时期,沈君敢于直谏的美名已传遍天下。
不久,沈君就拖累着妻子儿女,离家来到塞上。正巧碰上宣府镇、大同镇一带频频传来敌人入侵的告急警报,而帅府以下的各级将领,都束手无策,紧闭城垒,任凭敌寇出入侵扰,连射一支箭抗击敌人的事都没有做到。甚至等到敌人退却,就割下自己队伍中阵亡者和在郊野行走百姓的左耳,来邀功请赏。于是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惨状,到处都是,百姓们连控诉呼吁的地方都没有。沈君对上既愤慨边疆防务的日益废弛,对下又痛恨众将士任意残杀人民,蒙骗朝廷,多次哭泣感叹,便把他的忧郁表现在诗歌文章之中,以抒发情怀,就成为文集中的这些篇章。
沈君原来就以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对时政多所讽刺,逐渐传播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进行造谣陷害,这样沈君的大祸就发生了。沈君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辨冤,但当年身居军事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罪撤职。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沈君的老朋友俞君,于是收集编辑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刊刻流传。沈君的儿子沈襄,来请我写篇序言放在文集前面。
我恭读了文集后题写道:像沈君这样的人,不就是古代存留下来的有高尚节操的那一类志士吗?孔子删定《诗经》,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巷伯》篇的讥刺谗人以下,其中忠臣、寡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国风”、分入“小雅”的,数不胜数。它们难道都符合中正平和的音律吗?然而孔子不轻易删掉它们,只是因为怜悯这些人的遭遇,赞赏他们的志向。还说“这些诗歌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又以合乎礼义为归宿”,“说的人没有罪,听的人完全应该引为鉴戒”啊。
沈君虽已去世,但海内的士大夫至今一提到他,没有一个不鼻酸流泪的。啊!文集中所收载的《鸣剑》、《筹边》等篇,如果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使边防战士跃马杀敌,而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日后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我恭敬地记在这里。至于说到文采辞藻的精美不精美,以及与古代作家为文的宗旨是否符合,那不是评论沈君大节的东西,所以我就不写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交。袁盎常引大体慷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朝罢趋出,意得甚趋出:慢慢出来
B.上益庄,丞相益畏益畏:更加敬畏
C.及坐,郎署长布席布席:布织的席
D.袁盎引却慎夫人坐引却:引退撤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陛下以丞相何如人皆以美于徐公
B.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C.绛侯乃大与盎结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既来之,则安之
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礼之恭称代丞相绛侯
B.袁盎患之称代宦者赵同
C.且陛下幸之称代慎夫人
D.适所以祸之称代慎夫人
小题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袁盎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①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 ?????????②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
③唯袁盎明绛侯无罪???????????????④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
⑤袁盎引却慎夫人坐???????????????⑥妾主岂可同坐哉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曾经是吕禄的舍人,孝文帝即位后,袁盎的哥哥袁哙当权,就任命弟弟袁盎做了中郎官。
B.袁盎认为丞相不是社稷臣,与文帝的看法相悖,理由是吕后时“诸吕用事”,而掌有兵权的绛侯“弗能正”,只能算是功臣。
C.袁盎因宦官赵同常说他坏话而忧虑,后来在侄子袁种的鼓动下,当面羞辱了赵同,使其不能与文帝同车而载。
D.袁盎一向敢于直言,以致因席间坐位而惹怒了慎夫人和文帝,后经他援引“人彘”例子的解释,“上乃说”,慎夫人还赏赐了他。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及降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
译:?????????????????????????????????????????????????????????
②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
译:?????????????????????????????????????????????????????????
参考答案:
小题:D
小题:C
小题:B
小题
本题解析:
小题:A急急忙忙出来。 B渐渐敬畏。C安排敷设坐位。
小题:C。A认为。B同。D已经。C方;竟。
小题:称代“常害袁盎”这件事。
小题:句③的“明”字可知是“直言”,句⑤是敢做。
小题:是袁哙“保荐”,不是“任命”。
小题:无
附译文:
袁盎是楚地人,字丝。高后的时候,袁盎曾当过吕禄的舍人。到了孝文帝登上皇位,袁盎的哥哥袁哙保任袁盎当了中郎。绛侯当丞相,朝觐完毕就急急忙忙地出来,很是志得意满。皇上对他相当的恭敬,常常目送他走。袁盎进谏说“陛下以为丞相是何等人?”文帝说“是个社稷臣。”袁盎说“绛侯乃是所谓的功臣,并非社稷臣。社稷臣乃是人主存则同他共存,人主亡则同他共亡。当吕后的时候,诸吕当权,占有相国侯王的职位,刘氏的命脉像丝带一样微细,几乎断绝。这个时候绛侯当太尉,掌握着兵权,并未能匡正。吕后崩逝,大臣们共相谋议背叛诸吕,太尉主掌兵权,刚好碰到那个成功的机遇,所以称作功臣,而不是社稷臣。丞相如果对人主有骄矜的脸色,而陛下却谦虚退让,臣下与人主都有失礼节,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后来在上朝的时候,皇上渐渐显得威严,丞相渐渐显得敬畏了。过了些时候,绛侯埋怨袁盎说“我和你哥哥素来关系很好,如今你却在朝廷上毁辱我。”袁盎也依然不向他谢罪。等到绛侯被免了丞相的职务回到侯国,国人上书告发他,说他想^造**,于是绛侯被惩治而关在狱中,宗室的一些公侯都不敢替他说情,只有袁盎陈明绛侯是无罪的。绛侯这才得以释放,袁盎实在出了大力,绛侯这才同袁盎深交。袁盎常常称引大义,意气激愤。宦官赵同凭着文帝的屡次宠幸,常常说袁盎的坏话,袁盎为此感到忧虑。袁盎哥哥的儿子袁种是常侍骑,经常持节而夹乘,来劝袁盎说“你和他斗,在朝庭上侮辱他,使他所毁谤的话不被采信。”孝文帝出巡,赵同当参乘,袁盎伏在车前说“臣下听说能同天子共乘六尺车舆的,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朝虽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受过刀锯之刑的人一同乘载呢?”于是皇上笑着让赵同下了车。文帝幸临上林苑,皇后、慎夫人跟着。在禁中的时候,慎夫人常常是同席而坐。等到坐席的时候,郎署长敷设好坐席,袁盎撤走了慎夫人的坐位,慎夫人大怒,不肯就坐。皇上也发了怒,站了起来,回到禁中。袁盎就上前劝说道“臣下听说尊卑有分别上下就能平安和乐。如今陛下已经立了皇后,慎夫人只是个妾,妾和主难道可以同席而坐吗?这就是失去了尊卑分别的缘故啊!而且陛下宠幸她,就厚赏她。陛下以为是为了慎夫人,其实是害了她。陛下难道没有看到过‘人彘’吗?”于是文帝这才心悦,召见慎夫人,把袁盎的话告诉她。慎夫人就赏赐给袁盎黄金五十斤。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归氏二贤传???????
归有光
归氏二孝子,予既列之家乘①矣,以其行之卓而身微贱,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孝子讳钺,字汝威。早丧母,父更娶后妻,生子,孝子由是失爱,父提孝子,辄索大杖与之,曰:“毋徒手,伤乃力也。”家贫,食不足以赡,饭将熟,即諓諓②罪过孝子,父大怒,逐之,于是母子得以饱食。孝子数困,匍匐道中。比归,父母相与言曰:“有子不居家,在外作贼耳?”又复杖之,屡濒于死。方孝子依依户外,欲入不敢,俯首窃泪下,邻里莫不怜也。父卒,母独与其子居,孝子摈不见。因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正德庚午大饥,母不能自活,孝子往,涕泣奉迎。母内自惭,终感孝子诚恳,从之。孝子得食先母弟,而己有饥色,弟寻死,终身怡然。孝子少饥饿,面黄而体瘠小,族人呼为“菜大人”。嘉靖壬辰,孝子无疾而卒。孝子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绣字华伯,孝子之族子,亦贩盐以养母,己又坐市舍中卖麻。与弟纹、纬友爱无间。纬以事坐系华伯力为营救纬又不自检犯者数四华伯所转卖者计常终岁无他故才给蔬食一经吏卒过门辄耗终始无愠容。华伯妻朱氏,每制衣必三袭,令兄弟均平,曰:“二叔无室,岂可使君独被完洁耶?”叔某亡,妻有遗子,抚受之如己出。然华伯,人见之以为市人也。
赞曰:二孝子出没市贩之间,生平不识诗书,而能以纯懿之行,自饬于无人之地,遭罹屯变③,无恒产以自润,而不困折,斯以难矣!华伯夫妇如鼓瑟,汝威卒变顽嚚④,考其终,皆有以自达。由是言之,士之独行而忧寡和者,视此可愧也!
注释:①乘(shèng):春秋时晋国史书称“乘”,后用“乘”称史书。②諓諓(jiàn):巧言善辩。③罹(lí):遭遇。屯(zhūn):艰难。④嚚(yín):愚蠢而顽固。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即諓諓罪过孝子罪过:即过错
B.孝子由是失爱失爱:失去父爱
C.一经吏卒过门辄耗过门:经过门前
D.岂可使君独被完洁耶完洁:同“完结”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行之卓而身微贱 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B.辄索大杖与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已又坐市舍中 卖麻纬以事坐系
D.孝子之族子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两人共同特点的一组是
①其行之卓而身微贱????????????????②出没市贩之间,生平不识诗书
③以德报怨????????????????????????④以纯懿之行,自饬于无人之地
⑤面黄体小,终无愠容??????????????⑥贤妻相助,孝母爱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用两件日常生活小事,表现归氏二孝子的高尚情操,以小见大感人至深。
B.本文着重讲述了两位孝子的身世和他们对世人的极大影响。
C.篇末的“赞”是史传的传统写法,一般以作者议论为主,兼有抒情。
D.归有光的散文简洁畅达,感情真挚,《项脊轩志》如此,本文亦如此
小题5:(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纬以事坐系华伯力为营救纬又不自检犯者数四华伯所转卖者计常终岁无他故才给蔬食一经吏卒过门辄耗终始无愠容。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因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3分)
译文:?????????????????????????????????????????????????????????????????????????????????????
②无恒产以自润,而不困折,斯以难矣。(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B(A、列举过错;C、上门勒索;D、完好整洁的衣服。)
小题1:D(A、因,连词;来,连词。B、给,动词;结交,动词。C、坐着,动词;犯罪,动词。D、家族,名词。)(3分
小题1:A(③⑤⑥各说明一个人的特点。)
小题1:B (因文首说“独其宗亲邻里知之”。)
小题1:略
附:【译文】
归氏家族有两位孝子,我已经把他们写在家族史里了,因为他们的行为高尚而身份低贱,只有他们的亲族邻居知道他们的事迹,于是想扩大他们的名声。
孝子名讳归钺,字汝威。早年丧母,父亲又娶了后妻,生个儿子,孝子从此失去父爱。父亲拉住孝子,后妻总是索取大棍子给他说:“不要空手打,伤了你的力气。”家中贫穷,饭食不够充足,饭将煮熟,后妻就花言巧语数说孝子的过错,父亲大怒,赶走他,于是后妻母子趁机饱吃一顿。孝子屡次遭到困扰,在路上爬行。等到回家,父亲和继母一起说道:“有儿子不呆在家中,在外面作贼吗?”又用棍子打,屡次近于打死。正当孝子在门外留恋不舍,想进屋又不敢,低着头私下流泪的时候,邻居没有不怜悯他的。父亲死去,后母只和他亲儿子居住,把孝子赶出门不见面。孝子就在集市上卖盐,时常偷偷地见他的弟弟,询问继母的饮食,送给他们甘甜鲜美的食物。正德五年发生严重饥荒,继母不能养活自己,孝子前去,流泪哭泣恭敬地接她。继母内心自感惭愧,终于被孝子的诚恳感化,跟随孝子去了。孝子有了食物先给继母弟弟,而自己有挨饿的脸色,弟弟不久死去,他一生和悦。孝子小时候挨饿,脸色发黄身体瘦小,族人叫他是“菜大人”。嘉靖十一年,孝子归钺无病而死,孝子直至已老将死,但始终不说后母的事。
归绣字华伯,孝子归钺的同族之子,也卖盐来奉养母亲,自己又坐在店铺中卖麻。和弟弟归纹、归纬友爱没有隔阂。归纬因事犯罪被拘捕,华伯拼力为他营救。归纬又不约束自己,犯罪多次。华伯贩卖的收入,计算一下常常整年没有其他事故,才够供应粗劣饮食,一经差役上门勒索就要耗费,但始终没有恼怒的脸色。华伯的妻子朱氏,每做衣服一定三件,让兄弟平均,说:“二位小叔子没有家室,难道可以让您独自穿得完好洁净吗?”有个小叔子死去,他妻子留下个男骇,朱氏抚养爱护他如同自己生下的。然而华伯,人们见到他只认为他是城中普通居民。
赞曰:两位孝子奔走于集市之间,一生不认识诗书,而能用纯真美好的品行,在无人之处约束自己,遭遇艰难变故,没有固定的财产来资助自已,却不被难倒,这已经很难了。华伯夫妇如同钟鼓琴瑟一样和谐,汝威终究使顽固愚蠢的人转变,考察他们的一生,都有表现自己胸怀宽广的品格。由此说来,独特行事而担忧很少响应的士人,看到这样的孝子应当感到惭愧啊!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