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汉代司马迁《史记》首篇《五帝本纪》,记载了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时期的历史。对这样一个时期,学术界或称为五帝时代,或称为传说时代、英雄时代、酋邦时代等。《五帝本纪》所记载的是信史还是传说?如何看待五帝时期的历史记载?这成为长期以来中外学者争论的焦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巍说,有关文献上对中国历史的记载浩若烟海,但互相抵触的情况不少,让人莫衷一是,特别是五帝时代的文献记载,存在着很大的分歧。20世纪初疑古派出现,他们从疑古书开始疑古史,对史书记载的真实性发生怀疑,最大的贡献在于开始打破数千年来有关史书的神话,极大地解放了思想,人们可以对历史进行重新审视,但问题出在疑过了头,对春秋战国之前尤其是商代之前的历史全盘否定。
上个世纪20年代以后,考古学应运而生,人们开始动手动脚寻找历史。80多年来,中国考古学取得丰硕成果,新的考古材料对西周之前乃至夏王朝的历史,有了一个轮廓性的记录。同时,人们也认识到,《史记》上有关五帝时代的记载,绝不完全是杜撰,其中有历史的影子,传递着历史的信息。
从二十多年前夏鼐先生最早提出文明起源课题以来,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持续性热点。“九五”期间展开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用断代工程”,完成了夏商和西周时期的年表,开创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者联合攻关共同解决一个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问题的先例,为研究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奠定了年代的框架。
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以后,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中心、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等为主体,国内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并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虑到探源工程的复杂性,牵扯面之广,头绪之多,远比断代工程复杂,“十五”期间在中原地区进行了“预研究”和第一阶段研究,为“十一五”全面开展探源工程提出可行性报告和实施方案。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解决古老的、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怎样起源形成和芡展的问题。”王巍说,这里有几个层面,首先是文明起源和形成发展的概念,所谓文明起源就是社会从一个平等简单的结构走向复杂的、有等级的结构(阶级、国家的产生)的变化。其次,文明的形成以国家的出现为标准。国家是文明社会形成的标志。但是国家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不是某一天突然形成的,国家出现后还在不停地发展变化。所以我们叫“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夏商西周都在这个范围之内。
小题1: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这一概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是研究中华文明如何起源形成和发展问题的一项探索工程。
B.是研究中华文明为何延续几千年的一项探索工程。
C.是探索中华民族从…个平等简单结构走向复杂的、有等级的结构的变化的奥秘的工程。
D.是为研究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奠定年代框架的系统工程。
小题2:下列表述中,不属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的直接原因的一项是(??? )
A.一些中外学者对五帝时期的历史记载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
B.中国文献中对中国历史的记载存在不少互相抵触的情况。
C.20世纪初疑古派对春秋战国之前尤其是商之前的历史全盘否定。
D.上世纪20年代后,中国考古学应运而生,且取得丰硕成果。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家机构联合攻关,众多知名学者共同参与同一项目,这在中外文明探索史上尚无先例。
B.学术界所称的传说时代、英雄时代就是特指中国的五帝时代,这一点目前已成定论。
C.鉴于探源工程的复杂性,尽管有多种力量合作,但是“十一五”期间的研究工作还是会遇到相当的困难。
D.国家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国家形成后还在不停的发展变化,所以,文明衬会形成的标志也不可熊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鲁迅:戴着面具的呐喊
文/王晓明
(1)就在鲁迅自以为无望,只能“待死”的时候,从那深坑的上面,却又悄悄地垂下了一根绳梯,它就是陈独秀在一九一五年夏天创办的《新青年》。
(2)鲁迅住在北京,又在教育部任职,对这场越刮越猛的新文化运动,当然是知道的。但是,他开始却并不重视,也不以为它会对社会有多大的作用。他从一位朋友那里听说了《新青年》,便特地买来看,看完之后,却没有多大兴趣,就丢开了。到一九一八年,他终于接受钱玄同和陈独秀的怂恿,开始向《新青年》投稿。先是小说,再是诗,再是杂文和长论。
(3)当然,鲁迅在“五四”前后发表的最重要的文字,还是小说。从《狂人日记》到《白光》,他四年间一气写下了十多篇。他自己说,他写这些小说是意在“呐喊”,你顺着这个角度去读,也果然会从中听出启蒙的呼叫。《狂人日记》是揭发中国历史的“吃人”的本质,《孔乙己》则是表现冷酷人世的另一种“吃人”的真实。《药》凸现了老百姓的深入骨髓的愚昧,《风波》则强调了中华民国的徒有其名的脆弱。《白光》描绘出旧式文人的无可挽回的悲剧,控诉和讽刺都远比《孔乙己》犀利;《阿Q正传》对病态的国民灵魂的透彻的揭发,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情形的深刻的表现,更是汇聚成宏大雄壮的启蒙的呐喊,显示出“五四”那一代人的社会批判的最高水平。不用说,与随感录相比,这些小说更能够表现鲁迅的呐喊的激情。
(4)但是,就像他那些独特的打气的话一样,你细读他这些小说,到最后也会在呐喊的声响之外,又觉出另外的意味。譬如《药》,以“愚昧的乡民拿启蒙者的鲜血当药吃,作为基本情节,通篇的描写又是那样冷峻阴郁,尽管作者在结尾添了一个花圈,放在启蒙者的坟头,整篇作品的压抑的氛围,还是会使你喘不过气来。尤其是《阿Q正传》,从第一章的有意的挪榆和戏谚,到最后一章描写阿Q临刑时的不自觉的紧张,作者的叙述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先前那居高临下的气势逐渐消失,你最后看到的,竟是一种与阿Q感同身受式的绝望的悲哀,到这时候,一种无以名状的消沉和沮丧情绪,会不会早已悄悄地潜入你的心头?
(5)鲁迅写《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这类小说,本意当然是在以启蒙的眼光,去刻画昏睡着的“他们”。可是,文学创作毕竟有自己的法则,无论作家抱着怎样的动机。一旦进入创作,总难免要受这法则的约束,而它的头一条,就是:坦白你自己!因此,鲁迅就是心再诚,再想遵从启蒙主义的“将令”,他内心的那些与启蒙态度并不相符的情感体验,还是会不由分说地涌上笔端。小说家非但不可能在描述他人的时候,保持完全的冷静,他也不可能完全去描写他人,他自己的心绪,总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进入作品,成为他的描写对象。连写杂文,鲁迅那副启蒙主义的面具都不能遮住他的阴郁情绪的流溢,在小说里,这面具的遮蔽作用就更有限了。
(6)鲁迅是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加入“五四”那一代启蒙者的行列的,这独特并不在他的战斗热情比其他人高,也不在他的启蒙主张比其他人对,他的独特是在另一面,那就是对启蒙的信心,他其实比其他人小,对中国的前途,也看得比其他人糟。即便是发出最激烈的呐喊,他也清醒地估计到,这呐喊多半不会引来什么响应;就在最热烈地肯定将来的同时,他也克制不住地要怀疑,这世界上恐怕是只有黑暗和虚无,才能长久地存在。是命运造就了他的这种独特之处,而“五四”以后的历史证明了,这也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选自王晓明《鲁迅传》,有删节)
小题1:标题为“戴着面具的呐喊”,请结合文本谈谈其具体含义。(6分)
小题2:文中第五段说“文学创作毕竟有自己的法则”,这一法则在文中主要指什么?它对鲁迅创作的约束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6分)
小题3:文章说:“鲁迅是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加入‘五四’那一代启蒙者的行列的。”句中“独特的方式”指什么?作者对此如何评价?(6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化是什么
吴子长
如果现在有人问你什么是文化?你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学历、文凭、职称、文章、著作等等。是的,这些与文化都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学历和文凭代表着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而职称、文章或著作代表着一个人在已有文化水平的基础上所取得的成绩,或是社会对其工作能力的认可,是与文化水平或受教育程度相一致的。但是,它们并不是真正的文化,更不是文化的全部,最多只能算是与文化有那么一点联系的关键词。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只有读过几年书,受过一定的正规教育,取得了一定文凭或职称的人,才算是有文化的人。但是,此文化非彼文化,文化水平不等于文化。这里所说的文化不是学问,不是知识,与受教育程度和学历没有直接关系。文化是指一个人对待社会对待人生的态度。
一个人就像一台功能齐全的电脑,他的文凭、学历、职位、职称,就像电脑的硬件,而文化就是电脑的软件。一台电脑,无论它配置多么高,内存多么大,运算速度多么快,如果没有与其相匹配的软件,只能是一堆废铁;一个人不管他的职位有多高,名头有多大,拥有多少财富,如果没有文化,就是一个缺少精神内核的躯壳。
一个城市有没有文化,并不是看它的图书馆、博物馆建得多么雄伟豪华,它的大剧院、体育馆设计得多么别致,而是看它如何利用这些设施。一个博物馆,如果里面存放的不是瓷器、青铜器,而是时髦的家具或时尚的服装,那么,无论它多么雄伟,都不能说它是文化;一个图书馆,如果没有藏书,或者有丰富的藏书,但不对广大人民群众开放,只供少数人享用,那么,无论它多么豪华,都不能说它是文化;一个大剧院,如果经常到里面演出的不是交响乐团、专业剧团,而是人们酒后自娱其乐的卡拉OK,那么,无论它装潢得多么华丽,都不能说它是文化。与之相反,古老的建筑与古朴的雕刻是文化。
文化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上。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积累的总和。
文化是流淌在每个人血液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文化是一种坚守。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就是文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是文化。当全社会都在为某些世俗的利益趋之若鹜、勇往直前时,总有一些人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和目标孜孜不倦孜孜以求;当大多数人都心情浮躁这山看着那山高惟恐落后于时代时,总有一些人为了追求自己心灵的自由不受外界的干扰不为世风所动,仍然在那里默默地坚守。这就是文化。
文化没有好的和坏的,只有先进的和落后的。先进文化是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个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选自《人民日报》2009-12-12。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作者看来,读过几年书受到一定正规教育,取得一定文凭或职称的人并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B.文化没有好的和坏的,只有先进的和落后的,它并不是学问,也不是知识,所以和受教育程度、学历没有关系。
C.在世俗利益面前,坚持自己的梦想与目标,追求自己心灵的自由,坚守自己的人格与节操,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D.一台电脑无论其配置、内存、运算速度多么强大,若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软件,只能是一堆废铁,形象说明人如果没有文化,就只能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古老的建筑与古朴的雕刻之所以是文化,是因为它凝聚了先人的智慧,传承了民族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是一种文化的物质载体。
B.一个人生长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懂得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尊重自然,就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C.大剧院演出的往往不是交响乐团和专业剧团,而是人们酒后自娱自乐的场所,加上其装修奢侈豪华,所以也不是文化。
D.先进文化是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体现。对广大人民群众开放的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展品精美的博物馆等设施就是文化的体现。
小题3:请用一句话概括“文化是什么”。(3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严?复
叶兆言
严复是学海军出身的,以资历论,他是海军的老前辈。严复学海军的时候,才14岁,学了五年,毕业了,分配在扬武舰当实习生。当时正处于中国海军的草创时期,从时间上来说,中国海军的起步,比日本略早。
光绪二年,严复被派往英国继续深造海军。光绪六年,李鸿章创办北洋水师学堂,聘请刚回国的严复担任总教习,以后又升任总办,这时候他才二十多岁,年轻有为,前程似锦。
可惜这一代学海军的人,注定不会有大出息,因为大清朝的腐败,已烂到了骨子里。日本人成了中国人的心腹大患。中国海军的脸面,很快在甲午中日大海战中,丢失殆尽。第二年,清政府撤销了海军衙门,严复成不了一代海军名将,英雄无用武之地,临了只好弃武就文,到文化人的圈子里来混。
林琴南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风靡了一大群痴情男女,这种靠小说讨好读者的事情,严复是不愿意干的。他是武人出身,对风花雪月看不入眼,而且相信小说会越看越没有出息,临了不过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严复选择了西方的社会学著作,成了一名现代文明的窃火者,梁启超因此称他为“清季输入欧化之第一人”。从时间上看,严译《天演论》是1898年,比林琴南略早几天。林译小说以情动人,严译著作以理服人,他的《天演论》在思想方面,给一代中国人巨大的冲击。这一年正是戊戌变法之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成了现成的改革口号,此后许多年里,救亡图存的观念深入人心,就思想启迪而言,严译要比林译更有意义得多。
就在翻译《天演论》的同一年,严复给光绪皇帝写过一封万言书,把今日世界和中国古代战国做了比较,指出春秋战国时期重视兼并,而现在各国讲究平权,当时的小国如宋,如中山,都被七雄灭了,如今的一些小国,如荷兰,如瑞士,却依然能够瓦全于世界列强之间。因此事在人为,只要中国自强,西方列强“所求于我者,不过通商之利而已”,如果中国老是自己不争气,永远不能自立。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严复郁郁不得志,最后只能潜心译书。
严复的翻译比较有系统,他懂外语,所以不像林琴南那么离谱,逮着什么是什么。谈到严复的翻译,通常要说的是他的“译例言”,即后人屡屡要说的信、达、雅,这三个字已成为翻译界的老生常谈。
严复对民国以来的任何政治运动,一概持反对态度。让人深感疑惑不解的,是他为中国介绍了大量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思想,然而在对待民主,自由,共和,平等,这些常见名词上表现了极度保守主义的观点。???
严复甚至对推翻帝制,也有着常人所不同的见解,认为推翻大清朝未必是什么好事。他不是保皇党,从来就没有动过殉清的念头,只是反感革命,反对空口说爱国,说自由。
严复一世的英名,毁于“筹安会”六君子。事实上,严复列名筹安会,纯粹是瞎起哄,因此当局后来通缉“筹安肇首”,有意将他排除在外。据说通缉令没有颁布之前,盛传要抓他坐牢,林琴南匆匆赶到他家,劝他逃走。严复毅然拒绝,说:“俯仰无愧怍,虽被刑,无累于吾神明。庸何伤!”他表现得很英勇,很正气凛然,然而赞成袁世凯称帝,是个人名誉上永远洗不掉的一个污点。严复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过重要作用,后人长时间不愿意提起他,显然和晚年列名筹安会六君子有关。
18.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中国海军起步比日本早,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了甲午海战的失败,这也注定了严复海军名将之梦的破灭。
B.由于武人出身和戊戌变法的影响,严复翻译选择西方的社会学著作,他的译作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巨大冲击。
C.严复的思想充满矛盾,他既不保皇,又不赞成推翻清朝;既介绍大量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思想,又有保守主义观点。
D.本文引用严复文章的有关内容和他的原话,以及梁启超对他的评价,体现了人物叙写方面注重史实,客观真实。
E.本文叙议结合,既通过丰富事例完整生动地再现了严复的一生及其所处的时代,又恰到好处地对严复进行了评点。
19.文中写林琴南,对叙写严复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0.鲁迅曾称赞严复“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锐敏的人”。严复的“锐敏”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
答:??????????????????????????????????????????????????????????????????????????
5、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般来说,越是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越应该由受益的经济组织提供激励;越是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的科技成果,越应该由政府提供激励。这一原则符合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实际情况。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激励应该选择适当的客体
B.激励应该由适当的主体来承担
C.政府应该对科技成果提供更多的激励
D.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很重视对科学研究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