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1-24 21:51:3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掌?声
高军
在教室门外,我听到,像往日 一样,上课铃 一响,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
走进教室,就感到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日不同的气氛。但我还是平静地走上讲台,师生相互问好后,我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五十多个同学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
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的讲课中,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我一边说一边转身准备往黑板上板书。
班上的女学生王娜娜边站边喊道:“报告老师,你看黑板上——”
我一下子惊呆了,原来黑板有一行清楚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边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这是我教学十年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过去 每次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公开向我挑战。
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是我昨天批评过的李晓写的。
我心里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感 到头皮都 “啪啪”炸响。但是瞬间我就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我面带笑容说到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
尽管我的话里透着真诚,很多同学还是一脸的不安。
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重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
许多同学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课堂气氛已转入正常。
我立即一口气说了下去:“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接着我详细地介绍我的生活和工作的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一些弱点和缺点。
由于是说自己,我说得非常流畅,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口才比平常显得更好。我说完了,教室里一片沉静。我感到,同学们被我的真诚感动了。果然,一阵热烈的掌声响了起来,全班同学都在热烈地鼓掌。连李晓眼中也有点晶莹,他的手也拍得非常起劲。
——主课是从来不兴鼓掌的,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
我心中为自己即兴设计的教学方案陶醉了。
我潇洒地将“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了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是个????????????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李晓第一个举起了手,我让他站 了起来。
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高老师是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
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尽管自认为表现得很潇洒,但还是被学生一眼看穿了。
李晓讲得也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掌声一落,女学生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王娜娜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的雅量。她说她不是个坏学生,高老师也不是个坏老师。今天,她感到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我非常惊喜,为她的大胆活泼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同学的掌声又一次热烈地响了起来。
此事过去又快十年了。如今,李晓已成为一个著名作家;王娜娜在法国留学,已获得博士学位,正在读博士后。这个班的学生见到我或者来信时,说最佩服的是我处理这节课的方式,这节课是他们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语文课。
其实,近十年来,这三次掌声也仍然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小题1:文中写“我”看到黑板上“高老师是个——”后面附有“坏”字时,“我心里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感到头皮‘啪啪’炸响。“请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问题。
“我心里的火”为什么“一下子蹿得老高”?“我”又为什么将“蹿得老高”的“火”在瞬间控制住了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6分)
小题2:面对突发事件,高老师采取了什么处理方法?带来了怎样的效果?请概括作答。从高老师对事件的处理上,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形象?(6分)
小题3:从情节上看,这篇小说的最大特点是设置巧妙。为什么可以这样说?请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写的是高老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的过程及产生的效果,但标题却以“掌声”为题。为什么作者要以“掌声”为标题?请结合文章内容,根据你的理解简要谈谈看法。(7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①在最后一片红叶飘落了的季节,我突然决定去黄河的岸边,想让汹涌的黄河冲刷掉灵魂上的污垢,让我的生命再次振作起来。很久以来,一直走不出李商隐那充满着哀愁伤感的诗的氛围,在我的书案上,几乎全部都是李商隐的诗集和有关李商隐的生平资料——我在写一部李商隐的书,他的身影每每在我眼前晃动,这样,我的灵魂就一刻不能休歇了,一刻不能摆脱梦魇一样的精神压迫。
②今天,我来到黄河岸边,想让我的胸间激荡起黄河雄壮的旋律!
③当我站在黄河北岸的悬崖峭壁上,思绪还在翻滚,像这脚下的黄河水一样在拧着旋子咆哮着卷起千堆雪。我知道,一个人总是有烦恼的,没有困顿的人生是不存在的。在黄河的面前,看见黄河那巨涛大浪隆隆做响一往直前滚滚东流去,人就显得太渺小了,内心蓦然间回响起震撼天地的英雄交响乐,全身心被黄河涂上了悲壮的色彩。
④这里是辽阔的黄河沙滩,沙滩上是一片片密密实实的芦苇,连接着远方的尽头。在深秋的季节里,芦花像是白色的云朵从天际涌来,形成了极为壮观的怒涛云海,撕扯着浩荡气流的寒风,合着黄河的隐隐如雷一样的咆哮声,组成了黄河绝美的动态的天地大图———在这幅大图之中,你不能不激动,不能不感到全身的血液在哗哗地流淌,不能不感到呼吸的紧迫,不能不感到眼前一阵眩晕!
⑤书斋里的生活,局限了人的视野,墨水瓶里断然不能兴起壮阔的波澜,在黄河和黄河沙滩芦花飘飞的地方,才有可能使你的思维空间得到极大的拓展,使你的被书籍束缚的灵魂得到极大的自由,使你尽量地扩张胸怀接纳天地原始的浩然大气,彻底摆脱从骨头缝子渗透出来的酸味,涤荡污垢的心灵,让心灵的翅膀飞扬起来,人也变得十分畅快。我知道,这是黄河恩赐予我的最好的礼物,也是黄河接纳了一个失意游子的巨大热情。精神的蜕变意味着精神的新生,从书斋里走向黄河,把从天上而来的黄河水引入墨水瓶,就使人获得了自信和勇气,在键盘上也许就会生起云烟,也许能回响着黄河铿锵的涛声波韵!我深知,这是很艰难很痛苦的艺术探险过程,需要全部的心血浇灌和绞尽灵魂的汁液,才能满足一种不懈努力的追求和成就一种事业。
⑥黄河的岸滩上,远远的有一片萧疏的树林,树叶在白霜的浸染下,像酒醉了一样的红,红得热烈红得沉静。在黄河的岸边,这样的树林子给黄河布置了生命的色彩,也给黄河大写了无限的诗意。《西厢记》里的送别,不就是在这树林子里边进行的么?黄河壮阔和沉稳的性格,影响了黄河流域人们的性格,即使在爱情问题上,也表现得细腻而深刻,没有了虚伪的成分,有的,只是生生死死的爱恋和永远轰荡在内心的激情。虽然,这激情往往显得悲壮淋漓,但比起莺飞燕舞的江南人家,比起小桥流水的卿卿我我,我认为是来得更为热烈和伟大。黄河的风景,不是“新林二月孤舟还,水满清江花满山”的小家子模样,而是“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的英雄气概!
⑦九曲黄河,叠影了一部中国历史,滔滔东逝水,便是中国的血脉了。黄河要是看中了谁,谁就可以成蛟成龙,而这门槛,就是禹门口了:要得天下,就得“逐鹿中原”,才能问鼎社稷。黄河的每一滴水,都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斑驳的图影;黄河的每一寸泥沙,都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高山峻岭。面对黄河,我的心被鼓荡起来了,听见了黄河深处那黄钟大吕般的神秘的希音,在荒坡上就地折了三根蒿草,插在这积淀了千万年的沙滩上,权借以为香烛,跪拜黄河,跪拜上苍……
⑧我的思绪丢落在黄河浑黄的土色的浪涛里的时候,这时际,暮色苍茫,起伏连天的远山已经隐身了,只留下淡淡的线条粗旷的轮廓。青山遮不住,不时传来鹧鸪的寂寞而冷切的叫声。红彤彤的日头,竭尽全力耀出最后的一闪,天地渐渐溶入了墨色之中。在黄河尽头水天相接的地方,蓦然升起了一轮灿烂的明月,黄河上下顿时闪现出银色的水光。原先消失在暮色里的青山,在月光下,居然也鲜明地峥嵘出身躯。我惊奇地看着这一切,似乎黄河慢慢地流入到那遥遥的明月里去了;而明月得到黄河的滋润,也变得沉甸甸起来,笼罩着氤氲着黄河的水气,吐出的光华便有了黄河生命的韵味。其实,黄河是依傍了明月才有了现在的气象,明月装饰了黄河,明月把黄河揽在自己的温暖的胸怀,给了黄河坦荡的心灵和不可摧毁的勇气。
⑨想到这里,我的心头一阵轻松,豁然明朗起来。万里黄河明月中,我不也是在明月里了么?听着黄河夜间的低语,我慢慢走向明月……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4.作者在第三段和第八段都谈到了自己的“思绪”,试分析它们的内涵是否一致。(4分)
15.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5分)
(1)想让汹涌的黄河冲刷掉灵魂上的污垢。(2分)
(2)精神的蜕变意味着精神的新生。(3分)
16.有人说,文章最后两段可以去掉,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5分)
17.结合全文,分析“黄河”有哪些内涵,并分析作者揭示其内涵时主要运用的两种艺术手法及作用。(8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都江堰
余秋雨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苦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阳、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的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里,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但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象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在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象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晚辈。
  它,就是都江堰。
  注:余秋雨近年出版散文集《文化苦旅》等,内容多是对中国文化的回顾和反思,被称为“文化散文”。
1.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不超过10个字)
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二段首先概述长城的伟大,原因是(用原文回答)(不超过12个字)
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中从哪三个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作了比较?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五段中,作者指出都江堰和长城的文明大不相同,这可以概括为(各不超过15个字):
长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都江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以反衬的手法贬长城褒都江堰,满怀激情地赞美了都江堰的千古功绩。
B、开始不写都江堰而写长城,是为下面更好地写都江堰做铺垫,因为二者有许多一致的地方。
C、本文在评述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时融进了自己的文化认识和感受,抒写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D、作者赞美都江堰,主要是因为它历史悠久,长城只是它的小弟弟,是它的后辈。
E、作者着眼于造福人民大众的角度,鲜明的提出了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都江堰热爱和崇敬的感情。



4、阅读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①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②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④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一一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一一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篓蓄发现。
  ⑤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妻裹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更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一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一一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1.①段中,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
2.第②段中“不仅如此”的“此”指的是什么?第③段中“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的是哪两个发现?
?????????????????????????????????????????????????????????????????????????????????????????
3.在第④段中列举了马克思的两种“喜悦”,这两种喜悦的程度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马克思使现代无产阶级最终意识到本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本身解放的条件。 ????
B.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他所进行的斗争的成效是很少见的。 ????
C.马克思既进行革命的宣传鼓动,又从事革命活动的组织工作。
D.创立国际工人协会,是马克思一生革命活动的顶峰。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白居易的美学观点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泻导人情”、上下交合、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礼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的。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歌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别的诗人了。
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选自《中国美学史大纲》,有删改)
1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A.白居易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儒家传统美学思想。。
B.白居易的美学思想合理因素多,但也有偏激之处。
C.李白、杜甫的诗与白居易的诗主旨完全不同。
D.白居易认为没有政教美刺寄托的都不是现实主义的诗歌。
E.白居易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特别是梁、陈的诗歌理论持否定的态度。
13.下列文学作品的内容符合白居易美学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诗经?硕鼠》 B.《明湖居听书》(刘鹗)
C.《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D.《劝学》(荀子)
14.从第一段看,白居易对诗歌的主张包括哪两个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答:
15.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美学思想新潮流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影响表现在哪三个方面?(4分)
答: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