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游褒禅山记》
1、下列句中加粗的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B.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C.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2、下列不属于“此余之所得也”的“得”这一项的是(???? )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C.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3、请简要概括本段中王安石关于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的条件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为不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后李业等教隐帝诛权臣,邠与章、弘肇皆见杀,三家之客多及,而朴以故独免。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挠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明敏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其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定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穀第,疾作,仆于坐上,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节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 数顾大臣问治道② 范曾数目项王
B.① 少举进士,为校书郎②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C.① 乃去邠东归②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① 仆于坐上,归而卒②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朴“明敏多材智”的一组是(?????)
① 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② 外事征发,而内修法度
③ 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④ 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
⑤ 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⑥ 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初王朴投靠枢密使杨邠,后发现汉隐帝任用小人,而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预料必会出事,就离开了杨邠。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真如他所料。王朴凭借敏锐的政治眼光,躲过了杀身之祸。
B.在众文士主张先修文德的情况下,王朴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并被委派征伐江淮,回来后,被提拔为户部侍郎。
C.王朴才华横溢,不仅精通政治,阴阳律历样样皆通,还善于搞城市建设,将京城改造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D.王朴视察汴口,回程途中到前任丞相李穀家拜访时,病倒在座位上,回京后就去世了,周世宗为此感到非常悲痛。
小题4: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句子。(10分)
(1)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5分)
译文:?????????????????????????????????????????????????????????????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5分)
译文:?????????????????????????????????????????????????????????????
3、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萃:聚集?
B.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按:追究、查办?
C.秦贪,负其强??????????????????????????负:倚仗?
D.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黜:罢免?
4、单选题 下列加点的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盘盘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邯郸为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D.多于在庾之粟粒其势弱于秦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
秦穆公执晋侯,晋吕甥①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递归晋侯。
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胥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孙无功而为候者,祸及其身。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遂出质。
范雎见疏于秦,蓓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辩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闳天、周公之忠至。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
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②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
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劘③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选自《容斋随笔·谏说之难》,有删改)
【注】①吕甥:人名。②茅焦:人名。③劘mó:切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穆公执晋侯/执:俘获
B.延入为上客/延:延请
C.恣君之所使/恣:听凭
D.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数:屡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迎而拒之②吾从而师之
B.①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①吕甥之言出于义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D.①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写了《说难》,却死于因劝谏所招致的灾难。劝谏之难,自古都是如此。
B.文章举左师说赵太后这一典型事例,有力地论证了文章劝谏之难这一观点。
C.蔡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导范雎,劝说范雎将相位让给贤能的人,并最终说服了范雎。
D.在茅焦以夏桀、殷纣狂妄悖理的行为对始皇加以责备后,秦王母子遂和好如初。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