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州旧取酒场钱给募衙,钱不足,赋诸乡户,期七年止;期尽,募者志于多入,犹责赋如初。巩立罢之。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拥资雄里中,子高横纵,贼良民,污妇女,服器上僭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部,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
河北发民浚河,调及他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又弛无名渡钱,为桥以济往来。徙传舍,自长清抵博州,以达于魏,凡省六驿,人皆以为利。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理财者,未有及此。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②偃骞:不顺利,困顿。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冠,名闻四方甫冠:刚戴上帽子。
B.岁饥,度常平不足赡岁饥:当年饥荒。
C.讽富人自实粟讽:劝告。
D.贼良民贼:残害。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曾巩才和德的句子是(???)
A.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B.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凡省六驿,人皆以为利。
C.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
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
D.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文采非凡,年少时作文曾被文坛巨匠欧阳修称奇,成年后,文章让朝野上下都很震惊,越写越成功。
B.曾巩作越州通判时,曾废除到期还在收取的酒场钱并在灾荒之时全力筹集粮食,使百姓就近不过度花费就能购买,这些措施都是为老百姓谋利益的。
C.在齐州作知府时,豪强周氏之子仗恃财势侵害百姓,为非作歹,州县官吏无人敢过问,曾巩却果断将其绳之以法。
D.曾巩既有为官的才能又有文学盛名,但长时间在京城以外各地方官任上调来调去,他却不以为意,这表明他对名利地位的淡泊。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A?(甫冠:刚刚成年)
小题2:D? (A②属治理之才非德B①不是才的表现C②属理财之才非德)
小题3:A (“上下驰骋”是“连通古今”之义)
文言文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读几百字的文章,脱口就能背诵。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刚刚成年,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越州旧历是从酒场拿钱供应衙门,不够再向乡里征取,定期七年。期限到了,但征税的人想多有些收入,仍然索要赋税。巩立即取消了这项收费。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高些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乡里,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贷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拥有资财在乡里称霸,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侮辱妇女,衣服器皿都犯上超越本分,势力能够撼动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不能如愿的。曾巩将其中31人发配流放,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请他吃喝,送给他衣帽,借给他车马和随从,用车运载奖赏的金银和丝织品跟随着他,在四方巡行夸耀。其他盗贼听说后,很多人出来自首。
河北征调百姓疏通河道,要从其他地方调集百姓,齐州应当出民工两万。县里最初按户籍三个男丁就出一人,曾巩搜求那些隐瞒和遗漏的人,最后到九个男丁出一人,节省花费好几倍。他又废除了没有名目的渡河钱,建桥让百姓过河通行。他还迁徙了驿舍,从长清到博州,通达到魏地,共节省六个驿舍,人们都认为非常有益。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人们都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露出锋芒,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幸,于是留他做三班院判官。他上疏议论经费问题,神宗说:“曾巩把节约资财作为理财的关键,世上谈论理财的,没有说到这点的。”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连通古今,愈来愈精,从“六经”出发,衡量比较学习司马迁和韩愈的为文之道,当时善于写诗文词赋的人,很少有人能超过他。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父仁谦,周太子宾客。居正少好学,有大志。清泰初,举进士不第,为《遣愁文》以自解,寓意倜傥,识者以为有公辅之量。逾年,登第。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①之,具伏抵法。弘肇虽怒甚,亦无以屈。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显德三年,迁左谏议大夫,擢任判馆事。六年,使沧州定民租。未几,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
宋初,迁户部侍郎。建隆三年,入为枢密直学士,权知贡举。初平湖湘,以居正知朗州。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剪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乾德初,加兵部侍郎。车驾将亲征太原,大发民馈运。时河南府饥,逃亡者四万家,上忧之,命居正驰传招集,旬间民尽复业。开宝八年二月,上谓居正等曰:“年谷方登,庶物丰盛,若非上天垂祐,何以及斯。所宜共思济物,或有阙政,当与振举,以成朕志。”居正等益修政事,以副上意焉。
太平兴国六年,因服丹砂遇毒,方奏事,觉疾作,遽出。至殿门外,饮水升余,堂吏掖归中书,已不能言,但指庑间储水器。左右取水至,不能饮,舆归私第卒,年七十。
居正气貌瑰伟,饮酒至数斗不乱。性孝行纯,居家俭约。为相任宽简,不好苛察,士君子以此多之。自参政至为相,凡十八年,恩遇始终不替。
(选自《宋史·薛居正传》,有删改)
【注】①鞫:审问。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弘肇领侍卫亲军领:统率
B.僧皆不预,赖以全活预:干预
C.旬间民尽复业旬:十天
D.士君子以此多之多:赞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为《遣愁文》以自解当与振举,以成朕志
B.识者以为有公辅之量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
C.无敢忤其意者居正以计缓其事
D.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因服丹砂遇毒
小题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
B.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
C.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
D.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居正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学习并有大志向,但是他初试科举未第,仕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B.薛居正为官主持正义不畏权贵,即使面对威权震主,残忍自恣的史弘肇,他也能秉公执法。
C.皇上认为国家五谷丰登是上天庇佑的结果,这实际上是在批评薛居正等臣子为官不够勤勉。
D.薛居正形貌魁伟品行淳正。他为官宽缓为政简洁,他的为官行政之道今天仍有借鉴的意义。
小题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未几,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4分)
②左右取水至,不能饮,舆归私第卒,年七十。(3分)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薛居正“体恤民情”的两个事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B.解释不正确,由原文内容大意“得知僧侣们都没有参与,千余名僧侣得以保全性命”可知,预:参与。所以选B。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均为连词,表目的,“来”。B.前者为助词,“的”;后者为代词,“他、他们”。C.前者为代词,“他的”;后者为代词,“那”。D.前者为连词,“于是、就”;后者为介词,“因为”。所以选A。
小题3:
试题分析: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C.原文标点: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批评薛居正等臣子为官不够勤勉”表述不正确,由原文可知,并非批评,而是劝勉。所以选C。
小题5:
试题分析:(1)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未几”,不久; “擢”,提拔;被动;“不能饮”,省略句,补出主语;“舆”,名词用作状语,用车。(2)先从文中找到能体现薛居正“体恤民情”的语句,然后根据意思进行概括即可。如“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表现了他体恤民情公正的品性。
参考译文: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他的父亲薛仁谦任后周太子宾客。居正年轻时好学,有远大志向。清泰初年,参加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写了一篇《遣愁文》来自我解嘲,文章寓意不同寻常,了解的人认为他有公辅大臣的器量。一年后,登进士第。
后汉乾祐初年,史弘肇统率侍卫亲军,威权震动皇上,为人残忍放纵自傲,没有人敢忤逆他的意愿。他的部下官吏控告老百姓违犯盐禁,论法当死。案件将要判决,薛居正怀疑其罪不实,召来百姓讯问,原来官吏与百姓有私怨,于是诬告百姓,逮捕那个官吏来讯问,他供认不讳,受到了处罚。史弘肇虽然很恼怒,也没有办法救助。后周广顺初年,迁升为比部员外郎,统领三司推官,不久任知制诰。周太祖征伐兖州,命令薛正居跟从前往,因为功劳加任都官郎中。显德三年,迁升为左谏议大夫,被提拔为判馆事。六年,出使沧州核定民租。不久,他因为有才干扬名朝廷,被提升为刑部侍郎。
宋朝初年,薛居正升任户部侍郎。建隆三年,到朝廷任枢密直学士,临时代理贡举。湖湘刚平定,朝廷任命薛居正出任朗州知州。正遇逃兵数千人聚结山泽为盗,监军使怀疑城中僧侣一千多人都是盗贼的同伙,商议准备全部捕杀。薛居正用计延缓这件事,于是率军队消灭群寇,擒俘盗贼主帅汪端,讯问他,得知僧侣们都没有参与,千余名僧侣得以保全性命。
乾德初年,薛居正加任兵部侍郎。皇帝将要亲自征伐太原,大量发动百姓运送粮草。当时河南府闹饥荒,逃亡的有四万家,皇上为此感到忧虑,命令薛居正乘驿马招集百姓,十天内百姓都恢复生业。开宝八年二月,皇上对居正等人说:“年岁丰登,万物丰盛,如果不是上天保佑,哪里能这样。你们应当一起想着利众济人的事情,如果政事有闪失,应当予以拯救,来实现我的志向。” 薛居正等人愈发勤修政事,来达成皇上的意愿。
太平兴国六年,薛居正因为服用丹砂中毒,正在上奏事情,发觉疾病发作,立即出来。走到宫殿门外,喝了一升多的水,宫堂中的官吏搀扶着他回到中书省时,他已经不能说话,仅指着里屋盛水的容器。左右的侍从把水拿来,他已经不能喝了,被用车送回自己的府第就去世了,享年七十岁。
薛居正气质高贵容貌俊美,喝酒到几斗都不会胡乱行事。他性情孝顺,行为纯正,持家讲究节俭。担任宰相为政宽仁俭朴,不喜欢苛求细察,士大夫因此都称赞他。他从参与政务到担任宰相,共八十年,皇上给他的恩遇始终没有改变。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 ~4 题。
??????? 王袆,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袆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袆与濂为总裁。袆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袆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日:“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袆。王不得已出袆见之,脱脱欲屈袆,袆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日:“今虽孔圣,义不得存。”袆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
??????? (节选自《明史·王袆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报:答复
B .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宠:重用
C .祈天永命之要???? 祈:恳求
D .法天道,顺人心???? 法:效仿
2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袆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③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
⑥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④
D .④⑤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袆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 .王袆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 .王袆具备很高的史学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 .王袆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B
3.C
4.(1)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辛卯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议,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乃见丞相斯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审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扶苏发书,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乃系诸代。
二世欲诛蒙恬兄弟,子婴谏曰:“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欲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去也!”二世弗听,遂杀蒙毅及内史恬。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帝也!”乃吞药自杀。
扬子 ①《法言》曰:或问:“蒙恬忠而被诛,忠奚可为也?”曰:“堑山,堙谷,起临洮,击辽水②,力不足而尸有余,忠不足相也,”
臣光③曰: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然恬明于为人臣之义,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之。
(选自《资治通鉴·秦始皇三十七年》)
【注】:①扬子,即扬雄。②指修长城。③光,即司马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愿君审计而定之审计:仔细考虑
B.以兵属裨将王离裨将:副将
C.扶苏发书发书:打开诏书
D.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节行:节制行为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胡亥、赵高、李斯合谋陷害蒙氏兄弟直接原因的一项是(????)(3分)
①诸将相莫敢与之争?????②毅当高法应死?????③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④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⑤其势足以倍畔?????⑥积功于秦三世矣
A.①②
B.②③
C.②⑥
D.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家三代忠信,为秦建立功业,为此蒙氏兄弟深得始皇的尊宠和信任,蒙恬在外统兵三十余万针守边关,蒙毅在内参与商议国事。
B.胡亥继位前慈仁笃厚,并能采纳赵高、李斯等人的正确意见;继位后却暴戾恣睢,拒绝子婴的善意劝谏,杀死蒙氏兄弟。
C.赵高心怀叵测,既诱引胡亥,又挑拨李斯,合谋陷害蒙氏兄弟,实属子婴所谓的“无节行之人”。
D.蒙恬自知必死却还奉守节义,于家不敢辱没祖先的教诲,可谓之“孝”;于君“不忘先帝的恩德”,可谓之“忠”。
小题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5分)
(2)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之。 (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节行:节操品行
小题1:要抓住赵高的“怨”和李斯感到的威胁这两点。①是说群臣诸将对蒙氏的畏惧,对象不对;④是赵高、李斯假造皇诏的话,不属原因;⑤⑥是蒙恬遭陷害后表白的话,自然不属直接原因
小题1:错误有二:一是“慈仁笃厚”是赵高的谄媚之词,二是赵高、李斯等人的篡位之策不能称这为“正确意见”
小题1:(1)“将” 译出“率领”1分,“囚系”译出被动句式1分,“倍”“畔”译出“反叛”1分,句意2分。(2)“见”译出“被”1分,“贰”译出“生二心”1分,“称”译出“称赞,称道”得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辛卯秋季,七月,丙寅,始皇在沙丘宫平台驾崩。
当初,始皇尊重宠爱蒙氏兄弟,颇信任他们。蒙恬在外担任大将,蒙毅则在朝中参与商议国事,被称为忠信大臣,所以即使是高级将领或丞相,也没有人敢与他们一争高低。赵高犯下大罪,始皇派蒙毅惩治他,蒙毅认为赵高依法应判死罪。始皇因赵高办事灵活而赦免了他,并恢复了他的官职。赵高既然素来得到胡亥的宠幸,又怨恨蒙氏兄弟,就劝说胡亥,让他诈称以始皇遗诏之命杀掉扶苏,立胡亥为太子。胡亥认为他的计谋很好。赵高于是会见丞相李斯说:“你的才能、谋略、功勋、人缘以及扶苏对你的信任,这五点全部拿来与蒙恬相比,哪一点比得上他呢?”李斯回答说:“都比不上他。”赵高说:“既然如此.那么只要扶苏即位,就必定任用蒙恬为丞相,您最终不能怀揣通侯的印信返归故乡的结果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胡亥仁慈忠厚,最可以担当皇位继承人.希望您仔细考虑一下并作出决定!”丞相李斯认为赵高说得很对,便与他共同谋划,诈称接受了始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用始皇的名义给扶苏诏书,责备他多年来不能开辟疆土,创立功业,却使士卒大量伤亡,并且多次上书,直言诽谤父皇,日夜地抱怨不能获准解除监军职务,返回咸阳当太子;将军蒙恬不纠正扶苏的过失,却参与扶苏的图谋;因此都让他们自杀,将兵权移交给副将王离。
扶苏打开诏书,随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便将他交给官吏治罪,囚禁在阳周;适逢蒙毅代替始皇外出祈祷山川神灵求福,返回,于是将他囚禁在代郡。
秦二世胡亥想要杀掉蒙恬兄弟二人。子婴规劝说:“赵王迁杀李牧而任用颜聚,齐王建杀死他前代的忠臣而任用后胜,最终都使国家灭亡。蒙氏兄弟,是秦国的重臣谋士,陛下却打算一下子就把他们除掉。诛杀忠臣而扶立节操品行不端的人,这只会导致对内失去群臣的信任,对外使将士意志涣散啊!”秦二世不听从劝告,于是就杀掉了蒙毅及内史蒙恬。蒙恬说:“我们蒙家自我的先人起直至子孙,在秦国建立功业和忠信已经三代了。如今我领兵三十多万,身子虽然被囚禁,但我的势力仍然足以进行反叛。可是我知道自己必定得死却还奉守节义,是因为我不敢辱没祖先的教诲,并表示我不忘先帝的大恩大德啊!”于是就吞服毒药自杀身亡。
扬雄《法言》说:有人问:“蒙恬赤胆忠心却被杀掉了,忠诚还有什么用呢?”回答说:“开山填谷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接辽水,威力不足而造成的死 亡却有余,蒙恬的这种忠诚是不足以辅助君主的。”
臣司马光说:秦始皇正荼毒天下时,蒙恬甘受他的驱使,如此,蒙恬的不仁义是可知的。但是蒙恬明白人臣所应守的道义,虽然没有罪而被处死,仍能够宁死忠贞不渝,不生二心,这也还是很值得称道的啊。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一个月的时光,寒蝉不知道有一年四季,这就是短寿。
B.“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超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这就是小与大的分别。
C.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的职守,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满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国之人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是这样(斥鴳)呢。
D.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再说世上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不会因此而更加努力,世上的人都责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能认识自身与外物的区别,能辨明荣辱的界限,如此而已啊。他对于人世,没有急切的追求什么。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析:
再说世上的人都劝慰宋荣子,他却不会因此而更加努力,世上的人都责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他能认识自身与外物的区别,能辨明荣辱的界限,如此而已啊。他对于人世,没有急切的追求什么。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