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 阴??朱弁①
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
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
绝域东风竞何事? 只应催我鬓边华!
【注】①朱弁(1058~1144):字少章,自号观如居士,宋高宗建炎元年冬出使金国,拒绝金人的威胁利诱,不肯屈服,被拘留了整整十五年,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秋回到故国。????
小题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5分)
小题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前两联。(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表达了诗人长年被拘禁在异国他乡,感到年华已逝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诗从内容上来看,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因此,要把握本诗的思想感情要紧紧抓住诗的后两联,并结合前两联来分析。诗的前两联写塞北阴冷萧瑟之景,颔联把诗人思念故国的深情充分地表达了出来。后两联抒情。“莫写”说的是自己的诗难以把浩荡的愁怀尽情抒写出来,可诗人又何尝“诗穷”,“难将梦到家”则更是难堪,而酒又何尝“薄”?诗人想回故乡除非是在梦中;要做美梦只好喝酒,可酒薄无力;一场梦尚未到家,人却已经醒了。真是“酒无通夜力”,“梦短不到家”啊!最后以东风吹白了两鬓的黑发作结,其故国之思抒发得何其深沉。
小题2:
试题分析:赏析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先指出其所用的表现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本题中已间接地告诉这首诗前两联所用的表现手法,那就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因此答题时,只需对此手法作出解说,即分析这两联诗句写了什么景,抒发了怎样的情。而抒发的情感就是其表达效果。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题文】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咸阳城东楼①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②。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③。
注释:⑴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⑵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⑶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
【小题1】分析“一上高楼万里愁”的“愁”含义和作用。(6分)
【小题2】《诗境浅说》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 试从内容角度赏析。(5分)
参考答案:【答案】
【小题1】愁,思乡,怀古。一个“愁”字奠定全
本题解析:【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诗歌注释分析,“汀洲”“秦苑”“汉宫秋”可根据注释知,前者是指诗人的家乡,后者是古代历史朝代的更替;由此可得出,思乡、怀古,因此从这两个角度思考“愁”,很容易得出答案。第二问,可结合着这句的大意分析,首联写登楼怀乡之感。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触景生情,将自己的思乡之愁表达出来。从后文内容来看,均围绕“愁”字描写叙述,故起着奠定全诗感情主基调的作用。
考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该诗是苏轼在中秋与其弟弟苏辙相聚时所作。
小题1:前两句中用得最好的字是哪两个?请找出并简要分析。(4分)
小题2:全诗用什么手法抒发出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溢”写尽月光如水满则溢的动态美,冰清玉洁的光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诗人练字,七言一般是第五个字,本诗的前两句就如此。“溢”本写水,此用来写月光,就写出了月光如水满而流出的动感;“转”字可见月亮运行和浑圆。
小题2:这首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是由此而触发的议论抒情。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不要忘记了诗后的注释:该诗是苏轼在中秋与其弟弟苏辙相聚时所作。这样团聚的夜晚是不长有的,所以倍感珍惜;这样团聚的夜晚明年又能在哪团聚呢,可见对亲人团聚的渴求和忧虑。
点评: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得把其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具体步骤是: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写出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鉴赏诗词表达技巧的目的不在于辨识诗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所以,对一些常见的技巧,我们平时就要归纳出它的作用和效果。下面就是对表达技巧常用关键词及其效果的一个归纳总结。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题墨葡萄诗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他性情纵放,少年屡试不第。他是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颇丰,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不拘绳墨。
9.(1)第三句“笔底明珠无处卖”中的“明珠”指什么?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你认为第四句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简述理由。(3分)
参考答案:(1)诗中的“明珠”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墨葡萄”,实际上喻指
本题解析:
(1)题目提示本诗描摹的是墨葡萄,另外“笔底”和最后一句“随便抛掷于野藤”也说明“明珠”指的是“墨葡萄”。本诗用的借物喻人的手法,墨葡萄虽像明珠可被抛掷于野藤的结局和作者的身世不谋而合。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李贺《李凭箜篌引》,完成(1)~(3)题。 李凭①箜篌引②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注]①李凭:中唐时著名的音乐家,擅长弹箜篌。②箜篌引:乐府旧题。
(1)下列诗句中加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吴丝蜀桐张高秋——张:弹奏
B.空山凝云颓不流——颓:崩塌
C.十二门前融冷光——融:消融
D.石破天惊逗秋雨——逗:引
(2)对下列诗句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这里的“吴丝”是指吴地盛产的蚕丝,适于做弦;“蜀桐”是指四川所产的桐木,是做乐器的优质木材。这两句描述了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
B.“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这里的“十二门”是指当时的长安城门;“二十三丝”是指箜篌的弦数,此处代指乐声。
C.“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老鱼”和“蛟”本已老弱无力,现在竞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人意料的形象描写,写出了乐音的神奇魅力。
D.“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里的“露脚”指像雨点一样连续下落的露珠,这两句形容音乐的感人至深。
(3)对本诗的艺术手法分析不当的两项是(???? )
A.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B.第五、六句分别“以声”“以形”写声,写出了乐声的起伏多变,优美动听。
C.第七、八句起到篇终,诗人由远及近,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扩大了诗的意境,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D.结尾两句用吴刚、玉兔静止的动作,进一步烘托了乐声的效果。
E.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想像奇特,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借助诗人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构成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
参考答案:(1)B
(2)A
(3)CE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