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1-24 23:07:4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红楼梦》序
舒芜   《红楼梦》是了不起的。它在中国古典文学里面,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空前未有的东西,就是把女人当人,当女性尊重。
  中国古典文学尽管写出了不知多少美丽女性的形象,但是,其中最高的也只不过是敢于为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而斗争的可爱的形象,例如崔莺莺和杜丽娘;更多的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可同情的形象。《红楼梦》确实伟大,曹雪芹自己说得很清楚,他写作的目的就是要“使闺阁昭传”,在他笔下,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探春、晴雯、鸳鸯、紫鹃、平儿……几十个青年女性,不仅是美丽,不仅是聪明,而且首先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的、“行止见识”不凡的、有独立人格的人。
  《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
故事的中心是宝玉、黛玉、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纠葛。宝玉究竟爱谁?贾府究竟选谁做宝玉的妻子?悲剧产生于两个选择的不一致。宝玉发现黛玉是知己,宝钗虽也可爱可敬,心灵上总有一层隔膜。贾府的当权者们即宝玉的祖母和父母,则是觉得宝钗符合贤惠儿媳的标准,黛玉的性格气质却隐隐含有某种叛逆性。悲剧尤其产生于两个选择的权威性大相悬殊:爱不爱谁,宝玉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但是,娶谁做妻子,宝玉是一点权力也没有的。于是,悲剧不可避免。
  围绕着他们三人的还有一大群的少女少妇,青春守寡的史湘云、李纨,出嫁一年便被丈夫折磨死了的贾迎春,远嫁的贾探春,悲观绝望青春出家的贾惜春,跳井而死的金钏儿……她们都是“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她们出于显贵的上层,即使是丫环,平常饮食起居也是平民家庭望尘莫及。尚且如此,下层女子的命运可想而知。可见,这是那个社会里青年女性的普遍悲剧。曹雪芹用她们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之酒,这就叫作“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而这样的悲剧只有把女人当人,尊重女性的曹雪芹,才看得出这是悲剧,也就是贾宝玉才看得出的悲剧。宝玉的大姐贾元春,入宫受宠,鲜花着锦”,该是多么幸福!总该不是悲剧了吧!可是,曹雪芹也把她列入“薄命司”的册子,奉旨回娘家省亲,繁华热闹、富丽庄严,从头到尾却是一片呜咽之声,元春埋怨宫中是“那见不得人的去处”。在艺术上达到“以乐景写哀”的极致。
  从贾母、贾政、王夫人等人的角度来看,所有女孩子的悲剧,都不成其为悲剧,或咎由自取,或死有余辜,或命中注定,或偶然事件。只有宝玉看出了这其中的悲剧。
鲁迅深刻地指出宝玉对这些女孩子的感情:“昵而敬之,恐拂其意,爱博而心劳,而忧患亦日甚矣。”
  宝玉感受到的,不只是他自己的悲剧的分量上,加上所有青年女性的悲剧的重量的总和,而是远远超过这个总和。因为在悲剧中的青年女性,特别在那个时代,远不能充分感受到自己这一份悲剧的重量,更不能充分地感受到其他女性的悲剧的重量。甚至林黛玉,她对自己的价值,对自己的悲剧,也未必能像贾宝玉认识的那么深刻。宝玉就是这样的“爱博而心劳”。比所爱者本人还要操心,还要忧深虑远,自然是“而忧患亦日甚矣”。所以鲁迅又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尽管书里面还是社会毁灭了宝玉,但这样的社会,在读者眼中,更显出丑恶,更不是合理的存在了。封建社会果然彻底崩溃了。今天来读《红楼梦》,对于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只要你喜欢他们,象一个知已朋友一样同他们相处,爱他们,体贴他们,他们身上那种性格心灵之美,就会让你的心灵里多少具有了趋向于无限完美无限崇高的动力。???(摘自《古典文学知识》,有删节)
1.关于《红楼梦》中女性角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的女子美丽聪明,有独立人格,不像当时其他的女性,只知道追求爱情或成为被人同情的对象。
B.《红楼梦》中的女子生活境遇比当时下层女子要好得多,尚且悲剧收场,可以想见当时的女性悲惨的命运。
C.元春入宫受宠,但没有了自由,难以与家人团聚,所以在曹雪芹眼中,她也是个悲剧人物。
D.《红楼梦》中的女子并不能充分地认识到自己和其他女性的悲剧的重量,黛玉也是如此。
2.下面不属于舒芜对《红楼梦》的看法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的了不起在于它把女人当人,尊重女性。
B.曹雪芹的’(哭),万艳同’(悲)。
C.在《红楼梦》中,社会毁灭了宝玉,显出了这个社会的丑恶和不合理,所以,在书中,封建社会最终彻底崩溃了。
D.《红楼梦》在现在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细读作品,体会作品人物的性灵之美,能让我们的心灵具有追求完美和崇高的动力。
3.为什么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
?????????????????????????????????????????????????????????????????????????????。


参考答案:1.A
2.C
3.《红楼梦》是女性的颂歌:《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1.“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这段文字表达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很少用“树叶”。
B.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C.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D.中国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是其中的小小一例。


参考答案:1、因为“木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红楼启示录
王 蒙
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节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和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名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色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的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着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
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极大灵活性,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及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完全地写实,写作本身也就变成了一种介入,乃至变成一种舆论,一种“大众传播”,一种“站队”,就必然会碰到一系列世俗人生中的问题,涉嫌不敬,涉嫌溢美,涉嫌揭人隐私,涉嫌制造舆论,涉嫌提倡异端与犯上作乱……曹雪芹有几个脑袋敢去以身试文字狱!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种种针对性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写小说就是要把小说当小说写。《红楼梦》摆在案头,您就“把玩”“把玩”吧。
小题1:对文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聪明灵活”是说中国古代小说家在创作中往往能巧妙地把社会真实与虚幻世界结合起来,造成一种亦真亦假,亦真亦幻的境界。
B.第四段中“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这里的“大地”指的是社会生活的原生状态。
C.第五段说:“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是说运用“荒诞化、幻化”的手法可以给作者留下极大的创作自由,给读者留下极大阅读欣赏空间。
D.第六段说“写小说就是要把小说当小说写”,所谓“当小说写”就是说作家在写小说时必须明白小说创作的基本规律,突出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
小题2:文章第一段说:“整个说来,?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对作者要表明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红楼梦?在创作中加入了“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具有浪漫主义的特征。
B.?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目的是告诉读者在阅读该作品时不可当真,只是“红楼”一“梦”罢了。
C.就?红楼梦?整体而言,“其间悲欢离合,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
D.?红楼梦?涉及一系列的世俗人生中的问题,涉及个人隐私,涉及制造舆论,涉及不敬涉及犯上作乱等等,体现了写实小说的社会批判性。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不同意用小说的创作去反映、干预生活。
B.作者认为一味地写实,或者完全的梦幻化,都不是真小说家的境界。
C.作者提醒人们,写实的作品会变成一种介入,一种舆论,容易提倡异端,容易犯上作乱。
D.作者提出,只有穿插装点一些荒诞的幻化的内容,才能把小说与人生间离开来。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
小题1: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抹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遣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上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沉浮,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都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薄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藉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栏干。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彳亍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重新改写吧。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三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躲在云层下/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惟有惆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惆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选自《散文》)
1.文章用了景物描写来开启和结束全文,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有许多耐人咀嚼的句子,你对“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是怎样理解的?结合文章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五段写到了建造滕王阁的滕王,目的是什么?与中心是否游离?为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三段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拟人给我们搭建了认识王勃的阶梯:思绪如牵强的秋风,阁影躺在江水里荡漾,都是最好的例证。
B.“物是人非事事休”,滕王阁仍在,可是当年的王勃却如滔滔江水,随着历史淘尽在时光的长河中,感伤的情怀和无奈的思绪蕴含其间,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当年王勃忧郁的身影。
C.文章第八段“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作者意在说明,王勃是被当权者废弃的,含有对王勃命运的愤慨之情。
D.文章第九段“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是作者对王勃命运的一种定论,说明人的一生充满了无限的挑战与机遇,要善于把握机遇来实现自我的理想。
E.全文语言含蓄,饱含深情。作者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多方描写和描摹王勃的人生历程,记叙、议论、抒情的适当组合,典型人物的典型塑造,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无限的张力。


参考答案:1.开头:奠定了全文感伤的基调,渲染了气氛,自然引出下文。结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伦理本位
梁漱溟
缺乏集团生活之中国人,则一面不知有团体,一面不知有个人。从社会结构上说,英美为个人本位之社会,苏联为社会本位之社会,中国恰都不是。过去中国社会,从其结构上看,非个人本位,非社会本位,乃是伦理本位。何谓伦理本位?本位即重点,个人本位重点在个人,社会本位重点在社会,伦理本位之重点,乃在相关系之两方中之对方。伦者伦偶,指相关系之两人而言。例如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臣皆是。在此相关系之两面中,彼此互以对方为重,是曰伦理。在父则以子为重——是之谓慈父。在子则以父为重——是之谓孝子。以此类推,重点都放在对方。朋友不如此,非好朋友;兄弟不如此,非好弟兄。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因情而有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皆义也。所以伦理关系,亦即是相互间之义务关系。每个中国人必须各自认识其义务而履行之,却从来不许谈权利。
这并非是空话,可从经济关系验之。试看个人本位之社会,财产既为个人所有,而社会本位之社会则其财产,主要属于社会(共产),中国人之财产,既不属于个人,也不属于社会,乍看粗看,似属于家庭,其实也不是。中国人父子间夫妇间,财产是不分的,乃至祖父在堂,祖孙也不分,是曰共财之义。兄弟间或伯叔与诸侄间,析产分炊,是曰分财之义。分财可能不止一次,富者可再度分财与贫者。亲戚朋友则有通财之义,通财与分财不同,是要偿还的。每个中国人,视其财产之大小,与对人关系亲疏远近,而必须负担或照顾家庭以外之人之生活。财产大,则负担之范围亦广,倘不践行此种义务,必遭社会指责。
中国自唐代以来,法律精详,为世界冠,但于物权债权则自来忽略,此与西洋自罗马法以来,爱讲物权债权者则相反。爱讲物权债权者,其财产总是为了自己享用。中国所重在情义,为了情义而财产便成为伦理关系中,所共有共享。其范围初不限于家庭以内。在西洋遇事讲社会救济,政府要负责任。中国不然,一切问题消纳于伦理关系,彼此顾恤之中而不见。所以我说中国人的财产不属个人,不属社会,而是属于伦理的。
其次从政治上看,亦完全建筑于伦理。官则曰“父母官”,民则曰“子民”,为政则曰“如保赤子”,又曰:“以孝治天下”。说他是专制,说他是民主皆不对;专制是权在一人,民主是权在人人,中国根本不讲权,所以都不是。凡讲权者皆以自我为中心,而伦理则看重对方也。
伦理情谊为中国文化一大长处,那只是民族精神两特点之一。中国民族精神更有一大特点,即是以是非观念代利害观念。所谓讲理即讲是非,以利害隶属于是非,不以是非隶属于利害,此因中国自古以道德代宗教之故。宗教尚说祸福,祸福之含义在利害。西洋中古以前之人生,皆笼罩于宗教之中,不出祸福之念。近代思想开发,崇尚功利,又不出利害之念。在祸福利害以外之是非心,不甚明著。中国自周孔教化以来,除以伦理情谊领导中国人外,便是发扬人生向上精神,一切以是非义理为准。
譬如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西洋人也许感觉奇怪,不求饱求甚么?不求安求什么?须知中国人所求者,就是那个“正”字。“正”即正当合理。苟非正当合理,则虽安饱,他也不要。安饱问题是次于合理问题的。
这种精神,并不只于读书人见之。不拘什么人都喜欢讲理评理。俗语说:“不欠钱粮不怕官,不亏良心不怕天。”此可见其心中自信有理,而理为最高至上,虽天也不怕!与宗教徒是何等不同!此人生向上之精神非常伟大,为西洋人没有的。
小题1:下列对“中国社会伦理本位”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伦理本位的中国社会结构形成的原因是中国没有集团生活。
B.伦理本位相对两人关系而言,是指在中国家庭里彼此以对方为重。
C.伦理本位的社会里,伦理关系是相互间的义务关系,没有权利。
D.伦理关系是一种情谊关系,因情而有义,所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父子间夫妇间乃至祖孙间,财产是不分的,都属同一家庭。
B.中国人有与兄弟和朋友分财之义,还有分财与贫者之义。
C.为了情义,财产成为伦理关系中双方共享,但只限于家庭。
D.中国人彼此顾惜,不存在由政府负责的社会救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政治也是以伦理本位为基础的,伦理看重对方,所以“父母官”并不讲权。
B.西洋人崇尚宗教,没有是非观念,因此也就没有中国人人生向上的伟大精神。
C.伦理情谊看重情义,坚守是非义理的道德标准,中国人的安饱问题次于合理问题。
D.伦理情谊和人生向上的精神是中国文他的长处,我们应该吸收并发扬光大。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对应的原文“缺乏集团生活之中国人”而选项把“缺乏”改为“没有”,混淆了逻辑范围;选项B对应的原文“伦理本位之重点,乃在相关系之两方中之对方”“例如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臣皆是”,不局限于家庭,选项混淆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理解、分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