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1-24 23:12:1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曼卿,讳延年,姓石氏,其上世为幽州人。幽州入于契丹,其祖自成始以其族闲走南归。天子嘉其来,将禄之,不可,乃家于宋州之宋城。父讳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俗劲武,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自顾不合于时,乃一混以酒。然好剧饮大醉,颓然自放。由是益与时不合。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年四十八,康定二年二月四日,以太子中允秘阁校理卒于京师。
曼卿少举进士,不中,真宗推恩,三举进士皆补奉职。曼卿初不肯就,张文节公素奇之,谓曰:“母老乃择禄邪?”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久之,改太常寺太祝,知济州金乡县。叹曰:“此亦可以为政也。”县有治声,通判乾宁军。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服除,通判永静军,皆有能名。充馆阁校勘,累迁大理寺丞,通判海州,还为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临朝,曼卿上书,请还政天子。其后太后崩,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
自契丹通中国,德明尽有河南而臣属,遂务休兵养息,天下晏然,内外弛武三十余年。曼卿上书言十事,不报。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稍用其说,籍河北、河东、陕西之民,得乡兵数十万。曼卿奉使籍兵河东,还称旨,赐绯衣银鱼。天子方思尽其才,而且病矣。既而闻边将有欲以乡兵扦贼者,笑曰:“此得吾粗也。夫不教之兵,勇怯相杂,若怯者见敌而动,则勇者亦牵而溃矣。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则人人皆胜兵也。”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及听其施设之方,虽精思深虑,不能过也。状貌伟然,喜酒自豪,若不可绳以法度,退而质其平生趣舍大节,无一悖于理者。遇人无贤愚,皆尽欣欢。及闲而可否天下是非善恶,当其意者无几人。其为文章,劲健称其意气。
(节选自欧阳修《石曼卿墓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母永安县君李氏忧:指父母丧事
B.用其说稍:稍微
C.若不可以法度绳:约束
D.及闲而可天下是非善恶否:贬斥、议论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石曼卿“有远见”的一组是(???)
①而曼卿少亦以气自豪??? ②曼卿矍然起就之,迁殿直
③请还政天子??? ④曼卿上书言十事
⑤今或不暇教,不若募其教行者?? ⑥其视世事,蔑若不足为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曼卿年少时放荡不拘,读书不研究章节句读,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节操品行并建立非同寻常功劳的人,自认为不合于时,常大饮而醉。
B.石曼卿不顾个人安危,两次上书进谏,一为太后干预朝政,一为朝廷的边防担忧,他主张太平时期练兵,防患未然。
C.作者刻画石曼卿,先交代其性格特征和结局,再回头叙写他一生的几件重要事情,这有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起共鸣的作用。
D.石曼卿仪表英俊,性格豪爽,文武双全,他的文章就像他的为人,遒劲刚健,他生逢其时,深得皇帝重用,可惜已病重,只活了48岁。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0分)
(1)而人之从其游者,皆知爱曼卿落落可奇,而不知其才之有以用也。(5分)
(2)范讽以言见幸,引尝言太后事者,遽得显官,欲引曼卿,曼卿固止之,乃已。(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如从上句“已而元昊反,西方用兵,始思其言,召见。”可知皇上才想起曼卿的谏书,召见了他。可推知“稍”不是一般“稍稍、稍微”之意,而应译为“逐渐”才对。
小题2:
试题分析:结合原文可知 ①是说明他少年有豪气,②只说他做出选择要做官,⑥是他的处世态度;这三句都不能表现石曼卿“有远见”,均不符合题意。
小题3:
试题分析:可采用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较。可知“他生逢其时,深得皇帝重用”错,不符合原文内容。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重点翻译,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达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关键字:(1)“游”、“ 落落可奇”、“用”等,(2)“幸”“引”“遽”“固”“止”“乃”等。特殊句式:“人之从其游者”(定语后置),“有以用”“见幸”(被动句)等,一定着重翻译。
【参考译文】
曼卿名延年,姓石,他的祖先是幽州人。幽州被北方的契丹占领后,他的祖先自成才率领他的一族人向南逃逸,投归北宋。北宋皇帝为嘉奖他们来投奔,准备让他们享受国家的俸禄,没有实行,于是在宋州的宋城定居下来。曼卿的父亲,名叫补之,官至太常博士。
幽燕一带一般人都强健勇武,石曼卿年少时也豪气逼人。读书不研究章节句读,只仰慕古代那些有奇伟的节操品行并建立过非同寻常功劳的人,看轻世俗的小功名,心中不为所动。自认为跟时代不相合,于是整日借酒混世。且喜欢痛饮大醉,颓废地放纵自己。从此更加与时代不相合。那些跟他交游的人,都只懂得爱慕曼卿卓异超群的气度,却不懂得他的才华可以为世所用。康定二年二月四日,在京城逝去,时年四十八岁,担任太子中允秘阁校理。
石曼卿年少时便被举荐为进士,但没被选中,真宗皇帝广施恩惠,凡多次被举荐的人都给予奉职。曼卿开始不肯就职,张文节一向以他为奇才,对他说:“你母亲去世了,你才选择官禄吗?”曼卿惊视了一下,同意就职了,后调任殿直。不久,改任太常寺太祝,管理济州金乡县。曼卿曾感叹说:“这也可以施展治理国家的才华啊!”治县得到好评,任乾宁军通判。母亲李氏逝世,服丧完后,任永静军通判,都得到好评。充任馆阁校勘,调任大理寺丞,海州通判。后任校理。
庄献明肃太后上朝处理国政,曼卿上书,请求太后还政给天子。后来太后去世,范讽因进言被皇上宠爱,推荐那些曾经为太后还政天子一事进过言的人,那些人很快得了高官,范讽要推荐曼卿,曼卿坚决推辞不就,范讽才作罢。
自从契丹与中原结好,黄河以南都臣服开始,北宋就推行(致力)休兵养息政策,天下安宁,从中央到地方放松军事三十多年。曼卿上书谈了留心边事,平时练兵,防患未然等十件事,没有引起重视。不久元吴背叛,北宋向西边用兵,皇上才想起曼卿的谏书,召见了曼卿。逐渐采用了他的主张,在河北、河东、陕西百姓中征兵,得到乡兵几十万。石曼卿也奉命在河东征兵,做得非常好,合乎皇帝的心意,回到朝廷,皇帝赐给他绯衣银鱼。皇上正想充分发挥他的才智,重用他,他却身体不好。不久听说有一位边将想率领乡兵与贼决斗,曼卿笑着说:“这只领悟了我的表面意思。没有经过调教的士兵,勇敢的胆小的杂在一起,假如胆小的见到敌人就动摇溃逃,那么勇敢的人也会跟着溃逃。现在或许没有空闲来调教,不如招募那些经过调教有品行的人,这样招来的人个个都是强兵。”他看待世事,轻得像不值得做似的。到听了他设计的方案,即使是深思熟虑,也不能超过他。他仪表英俊,喜欢饮酒,性恪豪爽,表面看去好像不可用法度来约束他,退一步想想,他一生做事却追求大节,从不违背事理。不管是贤者不贤者,都十分喜欢结交。等到闲暇议论天下是非善恶,却没有几个人能符合他的心意。他写文章遒劲刚健,正像他的为人。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小题1:敏而好学,????????????,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古来圣贤皆寂寞,???????????????????????。(李白《将进酒》)
小题2:江畔何人初见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小题3:知我者,谓我心忧;?????????????????????。(《诗经·黍离》)不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苏洵《六国论》)
小题4:君子生非异也,??????????????。(《荀子·劝学》)
弦弦掩抑声声思,???????????????。(白居易《琵琶行》)


参考答案:
小题1:不耻下问?惟有饮者留其名?
小题2:江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题目以课本的必修、选修主要篇目为主,涉及初中内容,适当延展到课外.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伞,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
[注]①散吏:闲散的官员。②海昏:地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穷乏,家无余财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者收留
C.访复以舟师湘城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愉快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家庐江寻阳焉弘阵乱突围而出
B.时有访同姓名者贼战,斩首数百
C.轶将周广烧城应访访作长岐枨距之
D.弘大掷宝物城外又破之,奔临贺
小题3: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12分)
①?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③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访练兵简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A项应为“赈济”;B项应为“收获、扣留、收监”;D项应为高兴的降服。
点评:此题一般四个选项三个正确,而本题却是四个选项一个正确,所以此题做起来有一定难度,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住这种题的做法,出什么题都难不倒,因此要掌握一些方法,如代入法、联想法等。
小题2:
试题分析:A:于是,就;趁机。B:介词,跟,同;C:连词,来,用来;D:介词,到。
点评:划线虚词均为考纲规定范围,而且用法都是平时所学的用法,难度不大。
小题3:
试题分析: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出现在句中的虚词有:于、为、则、而、以等等。另外还要观察动词以及后面的宾语,往往动宾结构是比较常见的结构。
点评: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中注意的字:(1)相:他;妻:名词用做动词,许配。(2)鲜:少;自称:称赞自己。(3)察、除:表被动;之:动词,到。
点评:在翻译句子之前,首先确定得分点,即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然后再翻译。本题难度不大。
【参考译文】
周访字叫士达,原本是汝南安城人。汉末时期逃避战乱到了江南地区,到周访已经是第四代了。吴地平定后,就在庐江寻阳安家(因:于是,就。家:名词做动词,安家。)周访年轻时沉稳坚毅,谦逊而且礼让,行事果断,周济穷困的人(振:本意,救济,赈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产。做了县衙的功曹(功曹: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吏,周访推荐他做了主簿(省略句,荐之。),与他结为好友(相:代词,他),把女儿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做妻子(妻:名词做动词)。周访被察举为孝廉,然后被任命为郎中、上等甲令,都不去就任。等到元帝渡过长江,命令周访参与镇东的军事。当时有一个与周访同姓名的人,犯罪应当处死,狱吏误会扣留周访,周访奋起还击扣留他的人,几十人都逃散了,然后自己到元帝跟前自首,元帝没有怪罪他(倒装句)。不久任命他做扬列将军(寻:不久。省略句。),讨伐华轶。周访统领的厉武将军丁乾与华轶统领的武昌太守冯逸勾结。周访逮捕丁乾并杀了他。冯逸来攻打周访,周访率领军队迎击打败了他。华轶的将领周广烧毁城池来响应周访,华轶军队溃败,于是平定了江州。
元帝任命周访为振武将军,命令周访和各路军队共同征伐杜弢。杜弢制作桔槔(“桔槔”({jiégāo})∶井上汲水的一种工具。也泛指吊物的简单机械)攻打官军的战船,周访制作长岐枨(枨 chéng 木柱)来抗拒他(“距”通“拒”),桔槔不能够成为祸害。周访又率小战舰前往湘城,军队抵达富口,于是杜弢派遣杜弘出军海昏。周访徒步登上柴桑,偷偷渡江,与敌人交战,斩掉首级几百个。敌军退守庐陵,又在庐陵包围了杜弘(倒装句)。杜弘扔到城外许多宝物,士兵争着捡宝物,杜弘趁阵前混乱突围逃出城。周访率领军队追赶他,获得鞍马铠甲武器不可胜数。杜弘逃入南康,太守率领士兵迎面痛击,又打败杜弘,杜弘逃向了临贺。元帝又一次晋升周访为龙骧将军。
周访到了襄阳以后,致力于农业生产和训练士卒,勤于选拔人才接纳谏言。王敦以之为患(患:意动用法),但是害怕他的强大,不敢有异心。周访的威严风范树立之后,远近的人都愿意归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智慧勇气超人,成为中兴名将。性格谦虚,从不谈论战功。有人问周访:“别人做了一点好事,很少不自我宣传的。您功勋卓著,却不说一句,为什么呢?”周访说:“将士们冲锋在前,周访有什么功劳!”(倒装句)将士因此更敬重他。
周访训练兵马,精简士卒,想进攻中原,慷慨激昂而有平定河洛之志。他善于安抚招纳军民,众兵士都愿意为他赴死。他听说王敦有不臣之心,周访一直对他切齿痛恨。王敦虽然有叛乱的心思,但在周访去世前都不敢为非作歹。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共21分)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尝系鼠媐 ①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授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桂败殁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卢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① 媐(xī):嬉戏。????② 瘗(yì):埋葬???③ 窭(jǜ):贫穷。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人行濒:临近
B.州人刘翁廷传所客:寄居
C.遽京师薄:逼近
D.又长于用车,不能办卒:步兵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童子亦欲学乎臣进退,实为狼狈
B.遂言甫朝访风景崇阿
C.金公御史为参军臣险衅,夙遭闵凶
D.听召募皆出于此乎
小题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兵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重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达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5分)?????????????????????????????????????????????????????????????????????????????????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卒,通“猝”,仓猝。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对应的原文“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翻译“过了三天,招募的士卒逐渐集合起来,都是市井中不懂得执持与使用兵器的贫穷人家的子弟,而申甫所传授的法术,又以用车为主”选项是“步兵不能办到”的意思,看似通顺,实际上,此段重点强调的是,练兵没有时间,所以应为“仓促”的意思。课本中《荆轲刺秦王》中有此用法,可以借鉴。
小题2:
试题分析:A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都是介词, 译为“在”; C介词,凭……的身份/介词,因为;D代词,他,代指申甫/语气副词,大概。文言虚词的题目心中一定要明确词性的区分不同的用法。如此题“其”应重点区是作代词、还是作语气副词和助词,代词中又要区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三人称要区分是作主语、宾语还是作定语;“之” 要区分是代词、助词、还是动词,代词要区分是人称代词还是指示代词,助词要区分是结构助词还是语气助词,结构助词还要区分是“的”,还是“主谓取独”,是“宾语前置”,还是“定语后置”;“以”要区分是作介词、连词、还是动词,介词、连词还要区分各种作用和意义, “其”应重点区是作代词、还是作语气副词和助词,代词中又要区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三人称要区分是作主语、宾语还是作定语;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对象是“甫”性格特征是“失败原因”,②④是说权贵人,人物不对,⑥是申甫死后,时间不对。
小题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选项对应的原文“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意思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选项“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事件先后顺序错乱。
小题5: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1)复——又,故——过去,术——本领,师——用对待师长的礼节。(名词作状语)(2)数——屡次,干——干谒,见——被(被动句)。
【参考译文】
申甫,云南人,以抑强扶弱为己任,能言善辩。做童生的时候,曾经用绳子拴着一只老鼠在路上玩儿。有一位道人经过这里,教申甫做游戏。于是那位道人让他拾起路边的瓦片石块,在地上按照四个方向摆放完毕,然后将老鼠放入那里面,老鼠多次奔跑冲撞都不能逃出来。不久那道人又引来一只狐狸,那只狐狸想要抓住那只老鼠,但是那只狐狸也终于不能进入阵中,狐狸和老鼠相互对抗了很久。那道人就靠前附耳对申甫说:“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八阵图’,小子也想学吗?”申甫当时年龄还很小,不懂得他话中的意思,就回答说:“我不愿意学这个。”那道人就离开了。?
明代天启初年,申甫那时正做和尚研究佛学,往来于河南、山东之间,在佛学方面没有什么心得。申甫进入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那道人临离开他的时候,给他留下了一卷书,就分别离开了,谁也不知道他到了哪里。申甫打开看那卷书,发现都是古代的兵法,而且言及车战的部分特别详细。申甫就留在了嵩山中,学习一年多,从此也不再钻研佛学了。
后来把那卷书埋藏在嵩山下,自己出山来到颍州,寄居在颍州人刘廷传老先生的家里。刘老先生,是原先颍州有名的大侠,门下的食客有几百人,都喜欢谈论兵法,然而没有一个人赶得上申甫。刘老先生出资让申甫到京城。申甫多次凭他的法术拜谒诸位公卿大臣,常常不被信任接纳。愍min帝即位后,北兵从大安口入侵,迅速逼近京城,京城九门白天都紧闭不开。在这种情况下,庶吉士刘之纶先生、金声先生知道形势紧急,就向朝廷推荐了申甫。愍帝在便殿召见了申甫,用温和恳切的诏谕慰问他,申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在殿前的台阶下面叩头谢恩,喊道:“我不成器,没有特别的才能,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来报效皇恩。”于是皇帝立刻任命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凭御史的身份做参军,而申甫做京营副总兵,然而实在没有兵士派给申甫,只能下命听任他自己召募兵士。过了三天,招募的士卒逐渐集合起来,都是市井中不懂得执持与使用兵器的贫穷人家的子弟,而申甫所传授的法术,又以用车为主,仓猝不能够训练好。申甫正等着选定日期部署他的部属,还没来得及参战呢。在这个时候,朝中权贵重臣都不习练兵法,与刘公和金公屡屡意见相左,又忌妒申甫凭一介布衣的身份被破格启用,就商议先让他们对敌,于是他们日夜下达调兵的凭证,催促申甫,让他出战,而这时候正好遇上经略满桂在安定门外兵败被杀。满桂是原大同总兵官,是著名的老将,因为被调派赶来驰援护驾来到京城,愍帝正倚重他。他打败以后,整个京城都非常震惊恐惧。申甫不得已,为之痛哭,于是在夜里带领他的部属由城上顺着绳索而下出城,还未走到芦沟桥,他的部属已经差不多逃跑光了。申甫亲自与敌兵肉搏,被数十支飞箭射中,于是被杀掉了。在这种情况下朝中的权贵大臣争相指责申甫,并且讥讽刘公和金公不能知人善任。等到北兵撤兵回师的时候,竟然没有理会申甫之死的人。距离申甫死去几天以后,刘公又率领八路部队出战,赶往遵化,独自率领部下在娘娘山安营扎寨,结果遇到伏兵突然出现,刘公指挥将士殊死奋战,经过一昼夜多时间而使用不当。的顽强抵抗,几路援兵都没有到来,最终也战死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陈遇,字中行,先世曹人。高祖义甫,宋翰林学士,徙居建康,子孙因家焉。遇天资沉粹,笃学博览,精象数之学。元末为温州教授,已而弃官归隐,学者称为静诚先生。太祖渡江,以秦从龙荐,发书聘之,引伊、吕、诸葛为喻。遇至,与语,大悦,遂留参密议,日见亲信。太祖为吴王,授供奉司丞,辞。即皇帝位,三授翰林学士,皆辞。乃赐肩舆一乘,卫士十人护出入,以示荣宠。
  洪武三年,奉命至浙江廉察民隐,还赐金帛。除中书左丞,又辞。明年,召对华盖殿,赐坐,命草《平西诏》。授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大学士,复辞。西域进良马,遇引汉故事以谏。除太常少卿,固辞。强之,不可。最后除礼部尚书,又固辞。帝沉吟良久,从之。自是不复强以官。帝尝从容言欲官其子,遇曰:“臣三子皆幼,学未成,请俟异日。”帝亦弗强也。
  遇自开基之始,即侍帷幄。帝尝问保国安民至计,遇对:“以不嗜杀人,薄敛,任贤,复先王礼乐为首务。”廷臣或有过被谴责,遇力为解,多得全释。其计画多秘不传,而宠礼之隆,勋戚大臣无与比者。数监幸其第,语必称“先生”,或呼为“君子”。命爵辄辞,终成其高。十七年卒,赐葬钟山。
  子恭,举人,累官工部尚书,有能声。遇弟远,字中复,尝随遇侍帝。永乐初,为翰林待诏,精绘事。远子孟顒,善书。(选自《明史·陈遇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徙居建康,子孙因焉——家:安家
B.发书聘之,伊、吕、诸葛为喻——引:引荐
C.三子皆幼,学未成,请异日——俟:等待
D.语必称“先生”,呼为“君子”——或:有时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陈遇不贪恋权位的一组是(???? )
①元末为温州教授,已而弃官归隐
②洪武三年,奉命至浙江廉察民隐,还赐金帛
③乃赐肩舆一乘,卫士十人护出入,以示荣宠
④除太常少卿,固辞。强之,不可。最后除礼部尚书,又固辞
⑤廷臣或有过被谴责,遇力为解,多得全释
⑥命爵辄辞,终成其高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遇天资沉厚纯良,勤学博览,精通《周易》卜筮之学。元末曾辞官隐居,学人称他为静诚先生,后来因秦从龙的推荐,受到朱元璋的传书招聘。
B.陈遇受到明太祖的赏识信任,参议机密大事,计划谋略多秘而不外传,其受宠礼虽隆,却不愿做官,曾多次坚决推辞明太祖的命爵封官,明太祖只好遵从他的意见。
C.陈遇所受的宠礼之隆,勋戚大臣无人能比,明太祖曾经多次派人到陈遇府中探望他,称他为“先生”,有时称他是“君子”,并赐予他爵位。
D.陈遇忠诚谏言,西域进贡良马,陈遇就引用汉旧事进谏,明太祖曾经问他保国安民的最好计策,陈遇便以“把不滥杀人,减轻赋税,任用贤能,恢复古代圣君的礼乐作为首要的事务”之言来回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遇至,与语,大悦,遂留参密议,日见亲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廷臣或有过被谴责,遇力为解,多得全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C
4.(1)陈遇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