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后面问题。
江月静若玉????????????????????查 干
①有一年的晚秋季節,在瀾滄江畔的虎跳峽一側,我曾一動不動地凝視一輪江月,至夜半。那一刻,我倣佛進入了時空隧道,時間凝固,生命也凝固。心中的霧霾與陰影,也都隨江流遠去。人聲、輪聲、伐木聲,頃刻間也消音不再。天靜地亦靜,倣佛靜即是一切了。
②山野裏,風些許寒,星些許遠,江浪安詳地睡著。樹木的呼吸聲時近時遠,細微如飄動的發絲。偶有山鳥的夢囈傳來,倣佛在提醒:夜已深,此處不宜久留。可是,此時的我好似置身于紅塵之外,身心輕盈若翼,雜念全無,像是沒有思維的一棵樹。
③江月浮動,若有若無。映入江中的那些星子,斑斑駁駁地閃爍著,像是一位丹青手,散淡地描摹幾筆、又描摹幾筆。明月在江心,像一塊沉緬的玉,與水相依,發著一身冷冽的青光,倣佛在等待她粗心的主人。看得出她是寂寥的,因而陷入了沉思狀。對,江月在沉思,沉思得如此忘我,又如此地心無旁顧。
④面對此情此景,不知為什麼,我猛然想起一些古代詩人的名字來,如:李白,王安石,蘇軾,王維和王昌齡們。並揣想他們,面對一輪古時明月時所發出的傾訴或者慨嘆之狀。有關他們對古時明月的文字,我有一點牢記不忘,那就是千秋明月,對紅塵中人的眷顧和撫慰,歲歲年年,從未間斷過。
⑤譬如,當你身處逆境之時,她就會來陪伴你,以她柔和的光,照耀你的心靈。她會來裝飾你寂寞的窗欞,也會來聚攏你散淡無序的夢境。而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心境下,她給人的感悟和遐思,又是啟蒙式的,千姿百態的。以下詩句就是證明——
⑥“瀾滄江月靜若玉,不須風兒掀漪瀾。”此時此刻,我真有些擔心,江面會起風。假若此刻起風,會使水中明月被折疊甚或被攪得零亂無形,這不能不讓人起憂。因為,這般幽然之境,在人的一生中不可多得。
⑦何況,這般明月夜,這般原生態的一江碧水,會使我們的靈魂,變得清澈變得空曠起來。也因為這樣的時候,現實中的那一些醉生夢死的生活場景,就會從我們雜亂無序的心幕上悄然退去;那些娛樂至死的生活追求,也會變得滑稽可笑而一文不值。這樣的時候,江聲和晚鐘聲,會蕩滌我們浮誇零亂的心靈迷境。這樣的時候,馬嘶和犬吠,會讓我們感到生活的真實,會使我們回到人生的原點。這樣的時候,千秋明月,就會像一丸發光的安神丸,讓我們的靈魂澄明起來。
⑧人,為什麼喜歡玉呢?因為它聖潔無瑕,因為它優雅可人。此夜的瀾滄江月,使我聯想到一塊無瑕之玉,或許就是這種心理暗示的結果吧?
⑨四野謐靜而萬籟俱寂,夜漸漸深了。而這瀾滄江月,又不時地激起我心靈的漣漪,一圈又一圈地擴展開來。遽然,有一聲柔柔的馬嘶,從背後傳來。回頭,見是一位藏族少女,牽著一匹白色龍駒,正朝江邊走。那龍駒也潔白如玉,披一身玲瓏的月光,像一則童話。面對江月,少女用藏語輕聲唱起《青藏高原》來。她的歌聲,沒有李娜那般高亢昂揚,卻顯得些許沉鬱,但不缺乏激情和高度:
⑩“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是誰留下千年的祈盼……”這兩句極具天問意味的歌詞,用藏語唱起來,不知為什麼,給我的感覺,像是在誦經,也像是在祈禱。不過,這般歌聲,並沒有打破這一山的寧靜,反而使它顯得更加肅穆莊嚴起來。
月光下,那匹白色龍駒在低首飲江,像是啜飲著母乳。那般地深情脈脈。它的影子,與江月形成一個美妙的蒙太奇畫面:那就是,玉對玉,遙相輝映的一幅極具詩意的剪影。而那位少女水中的倒影,則與斑斕山木融合在一起,雖有些朦朧,但輪廓卻清晰可辨。我疑心:她,不就是那一位遺失玉佩的仙子嗎?現在正牽著她的白色龍駒,趁夜深人靜,尋找她的寶貝來了。
提耳猶聞,山野的絮叨聲,啊,是起風了。江水開始波動起來,細微的浪花一朵又一朵,從上遊簇擁而下。那江月,也因此由圓變得細長,飄逸如上升中的一件玉披。看來,這一輪多情江月,不得不就此飄逸升空了。
其實,這一輪明月,一直都是普照著整個山野的,不僅僅限于這一條江水。只是我在凝視中,忽略了這一存在。眼前,玉石般的江月,正被浪花簇擁著遠去。而我,陪伴瀾滄江月,靜坐了大半個夜晚。魂,似乎離我而去,像一片銀杏葉,漂泊不知何往?
(选自2013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两段写人声、轮声、伐木声、树木的呼吸声和山鸟的梦呓,都是为了烘托出此时此刻的“静”。
B.作者看见江月,就猛然想起古代文人并揣想他们面对一轮古时明月发出的倾诉或慨叹之状,这是一种感受与情思的共鸣。
C.第⑦段运用比喻、夸张、借代、排比等修辞方法,或描写、或议论,凸显了幽然之境的奥妙和神奇的特色。
D.全文对澜沧江月之景,既有重点描摹,又有简笔勾勒,通过层层铺叙,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E.“魂,似乎离我而去,像一片杏叶,漂泊不知何往?”以比喻兼设问的修辞手法营造出虚幻的意境,卒章显旨,意味悠长。
小题2:文章第⑥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3:文中着意描摹了“江月静若玉”,请简要分析作者笔下“若玉”的江月之“静”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4:作者说:“人,为什莫喜欢玉呢?因为它圣洁无暇,因为它优雅可人。”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对此,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说说你的认识。(6分)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山中访友
李汉荣
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
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唯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一株树了,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你好,山泉姐姐!你捧出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喂,云雀弟弟,叽叽喳喳说些什么?我知道你们是些纯洁少年,从来不说是非,你们津津乐道的,都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那都是命运神秘的手相,在它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采一朵小花,插上我的头发,此刻就我一人,花不会笑我,鸟不会羞我,在无人的山谷,我头戴鲜花,眼含柔情,悄悄地作了一会儿女性。
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慈祥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满世界都是雨,唯我站立的地方没有雨,却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俯身凝神,才发现许多蚂蚁也在树下避雨,用手捧起几只蚂蚁,好不动情,蚂蚁,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分,也作了一回患难兄弟。
雨停了,太阳像刚出浴的美人,眉目间传递出来的尽是温柔的风情。一弯虹桥也落成了,两座大山正好做了它的桥墩。修一座天堂竟是这么简单,只需要一阵雨的工夫。真想踏上那虹桥,一步走向天国。又一想,我上了虹桥去看什么呢?还不是看虹桥下的好山好水好意境?那么,我就站在这虹桥下,岂不既看了天国又看了地国?我,一个凡人,岂不占尽了天上人间的风光?于是,决计不登那虹桥。那虹桥好像知道我的心事,只一会儿,便悄悄不见了。
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也该回家了。于是,轻轻地招手,作别了山里的众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小题1: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对这些朋友寄寓了何种感情?(6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本文开篇连用两个“清爽”这为全文奠定了什么基调?本文标题和内容都说“访友”,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6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行文结构曲折有致,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自古以来,人们崇尚大自然,仰仗大自然。请结合作品,分析综述本文主题。(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黑???锅
李培俊
小麦家的红公鸡丢了,一大早小麦打开鸡窝,那只红公鸡率先钻出鸡窝,拍打着翅膀飞上墙头,撒过欢,落在榆树下的阴凉里,叨食着一颗颗肥大的榆钱。可到了傍晚,鸡该进窝了,那只红公鸡却没影了,不见了。小麦和朝晖两口子分头走出家门,在房前、屋后、路沟里寻找,两口子在家门口重新会合时,摇着头叹了口气。
这只公鸡是两口子的宝贝,火红火红的不带一点杂色,脖颈那儿有一圈金黄的毛羽,像戴了个金色的项圈。红公鸡的叫声也很特别,纯净、清脆、嘹亮,那声咯咯咯,先高后低,中间拐个弯,然后长声扬起,尾声拖得特别长,有点女高音的味道。
红公鸡没了,丢了,夫妻俩的生活便少了许多乐趣。晚上躺在床上,两口子唉声叹气一番,惋惜一番。小麦说,你说,咱家的公鸡咋就丢了呢?朝晖说,可能让黄鼠狼拉走了吧。小麦说,不像,要是野物吃了,总得留下点鸡毛啥的。朝晖说,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人捉去吃了。小麦挺身坐起,说,瞧我这脑子,咋没想到这回事呢。接下来,两口子把村里人过了一遍筛子。最后,两口子把焦点集中到王五身上。王五是村里有名的穷汉,因为穷,老婆跟一个收中药材的外乡人跑了,一去10年没有踪影。王五心凉了,地也不好好侍弄,收下的粮食仅仅填饱肚子。
吃鸡子要煮要炖,煮了炖了就会有香味飘出来,正好抓个现行。两口子半夜起身,偷偷踅摸到王五家附近。王五已经睡了,屋里黑洞洞的不见一星灯光,隔着破窗户,能听见王五粗重的鼻鼾,长一声短一声的。
不过,两口子还是断定,红公鸡是被王五偷了,怕露馅,今天没煮没炖。
第二天一早,小麦路过王五门口,清清嗓子,骂起阵来。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被人逮去吃了,谁吃了让他口舌长疔疮,让他拉肚子。小麦性子绵,不惯骂人,骂声显得有气无力,只是比往常说话声音大了点而已,而且脸还红着。不大一会,王五家门口便围了不少人,小麦这种叫阵就大有深意了,有所指了,不然,咋没到别的地方骂?大家的目光紧紧盯住王五房门。王五出来了,王五问小麦,出了啥事?咋都跑到我家来了?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让人吃了。王五说,你家公鸡让人吃了,跑到我这儿骂啥?小麦说,不吃盐不发渴,我骂偷鸡子的贼,你吃啥热呢?王五说,你这是怀疑我了?小麦说,谁吃谁知道!小麦又把刚才骂人的话重复了一遍便草草收场。
下午三点多,二嫂匆匆跑到小麦家,说,应了!应了!小麦就问啥应了?二嫂说,去村卫生所拿药,正碰上王五也去看病,你猜咋了?他真拉肚子呢,人软得像根面条。
小麦却高兴不起来,二嫂一走,小麦对朝晖说,都是你,叫我骂人家咒人家,咒得王五真拉肚子了,看这事弄得!朝晖脸上木木的,没说话。小麦说,不就一只鸡子吗?值几个,丢了咱再养,总比人家害病强吧。朝晖说,病都骂出来了,你说咋办?小麦说,拉肚子这病我有经验,光吃药不行,甜汤里打鸡蛋,最补肚子。小麦进了厨房,搅了一大碗甜汤,磕进去两个鸡蛋,端给朝晖,说,事儿是你让惹的,你得送去。朝晖很不情愿,小麦就把脸挂起来,说,你不去我也不逼你,今天晚上你睡沙发啊。朝晖忙说,我去,我去。
王五也是有个性的人,小麦骂了他,让他很没面子,窝了一肚子火,王五越想越气,中午也没做饭,吃了一碗昨天的剩饭,把肚子吃坏了。可他没有想到,朝晖竟送来一碗鸡蛋甜汤。
王五下决心找回小麦家的红公鸡,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两天后,王五还真在小山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公鸡被野藤缠住脚了。王五一阵狂喜,亮起巴掌,对着红公鸡虚挥一掌,说,我打死你个小东西,让老子挨骂背黑锅。
王五把红公鸡送到朝晖家,小麦接了,说朝晖,还不让五哥去屋里坐?小麦还说,今天五哥别走了,我给炒几个菜,你哥俩喝二两。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王五说,小麦,你……你……小麦说,你啥呢,不就一只鸡子嘛,比人的情义还要紧?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公鸡”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丢鸡”“找鸡”“得鸡”“杀鸡”四个阶段,线索清晰,叙述井然有条。
B.王五是小说重点描述的人物之一,因为小麦家的公鸡丢失,他无端地背了偷鸡的黑锅,小说以“黑锅”为标题,表现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小麦夫妇的批评。
C.小说篇幅短小,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这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还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社会描写等。
D.小麦夫妇猜测他们家的公鸡是王五偷走的,是因为王五既穷,又不好好地侍弄土地,收的粮食只够填饱肚子。
E. 写王五在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是为了说明王五做事认真,这既是情节的合理发展,又为下文写“杀鸡”作铺垫。
小题2:简要分析“二嫂告诉小麦王五生病”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小题3: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小麦的性格特点。(6分)
小题4:小说结尾写“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你认为这样安排结尾好还是不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然而,新文化运动成为一场声势浩大、影响广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则是1917年之后的事情。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旗帜下,延聘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新派学人为北大教员,使新文化运动的力量汇聚到北大。同时,在蔡元培支持下,陈独秀将《新青年》杂志迁到北大。由于北大进步师生的加盟,《新青年》宣传内容更广泛,影响也更大,开始真正扎根到“新青年”之中。而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北大进步师生创办的《新潮》、《每周评论》等杂志,又进一步扩大了新文化运动在全国的影响。这样,新文化运动从原来的陈独秀少数人提倡的文化运动变成有大批青年学生拥护的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梁漱溟先生谈到新文化运动历史时所说:“所有陈、胡以及各位先生任何一人的工作,蔡先生皆未必能作,然他们诸位若没有蔡先生,却不得聚拢在北大,更不得机会发抒。聚拢起来,而且使其各得发抒,这毕竟是蔡先生独有的伟大。”
更令人感佩的是,蔡元培还以其声望和社会地位,排除反对势力的进攻,极力维持北大这一新文化运动阵地。1919年2~3月间,桐城派古文家林纾代表守旧势力,率先向北大和蔡元培发难。他一面写毁谤小说,对新文化领导人物进行人身攻击,其中把蔡元培比作赞助“毁圣灭伦”的怪物“元绪”(大龟);一面发表公开信,指责北大陈、胡等人“覆孔孟,铲伦常”。同时,北洋政府也通过教育部对蔡元培施加压力,指责《新潮》杂志的言论过于激进,要求他约束北大师生的言行。对林纾的恶语谩骂,蔡元培嗤之以鼻,表示“林君詈仆,仆将哀矜之不暇,而又何憾焉。”对林纾的公开信,蔡元培从容作复,一一辩明林纾的指摘是毫无根据的,最后声明自己绝不改变“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在回复教育总长的信中,蔡元培重申“大学兼容并包之旨,实为国学发展之资”。对于守旧势力压迫他辞退陈独秀、约制胡适,蔡元培坚决予以拒绝,表示:“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
在保护新文化运动的同时,蔡元培也是宣传新文化最力的人之一。如在提倡白话文方面,他在1917年2月间便与梁启超等发起成立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并出任会长。此后,他还多次发表演说,宣传白话文必然取代文言文。在提倡科学方面,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继续支持我国第一个民间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的活动。1917年1月,他为中国科学社创办的《科学》杂志撰写《祝科学》一文,极言科学之重要,指出:“循是以往,凡往昔哲学之领域,自玄学以外,将一切为科学所占领,科学界之发展,未可限量,科学社诸君勉乎哉。”此外,蔡元培还在经济上援助科学社,每月由北大编译处拨款作为《科学》杂志的经费,并积极为科学社募集基金。
然而,在宣传新文化过程中,蔡元培在许多方面又表现出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不同的思想特色。对陈、胡等大多数新文化运动人士来说,他们宣传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化、新道德,更多是出于政治的动机,将文化和思想工作看作是实现民主共和政治的手段。而对蔡元培来说,他从事文化和思想工作,固然也有政治的动机,实现“救国”的目标,但他更倾向于将文化和道德革新看作是人的内在要求,是人格完善和人性升华的途径和标志。蔡元培的这一思想倾向,又导致了他在一些文化问题上与陈、胡等新文化人士持不同的见解。如在科学问题上,陈、胡等将科学看作是万能的,认为科学不但能解决客观世界的问题,而且也能解决人生观问题。蔡元培则不同,他虽然也提倡科学,热心赞助科学事业,但他认为科学是有局限的,并不能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关于存在、意识等“形上”的一部分问题是科学无能为力的。与此相关,在人生观问题上,蔡元培也不像陈、胡等新文化人士那样采取一种简单的态度,以为只要提倡一种科学的人生观就解决了。他认为,美术和科学都是人生须臾不可脱离的,科学予人以知识,美术予人以情感的要求,指出:“世之重道德者,无不有赖乎美术及科学,如车之有两轮,鸟之有两翼也。”他还认为,美在人生中的特殊意义在于,美感具有与现实利益无关的超脱性,是人类生而固有的内在必然而不待外铄。并且,由于美感一方面有超脱利害的性质,一方面有发展个性的自由,所以便导致人类罪恶的“占有性冲动”逐渐减少,而使人类趋于高尚的“创造性冲动”得以逐渐扩展。
(摘编自崔志海《蔡元培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陈独秀将《新青年》迁到北大,此举扩大了《新青年》的影响,从而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B.面对守旧势力对自己的人身攻击,蔡元培严词以对,并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与之辩论,表现了坚持真理、绝不妥协的精神。
C.蔡元培充分肯定了科学的重要性及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并积极支持中国科学社的活动,但他同时认为科学并不是万能的。
D.蔡元培认识到美虽然与现实无关,但是美可以发展人的自由个性,从而使人产生创造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E.本文叙述了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表现,描写了他为推动新文化运动殚精竭虑、不遗余力的事迹,展现了“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伟大人格。
小题2:对于影响巨大的新文化运动,蔡元培主要有哪些贡献?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蔡元培在哪些方面表现出不同于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人士的思想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人们以“亮节高风”来评价蔡元培先生,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5、阅读题 文本阅读,请从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中选择一种文本进行阅读,并完成文后的题目,不得
兼选兼做。(18分)
文学类文本
感悟春天????????????朱国良
①江南的春天,总是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悄悄来临的,“杏花春雨江南”,这是上了名诗之页的。数落我经历的几十个春天,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要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色也往往只能雨申窥视,总在不经意中,只一眨眼,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了,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②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著,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而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没有严寒,谁去仰视乔木的耸立?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只有春天
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
③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翻翻一部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们对春的感慨。摆着道学面孔的人物,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选本千家诗》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唱了“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凡心”。宋朝的志南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从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来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④品味春色、目送春鸟、沐浴春风,可以感召人性,感受浮生,感叹世事,感谢生活。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果说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从一缕春色中感悟到人伦之乐才是大乐,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是出奇,甘愿被春天俘虏。这先生长期在哈佛教书,50岁那年,春日的有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到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向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⑤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英国诗人拜伦有一年春天
看见一位盲人在沿街乞讨,旁边还有一牌子写着八个字:“自幼失明,沿街乞讨”。但盆中只有稀稀落落几个钱。拜伦同情之下,马上给他改了八个字:“春天来了,我看不见!”哪里还有比看不见春天更痛苦的呢!路人一见之下,纷纷给以施舍。这是文字的力量,更是春天的魅力!难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此行江南去,千万和春住”。居住在大观园中的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是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小题1:作者引用大量诗句丰富思想内容,第③段中这一特点尤为突出,请概括说明本段大量引用诗句的作用。(4分)
小题2:第⑤段中,拜伦同情盲人乞丐给他改了八个字: “春天来了,我看不见!”路人一见之下,纷纷给以施舍。这是文字
的力量,为什么说“更是春天的魅力”?(6分)
小题3:结合全文内容,概括说明作者从春天那里获得了哪些感悟?(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