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研究人员从用于外科伤口缝合的慢溶性材料中,提取了含有神经成长因子(简称NGF)的极细颗粒,并将其与含有胆碱能神经元的胎儿脑细胞相混合。当研究人员将这种混合物植入健康成年老鼠的脑中时,他们发现7天后植入物周围的NGF水平达到了高峰,而到了3个星期之后,才降回到正常的水平。
对画线句子中的“混合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NGF的极细颗粒与胎儿脑细胞
B.胆碱能神经元
C.胆碱能乙酰转移酶
D.神经成长因子和胆碱能神经元
2、阅读题 小阅读语段训练:阅读下面语段,选出符合要求的一项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被历史称之为贵族革命。那是一个极其黑暗极其龌龊的时代,除了匍匐于王权靴下的草芥,任何生命都不能生长。然而,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恰恰是腐质土的堆积,迫使一种名叫崇高的生物直立起来,以流血的方式,不顾一切地生长。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自由的可贵性
B.对王权专制的痛恨
C.以流血为革命的方式
D.对祖国的忧虑
3、阅读题 美景,总在半梦半醒之间
迟子建 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的脸,没心没肺地笑。它笑得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而有的时候它热情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加它身上几声骂。看来过于光明了,也是不好。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在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给我带来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做派,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赤条条地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情形就不一样了,雪地上的月光新鲜明媚得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所以冬日赏月,要立在窗前。看着月光停泊在雪地上焕发出的奇异光芒,你会想,原来雪和月光是这世上最好的神仙眷侣啊。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冬春之交的一天,是满月的日子,又是周末,故乡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做了几道风味独特的菜,大家快活地喝酒聊天。晚饭后,我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赏月,我就熄灯睡了。大约凌晨三点钟的样子吧,我被渴醒了。床畔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做起了画。喝过那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我接着睡了,可是往往眯上二三十分钟的样子,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窗外的山,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昨夜那一场热烈的燃烧,留下了缺口,不知去哪儿疗伤去了。因为它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所以不管怎么调理,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而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在那个时刻,月亮无疑成了千家万户共同拥有的一盏灯。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月亮才美得夺目。(选自2009年第7期《都市文萃》,有删改)
1.在文中,作者分别写出了春夏秋冬月光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写出两种并各举一例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亮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写了月亮,但两者在选材和主题上有明显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严?复
叶兆言
严复是学海军出身的,以资历论,他是海军的老前辈。严复学海军的时候,才14岁,学了五年,毕业了,分配在扬武舰当实习生。当时正处于中国海军的草创时期,从时间上来说,中国海军的起步,比日本略早。
光绪二年,严复被派往英国继续深造海军。光绪六年,李鸿章创办北洋水师学堂,聘请刚回国的严复担任总教习,以后又升任总办,这时候他才二十多岁,年轻有为,前程似锦。
可惜这一代学海军的人,注定不会有大出息,因为大清朝的腐败,已烂到了骨子里。日本人成了中国人的心腹大患。中国海军的脸面,很快在甲午中日大海战中,丢失殆尽。第二年,清政府撤销了海军衙门,严复成不了一代海军名将,英雄无用武之地,临了只好弃武就文,到文化人的圈子里来混。
林琴南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风靡了一大群痴情男女,这种靠小说讨好读者的事情,严复是不愿意干的。他是武人出身,对风花雪月看不入眼,而且相信小说会越看越没有出息,临了不过是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严复选择了西方的社会学著作,成了一名现代文明的窃火者,梁启超因此称他为“清季输入欧化之第一人”。从时间上看,严译《天演论》是1898年,比林琴南略早几天。林译小说以情动人,严译著作以理服人,他的《天演论》在思想方面,给一代中国人巨大的冲击。这一年正是戊戌变法之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成了现成的改革口号,此后许多年里,救亡图存的观念深入人心,就思想启迪而言,严译要比林译更有意义得多。
就在翻译《天演论》的同一年,严复给光绪皇帝写过一封万言书,把今日世界和中国古代战国做了比较,指出春秋战国时期重视兼并,而现在各国讲究平权,当时的小国如宋,如中山,都被七雄灭了,如今的一些小国,如荷兰,如瑞士,却依然能够瓦全于世界列强之间。因此事在人为,只要中国自强,西方列强“所求于我者,不过通商之利而已”,如果中国老是自己不争气,永远不能自立。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严复郁郁不得志,最后只能潜心译书。
严复的翻译比较有系统,他懂外语,所以不像林琴南那么离谱,逮着什么是什么。谈到严复的翻译,通常要说的是他的“译例言”,即后人屡屡要说的信、达、雅,这三个字已成为翻译界的老生常谈。
严复对民国以来的任何政治运动,一概持反对态度。让人深感疑惑不解的,是他为中国介绍了大量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思想,然而在对待民主,自由,共和,平等,这些常见名词上表现了极度保守主义的观点。???
严复甚至对推翻帝制,也有着常人所不同的见解,认为推翻大清朝未必是什么好事。他不是保皇党,从来就没有动过殉清的念头,只是反感革命,反对空口说爱国,说自由。
严复一世的英名,毁于“筹安会”六君子。事实上,严复列名筹安会,纯粹是瞎起哄,因此当局后来通缉“筹安肇首”,有意将他排除在外。据说通缉令没有颁布之前,盛传要抓他坐牢,林琴南匆匆赶到他家,劝他逃走。严复毅然拒绝,说:“俯仰无愧怍,虽被刑,无累于吾神明。庸何伤!”他表现得很英勇,很正气凛然,然而赞成袁世凯称帝,是个人名誉上永远洗不掉的一个污点。严复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过重要作用,后人长时间不愿意提起他,显然和晚年列名筹安会六君子有关。
18.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中国海军起步比日本早,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了甲午海战的失败,这也注定了严复海军名将之梦的破灭。
B.由于武人出身和戊戌变法的影响,严复翻译选择西方的社会学著作,他的译作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巨大冲击。
C.严复的思想充满矛盾,他既不保皇,又不赞成推翻清朝;既介绍大量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思想,又有保守主义观点。
D.本文引用严复文章的有关内容和他的原话,以及梁启超对他的评价,体现了人物叙写方面注重史实,客观真实。
E.本文叙议结合,既通过丰富事例完整生动地再现了严复的一生及其所处的时代,又恰到好处地对严复进行了评点。
19.文中写林琴南,对叙写严复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0.鲁迅曾称赞严复“是一个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锐敏的人”。严复的“锐敏”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
答:??????????????????????????????????????????????????????????????????????????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富兰克林传
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说:“他从天空抓到雷电,从专制统治者手中夺回人权。”
这说的就是富兰克林。他为了对电进行探索,曾经作过著名的“风筝实验”,在电学上成就显著;为了深入探讨电运动规律,创造的许多专用名词如正电、负电、导电体、电池、充电、放电等,成为世界通用的词汇。他最先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由此而制造的避雷针,避免了雷击灾难,破除了迷信。
大约从1733年起,富兰克林开始有目的的道德自觉。他希望自己活在世上的任何时候都不犯任何错误。他要避免让个人爱好、社会风俗或盲从的习惯,把自我引入歧途。他很快发现,自我道德修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他设计了独具特色的道德修养方法,罗列了13种当时他认为必要或值得追求的美德,并在每一条下面附一简要说明,权释它所指的这些美德的含义。这些美德是:节制、缄默、条理、果断、俭朴、勤奋、公正、适度、整洁、宁静、高雅和谦逊。这张表当时只有12种美德,一个朋友告诉他说,人们常觉得他高傲,于是,他决心努力根治这一愚蠢的恶习。他自书座右铭以自勉“最难抑制的情感是骄傲,尽管你设法掩饰,竭力与之斗争,它仍然存在。即使我敢相信已将它完全克服,我很可能又因自己的谦逊而感到骄傲。”从富兰克林的这些传世名言中,我们可窥见他在和谐自我主权意志要素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努力。
富兰克林是精明能干的商人,同时又是极度慷慨的科学家。他在发明高效取暖炉后,拒绝申请专利,并且声称发明应该为公众利益服务。富兰克林的乐善好施的美德,出于人类自主意志平等和谐的天性,而贪婪是帝王率先垂范、以身教化的结果。
1736年,富兰克林被选为殖民地议会的秘书。第二年,他接受了费城邮政局长的任命。他改革了城防,成立了消防组织。1751年,他襄助创办宾西法尼亚大学。独立战争时期,参加反英斗争,当选为第二届大陆会议代表,并参加起草《独立宣言》。全世界人民将铭记他启迪人类自我主权意志的警句“站着的农夫比跪着的绅士高贵。” 富兰克林于1776—1785年出使法国,缔结法美同盟,以精湛的邦交艺术,为美国独立做出卓越贡献。
在1787年夏天的制宪会议上,各州代表争论激烈。虽然富兰克林个人的力量微乎其微,但他还是设法使激烈辩论的双方达成了某种妥协。在新宪法拟定的最后一天,他发表了一份声明:“对宪法中的部分条款,我并不完全赞成,但我不能肯定我永远不会赞同,因为许多我过去以为是正确的观点现在发现却是个错误。”所以他要求参加会议的代表们审视一下自以为一贯正确的立场,像他一样在文件上签写自己的名字。他的政见于坦诚,使世界级的政客相形见绌。
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这样评价他:“因为善行而受景仰,因为才华而获崇拜,因为爱国而受尊敬,因为仁慈而得到爱戴,这一切将唤起人们对你的亲切爱戴。你可以得到最大的欣慰,就是知道自己没有虚度一生。”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富兰克林做过“风筝实验”,创造了许多电学方面的专用名词,提出并制造了避雷针,这一切都使得他成为反迷信的斗士。
B.在富兰克林看来,个人爱好、社会风俗就像盲从的习惯一样,有不好的地方,会令我们犯下许多错误。
C.作者所写的第4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主要是为了表达富兰克林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具有多方面的贡献。
D.本文多处引用了富兰克林和其他人的原话,不仅从正反两方面刻画了富兰克林的形象,而且使文章具体详实丰满。
E.作者借文末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的评价,不仅总结了全文,全面概括了富兰克林的一生,而且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2)文章开头引用杜尔哥的话,用意是什么?(6分)
(3)根据全文内容,概括说明富兰克林受人景仰爱戴的美德。(8分)
(4)富兰克林发表声明,表明自己并不完全赞成同宪法文件但却签字表示同意,并要求别的代表们也像他自己一样签字表示同意,对这一行为,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