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1-25 00:01:4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8分)
西?施
唐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施?滩
唐崔道融
宰嚭①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注:①宰嚭,吴国太宰伯嚭。据《史记》载,越王勾践战败后,用珍宝美女贿赂伯嚭,伯嚭说服吴王准许越国求和。
小题1:两首诗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立意相似,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别对这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相似:反对将吴亡的责任强加在西施身上。(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问题。(8分)
倦?夜①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②。
注:①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之后。②徂,过去。
小题1:从抒情方式上讲,前六句是______,(1分)最后两句是______。(1分)(每空限填四字)“万里干戈里,空悲清夜徂”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小题2:诗歌是从哪两个方面体现“倦”意的?(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借景抒情(1分)直抒胸臆(1分)忧国忧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前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仔细一看,我们从这幅“秋夜图”中,不仅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我们仿佛看到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何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所有的景都是为了抒情,所以这些景物描写都是为了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小题2:试题分析:前人赞美杜诗“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明谢榛《四溟诗话》)。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鲜明地流露出来。在这里,情与景,物与我,妙合无垠,情寓于景,景外合情,读之令人一咏三叹,味之无尽。
点评:前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仔细一看,我们从这幅“秋夜图”中,不仅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那么地孤寂,那么的“倦”。不着一字,但“倦”又渗透在字里行间,果真绝妙。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作题。(8分)
青溪??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注解】:本诗大约是王维初隐蓝田南山时所作。青溪:今陕西沔县之东。
小题1:从体裁上看,这首诗是??????诗;(1分)从题材上看,这首诗是????诗。(1分)
小题2:赏析“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五言古(或五古);田园山水(或山水或田园)。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
小题1:赏析题可从句意,手法答题,手法为以动衬静,句意表明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调特别幽美、和谐。


本题难度:一般



5、其他题  按要求补充出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从8个小题中选做6个小题,6分,每空1分)
???????,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
?????????????????????????,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⑶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
⑷ 自非亭午夜分,??????。????????????????????????????(《三峡》)
⑸ 岂无山歌与村笛,?????????。??????????????????(《琵琶行》)
?????????,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
⑺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⑻ 臣密言:臣以险衅,??????。??????????????????????(《陈情表》)


参考答案:
⑴还顾望旧乡
⑵岸芷汀兰
⑶修禊事也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在默写时要注意同音字、形近字、通假字。每空一分,该句有误不得分。注意下列字形:芷、汀、禊、曦、呕、哑、嘲、哳、簪、螺、髻、夙、闵。


本题难度:简单



Tags:高考 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