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1-25 00:02:4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依于仁,游于艺(游戏)君子质而已矣(本质纯真朴实)
B.孙以出之(出去)可使为之宰也(主管)
C.不患无位(担忧)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指责)
D.小人之过也必文(掩饰)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责备)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游:广泛涉猎;B出:谈论;C过:超过)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游春苑断肠天(悲伤到极点)
B.若为化得身千亿(怎么能够)
C.手持敕牒榜乡村(张贴)
D.庭前芍药妖无格(艳丽、妩媚)


参考答案:A。?“断肠”指销魂,令人陶醉。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但凡是争论,争论的一方为自己声辩,绝对无可厚非,而且应该提倡,否则,大不利于百家争鸣气氛的形成和学术的发展。
B.阳春三月,春意阑珊。武汉大学校园内的樱花绽放枝头,它已然成为珞珈山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C.值得重视的是,目前许多学生学得很死,读书不求甚解,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D.在青海玉树地震中,多少同胞失去亲友,失去家园,生活在一种极度悲痛之中。虽然远在千里之外,我们却能感同身受。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目前,中国股市已经运行到历史高位,在股指期货即将推出的预期下,大盘开始上演高位???????????的行情。一些股民开始从股市中抽身,寻找最稳妥的资金保值增值渠道。
②颜回家境贫苦,对别人无法忍受的生活,他却能???????????,自得其乐。孔子赞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③少女眉如远山,目如秋水,粉而纯白,唇如朱点。那是一种????? 的美。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是容貌;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这是身材。
A.震荡 随遇而安 恰如其分
B.振荡 随遇而安 恰到好处
C.震荡 安之若素 恰到好处
D.振荡 安之若素 恰如其分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①振荡:振动,主要是物理学用语。震荡:动荡,多用于精神之类抽象事物。②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的或异常的情况,仍像平常一样,心理平静地对待。随遇而安:能顺应各种遭遇,不管处在什么情况,都安然处得。都能表示“对任何遭遇不在意”的意思,但前者多指处于困境仍能跟平常一样,后者强调能适应任何环境。③恰到好处:(说话、办事)正好达到合适的地步。偏重在“恰巧达到最好的地步”。恰如其分:(说话、办事)恰当稳妥,正好合乎分寸。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根据学过的课文,判断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如其谐,天下可定也(攻克)号呼及(没有) 得奔真州(机会)
B.予志焉(悲伤)旌麾南指(军旗)权以群下(给……看)
C.用兵之(顾虑)若事之不(成功) 致殷勤之意(恳切慰问)
D.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公婆)杨氏之矣(相称)曰:凡人之情(赞扬)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语法推断法: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破题”。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意思去理解。可知A.“克”应译为“能够”。B.“悲”应译为“悲叹”。D.“赞”应译为“评论”。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