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赋得自君之出矣
张九龄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注:①赋得:《自君之出矣》是乐府诗杂曲歌辞名。赋得是一种诗体。张九龄摘取古人成句作为诗题,故题首冠以“赋得”二字。 ②机:指织布机。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的后两句,诗人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通过“残机”“满月”等意象,塑造了一位丈夫久出未归,百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5分)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小题1】从诗歌体裁上看,这是近体诗中的 ? 诗中主要意象是什么?(2分)
答:
【小题2】这首诗突出了意象的哪些特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参考答案:【答案】
【小题1】①绝句
本题解析:【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绝句一说为律诗之短截部分,因只有四句而得名,故而其平仄与押韵较之律诗大体上并无二致,仍为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但实际上,绝句成型还要在律诗之早,只是相对于唐时近体绝句平仄较为自由,所以将唐律成型之前的绝句称为“古绝句”,以示与近体绝句的区别。本诗根据内容中的“身”、“尘”、“春”可以判断是绝句;根据“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及“散作乾坤万里春。”可以判断是梅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京下思归
范 梈
黄落蓟①门秋,飘飘在远游。
不眠闻戍鼓,多病忆归舟。
甘雨从昏过,繁星达曙流。
乡逢徐孺子②,万口③薄南州。
[注] ①蓟:古地名,在今北京城西南,曾为周朝时燕国国都。②徐孺子:豫章南昌人,东汉著名经学家,崇尚“恭俭义让,淡泊明志”,不愿为官而乐于助人,被尊为“南州高士”和“布衣学者”。③万口:很多人。
小题1:请从景和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前两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诗歌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追求?(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exam .or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情景交融(或“烘托”)的表达技巧。黄叶落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出景的特点,再指出抒发了怎样的情,最后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试题分析:
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要联系徐孺子的形象及尾联的“乡逢徐孺子”,还有作者希望追求高尚情怀等方面来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4、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飞湍瀑流争喧豗,?????????????????????。
(2)?????????????????????,只是朱颜改。
(3)先帝知臣谨慎, ??????????????????????。
(4)艰难苦恨繁霜鬓,???????????????????????????。
(5)小楼昨夜又东风,???????????????????????????。
(6)此中有真意,??????????????。
参考答案:
(1)砯崖转石万壑雷
(2)雕栏玉砌应犹在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第1句要注意“砯、壑”的写法;第2句注意“栏”的字形;第3句注意不要漏掉虚词“也”;第4句注意注意“潦”的字形;第5句注意“堪”的字形;第6句注意“辨”字的字形。“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平时复习应强化名篇名句的反复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鱼竿明月上瓜洲。
【注】张辑,南宋词人。 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小题1: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答:????????????????????????????????????????????????????????????????????
???????????????????????????????????????????????????????????????????????。
小题2:词的下阕中“惟有鱼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答: ????????????????????????????????????????????????????????????????
???????????????????????????????????????????????????????????????????????。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②山河破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一起二句,透出感恨无限。京口地区,“一水横陈,凤鸣玄泰,神妃合唱,麟舞鸾迈”(《三洞珠囊》),引起古代失意之人的无限暇思,然而,梦幻消散,心头沉重的压力却一直不能减轻。因此,他们热情开始衰退,作品也充满伤感。他们追忆前世的美好,以及极认真的期盼飞升时刻的到来,就越表明了心头的失望和怀疑。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兵之手,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
小题2:壮丽的河山,古往今来留下过多少英雄人物的足迹。三国时的孙权和刘备曾在这里联合抗曹,两晋、隋唐时期,这里也发生过许多值得怀念之事。可是,如今只留下英雄们无尽的遗恨,徒令登临的人们洒一掬吊古伤今的悲泪。而昔日的一切,都随着江水东流而逝去了,包括朝廷恢复中原的大计和个人施展抱负的雄心,都逝去了——“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扁舟一叶,持竿垂钓,又见新秋的明月,冉冉从瓜洲升起。就是说纵使有英雄人物,也是报国无门,只好逍遥于江海之上了。末句表现了词人抑郁孤独和无可奈何的悲慨。瓜洲,在长江北岸,是运河入长江处,有渡口与镇江相通。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湖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