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2-02 02:26:1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张雄飞,字鹏举,琅琊临沂人。至元二年,廉希宪荐之于世祖,召见,陈当世之务,世祖大说。授同知平阳路转运司事,搜挟蠹弊,悉除之。帝问处士罗英,谁可大用者,对曰:“张雄飞真公辅器。”帝然之,命驿召雄飞至。
  十六年,拜御史中丞,行御史台事。阿合马以子忽辛为中书右丞,行省江淮,恐不为所容,改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未行,阿合马死,朝臣皆以罪去。拜参知政事。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纪纲大坏,雄飞乃先自降一阶,于是侥幸超躐者皆降之。忽辛有罪,敕中贵人及中书杂问,忽辛历指宰执曰:“汝曾使我家钱物,何得问我!”雄飞曰:“我曾受汝家钱物否?”曰:“惟公独否。”雄飞曰:“如是,则我当问汝矣。”忽辛遂伏辜。二十一年春,上与朝臣议大赦天下,雄飞谏曰:“古人言:无赦之国,其刑必平。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帝嘉纳之,语雄飞日:“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遂降轻刑之诏。
  雄飞刚直廉慎,始终不易其节。尝坐省中,诏趣召之,见于便殿,谓雄飞日:“若卿可谓真廉者矣。闻卿贫甚,今特赐卿银二千五百两、钞二千五百贯。”雄飞拜谢,将出,又诏加赐金五十两及金酒器。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后阿合马之党以雄飞罢政,诣省乞追夺赐物,裕宗在东宫闻之,命参政温迪罕谕丞相安童曰:“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塔即古阿散请检核前省钱谷,复用阿合马之党,竞矫诏追夺之。塔即古阿散等俄以罪诛。
  帝虑校核失当,命近臣伯颜阅之。中书左丞耶律老哥劝雄飞诣伯颜自辨,雄飞曰:“上以老臣廉,故赐臣,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二十一年,卢世荣以言利进用,雄飞与诸执政同日皆罢。二十三年,起为燕南河北道宣慰使,决壅滞,黜奸贪,政化大行。卒于官。???(选自《元史??张雄飞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忽辛遂伏辜/辜:罪 ???
B.阿合马用事日久,卖官鬻狱/用事:掌权 ???
C.十六年,御史中丞/拜:拜见 ???
D.雄飞受赐,封藏于家/识:作标记
2.下列四组中能直接表现张雄飞清廉、能干的一组是(????) ???
①搜挟蠹敝,悉除之???????????????
②张雄飞真公辅器 ???
③惟公独否???????????????????????
④雄飞受赐,封识藏于家 ???
⑤决壅滞,默奸贪?????????????????
⑥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 ???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雄飞受廉希宪推荐,世祖召见他,他陈述了当时国家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世祖很高兴,授予他同知平阳路转运司的职务。 ???
B.塔即古阿散等人冈犯罪被杀后,皇帝考虑剑阿合马的余党检奄核实有误,命令温迪罕和丞相交童复查,张雄飞没有听从耶律老哥的建议辨白。 ???
C.忽辛犯罪,世讥卜令中贵人和中书省官员一起审问,忽辛说审问的官员都曾经收受过忽辛家的钱物,只有张雄飞没有收过。 ???
D.阿合马让自己的儿子忽辛担任中书右丞,巡视管理江淮一带的事务,阿合马担心儿子不被张雄飞容纳,就让儿子改任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使。?
4.将下面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所以赐张雄飞者,旌其廉也,毋为小人所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然臣未尝敢轻用,而封识以俟者,正虞今日耳,又可自辨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B
4.①所以赦免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玠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人穴地颓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至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
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贷诸将罪。?
(节选自引《新唐书?李光弼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者诏不敢出内:收起
B.乃民屋为摞石车彻:拆毁
C.帝诸将罪贷:惩治
D.希德资粮遁走委:放弃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
①少从戎,严毅有大略?②贼至治之,徒疲吾人③遣裨校出,若送款者
④光弼出敢死士搏贼⑤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⑥光弼拒贼,战尤力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光弼刚正不阿,敢作敢为。侍御史崔众傲慢无礼,不按朝廷命令马上交付兵权,李光弼将其捉拿关押,并顶住压力让朝廷使者将其斩首,从而威震三军。
B.李光弼有勇有谋,临危不乱。太原守卫战,在敌众我寡的紧急情况下,李光弼镇定自若,力排众议,不死守城池,用灵活的战术击败敌人,成功解围。
C.李光弼一心为公,率先垂范。当初,史思明叛军刚到,李光弼在城中一角安置营帐来休息,经府门不顾。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
D.李光弼治军有方,处变不惊。围攻安庆绪一战,在敌我杀略大当状态下,李光弼尚能整军还太原,而其他众将溃不成军,幸好皇帝宽恕了诸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思明为飞楼车,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人穴地颓之。(5分)
(2) 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此题可结合平时的成语“严惩不贷”来推测是“宽恕”的意思,把“宽恕”带到原文中,也合乎语境,原文众将溃败,李光弼回来,因李光弼原谅众将也讲得通。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对象是“李光弼”性格特征是“用兵有谋略”,①还没有用兵⑤表现李光弼身先士卒⑥表现李光弼英勇无畏,都和“用兵有谋略”无关,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
小题3: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选项A,结合语境看是李光弼斩杀了崔众,张冠李戴,人物错误。
小题4:
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词语:(1障——遮挡,临——靠近,穴——挖地洞(名词动用),颓——使土山倒塌(使动用法)。(介宾短语后置句)穴,名词动用,挖洞穴;颓,使动用法)(2)勒——陈列、部署,率领,怠——让我军懈怠(使动用法),惩——接受教训而警惕,禽——擒获(通假字)。
【参考译文】
李光弼年幼即有良好的节操和品行,擅长骑马射箭,能通读班固的《汉书》。年轻时即从军,严谨刚毅有大智谋,从左卫郎做起。
李光弼率领景城、河间兵马五千进入太原。这之前,节度使王承业政务松弛混乱;侍御史崔众主持太原军务,经常轻慢王承业,李光弼向来为此不平。到这时,皇帝下诏书命令崔众把军队交付李光弼。崔众一贯狂傲看不起他人,见到李光弼只是长揖而已,没有马上交出军队,李光弼很生气,将他抓住关押起来。恰好朝廷使者到了,授予崔众御史中丞之职。李光弼说:“崔众有罪,此前已关押,现在只杀侍御史。如果使者宣读皇帝的任命诏书,也要杀了新任命的御史中丞,”使者收起诏书不敢拿出来,于是李光弼杀了崔众示众,威震全军。
至德二年,史思明、蔡希德率高秀岩、牛廷蚧带领十万军队攻打李光弼。当时,精锐军队全部开赴北方,李光弼手下兵士不到一万人,众人建议加高城墙来守卫,李光弼说:“城墙周围四十里,叛军到了再整修它,白白地使我们的兵士和百姓疲顿。”于是拆毁民屋造摞石车,摞石车由两百人拉动,发射的石头砸到之处常数十人死伤,结果十分之二的叛军被砸死砸伤。史思明造飞楼车,用木板遮挡,在靠近城墙的地方筑土山,李光弼派人挖地洞使土山倒塌。史思明在城墙下欢宴,歌女戏子在戏台上戏辱奚落天子,李光弼派人挖地道抓获了他们。史思明非常惊恐,将主帅的营帐移走,远远离开,军队都选择地势纷纷后撤。李光弼又暗中在敌军营地边挖出深沟,预谋使敌军陷入其中,就假装约定投降。到约定时间,以精锐士兵守卫城上的矮墙,派遣副校将出城,好像送财物投降的人,史思明非常高兴。不久,叛军数千人陷入深沟中,城上守军擂鼓呐喊,精锐骑兵出城追逐敌军,俘虏、杀死敌人按万计算。史思明害怕失败,就率军离开了,只留下蔡希德进攻太原,李光弼派出敢死队与敌军搏击,杀敌七万人,蔡希德丢下粮草物资逃跑了。当初,叛军刚到,李光弼在城中一角安置营帐来休息,经过府门不看一眼。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后来,又收编清夷、横野等地的军队。
李光弼与九节度使将安庆绪围困在相州,大战邺西,击败他。李光弼与众将商议说:“史思明陈兵于魏州不来救援,是想让我军懈怠,我们不如起军逼近他。他接受于嘉山之败的教训,不敢轻意出兵,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观军容使鱼朝恩坚持认为不可。不久史思明来救援,李光弼抵抗敌军,战斗特别尽力,杀戮掳掠敌军与自身伤亡大致相当。恰巧众将惊慌溃散,各自率军败退,到处抢劫掠夺,只有李光弼整治军队回到太原。皇帝宽恕了众将的罪责。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余与四人火以入——拥:持、拿
B.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房舍
C.夫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之——相:帮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晋侯、秦伯围郑,其无礼于晋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记游者甚众——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
C.既其出,则或咎欲出者——方破荆州,下江陵
D.然力足以至焉,人为可讥——况修短随化,终期
3.下面句中的“其”都作代词用的一组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①其下平旷 ②问其深 ③既其出 ④予亦悔其随之 ⑤视其左右 ⑥咎其欲出者 ⑦其孰能讥之乎 ⑧则其至又加少 ⑨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
A.①②③⑤⑦⑧
B.①②③④⑥⑧
C.①②④⑤⑥⑧
D.①②④⑥⑦⑧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A
3.C
4.①秦王有虎狼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向杲字初旦,太原人,与庶兄晟友于①最敦。晟狎波斯②,有割臂之盟③,其母取直奢,晟竭资聘波斯以归。庄闻,怒夺所好,途中偶逢,大加诟骂;晟不服,遂嗾从人折棰④笞之,垂毙乃去。杲闻奔视,则兄已死,不胜哀愤,具造赴郡。庄广行贿赂,使其理不得伸。
杲隐忿中结,莫可控诉,惟思要路刺杀庄,日怀利刃,伏于山径之莽。久之,机渐泄。庄知其谋,出则戒备甚严。闻汾州有焦桐者,勇而善射,以多金聘为卫。杲无计可施,然犹日伺之。一日方伏,雨暴作,上下沾濡,寒战颇苦。既而烈风四塞,冰雹继至,身忽然痛痒不能复觉。岭上旧有山神祠,强起奔赴。既入庙,则所识道士在内焉。先是,道士尝行乞村中,杲辄饭之,道士以故识杲。见杲衣服濡湿,乃以布袍授之,曰:“姑易此。”杲易衣,忍冻蹲若犬,自视则毛革顿生,身化为虎。道士已失所在。心中惊恨,转念:得仇人而食其肉,计亦良得。下山伏旧处,见己尸卧丛莽中,始悟前身已死,犹恐葬于乌鸢,时时逻守之。越日,庄始经此,虎暴出,于马上扑庄落,龁其首,咽之。焦桐返马而射,中虎腹,蹶然遂毙。
杲在错楚中,恍若梦醒;又经宵,始能行步,厌厌以归。家人以其连夕不返,方共骇疑,见之,喜相慰问。杲但卧,蹇涩不能语。少间,闻庄信,争即床头庆告之。杲乃自言:“虎即我也。”遂述其异,由此传播。庄子痛父之死甚惨,闻而恶之,因讼杲。官以其诞而无据,置不理焉。
异史氏曰:“壮士志酬,必不生返,此千古所悼恨也。借人之杀以为生,仙人之术亦神哉!然天下事足发指者多矣。使怨者常为人,恨不令暂作虎!”
【注】①友于:兄弟之情。②波斯,人名,晟与庄争聘的女子。③割臂之盟:男女秘订婚约。④折棰:折断策马的杖,意谓短棍,泛指棍棒。????????????????????????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母取直奢??????直,通“值”,钱财
B.具造赴郡????????具,通“俱”,都
C.惟思要路刺杀庄??要,通“腰”,要路,半道上
D.寒战颇苦????????战,通“颤”,发抖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多金聘为卫??????????????????家人以其连夕不返
B.遂嗾从人折棰笞之??????????????久之,机渐泄
C.遂述其异??????????????????????使其理不得伸
D.伏于山径之莽??????????????????犹恐葬于乌鸢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向杲化虎复仇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
①与庶兄晟友于最敦???????②不胜哀愤,具造赴郡???????③庄广行贿赂,使其理不得伸
④杲隐忿中结,莫可控诉???⑤庄知其谋,出则戒备甚严???⑥官以其诞而无据,置不理焉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晟为娶波斯不惜倾其所有,是因为对波斯一往情深;庄公子怒夺所好,便致人于死地,实在是恶霸行径。
B.向杲听说哥哥被活活打死,悲痛万分,先告官府,官府不能伸张正义,向杲这才铤而走险,一心要刺杀仇人。
C.道士感激乐善好施的向杲,拿出布袍让浑身湿透的向杲换上,不料竟把向杲变成猛虎,使向杲得以完成复仇的心愿。
D.作者通过向杲复仇“志酬”而“生返”的神奇故事,揭露了当时社会弱肉强食的黑暗现实,表达了下层人民以暴抗暴的强烈愿望。
13.翻译句子(10分)
①先是,道士尝行乞村中,杲辄饭之,道士以故识杲。(3分)
②庄子痛父之死甚惨,闻而恶之,因讼杲。官以其诞而无据,置不理焉。(4分)
③壮士志酬,必不生返,此千古所悼恨也。(3分)


参考答案:
9.B
11.C
12.C
13.


本题解析:9.B(具:陈述,写状纸。)? 10.D(介词,在。用/因为;B代词,他/形容词词尾,无义;C那/他。)?
11.C(①不是“化虎”的原因,②是希望依靠官府复仇,⑥是当时未曾想到的结果。)
12.C(“不料”错,道士是有意帮助向杲。)
【参考译文】?
向杲,字初旦,太原人,跟他的异母哥哥向晟,兄弟情谊最为深厚。向晟恋着波斯,两人私下里订了婚约。波斯阿母要的钱财太多,向晟便竭尽自己的财力把她娶回了家。庄公子听说后,认为向晟夺走了他所爱的人,非常气愤。有一天在路上偶然遇到了向晟,就对他破口大骂。向晟不服软,庄公子便嗾使他的仆从,用棍棒猛打向晟,打得快要死了,他们才离开。向杲听到消息,赶忙跑去看望,发现哥哥已经被打死了,向杲悲愤不已。写了状纸到府衙里去告状。庄公子到处行贿送礼,使向杲无法为他的哥哥申冤。
向杲满怀悲愤,郁结难解,又没有一个控诉的地方,一心想在半路上刺杀庄公子。他天天揣着锋利的刀子,埋伏在山路边的莽草丛里。时间长了,他的秘密泄露了。庄公子知道向杲的图谋,出门更严加戒备了。他听说汾州有个焦桐,既勇敢,又有很好的箭法,便不惜重金请来做他的侍卫。向杲想不出别的办法,但仍然天天寻找着下手的机会。有一天,向杲正在那里埋伏着,忽然下起雨来,浑身上下都被淋湿了,冷得发抖,非常痛苦。接着狂风肆虐,冰雹接踵而至,向杲全身麻木,连痛痒都感觉不到了。山岭上原来有座山神庙,他便强打精神往山神庙里跑。进庙后,只见他所认识的那个道士也在那里。当初,那个道士曾经到村子里乞讨,向杲总要给他饭吃,道士因此认识了向杲。道士看到他的衣服都湿透了,就拿了一件布袍给他,说:“暂且换上这个吧。”向杲换上布袍,忍着冷冻,像狗一样地蹲在地上,看了看自己,就发现原来自己一下子长出了毛皮,变作一只老虎,道士也不知道哪里去了。向杲又惊异,又懊恼,但一转念:能够抓住仇人,吃了他的肉,也是一个好办法。便下了山,埋伏在原来的那个地方,看见自己的尸体躺在野草丛中,这才醒悟自己的前身已经死了,还担心尸体被老鹰吃掉了,时时在周围看守着。过了一天,庄公子才从这里经过,老虎突然窜了出来,从马上把庄公子抓了下来,一口咬断他的脑袋,吞了下去。焦桐回过马来,一箭射中了老虎的肚子,那老虎歪歪倒倒地便死了。
向杲在纵横交错的荆棘丛中,恍恍惚惚像从梦中醒来。又过了一晚,才能行走,萎靡不振地回到家里。家里的人因为他连着几夜没回来,正在惊骇怀疑,一见到他,都高兴地问候他。向杲只是睡在床上,呆呆地说不出话来。不久,家里人听到庄公子被老虎吃掉的消息,争着到床头来告诉他。向杲才自言自语地说:“那老虎就是我呀!”于是把自己变成老虎的经过说了一遍,事情便传播出去了。庄公子的儿子正为父亲死得很惨而悲痛,听到向杲变虎的事,非常痛恨他,就告发了向杲。官府认为他的控告荒诞离奇,没有根据,也放下这事,没再处理了。
异史氏说:“壮士完成了自己的志愿,一定不能活着回来,这是千古以来人们所痛惜和遗憾的。借虎去杀人,让人能活着,神仙的办法也太妙了。不过天下的事,令人发指的很多。使受屈的总是做人,恨不能让他们暂时去做虎的好。”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每小题3分,共9分)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及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属沛公。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后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行,烧绝栈道。后破项羽,大定天下,封功臣,乃封张良为留侯。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引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
臣光曰:张良为高帝谋臣,委以心腹,宜其知无不言;安有闻诸将谋反,必待高帝目见偶语,然后乃言之邪!盖以高帝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或时害至公,群臣往往有觖望①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国家无虞,利及后世。若良者,可谓善谏矣。
(《资治通鉴·汉高帝六年》)
注:①觖望:因不满而怨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善之善:认为……好
B.秦将果畔畔:通“叛”背叛
C.秦兵竟败竟:最终
D.以固项王意固:固执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A.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吾属皆且为所虏。
B.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益为张旗帜诸山上。    燕王拜送书于庭。
D.良亦聚少年百余人。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小题3:下列对第二段文字中司马光一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用张良劝谏高帝的故事,说明臣下对君主应及时进谏,不要拖延,否则就可能酿成更大的灾祸。
B.警示后世君主,在对臣下进行分封奖赏时,切勿因感情用事造成滥赏滥罚。
C.启发后世臣子,劝谏君主应注意把握时机和掌握分寸,这样会增加劝谏的成功率。
D.借用张良劝谏高帝的故事,说明国君无偏袒私情的过失,臣下无猜疑恐惧的念头,国家就会长治久安。
小题4:A类:翻译下列文言语句。(10分)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

③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3分)
B类、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3分)
②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3分)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A

本题解析:【附文言文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到陈涉等起义的时候,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年轻人,归属沛公。张良曾多次用《太公兵法》给沛公讲说,沛公认为他说得很好,经常采纳他的计策。后来和张良一起南下,攻下宛城,西入武关。沛公打算用两万人马攻打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生意人容易用利益来使之动摇,希望沛公暂时坚壁留守,派一部分人先出发,准备了五万人的粮饷,在周围的山上多张挂旗帜,作为疑兵,然后派郦食其带领贵重的财宝去引诱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并打算和沛公联合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听从。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沛公一直追击败兵到了蓝田,再次交锋,秦军最终大败。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了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封为汉王,在巴、蜀地区做王。张良因此劝汉王说:“大王为什么不烧毁断绝所经过的栈道,告示天下的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汉王于是一边走一边烧毁了栈道。后来击败项羽,平定天下,分封功臣,于是封张良为留侯。汉高祖已封赏了有大功的臣子二十多人,其余的因日夜争功不决,未能进行封赏。高祖在雒阳南宫里,从复道上望见将领们纷纷互相坐在沙地上谈说。高祖问道:“这些人在说什么?”留候说:“陛下不知道吗?这些人在密谋反叛呢。”高祖说:“天下刚刚安定,为什么要反叛呢?”留候说:“陛下出身于平民,用这些人夺取了天下,现在陛下做了天子,而所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陛下的故旧亲朋,而所诛杀的都是陛下平时怨恨有仇的。现在军吏们在计算战功,因天下的土地不够全部封赏,这些人怕陛下不能都封赏,又害怕平时的过失被陛下怀疑而受到诛杀,所以就相聚在一起密谋反叛。”高祖忧愁地说:“怎么办呢?”留侯说:“陛下平时所憎恨的,而且是大家所共知的,谁最厉害呢?高祖说:“雍齿和我有旧仇,他曾多次使我受困受辱。我想杀掉他,因为他的功多,所以又不忍心。”留侯说:“现在赶快先封雍齿来给群臣看,群臣看到雍齿受到封赏,那么人人都会情绪稳定,”于是高祖设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吃完酒宴后,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能封为侯,我们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史记·留侯世家》
臣司马光曰:张良作为高帝的谋臣,被当做为心腹亲信,应该是知无不言,哪有已听说诸侯将要谋反,却一定要等到高帝眼见有人成双成对地议论,然后才述说这件事的道理啊!这是由于高帝刚刚得到天下,屡次依据自己的爱憎来诛杀封赏,有时候就会有损于公平,群臣因此往往怀有抱怨和感到自己有危险的心理。所以张良借着这件事进送忠言,以改变转移高帝的心思,使在上者无偏袒私情的过失,在下者无猜疑恐惧的念头,国家无忧患,利益延及后世。像张良这样,可以说是善于劝谏的了。(《资治通鉴·汉高帝六年》)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正确使用词语..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