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把下列《论语》中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参考答案:
子贡问道:“乡里的人都喜欢他,这人怎么样?”孔子说:
本题解析:
孔子认为,要衡量一个人好坏时,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为标准。简言之,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能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郭躬字仲孙,颍川阳翟人也。家世衣冠。父弘,习《小杜律》。太守寇恂以弘为决曹掾,断狱至三十年,用法平。诸为弘所决者,退无怨情。年九十五卒。躬少传父业,讲授徒众常数百人。后为郡吏,辟公府。永平中,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骑都尉秦彭为副。彭在别屯而辄以法斩人,固奏彭专擅,请诛之。显宗乃引公卿朝臣平其罪科。躬以明法律,召入议。议者皆然固奏,躬独曰:“于法,彭得斩之。”帝曰:“军征,校尉一统于督。彭既无斧钺,可得专杀人乎?”躬对曰:“一统于督者,谓在部曲也。今彭专军别将,有异于此。兵事呼吸,不容先关督帅。且汉制棨戟即为斧钺,于法不合罪。”帝从躬议。又有兄弟共杀人者,而罪未有所归。帝以兄不训弟,故报兄重而减弟死。中常侍孙章宣诏,误言两报重,尚书奏章矫制,罪当腰斩。帝复召躬问之,躬对“章应罚金”。帝曰:“章矫诏杀人,何谓罚金?”躬曰:“法令有故、误,章传命之谬,于事为误,误者其文则轻。”帝曰:“善。”后三迁,元和三年,拜为廷尉。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及典理官,决狱断刑,多依矜恕,乃条诸重文可从轻者四十一事奏之,事皆施行,著于令。章和元年,赦天下系囚在四月丙子以前减死罪一等,勿笞,诣金城,而文不及亡命未发觉者。躬上封事曰:“圣恩所以减死罪使戍边者,重人命也。今死罪亡命无虑万人,又自赦以来,捕得甚众,而诏令不及,皆当重论。伏惟天恩莫不荡宥,死罪已下并蒙更生,而亡命捕得独不沾泽。臣以为赦前犯死罪而系在赦后者,可皆勿笞诣金城,以全人命,有益于边。”肃宗善之,即下诏赦焉。
(选自《后汉书·卷四十六》)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章矫诏杀人 ②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
B.①躬家世掌法,务在宽平 ②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C.①圣恩所以减死罪使戍边者,重人命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D.①又自赦以来,捕得甚众,而诏令不及 ②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郭躬执法宽容或公正的一组是( )
①于法,彭得斩之 ②又有兄弟共杀人者,而罪未有所归
③躬对“章应罚金” ④决狱断刑,多依矜恕
⑤事皆施行,著于今 ⑥臣以为赦前犯死罪而系在赦后者,可皆勿笞诣金城,以全人命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躬执法公正,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在秦彭一案中,他力排众议,坚持认为虽然从法律的角度看,秦彭该被处死,但理有可恕。
B.郭躬依法断案,是非分明,量刑准确。中常侍孙章宣布判决罪犯的诏书时,出现失误,被判腰斩,郭躬却认为孙章犯法不是出于故意,宜处以罚款。
C.郭躬出身仕宦之家,世代掌法,他秉承家风,执法务求宽容公正。他曾对四十多条量刑过重的法律条文做了修改,后都得到施行。
D.肃宗大赦天下,一些囚犯因此获免死罪,而逃犯却未获减罪。郭躬主张对这两类犯人应一视同仁,赦免死罪,令其戍边。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诸为弘所决者,退无怨情。
②军征,校尉一统于督。彭既无斧钺,可得专杀人乎?
③伏惟天恩莫不荡宥,死罪已下并蒙更生,而亡命捕得独不沾泽。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C
小题:A
小题
本题解析:
小题:C。第一个“所以”表原因,第二个“所以”表凭借;A项均为“假借、假托”之意;B项均为“致力于”;D项均为“然而”表转折。
小题:C(②为叙案情,⑤为上奏的结果,皆与“执法宽容或公正”无涉)
小题:A(“认为虽然从法律的角度看,秦彭该被处死”错。原文“于法,彭得斩之”意为“秦彭是依法杀人”,而非“秦彭该被处死”。)
小题:见译文
译文
郭躬字仲孙,颍川阳翟人。其家族世代为官。父亲郭弘,研习《小杜律》。太守寇恂让郭弘做决曹椽,断案达三十年,执法公平。那些被郭弘判罪的人,回去后没有怨恨之情。郭弘活到95岁去世。
郭躬年轻时继承父业,讲授法律,学生常达数百人。后来做了郡吏,被公府征召。永平年中,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骑都尉秦彭做他的副将。秦彭带兵驻扎在另外的地方,有时不经请示就依法杀人,窦固上奏皇帝说秦彭专权,擅自杀人,请求诛杀秦彭。显宗于是请公卿朝臣评判秦彭的罪行。郭躬因为通晓法律,也被召见参与审理。大家都认为窦固的上奏是对的,惟独郭躬说:“从法律角度看,秦彭该杀那些人。”皇帝说:“军队出征,校尉要一律受制于主将。秦彭既然没有斧钺,怎么能专权杀人呢?”郭躬回答说:“校尉要一律受制于主将,那是说校尉与主将驻扎在一起,现今秦彭另率一支军队驻扎于别处,情况不一样,军情瞬息万变,有时不容许先禀告主将后再作处置。况且按汉朝制度,戟就是斧钺,这样,判秦彭死罪不符合法律。”皇上听从了郭躬的意见。又有一案,兄弟两人一起杀了人,但罪责还没有分清。皇帝认为做兄长的没有尽到教育弟弟的责任,所以判了哥哥的重刑而免除了弟弟的死罪。中常侍孙章宣读诏书时,误说两人判的都是重刑,尚书上奏皇帝说孙章假传圣旨,罪当腰斩。皇帝又召见郭躬询问他的看法,郭躬回答:“孙章应处罚款”。皇帝说:“孙章假传圣旨杀人,怎么处以罚款呢?”郭躬说:“法律上有故意犯罪和失误犯罪的区别,孙章传达诏书出现错误,事属失误,对失误者法律量刑要轻。”皇帝说:“好。”后来三次升迁,元和三年,被任命为廷尉。郭躬一家世代掌管法律,务求宽容公平,等到做了法官,审案判刑,大多喜欢同情宽恕,于是写了条陈,上奏皇帝,对四十多条量刑过重可以从轻论处的条文进行了修改,都得到施行,并写到了法律文件中。章和元年,大赦天下,对四月丙子日以前的在押犯减轻死罪,不加鞭笞,发配金城(守边),但大赦令没涉及那些没抓到的逃犯。郭躬上奏皇帝说:“皇上施恩给死囚犯减刑使其戍边,原因是重视人的生命。现在犯了死罪的逃犯总数不下万人,自从大赦天下以来,抓捕的逃犯很多,但赦罪的诏书没有涉及这些人,都判了重罪。我私下想皇上福恩应该浩荡宽宏,但现今死罪已下的人都获得新生,惟独被捕的逃犯却未能享受皇上的恩泽。我认为大赦令之前犯了死罪又在大赦令之后被抓捕的罪犯,都应不加鞭笞,发配金城,这样既保全了人命,又有益于边防。”肃宗认为很对,就下诏赦免了那些抓回来的逃犯的死罪。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李君虚幼有清誉。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百姓咸负担而立。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子弟并着芒屦,于斋前习行。或讥之,李君虚时年十余,甚有惭色。湛之有一牛,至所爱,无故堕厅事前井,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郡中喧扰,李君虚下帘不视也。门生王铁盗其衣,李君虚遇见,谓曰:“可密藏之,勿使人见。”王铁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湛之卒,李君虚悉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
宋明帝即位,累迁吏部尚书。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见,出金示之,曰:“人无知者。”李君虚曰:“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此人大惧,收金而去。李君虚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
李君虚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时人以方何平叔。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李君虚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而叹曰:“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
时伧人常珍奇与薛安都为逆,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李君虚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帝不从,珍奇寻又叛。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帝与李君虚谋诛之,君虚以为不可。帝怒曰:“卿痴不足与议事。”李君虚惧而奉旨。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君虚。李君虚同心理事,务弘俭约,百姓赖之。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奸赂公行,李君虚不能禁也。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然世颇以名节讥之。??????????????????????????????????????????????????????
--(节选自《续古今传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不延首目送之延:邀请
B.务弘俭约,百姓赖之赖:依赖
C.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尚:娶
D.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令:美好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君虚“有器度”的一组是(??)
①帝与李君虚谋诛之,君虚以为不可????②可密藏之,勿使人见?
③李君虚叙其事,而不言其名??????????④李君虚惧而奉旨。
⑤?李君虚同心理事,务弘俭约?????????⑥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①③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君虚的父亲带领随从们解救掉到井里的牛,场面喧闹混乱,李君虚不喜欢这种场面,所以放下帘子来阻隔外面的混乱和喧闹。
B.李君虚到袁粲家参加聚会,在风月和美的凉爽秋夜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琴艺,得到了王彧、谢庄的高度赞扬,这说明李君虚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C.明帝在遗诏中任命李君虚为中书令、护军将军,让他和袁粲共同接受遗命,辅佐幼主,但明帝更属意于李君虚,由此可见皇帝对李君虚很器重。
D.李君虚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李君虚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隆、阮佃夫掌权,李君虚不能禁止,因此受到别人讥讽。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君虚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李君虚小时候就有纯洁美好的声誉。宋元嘉末年,魏军进逼瓜步山,百姓都挑着担子站着(时刻准备逃跑)。当时他父亲李湛之任丹阳尹,让他的子弟们都穿着草鞋,在房前练习行走。有人讥笑他的父亲,李君虚当时十几岁,觉得很羞惭。李湛之有一头牛,是他非常喜爱的,无缘无故掉入厅事之前的井里,李湛之带着身边的人亲自营救,郡府之中吵吵嚷嚷,李君虚放下帘子不观看。一个门生王铁偷了李君虚的衣服,君虚碰见,对他说:“你可以秘密地藏起来,不要让人看见。”王铁惭愧地离去,不敢再回来。后来他富贵了,才回来谢罪,李君虚还像当初一样对待他。 李君虚娶宋文帝的女儿南郡献公主为妻,官拜驸马都尉、著作佐郎,多次升迁任秘书丞。褚湛之死后,李君虚把父亲的财产都送给弟弟李澄,自己只取了几千卷书。
宋明帝即位,多次升迁任吏部尚书。有人向他请求官位,秘密地在袖子里挟带一饼黄金,于是请求相见,然后拿出黄金给他看,说:“没有人知
道。”李君虚说:“你自然应该得到这个官位,不必凭借这饼黄金。如果一定要给我,我不得不(向上级)报告你。”此人非常害怕,收起黄金离去了。李君虚说起这件事时,却没说出他的姓名,当时人都不知道他是谁。
李君虚仪表秀美,举止优雅,待人接物总是极有风度法则。每次朝会,众位官僚和外国使者,没有不伸长脖子目送他的,当时人把他比作何平叔。曾经在袁粲家聚会,初秋的夜晚极为凉爽,凉风习习,明月当空,景色甚是美丽。李君虚持琴演奏《别鹄》的曲子,音调和谐,韵致和美。王彧、谢庄都在袁粲家的座席上,打着节拍赞叹说:“用无牵无挂的神思,契合有节律的乐器,简直无法停止。”??
当时伧地人常珍奇和薛安都叛逆,后来又请求投降,明帝授予他们高官。李君虚认为保全他们的性命,在这件事上已经很宽大,不值得格外施加特别的恩宠。明帝不听,常珍奇不久又叛乱。建安王刘休仁,人品才能都很美好,明帝和李君虚谋划诛杀他,李君虚认为不可。明帝发怒,说:“你真是痴愚,不值得和你商议事情。”李君虚惧怕,因而奉旨行事。明帝驾崩,遗诏授予李君虚中书令、护军将军的职位,与尚书令袁粲同受遗诏辅佐幼主,袁粲等人虽然也同时受托付,但明帝属意于李君虚。李君虚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李君虚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隆、阮佃夫掌权,奸邪贿赂之事盛行,李君虚未能禁止。李君虚性格宽和温雅,有器量,不随便行动,但是世人多在名誉节操方面讥讽他。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9分,每小题3分)
齐州泺源石桥记???????(宋)苏辙
泺水之源,发于城之西南山下,北流为瑝,其浅可揭。城之西门,跨而为桥。自京师走海上者,皆道于其上。每岁霖雨,南山水潦暴作,汇于城下,桥不能支,辄败。熙宁六年,七月不雨,明年夏六月乃雨,淫潦继作,桥遂大坏。知历城施君辩言于府曰:“水岁为桥害,请为石桥,以纾其役。距城之东十五里,有废河败堰焉,其弃石铁可取以为用。”府用其言,以告转运使,得钱二十七万以具工廪之费。取石于山,取铁于府,取力于兵。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桥成,民不知焉。三跌二门,安如丘陵,惊流循道,不复为虐。
方其未成也,太守李公日至于城上,视其工之良窳与其役之劳佚,而劝相之。知历城施君实具其材,兵马都监张君用晦实董其事。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属于四涧,以杀暴水之怒,久废不治,于是疏其堙塞,筑其缺而完之。桥之西二十步有沟焉,居民裴氏以石壅之,而屋于其上,水不得泄,则桥受其害,亦使去之,皆如其旧而止。又明年,水复至,桥遂无患。
从事苏辙言曰:桥之役虽小也,然异时郡县之役,其利与民共者,其费得量取于民,法令宽简,故其功易成。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给于官,官不能尽办,郡县欲有所建,其功比旧实难。非李公之老于为政,与二君之敏于临事,桥将不就。夫桥之役虽小,然其劳且难成于旧则倍,不可不记也。遂为之记。
小题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流为瑝,其浅可揭揭:提衣涉过浅水。
B.桥不能支,辄败败:失败。
C.视其工之良窳与其役之劳佚佚:通“逸”,逸乐。
D.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属于四涧属:zhǔ接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知历城施君辩言于府曰 / ②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
B.①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桥成,民不知焉 /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①其利与民共者 / ②其可怪也欤
D.①非李公之老于为政,……桥将不就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对建桥的起因、过程和桥建成后良好的效果,均依次作了交代,周详简明,有条不紊。
B.文中议论由小及大,对“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给于官”死板做法,提出了批评。
C.本文见解深刻,切中时弊,说明作者本人亦是一个卓有见识精于吏道,脚踏实地的政治家。
D.本文先议论,后记叙,文笔工巧华丽,铺排叙述,长于概括。
小题4:翻译下列文言文语句。(7分)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原文中“南山水潦暴作,汇于城下,桥不能支,辄败。”“败”的主语是“桥”,这个句子翻译过来应该是“南山洪水暴发,汇聚到齐州城下,桥身支撑不住,就常常被冲坏”。所以,“败”应解释为“毁坏”,“败坏”,在文中是被冲毁的意思。
小题2:
试题分析:D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于:向,对,介词/在,介词;B代词,指代桥建成了这些情形/兼词,于此;C代词,它的/语气副词,表反诘语气。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小题3:
试题分析:本文先记叙后议论,文笔也并非工巧华丽。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上”“下”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黄泉”古今异义词,译为“地下的泉水”;“用心”古今异义词,译为“因为心思”;“一”数词作形容词,译为“专一”。②句中“师”动词,译为“学习”,“庸”译为“哪里”。
附文言翻译:
齐州泺源石桥记
泺水发源于齐州城西南的山下,往北流去形成天然的护城河,水浅的地方可以提起衣裳趟过去。在齐州城的西门外,横跨在泺水之上有一座桥,从京城到东海之滨的人都要从桥上经过。每年雨水连绵时,南山洪水暴发,汇聚到齐州城下,桥身支撑不住,就常常被冲坏。熙宁六年,一连七个月不下雨,到第二年的六月才开始下雨,接着就发大水,桥于是严重毁坏。历城知县施辩向齐州府建议说:“洪水年年损毁桥梁,请求建造一座石桥,来解除年年修补桥梁的劳役。距离齐州城东面十五里,有一条已废弃不用的河道和毁坏了的堤堰,那里被弃的石、铁材料可以用来造桥。”府里采用了他的话,并报告了齐州转运使,领到钱币二十七万,用来准备建桥工程和用粮的经费。从山上取来石料,从州府领来铁材,从地方军队中征来劳力,从九月到十一月,桥就建筑成功了,而当地人民还不知道这些情形。石桥有三级跌水,两个桥洞,安稳如山,急流顺着河道奔流不息,再不会泛滥成灾了。
当桥梁没有建成的时候,齐州知州李公每天到城上去视察工程质量的优劣以及役夫劳动的勤惰,予以鼓励和帮助。历城知县施君实际负责准备施工的材料,而兵马都监张用晦均实际负责监督工程的进行。桥的南面五里有条大沟,同四条山涧相连,可以削弱洪水暴涨的猛势头。这条沟原已长期废弃不治理了,这时就疏通了堵塞的地方,把残缺的部分修筑完好。桥的西面二十步有条水沟,有个姓裴的居民用石头堵住了它,在上面造了房屋,使河水不能流泻,桥受到危害,因此也命他把屋拆去,完全恢复了才罢休。又过了一年,洪水再一次袭来,石桥终于安然无恙了。
属官苏辙说道:建桥的工程虽然很小,但是过去州县的一些徭役,利益能与人民共同享受的,它的费用就可酌量从民间收取,财政法令从宽从简,因此它容易收到成效。而现在的法令在体恤民生上管得很严,一切依靠官府供给,官府不能都包办下来。州县要想有所兴建,事情办起来实在要比过去难。如果不是像李公这样处理行政事务很有经验,和施、张二君办事这样的勤勉,桥梁就将建不成。建桥的工程虽然很小,但是付出的辛劳和难以建成的情况,比起过去来是加倍的,不能不记下这一点。于是我为此作了这篇记。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 、不矜名节??????矜:自夸
B 、而刘夙婴疾病????????婴:被缠绕
C 、又买居之,为愚泉????居:占有、拥有
D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诚:确实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