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海地大地震
①海地当地时间周二(1月12日)下午4:56,一场里氏7.0级大地震发生在海地首都太子港西南方大概仅仅是10英里(15千米)的地方。本次袭击海地的大地震是这个岛国在两百多年历史中所遭受的最强的也是最具毁灭性的地震。虽然海地官方至今无法计算出7.0级的地震给海地带来了毁灭性的损害到底有多严重,但据估计本次地震将造成成千上万的人死亡。但是在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地震则是在1556年发生在中国陕西的地震,据估计造成了830000人死亡。
②地理知识告诉我们,地震通常发生在地球表面各个大陆板块相互交结出处,大陆板块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岩石板块,它们紧紧镶嵌在一起就像巨大的七巧板,它们彼此对应着移动,这些移动在大多数时候是缓慢而细微的。就像这个世界上地震的产生原因,海地地震是由于沿着加勒比海板块和北美洲板块之间的断层所引起,这一断层正好在海地附近。通常情况下,加勒比海板块向东对抗着北美板块,这两块大陆板块之间一直都在相互挤压碰撞,其中一个板块会缓慢“爬上”另一个板块去,这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平移断层。但是每一年移动是非常细微的,一般只有0.8英尺(20厘米)。
③“每年20厘米的移动是非常细小的,人们是感觉不到的。”卡里恩·贝德维尔说,他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和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的地质学家。但是沿着断层边界处,压力逐渐堆积起来,在某一个瞬间,这些积聚许久的地壳压力得到释放,导致断层两侧的剧烈运动并最终产生地震。“断裂线两边的板块在东西方向相互移动,导致了其中能量的释放,并最终发生了海地大地震。”贝德维尔补充说。
④“一般而言,地震具有不同的特征,例如它们发生在海洋中,或者在陆地上,这是根据他们发生的地理位置来区分的。”贝德维尔告诉生命科学网站说,“山地和岩石地质构造中发生的地震并没有太强的地面摇晃,这也是它们所独有的,而于此相对应,大量的沉积物而非岩石的地质构造在遭遇地震时,有更大的可能出现更为剧烈的地面摇晃。按照上面的分类,海地属于更多沉积物的地址构造,属于更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地面震动的地质构造。”
⑤一个7.0级的地震在任何地方都会造成巨大和灾难性的破坏,但是对于海地而言,这却是异乎寻常的事件,尤其是海地的基础设施的施工质量非常差,而且在设计施工时都根本没有考虑建筑需要抗震。相同的震级和震源深度在海地的建筑质量上会放大了地震所带来的破坏。“非常不幸的是,海地的经济基础非常差,没有抵御地震的建筑设计,因此我们更愿意相信这次地震将造成更为严重和广泛的损害。”迈克尔·布兰培德在近期发布的广播节目中说道,他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灾害项目的副协调员。
⑥地质学家预计在接下来的一周中,将会有更多的余震发生,贝德维尔说。但是目前没有办法去预测是否前一个余震就会比下一个余震强,因为余震的发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顺序。
⑦类似的潜在地震造成的影响我们也可以在2008年袭击中国四川的7.9级地震中也可以看到,在中国四川发生的地震夺走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地震工程师推断说:许许多多由土砖和混凝土块建造的建筑和房屋实际上未必像建筑法令写的那样,可以用钢铁加固达到抗震效果,这也增加了地震造成的损害,尤其是在乡村地区。
小题1:下列对“海地大地震”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大地震发生在海地首都太子港西南方正好是10英里(15千米)的地方。
B.海地地震是由于沿着加勒比海板块和北美洲板块之间的断层所引起,但这一断层并非在海地附近。
C.这次大地震将对海地本已十分脆弱的经济造成更为严重和广泛的损害。
D.海地当地时间周二(1月12日)下午4:56发生大地震后,人们普遍认为海地就再也不会发生地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平移断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勒比海板块向东对抗着北美板块,它们之间一直都在相互挤压碰撞,其中一个板块会缓慢“爬上”另一个板块去。
B.我们所熟悉的平移断层每一年移动是非常明显的,一般只有0.8英尺(20厘米),人们都能够感觉得出来。
C.平移断层通常发生在地球表面各个大陆板块相互交结出处,它们彼此对应着移动。
D.沿着断层边界处,压力逐渐堆积起来,在某一个瞬间,这些积聚许久的地壳压力得到释放,导致断层两侧的剧烈运动并最终产生地震。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在2008年袭击中国四川的7.9级地震,是在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地震,夺走了数以万计的生命。
B.专家认为,因为余震的发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顺序,目前没有办法去预测是否前一个余震就会比下一个余震强。
C.人们有所怀疑许许多多由土砖和混凝土块建造的建筑和房屋实际上未必像建筑法令写的那样,可以用钢铁加固达到抗震效果。
D.海地属于更多沉积物的地址构造,这就造成它属于更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地面震动的地质构造类型。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⑤段。A项中“正好”改为“大概”,①段。B项中断层在海地附近,②段。D项中判断错误,⑥段。?
小题2:联系②③段,可以判断不对,原文为“细微”“感觉不到”。A、C在第②段,D在第③段。
小题3:A项见第①段。B项,第⑥段。C项,第⑦段。D项,第④段。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一朵午荷
洛夫 这是去夏九月间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
“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花凋了呢?”
“爱它的翠叶田田。”
“叶残了呢?”
“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
“这种结论岂不太过罗曼蒂克。”
“你认为……?”
“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记得那是一个落着小雨的下午,午睡醒来,突然想到去博物馆参观一位朋友的画展。为了喜欢那份凉意,手里的伞一直未曾撑开,冷雨溜进颈子里,竟会引起一阵小小的惊喜。沿着南海路走过去,一辆红色计程车侧身驰过,溅了我一裤脚的泥水。抵达画廊时,正在口袋里乱掏,你突然在我面前出现,并递过来一块雪白的手帕。老是喜欢做一些平淡而又惊人的事,我心想。
这时,室外的雨势越来越大,群马奔腾,众鼓齐擂,整个世界笼罩在一阵阵激越的杀伐声中,但极度的喧嚣中又有着出奇的静。我们相偕跨进了面对植物园的阳台。
“快过来看!”你靠着玻璃窗失神地叫着。我换过去向窗外一瞧,顿时为窗下一幅自然的奇景所感动,怔住。窗下是一大片池荷,荷花多已凋谢,或者说多已雕塑成一个个结实的莲蓬。满池的青叶在雨中翻飞着,大者如鼓,小者如掌,雨粒劈头劈脸洒将下来,鼓声与掌声响成一片,节奏急迫而多变化,声势相当慑人。
我们印象中的荷一向是青叶如盖,俗气一点说是亭亭玉立,之所以亭亭,是因为它有那一把瘦长的腰身,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但在雨中,荷是一群仰着脸的动物,专注而矜持,显得格外英姿勃发,矫健中另有一种娇媚。雨落在它们的脸上,开始水珠沿着中心滴溜溜地转,渐渐凝聚成一个水晶球,越向叶子的边沿扩展,水晶球也越旋越大,瘦弱的枝杆似乎已支持不住水球的重负,由旋转而左摇右晃,惊险万分。我们的眼睛越睁越大,心跳加速,紧紧抓住窗棂的手掌沁出了汗水。猝然,要发生的终于发生了,荷身一侧,哗啦一声,整个叶面上的水球倾泻而下,紧接着荷枝弹身而起,又恢复了原有的挺拔和矜持,我们也随之嘘了一口气。我点燃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然后缓缓吐出,一片浓烟刚好将脸上尚未褪尽的红晕掩住。
也许由于过度紧张,也许由于天气阴郁,这天下午我除了在思索你那句“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的话外,一直到画廊关门,我们再也没有说什么。
但我真正懂得荷,是在今年一个秋末的下午。这次我是诚心去植物园看荷的,心里有了准备,仍不免有些紧张。跨进园门,在石凳上坐憩一下,调整好呼吸后,再轻步向荷池走去。
噫!那些荷花呢?怎么又碰上花残季节,在等我的只剩下满池涌动的青叶,好大一拳的空虚向我袭来。花是没了,取代的只是几株枯干的莲蓬,黑黑瘦瘦,一副营养不良的身架,跟丰腴的荷叶对照之下,显得越发孤绝。这时突然想起我那首《众荷喧哗》中的诗句:“众荷喧哗/而你是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
午后的园子很静,除了我别无游客。我找了一块石头坐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满池的青荷出神。众荷田田亭亭如故,但歌声已歇,盛况不再。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繁华与喧嚣,到处拥挤不堪;现在静下来了,剩下我独自坐在这里,抽烟,扔石子,看池中自己的倒影碎了,又拼合起来,情势逆转,现在已轮到残荷来欣赏我的孤寂了。
想到这里,我竟有些赧然,甚至感到难堪起来。其实,孤寂也并不就是一种羞耻,当有人在欣赏我的孤寂时,我绝不会认为他有任何罪过。朋友,这点你不要跟我辩,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部分。今年花事已残,明年照样由根而茎而叶而花,仍然一大朵一大朵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接受人的赞赏与攀折,它却毫无顾忌地一脚踩污泥,一掌擎蓝天,激红着脸大声唱着“我是一朵盛开的莲”,唱完后不到几天,它又安静地退回到叶残花凋的自然运转过程中去接受另一次安排,等到第二年再来接唱。
扑扑尘土,站起身来,绕着荷池走了一圈,绕第二圈时,突然发现眼前红影一闪而没。我又回来绕了半匝,然后蹲下身子搜寻,在重重叠叠的荷叶掩盖中,终于找到了一朵将谢而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我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这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读本②·一朵午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节)
1.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归纳画线段落的段意,并简析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述文章所表现的荷之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两次观荷,谈谈“我”在思索“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这句话的过程中,思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禽流感与非典型性肺炎残酷地提醒世界,暴发新流行性疾病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现在,一种貌似更加普通的病毒是否会让世界再次接受考验?
国立澳大利亚大学教授、流行病学家保罗?凯利说,猪流感的致死率比禽流感低,但他也警告说,这种流感令人喜忧参半,因为它可帮助病毒加快传播速度。凯利说,禽流感仍能得到相对控制,因为禽流感很难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而猪流感的传染性极强。
猪流感病毒已在墨西哥导致成百上千的人病倒。这次的猪流感仍是一种神秘的传染病。但我们目前对它的了解也不少了:罕见的是,这种猪流感病毒的基因结构拥有和禽流感、人类流感病毒相同的特征;新病毒能够在人际间传播;病毒在许多人身上只能引发与普通流感类似的一般症状。
这种病毒目前主要攻击年轻人和身体健康的人,但此类病毒的恶名在于其进化能力。世界卫生组织代理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26日说:“调查病毒致命性的工作只是刚刚起步。流感病毒的特性会发生变化——可以从温和变得更加致命,也可以从致命变得相对温和。”
专家们认为,目前的疫苗生产落后陈旧,但发明更新、更有效的技术尚需几年时间。英国莱斯特大学疫苗专家卡尔?尼科尔森说:“显然,如果这种病毒发展成大面积的疫情,在第一波疫情结束前,疫苗都无法研制出来。”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表示,目前被称为“A/H1N1型病毒”的猪流感病毒具有北美猪种、欧亚猪种、鸟类和人类基因序列的特点。病毒表面的H蛋白(血凝素蛋白)原本只在猪之间传播,对人体免疫系统来说属于新事物——这就是流感传播的重要条件。
事先没人知道是否会暴发流行病,或者说流行病将如何暴发。病毒的流行取决于病毒的毒性、人们当前的免疫力水平,以及因过去身患季节性流感而产生的抗体是否对新病毒产生作用。
由于绝大多数人不会频繁接触猪,因此他们体内不会产生可以预防猪流感的免疫力。科学家担心假如人际间传染变得更迅速,目前的猪流感病毒就可能导致疾病大流行,也有科学家警告说不要对猪流感反应过度。
用大规模接种疫苗来预防可能暴发的疫情,还是说这种对病毒的过度反应可能产生弊大于利的结果?公共卫生专家对此问题的看法依然存在分歧。布雷西说,对那些正在抗击当前猪流感疫情的公共卫生机构而言,其教训是“过度反应与重视不足都很危险”。作为以防万一的措施,美国有关机构正进行先期准备,希望研究出针对当前猪流感病毒的疫苗。(选自2009年5月27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有删节)
1.猪流感与禽流感有哪些异同?下面论述不当的一项是 [???? ] A.猪流感病毒的基因结构与禽流感和人类流感病毒的基因结构特性大致相同。
B.我们对禽流感比较熟悉和了解,具有对付禽流感的经验,而猪流感则是一种神秘的传染病,要对付它就很困难。
C.猪流感病毒在许多人身上只会引发与普遍流感类似的一般症状,致死率比禽流感低。
D.禽流感很难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因而能得到相对控制,而猪流感在人际间的传染性却很强。
2.为什么猪流感病毒的危害性很大?下面论述不当的一项是 [???? ] A.猪流感病毒目前主要攻击年轻人和身体健康的人,老年人和身体衰弱的人反而不容易感染猪流感。
B.猪流感病毒的危害性在于它的进化能力,它的特征可能会发生变化,既可以从温和变得更加致命,也可以从致命变得相对温和。
C.猪流感表面的H蛋白原本只在猪之间传播,对人体免疫系统来说,猪流感就完全属于新事物,因此极易感染。
D.绝大多数人不会频繁接触猪,因此人体不会产生预防猪流感的免疫力,如果人际间迅速传染,就会导致疾病大流行。
3.如何正确对待可能暴发的猪流感疫情,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有科学家警告说不要对猪流感反应过度。
B.用大规模接种流感疫苗能够预防可能暴发的疫情。
C.公共卫生专家对如何对待可能暴发的疫情的看法依然存在分歧。
D.对正在抗击当前猪流感疫情的公共卫生机构来说,过度反应与重视不足都很危险。
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 ] A.猪流感病毒看起来是一种更加普遍的病毒,所以同禽流感和非典型性肺炎一样,在全世界范围内暴发新流行性疾病的危险依然存在。
B.普通流感可以用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所以大规模接种疫苗完全能够预防可能暴发的疫情。
C.由于猪流感病毒极容易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所以暴发猪流感比禽流感和非典型性肺炎更令人担忧。
D.由于猪流感病毒的进化能力很强,所以目前的疫苗将无法阻止猪流感病毒在全球的蔓延。
参考答案:1.B
2.A
3.B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人性?兽性?虫性
——进化论出世150周年陟览
(1)人类能进化到今天的优秀和强大,胜过一切其他动物而统治着整个世界,是因为我们获得了理性,即认知世界、概念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也就是认识世界、适应环境和局部改造环境的能力。动物学研究表明,其他动物如灵长目也有初等的认知、简单的思维和粗浅的推理能力,但都不如人类的能力那么强大、系统和深刻。只有人类具备理性思维和行为能力。
(2)人的理性包括感性认知,学习记忆,思维推理和智能创新四部分。
(3)感性认知是通过观察和接触,认知周围事物的特征性属,形成概念,区分类别,认清其相互关系。动物认知食物和猎物,鼠见猫逃窜等,多是先天遗传技能。除高级灵长类外,都不能在镜子中认出自己的影像,经长期训练也不成。学习记忆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发达的大脑是浩瀚记忆力的物质基础。符号语言和文字是思维和表达思想的工具,积累和传播知识的手段,是人类独有的后天习得的技能。能根据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推论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良好的悟性,探求真理的勇气和为集体利益的身精神使人类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创新智能。伟大革命事业的成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生存条件和健康水平的提高等都是人类智能创新的产物。
(4)理性是后天获得的能力,灵敏的受感器官,可靠的神经系统和强壮的大脑等是理性的物质基础。生物学公认后天习得的性状和能力不可能遗传子代,至少短期内不能。每代新人的理性要从头学起,靠社会文化和教育塑造而成。社会文化的进步和教育制度的完善是培育公民的良好品德、优越智慧和坚韧的创新精神的必要条件。没有先进文化的陶冶和良好的教育而指望天赋予睿智美德是与科学规律相悖的。
(5)人是社会性动物。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生产和生活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政治制度、法律规范、道德观念、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人的理性是从社会文化中,即群体的经验、知识和习俗中通过模仿、传播、学习和教育获得的能力,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表现出来。生来即孤单孑立与社会隔离的人无理性可言,连语言都不可能掌握。
(6)20世纪的社会实践和科学成就都提醒我们,人类不应该陶醉于自己智能的增长,思想的进步,科技的成就和对自然界的某些胜利,绝不要忽略人的动物性这个本质。不管我们的事业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就,即使走出了地球,登上了月球,也可能造访火星,都不可能改变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我们的躯体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产生于和存在于自然界。人类是地球上30多亿年的生物进化链中的一环,我们已彻底适应了这个自然环境,每一滴血、每一种行为、每一种思想、每一种理论、每一种主义都是这个自然界的产物。人不能成仙,自然界不能超越,更不能破坏,否则就是人种的衰微、死亡和灭绝。航天科学的实践已充分证明,宇航员要飞往地外星球,飞船上必须有类地的人造环境,否则就必死无疑。???
(7)倘若把人的生物性称为兽性,则人性等于兽性加理性。兽性来自遗传,基因万年笃守,千年不见有变。理性获自文化陶冶和教育,随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而迅速变化。近代生物进化学者们一致认为,兽性难改,理性的可塑性却很大。文化、科学和教育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机杼。即使人的兽性万年不变,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总在提升着人的理性,增益着人性的光辉。???
(8)后天获得的理性,如科学、文化能否影响人的兽性进化?科学界仍有争论。20世纪生命科学主流仍然否定法国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的获得性状”可遗传后代的理论,认为缺乏实验证据。多数人认为,科学文化的进步会影响甚至操纵人的遗传特性,如优生优育、基因修饰和治疗,使后人免疫能力更强,变得更健康,更聪明,那是可能的,有的已经实现。
(选自《文汇报》2008年11月1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人类通过符号语言和文字去思维和表达,能根据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推论,这是人类智慧的表现。
B.宇航员要飞往地外星球,飞船上必须有类地的人造环境,否则就必死无疑。这说明了人的动物性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离开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
C.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具备了模仿、传播、学习和教育获得的能力,人的理性自然会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
D.近代生物进化学者们一致认为,人的生物本性难改,理性的可塑性却很大。
E.科学界普遍认为,后天获得的理性能够影响甚至改变人的生物本性的进化,例如科学文化的进步使得人类优生优育、基因修饰和治疗等。
小题2:下列对有关“理性”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理性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是人们认识世界、适应环境、局部改造环境的能力,其他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的生物都不能认知、思维和推理。
B.感性认知是通过观察和接触,认知周围事物的特征性属,形成概念,区分类别,认清其相互关系。动物能够认知食物和猎物,不属于感性认知的技能。
C.学习记忆以发达的大脑为物质基础,思维推理建立在感性认知和学习记忆的基础上,是根据已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推论的过程。
D.人类智能创新能力的获得需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需要良好的悟性和探求真理的勇气,它促成了革命事业的成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生存条件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小题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4分)
小题4:根据文意,人获得“理性”有哪些途径和必备条件?(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E
小题2:A
小题3:①人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雪域夜色
邹济时
十月的雪域,杨树叶子已褪去绿色,换成了一身鹅黄的衣裳。
从日喀则出发时已是黄昏时分,太阳逐渐消散了所有的炙热,像一双温暖的手轻轻抚着行人的皮肤。远处荒凉的山脊统统被镀上了层金黄色的暖意,迭荡在岁月的漩涡深处,直逼人的视线。此刻,浩瀚的广漠与窗外的朔风纠缠在一起,卷动地上堆积的树叶,穿透那牛皮线装书的史帙,令凝滞的美与动态的美在无垠的空间纠缠。车沿着雅鲁藏布江继续在窄窄的柏油路上奔驰,太阳悄然翻过山坳,地面于是便呈显山岭投下的巨大阴影,在光与影的分割线中,“冷竣”从深潜的地府渗了出来,给人的心灵以哆嗦。
当太阳被时光拽入玄宇,把所有橘红的辉茫收敛入匣子时,夜的幕帷才轻缓地拉开,令高原顿时失去了白日的生机。
飞翔的野鸽早早地收起自己的羽翅,栖身于悬崖或是桥洞里打着盹,聒噪的麻雀也躲到了不知名的地方哑了声,田垅里的虫子在失去青稞的庇护也不再歌唱,周边的一切都显得如此安静与宁谧,惟有的仅是车轮辗过路面发出的“唰唰”声。
透过车窗望去,蒙胧地可以看到身后迅速消逝的灌木,灌木后面只是一团深邃的黑,因为黑夜遮断视眼。
黑,是短暂的。稍时,月牙儿就从前方的山巅羞涩地闪了出来,像海礁上的灯塔散发着淡淡的清辉,却指引着夜行人前行的路。不知何时,月的银色已像泉水涌入车内,塞得满满的,侧身看到同行的人面部都呈现出肃穆安详,皆是眯着眼睛假寐。的确,享受这月下难得的惬意是种幸福。
窗外的月铺满了河山,可以借着这清幽令人欣赏到外界另一种非凡的美。河面荡漾着一层银波,碎鳞般地倒映着月牙儿粗糙的轮廓,隔河的山峦像一幅巨大的屏风以淡蓝色的天幕为背景,逶迤伫立,虽然只是黝墨的影像,正前方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月牙儿的周边是一圈银晕,浸润着无际的穹窿,几枚稀疏的星盏遥遥地闲搁在月亮的周际,较往日少了几分颜色。
车继续行走,过了曲水县,公路两侧的树林愈加浓密起来,密密匝匝的像一列列古阵中站立的士兵,令路面显得逼仄起来。当车绕过聂当大佛,闯入了开阔的河谷,右侧的拉萨河默无声息的像条墨绿的色带流淌,月出现在河对岸的山巅,清幽而寂寥的在天空中徜徉。突然公路侧几只水鸟,许是被汽笛声所惊扰,鸣叫着窜出栖身的树木,划过天空消逝于茫茫的月色之下。
月明、水幽,看着窗外的美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句不由从心隅飘然而出,“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虽月是残月,但毫无疑问,面对此景我无法找到适当的词语加以描述和修饰。雪域夜色之美,大概也就是这种自然之美、纯粹之美,天地和谐之美吧。
是夜,枕着那月色清风酣然一梦。
(摘自《散文百家》2009年第9期)
小题1:文章第2段写的雪域黄昏时分景色,似乎跟“雪域夜色”没有联系,可否删去?请说明理由。(5分)
小题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太阳悄然翻过山坳,地面于是便呈显山岭投下的巨大阴影,在光与影的分割线中,“冷竣”从深潜的地府渗了出来,给人的心灵以哆嗦。
(2)公路两侧的树林愈加浓密起来,密密匝匝的像一列列古阵中站立的士兵,令路面显得逼仄起来。
小题3:作者写雪域夜色做到了“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和主要描写手法。(6分)
小题4:本文意蕴丰富,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8分)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雪域奇异的夜色引发了作者多种情愫,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探究。(4分)
(2)谈谈作者在文章中多次写到雪域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用意?(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5分)不可以。(1分)内容上,描绘了黄昏时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