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下面小题(20分)
我的老师
贾平凹
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他不漂亮,也少言语,平时不准父母杀鸡剖鱼,很有些良善,但对家里的所有来客却不瞅不睬, 表情木然,显得傲慢。开始我见他只逗着取乐,到后来便不敢放肆,认了他是老师。许多人都笑我认三岁半的小儿为师,是我疯了,或耍矫情。 我说这就是你们的错误了,谁规定老师只能是以小认大?孙涵泊!孙老师,他是该做我的老师的。
幼儿园的阿姨领了孩子们去郊游,他也在其中。阿姨6
说:“花疼不疼?”对于美好的东西,因为美好,我也常常就不觉得了它的美好,不爱惜,不保卫,有时是觉出了它的美好,因为自己没有,生嫉恨,多诽谤,甚至参与加害和摧残。孙涵泊却慈悲,视一切都有生命,都应尊重和和平相处,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晚上看电视,七点前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国歌,他就要站在椅子上,不管在座的是大人还是小孩,是惊讶还是嗤笑,目不旁视,双手打起节拍。我是没有这种大气派的,为了自己的身家平安和一点事业,时时小心,事事怯场,挑了鸡蛋挑子过闹市,不敢挤人,惟恐人挤,应忍的忍了,不应忍的也忍了,最多只写“转毁为缘,默雷止谤”自慰,结果失了许多志气,误了许多正事。涵泊却无所畏惧,竟敢指挥国歌,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我在他家书写条幅,许多人围着看,一片叫好,他也挤了过来,头歪着,一手掏耳屎。他爹问:“你来看什么?”他说:“看写。”再问:“写的什么?”说:“字。”又问:“什么字?”说:“黑字”。我的文章和书法本不高明,却向来有人恭维,我也是恭维过别人的,比如听别人说过某某的文章好,拿来看了,怎么也看不出好在哪里,但我要在文坛上混,又要证明我的鉴赏水平,或者某某是权威,是著名的,我得表示谦虚和尊敬,我得需要提拔和获奖,我也就说:“好呀,当然是好呀,你瞧,他写的这幅联,‘×××××××,××××××春’,多好!”孙涵泊不管形势,不瞧脸色,不斟句酌字,拐弯抹角,直奔事物根本,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街上两人争执,先是对骂,再是拳脚,一个脸上就流下血来,遂抓起了旁边肉店案上的砍刀,围观的人轰然走散。他爹牵他正好经过,他便跑过立于两人之间,大喊:“不许打架!打架不是好孩子,不许打仗!”现在的人很烦,似乎吃了炸药,鸡毛蒜皮的事也要闹出个流血事件,但街头上的斗殴发生了,却没有几个前去制止的。我也是,怕偏护了弱者挨强者的刀子,怕去制伏强者,弱者悄然遁去,警察来了脱离不了干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一走了之,事后连个证明也不肯做。孙涵泊安危度外,大义凛然,有徐洪刚的英勇精神,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春节里,朋友带了他去一个同事家拜年,墙上新挂了印有西方诸神油画的年历,神是裸着或半裸着,来客没人时都注目偷看,一有旁人就脸色严肃。那同事也觉得年历不好,用红纸剪了小袄儿贴在那裸体上,大家才嗤嗤发笑起来,故意指着裸着的胸脯问他:“这是什么?”他玩变形金刚, 玩得正起劲,看了一下,说:“妈妈的奶!”说罢又忙他的操作,男人们看待女人,要么视为神,要么视神是裸肉,身上会痒的,却绝口不当众说破,不说破而再不会忘记,独处里作了非非之想。我看这年历是这样的感觉,去庙里拜菩萨也觉得菩萨美丽,有过单相思,也有过那个——我还是不敢说——不敢说,只想可以是完人,是君子圣人,说了就是低级趣味,是流氓,该千刀万剐。孙涵泊没有世俗,他不认作是神就敬畏,烧香磕头,他也不认作是裸体就产生邪念,他看了就看作是人的某一部位,是妈妈的某一部位,他说了也就完了,不虚伪不究竟,不自欺不欺人,平平常常,坦坦然然,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话少,对我没有悬河般的教导,不布置作业,他从未以有我这么个学生而得意过,却始终表情木然,样子傲慢。我琢磨,或许他这样正是要我明白“口锐者天钝之,目空者鬼障之”的道理。我是诚惶诚恐地待我的老师的,他使我不断地发现着我的卑劣,知道了羞耻,我相信有许许多多的人接触了我的老师都要羞耻的。所以,我没有理由不称他是老师! 我的老师也将不会只有我一个学生吧?
小题1:作者为什么觉得孙涵泊“真该做我的老师”?(限20个字作答)(4分)
小题2:请从外在特征和内在品质两个方面简要概括“我的老师”这个人物形象。(6分)
小题3:文中结尾“我的老师也该不会只有我一个学生吧”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6分)
小题4: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老师是没有限制的,年纪小,也一样可以当老师。
B.作者是不太喜欢这个小孩的,因为他很傲慢,但是小孩的一些行为和语言引起了作者的思考,使得作者对他的感觉也发生了变化。
C.作者在文中所举的例子,都是对大家习以为常的现象的再思考和反思。
D.通过作者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往往“童言无忌”“童心无邪”。
E、作者通过五个事例,不仅批判了自己,也批判了其他成人的性格中虚伪的成分,是小孩给了作者启示。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22分)
用来浪费的时光
安 宁
常常怀念那些被浪费掉的时光,它们像一粒粒闪光的糖果,在我人生的途中,以最甜美的滋味,诱惑着忙碌到灵魂而不得安宁的我,一次次溯游而上,回到那些曾经被父母老师责骂的岸边,小坐,或者流连。
年少的时候,会逃掉老师的课,与几个伙伴,跑到学校旁边的果园中去,偷偷采摘已经开始有了成熟芳香的苹果。常常是看守园林的中年男人,在一头追赶做托儿的伙伴,而我则在另一头,将一个又一个红硕的苹果,贪婪地塞入鼓鼓的书包里。及至觉得可以大快朵颐的时候,才在看林人发觉上了当的叫骂声中,嘻嘻笑着遥遥丢给他一个得意的鬼脸,去跟伙伴们会合。很多时候,那些大而红的苹果,会将课本压得起了皱褶,或者留下难看的印痕;也会因为贪吃,而回家拉了肚子,被大人们责骂;甚至连第二天的考试,都给忘记,等到了教室,才发现书包里的文具,全都丢在了那片向阳的山坡上。
可是却在梦里,都念念不忘山坡上那温暖洒下的阳光,鸟儿在头顶悠闲飞过,叫声惊动安静午休的草茎,桐树阔大的叶子铺展开来,犹如一把巨大的伞,给我们半睡半醒的梦遮挡过往的风尘。那样的时光,是夹在书本里透明的糖纸,或者在地上快乐跳跃的弹珠。
我还会想起生病在床的那些时日。是因为工作的时候,疲于奔命,身体起了病变,罢工不行,只好入院修养。值班的护士有弯月一样含笑的眉眼,会在唤我吃药打针的时候,哄小孩子一样地,说一声:乖,听话。我总是会在这句话后,将自己变成一只温顺的小猫小狗,任她给我注射针剂或者冲一杯杯苦涩的中药。我迷恋她手腕上叮当作响的藏式银镯,是山泉水清脆流过的声响。我喜欢看她穿梭在各个病床前,柔声细语地提醒病人平日的注意事项。我还会看到她洁白的护士服里,流溢出的一抹淡粉,或者浅蓝,那是她想要展露却又无法展露的可爱的棉布小衫。
更多的时候,病房里安静到可以听得到每个人的呼吸,甚至是心跳。我听见风从春天的树梢上吹过,它还掀起了某个小孩子的衣角。有不知疲倦的清洁工人,在扫着庭院里的尘灰,扫帚划过路面时,发出有节奏的刷刷的声响,这样的声音,因为病房的寂静,而愈加的清晰,闭上眼睛,我不禁想起儿时父母早起打扫积了一夜的雪花,或者落叶的情景。
知道疾病不会快快退去,便索性将工作忘在脑后。平素里买来没有时间翻看的书,那时便成了最奢侈的享受,每一页文字,都不舍得读完,似乎翻过去,这样散漫幸福的时光,也会跟着成为过去。假若在工作之中,突然因为别的事情,要占去宝贵的时间,那么,或许会因为这样的浪费,而觉得心疼。可是任性霸道的疾病,却让我在无能为力之时,用自己轻易不会舍得“浪费”的闲散光阴,将我一路疾奔的灵魂,重新安放在从容向前延伸的轨道。
生命中有多少光阴,值得这样放纵浪费掉呢?一路走着,每一条格言,都会告诫我们,要惜时如金,要珍爱春光;可是,当你行至那终途,回首观望的时候,才会明白,真正对时光的善待,很多时候,原是孩童一样,肆无忌惮的浪费。那些读书时迷离恍惚的瞬间,那些在清晨的床上眷恋不起的慵懒,那些将毛线织了又拆的时光消磨,那些在午夜的电影院里,看荧幕上下爱情妖娆绽放的寂寞,那些东游西逛、不务正业的年少时光,正是它们,一点点地串联起我们庸常的人生,并给予这一程生命,闪亮的光华。
小题1:如何理解“那样的时光,是夹在书本里透明的糖纸,或者在地上快乐跳跃的弹珠”在文中的含意?(4分)
小题2:文章详细描写“我”病中遇到的值班护士,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3:“我”“常常怀念那些被浪费掉的时光”的理由有哪些?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6分)
小题4:“真正对时光的善待,很多时候,原是像孩童一样,肆无忌惮的浪费”。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看法,请分析其观点和态度。(6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客家人为了生存的需要,以家族为单位,营建了各种各样具有浓郁地方风格和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其中主要集中在梅县等地的围龙屋则是最有“客”味的民居建筑。这种建筑以堂屋“祖祠”为主体,横屋与围屋错落围合,其屋脊与瓦片好似龙脊龙鳞,层层叠叠,宛若盘缠的巨龙俯卧在山坡上,因而有了“围龙”之称。在漫长的岁月里,客家人把自己独有的民俗文化特点融合进这种建筑里,使其成为了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风水观念渗透在各种形式的建筑景观中,这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理念的一种体现: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客家人对于中原文化的传承,在围龙屋的建造上则更为明显,一般建在依山傍水之丘陵山麓,周围绿水回环,山峦如案,山峰呈笔尖形状,在客家人看来,这是财丁兴旺、文人辈出的最理想屋场。再看看围龙屋的取材,与中国多数传统土木构架基质的建筑文化一样,传统围龙屋属于生土建筑,从周边的环境直接取材,其建筑融入了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中,充分表现出通过建筑营构,达到人文与自然的亲和统一。
与传统文化一样,围龙屋首先讲究对称。建筑以南北线为中轴,东西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以正堂纵轴线为基点,围龙高于上堂,上堂高于中堂,中堂高于下堂,对称式的庭院房屋结构与屋前池塘和屋后围龙组合成一个太极形整体。其次是讲究配套。围龙屋前无一例外有一口池塘,蓄水养鱼、防火抗旱。正中大屋为正堂,分上、中、下三堂,上堂供奉祖龛神台等物,中堂是族人议事、宴会主要场地,下堂则是婚丧喜庆设席的地方。上下堂两侧的房间叫正房,供父母长子居住。位于最外层的一道或几道半圆形建筑,就是“围龙”。最后,讲究整体的功能性,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生活的缩影,在围龙屋内,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整个外坚固内开敞的结构,既是适应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的结果,也是适应岭南湿热自然环境的产物。
客家围龙屋的整个结构,是扩大了的殿堂式的结构,其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呈现出昔日中原汉族府第风貌及伦理观念,建筑里面的空间序列是严格规整的。围龙屋所代表的圆满、团圆、平均、平等的观念,一直是古代圣贤的乌托邦理想。在这个时期,客家人居住的地区,生产手段原始落后,但意识形态却很超前。
围龙屋对建筑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追求,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围龙屋前的池塘不仅实用价值高,而且具有审美意义:当人身处于建筑中时,能够感受的是严格的对称及建筑本身所展现出的严肃;而在建筑之外,同样可以感受到围龙屋以另一种对称的美感呈现在你面前,即建筑和它倒影在水面上的反转对称。
围龙屋的美就在于其与环境的完美结合,人工融合自然,创造出“虽由人作,犹如天开”的意境,充分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而它的建筑装饰,也以视觉的审美形式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
(《现代营销>>2011年第6期《客家围龙屋文化的美学解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围龙屋”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客家人为了生存的需要,往往依山傍水,就地取材,建造出具有昔日中原汉族府第风貌的民居建筑,这就叫客家围龙屋。
B.围龙屋之所以有“围龙"之称,主要因为是其屋脊与瓦片好似龙脊龙鳞,层层叠叠,从形态上看,宛若盘缠的巨龙俯卧在山坡上。
C.围龙屋不仅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其所代表的圆满、团圆、平均、平等的观念更体出古代圣贤的乌托邦理想,如今也具有超前性。
D.围龙屋体现了传统文化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表现在其选址与用材上面。
小题2:下列对“围龙屋”特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围龙屋的建造讲究对称性,一方面体现为建筑本身的东西对称,另一方面体现为建筑和它在前面池塘水面上的倒影对称,都具有审美意义。
B.围龙屋前面有池塘,用于蓄水养鱼、防火抗旱;围龙屋内部的上堂高于中堂,中堂高于下堂,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可见围龙屋不仅讲究配套,而且等级分明。
C.围龙屋讲究整体的功能性,在围龙屋内各种生活设施都很齐全,呈现出中国封建社会浓郁的自给自足特点。
D.围龙屋不仅实用、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且风格上体现出一种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追求,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符合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的一项是(??? )
A.从围龙屋的建筑格局与风格来看,围龙屋是中原建筑在某种程度上的异地“复制”,同时又是与岭南湿热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
B.客家民居建筑的产生,主观上是客家人为了生存的需要,客观上对原岭南民居是一种丰富,更促进了各民族建筑技术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围龙屋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其所蕴涵的丰富民俗文化,也是当时的客家人留给后代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D.正是因为当时客家人在居住的地区意识形态的超前性,所以才产生诸如圆满、团圆、平均、平等这些古代圣贤才有的乌托邦理想。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那一束伴地莲
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
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大地又显单调的时候,它才绽开一粒粒小骨朵,雪白的瓣,乳黄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坡上、荒地头、野沟边,如夜空里的繁星,簇簇丛丛灿烂一片,随风散布一种沁人的苦香。
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在仲秋前后,也许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日渐寂寞的景色里,而那枝叶,却也是褪了绿,转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露浸得枯脆干焦。其时,它便成了一味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识的,更不知它竟有一个美丽得几近脱俗的名字:伴地莲。
我知道伴地莲,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的江南工作,家里全靠母亲操劳,我又病了。就在那样一个雪落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我去山后的医疗社看医生。临走,医生递给母亲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去洗净切碎煮水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
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月亮很圆,被雪地衬映得更加明亮,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看见远处雪原中静卧的村庄。
母亲背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有积雪的月夜里走。边走,她边踢开路边的雪层,寻找和她手里一样的那种春天遍地都是的叫做伴地莲的野草。因为孩子们的野火早在秋天就已烧遍,母亲收获不大。邻近村庄的时候,她又拐了个弯,绕上一段河堤。河堤离村庄较远,然而仍没有逃脱家乡习惯性的秋季烧荒的野火。这叫母亲失望,同时也加大了母亲搜索的范围。就这样,母亲终于没有防备地滑进了一段被挖开用来排水的坑里。坑很深,幸亏坑底雪厚,母亲除了一场虚惊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我不记得那时我有没有因为惊吓而嚎啕大哭,我只记得母亲正说要往上爬,竟意外发现坑壁被踢开的雪被下掩盖了一丛她急欲寻找的那种枯干的草,我记得那时母亲在明亮的月亮地里止不住惊喜而连声赞叹。
这以后,很长一段日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苦味,苦不堪言。母亲便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熬,熬成糊状,熬出更浓的糖味,拿来做我喝药后的奖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我常为自己记忆细节的清晰而诧异,然而母亲却证实了它的真实。那时,我的孩子正趴在她的怀里撒娇,她愣怔片刻,顺着我的提示她终于回想起来,她告诉我那时我患的是一种急症肝炎。她说,第二天秋天,怕我病犯,早在烧荒前她割了一大捆回来,拿绳束了,系在屋梁上,以作备用,只是再没有用着,直到迁来南方,老屋卖给人家也没有取下。
然而我却没有遗忘,那一束伴地莲烟熏火燎黝黑地挂在我老屋的梁上。尽管与母亲的回忆有些许出入,然而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
活着是件艰难的事,我时常这样想。生长中的许多不易处,让我越发知道,世间真正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少。于做人的困顿里偶然回顾尚能发现内心深处还有可以寄托的空间,不致全然没有了信心,这,要感谢母亲。
1.第一、二、三段对伴地莲各是从什么角度进行描写的?突出了伴地莲的什么特点?(每处各限两个格)(4分)
角度:?????????????????????????????特点 ??????????????????????????????????
2.在写母亲背着我找伴地莲的过程中,突出描写了明月和积雪,其作用有两点,试写出。(每点不超过20字)(4分)
3.完成下面两题:
①为什么说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写出两点,每点不超过10字)(4分)
②最后一段的意思是(不超过25宇)(2分)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4分)
A.题目“那一束伴地莲”指的不是母亲雪地寻找的那一束、而是挂在梁上的那一束。
B.本文歌颂了母亲的伟大,母爱的纯洁与无私。
C.伴地莲普通、平凡而又美丽有用(能治病),正是母亲的形象。
D.“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说明这二十多年来我经历了很多劫难。
E.本文以伴地莲为线索,结构严密,开头三段介绍伴地莲,中间四段写母亲寻找伴地莲?????为我治病,最后三段写记忆中的伴地莲。
F.本文语言华丽,色彩绚烂,如第二段对伴地莲花的描写,最能体现这种风格。
5、阅读题 课内阅读。 囚绿记
陆蠡 ①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②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③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④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⑤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⑥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⑦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茵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⑧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⑨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⑩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选自《囚绿记》,有删节)
1.本文二、三两段详写了公寓的居住条件,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主体部分是如何扣“绿”层层展开的?请梳理出本文的行文思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末说:“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说说作者为什么怀念“绿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全文都围绕着“绿”来写,作者没有必要详细交代离开北平的具体原因,如果删去,文章语言会更简洁,线索会更清晰。请谈谈你的看法。(1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