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
子恺漫画
从日本回来,在潜心译述介绍西洋文艺理论的同时,“子恺漫画”也诞生了。
读的书多了,看的画多了,觉得以前在浙一师时所确信的“师自然”的忠实写生画法,其实与幼年时所热衷的“印”《芥子园画谱》,相去不过五十步。都是“依样画葫芦”。“葫芦不愿再画下去,非葫芦的画不出来”,于是只好“读读书,看看别人的画罢休了”。“我想看看书再画,但越看书越不会再画了。”其实正是在这苦闷时期,一种新的画风已不期然而然地在他的思绪中孕育着了。
有一次,春晖中学开校务会议的时候,丰子恺对会议的内容茫无头绪,却独自观看“那垂头拱手而伏在议席上的各同事的倦怠的姿态”。回家后用毛笔把这校务会议的印象画了出来,又恐被学生看见了不好,便把画贴在门背后独自欣赏。这幅画引起了他的兴味,从此之后,丰子恺不断地把他平时所萦心的琐事细故一一乘兴描出。
起初作的大批小画,都是由于受到当前景象的感触,觉得有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非立即画下不可。一旦画出之后,便“得到和产母产子后所感到的同样的欢喜”。“有时把平日所信口低吟的古诗句词也试译出来”,“译作小画,粘在座右,随时欣赏”,并在画上签上自己的名字的英文缩写TK。画这些小画时,根本没有想到要去发表。有一次被夏丐尊发现了,连声赞赏说:“好!再画!再画!”丰子恺受到鼓舞,“心中私下欢喜,以后描的时候就觉得更大胆了”。
是朱自清第一个把丰子恺的画稿拿去发表的。那时,白马湖畔的朱自清与远在北京的俞平伯合办了一个不定期的文艺刊物,丰子恺不仅为这刊物设计封面,还在《我们的七月》上首次公开发表了一幅画,画题是“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被郑振铎发现,他对这幅画及其作者感到莫大的兴趣。朱自清到白马湖去,郑振铎便向他打听丰子恺的消息。1925年,丰子恺到上海创办立达学园,这时《文学周报》恰好要用插图,郑振铎便通过胡愈之向丰子恺索画,陆续发表在《文学周报》上,他给这些画冠以“漫画”的题头。从此中国始有“漫画”这名称了。后来郑振铎要求为丰子恺出一个集子,便在一个星期日和叶圣陶、胡愈之一同到江湾立达学园去看他的画。他回到上海后,与叶圣陶、沈雁冰共同挑选,把绝大部分都选进了集子,于1925年12月以文举周报社的名义结集出版。这册最初出版的画集得到朋友们的热情支持,为之作序写跋的有郑振铎、夏丐尊、来自清、俞平伯等人。夏丐尊在序中赞叹说:“对于生活,有这样的咀嚼玩味的能力。”朱自清说:“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俞平伯在跋中说:“您是学西洋画的,然而画格旁通于诗。所谓‘漫画’,在中国实是一创格;既有中国画风的萧疏淡远,又不失西洋画法的活泼憨恣。”
1926年,《子恺漫画》又以开明书店的版本继续出版,并且多次再版。
关于“漫画”这个名称,丰子恺后来这样说:“国人皆以为漫画在中国由吾创始。实则陈师曾在《太平洋报》所载毛笔略画,实为中国漫画之始。”
陈师曾的画究竟是不是中国漫画之始,这有待于学术界研究讨论,但丰子恺的画确实是受了中国画家陈师曾的启发,再加上日本画家竹久梦二画风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西洋画派中,丰子恺最喜爱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作品。尤其是《初步》一画,给丰子恺的创作以直接的影响。
然而丰子恺认为自己的画“不是正式的绘画,只是绘画之一种。至于这种画价值如何,那我自己实在想不出答语。我仿佛具有一种癖瘾,情不自禁地要作这种画”。
朱光潜认为,这位漫画家善于“从纷纭世态中挑出人所熟知而却不注意的一鳞一爪”来加以点染。又认为“他的画品就是他的人品的表现。子恺从顶到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
丰子恺的漫画创作数量既多,发表的范围又广。由于画材来自现实生活,而且主要来自平凡的劳动大众的现实生活,因此他的读者遍及工、农、商、学、兵各界。又因为他一生慷慨待人,对于来信来访的读者,不拘职业、身份,有求必应,因此散存在人民中间的画不计其数。?
选自《丰子恺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随着视野的开阔,见识的增多,丰子恺不愿再沿用“师自然”的忠实写生画法,可是新的画法又一时找不到,所以内心非常苦闷。
B.丰子恺在春晖中学任教时,喜欢把自己平日所萦心的琐事细故乘兴描出,并置于身旁,随时欣赏,感到非常欢喜。
C.文中引用朱光潜的话,一方面说明丰子恺作漫画的艺术手法,另一方面称赞丰子恺艺术家的品质,从他的人品可以看出他的画品。
D.丰子恺为人慷慨大方,而且漫画多表现平凡大众的现实生活,所以他的漫画虽然缺乏浪漫主义热情,但还是得到了各界民众的广泛喜爱。
E.文章叙述了“子恺漫画”由酝酿到诞生到大放异彩的过程,展现了丰子恺执着于绘画艺术的情怀和成名之后仍然保持淳朴谦逊的品格。
小题2: “子恺漫画”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丰子恺画漫画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有人说,中国有漫画,丰子恺功劳居首。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不能自我更新的人,面对当今这个由大量“异质人”组成的世界,产生了一种陌生感,这种陌生感使他们弄不明白:到底怎样做才能为别人所认可、为社会所接受,以致在心理上产生了过度的焦虑。为了避免这种过度焦虑,许多人就产生了“游戏人生”的心态——随便怎样做都可以,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又叫“玩世不恭”,这种玩世不恭的心理是以主导价值观念的失落为本质特点的。
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所说的那样,“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不能自我更新的人,由于在社会转型时期产生了疏离感,因而其归属的需要和爱的需要就成了问题——他们难以归属于某一群体或某一类别,难以在某一群体或类别中获得爱与被爱的机会;这样,他们在心理上就会十分痛苦。为了避免产生这种痛苦,他们就会参加或组织某一小群体,以便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
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目标。生活在冲突中的人,无论在体力上还是在脑力上都要付出不同程度的代价,因而,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力避冲突,争取和谐的。不能自我更新的人,在社会转型时期极易与别人发生冲突,或产生冲突感,这就在心理上给自己造成某种痛苦。为了摆脱这种痛苦,一部分不能自我更新的人就产生了一种圆滑心理——只顾各方面敷衍讨好而不负责任的心理。例如,一些人,众人面前和背地里两个样;说话、写文章和实际为人两个样;一次次获得赞誉和荣誉,却出人意料地做出了有违道德和法纪的事——这种“两面人现象”,其实是圆滑心理在作祟。
鲁迅笔下的阿Q就是无奈和挣扎高度统一的典型。阿Q是无奈的,集陌生感、疏离感、冲突感于一身:在他生存的环境中,他是所有人欺凌、耍弄的对象,没有人关心他或被他所关心,就连王胡、小D这样一些地位低下的人也常与他发生冲突。阿Q又是在无奈中竭力挣扎的人,集玩世心理、团伙心理、圆滑心理于一身:游荡、醉酒、赌博、偷窃的事他都干;时常进城去寻他的“老偷友”一道行窃;与人争斗时,先估量一下对手,能打则打,能骂则骂,不能打骂则改为怒目相视。在当今时代,我们如果不能自我更新,则与阿Q相去不远矣!
7.下列关于一些人“玩世不恭”的心理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先由于他们不能自我更新,面对由大量“异质人”组成的世界产生一种陌生感。
B.然后,这种陌生感使他们不明白怎样才能被社会认可,以致产生过度焦虑的心理。
C.于是,在这种过度焦虑的直接支配下,许多人就产生了“游戏人生”的心态,即“玩世不恭”。
D.这种玩世不恭的心理是以不能自我更新为其原因,以主导价值观念的失落为本质特点的。
8.下列叙述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张的一项是
A.“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
B.人如果懂得自我更新,即使在社会转型时期产生了疏离感也不可怕。
C.难以归属,难以获得爱与被爱的机会,这是每一个人难免会产生的痛苦。
D.应当鼓励人们参加或组织某一小群体,以便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
9.第三段举出“两面人”的现象是为了说明
A.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目标。
B.不能自我更新的人也会力避冲突,争取和谐。
C.这种只顾各方面敷衍讨好而不负责任的心理也是不得已的。
D.做出这种有违道德和法纪的事是一种圆滑心理造成的。
10.下列根据原文所作的概括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陌生感、疏离感、冲突感,人们往往会产生玩世心理、团伙心理、圆滑心理。
B.鲁迅笔下的阿Q是无奈和挣扎高度统一的典型,对于今天仍具有普遍意义。
C.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出于“归属与爱的需要”,不妨来点阿Q精神。
D.我们在当今这个社会转型时期,如果要避免做阿Q,就应该学会自我更新。
3、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的小题。 赤脚礼赞
李??成 诗人蔡其矫有首诗写“船家女儿”,其中的两句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那圆润的双肩从布衣下探露,那赤裸的双脚如海水般晶莹……”写得真是好,把劳动人民——尤其是劳动的女孩子那种天然去雕饰的美写出来了。
我生长在农村,只要稍稍打开一点记忆的闸门,眼前就会浮现一双双赤裸的双脚;这一双双赤脚当然不会像海上的渔家姑娘 91eXAm.org那样“海水般晶莹”,而是沾满了泥巴,因此都很粗糙、甚而黝黑。
每年一到仲春,天气渐渐暖和起来的时候,村子里就开始看到一双双赤脚了。我们那里主产水稻,许多劳作都是在水田里进行的,要下地干活当然得脱掉鞋袜。不仅是孟春,甚至在早春二月,要顶凌下种,农人们就得赤脚跳下冰寒刺骨的水田,犁田、打坝,播种育秧,哪还能等到春深日暖呢?多少个早晨我醒来,都会看见在灶前忙碌的妈妈,裤管还是挽起来的,上面沾上了泥点,脚上虽然穿着布鞋,但一看就知是刚洗过的样子,我就明白,妈妈已在稻田里忙了一大清早。
只要天气许可,农村里的孩子也是喜欢赤脚的。每年春天——那常常是一场又一场的春雨之后,村子周围已是一片春草芊芊、禾苗青翠,处处绿意盎然,山花烂漫,我们再也不耐烦穿那劳什子鞋袜了,都嫌它玩起来不方便,又容易弄脏弄湿了,就干脆光着脚丫在外面奔跑。当脚掌第一次接触雨后的大地,顿时有一种光润、清凉的感觉从脚底板传到我们心里,真是愉快极了。我们跑啊、跑啊,似乎是那么的无拘无束。我们在潮湿、平整的打谷场上印下一双双稚嫩的脚印,那脚印如花瓣到处开放,我们到山冈上采草叶、采野果,到溪边捉鱼儿、戏水,去草地上放牛、牧鹅……那尖尖的青草戳着了我们的脚心,不仅不疼,而且很舒服,脚踝脚背被荆棘划拉了几道细细的痕印,也不知觉,也不以为意,仍然快乐地在田塍上奔跑。
那时生活条件有限,一般人家不仅买不起胶鞋,就是布鞋也没有几双,所以都要省着穿,能赤脚的尽量赤脚。孩子们也经常光着脚去上学,到了夏天,教室里的课桌底下,都是一双双赤着的脚。我们在上学的路上也不会好好地走,而是奔跑追逐,便不免经常跌倒。我记得我的脚趾不知道多少次因踢到石头或土坷垃而趾甲折断、鲜血直流,痛苦地抱着脚直龇牙,膝盖也常常是磕破了的。但疼痛稍减,我又赤脚行走,这样的赤脚上学一般要到深秋或初冬,但有些贫寒人家的孩子甚至到天上飘下雪花,也要坚韧地赤着脚去学校。这样的赤脚的记忆,当然不免让人感到有几分苦涩。
其实,辛苦的还是我们的父母。他们一年里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赤着脚在田地里干活。他们挑着担子,走在雨后泥泞的道路上,为了防止滑倒,那脚趾深深地扣进泥里,恨不得像铁锚一样紧紧地抓住泥土,才能稳住身体;他们几个人同扛一副笨重的打稻机或者禾桶(也是打稻用的)走到滑溜难行或拐弯抹角的地方,赤裸的双脚在泥浆中来回倒腾,甚至半天移动不了多少,那脚趾更是用尽了力气,死命地吸附着大地,直到协调了动作或确定了方位,才又向前移动……这样的一双双赤脚也像锚一样牢牢地扎在我记忆的深处,每每想起,就会从内心里发出一声喟叹。
夏天是赤脚的好时光,但是,也是最辛苦的季节。为忙“双抢”,每一个农民都难得片刻的休息;村子里所见的都是一副副光脚板在急如风火、噼噼啪啪地敲响在村前的泥路或石板上,甚至在晒得就要融化的柏油公路上。赤脚在滚烫的大地上奔走,一天不知要在村庄与田地之间往返多少趟,脚掌都被磨得很薄很薄,稍稍硌上一两块石子就会感觉钻心的疼痛,然而还要走,而且还是挑着重担、急急忙忙地走,疼痛也似乎麻木了,这样的经历,怎能不叫人难忘?
乡村似乎就是赤脚的地方,到处都可见到赤脚,甚至是一年四季。村里开会时,一双双赤脚坐在台上台下;各家人家吃晚饭,也往往是一双双赤脚围拢在桌旁。中午,如果有时间获得短暂的休息,也是就带着一双沾着泥土的赤脚侧卧在木榻上……在我们村子里有几位农民是在劳作当中倒在田地里过世的;我们那里甚至用“脚丫里的泥还没有洗净(就死了)”这样的话来泛指一切倒在岗位上的死者,凄然当中似乎还有那么一点悲壮。
正是因为农人们一年四季有那么多的日子赤脚,所以他们的脚大多是变形的,趾骨粗大,踵茧很厚,冬天脚掌还会有道道裂口,颜色则是黧黑!然而,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双双赤裸的脚在大地上终年奔跑,田野间才会出现春天碧浪千重,秋天金黄一片,处处稻谷飘香的景象!
我不知道,在今天的农村除了农忙季节,平时赤脚的是不是还很多,但我知道,只要是机械化没有普遍实现,只要农民还要干体力活,就少不了要赤脚。我当然希望,赤脚的人越来越少,赤脚的时候越来越少。但是,即便我们的农村里已经很少人赤脚了,我们也不应忘记我们曾经赤脚的日子。我曾在一首题名《草鞋脚》的诗里写道:从前,我们民族就是一个草鞋脚的民族;(这双脚)踩过岩石,踩过荆棘,踩过悬崖,踩过蛇,也踩过从老远森林里跑出来的豺虎……其实,草鞋脚与赤脚差不多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我们的民族曾经是个赤脚的民族,我们的民族正是赤着脚,从困苦中一步一步走到了已初步繁荣兴盛的今天!
因此,我要向我曾经看到的一双双赤脚致以最高的礼赞。
1.文中写孩子的“赤脚”有什么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农民雨后劳作的场景,请从用词、修辞、描写的角度分析其写作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探究文中赤脚农民的脊梁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引用蔡其矫的诗,从内容上表现劳动人民朴素的自然美,从结构上引出下文对一双双赤脚的回忆。
B.作者回忆了家乡众多的赤脚情景,不免让人感到几分苦涩。
C.用“脚丫里的泥还没有洗净(就死了)”这样的话来泛指一切倒在岗位上的死者,表达了对这些死在岗位上的人的赞扬。
D.今天的农村除了农忙季节,平时赤脚的已不是很多。
E.结尾引用作者的诗,内容上将故乡所经历的困苦推及整个民族所经历的困苦,有力地深化了主题。结构上照应了开头,首尾呼应。
4、阅读题 绝唱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片清绿;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②因此我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
③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④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这一切并非如此。
⑤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⑥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行,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以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
⑦那是一个10多年前的十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出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就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好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⑧“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一种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迎合季节的庸美,可以发现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
它是满地枯梗残叶,但它却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因为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池的莲子,又会叶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只要不失去那点孤高和自信,即使不再有绿叶红花,即使只剩下一根枯梗,一片枯叶,也照样会具有永远属于自己的那种独特的美。
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
去听它的精神。
去听它的风格。
去听它的情操。
去听它的力量。
世间如此,人生如此。只要精神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存在就是力量。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在于它不迎合季节,既盛开于五六月间,也持续到十月残秋。
B.作者很善于细节描写,例如文中画线语句通过对碧荷上水露的描写,产生了集静态美与动态美于一体的效果。
C.第6段无疑而问,自然过渡,既引出作者以为最美的荷花,又引发读者的阅读的兴趣。
D.作者引用李商隐的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不仅富有文化意蕴,而且切合文章题意,深化了主题。
E.作者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看荷花,是因为这里的荷花有警醒人们时刻不能忘记民族历史耻辱的意义。
小题2:从第7-8段看,作者笔下的“荷花的神奇的世界”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最爱十月的残荷,为什么要从春夏的荷花写起?作者为什么说“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鼓浪飞花
韩作荣
(1)在我多年前的印象里,厦门只是个蕞尔小岛、弹丸之地。在常人眼里,小大抵是难以入眼的称谓,可以忽略不计、零头碎脑之类。鼓浪屿更小, 可为小中之微。可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精微,事物恐难以大小来体现其价值的。而厦门最引人入胜处恰恰是鼓浪屿。
(2)这是个绿荫、藤萝与花树遮覆的岛屿,日光岩于岛上突兀而起,像钢琴的高音,在珠子般滚动的清亮的声音里攀升到极致,超拔且明丽。绿荫丛中,在随岛势起伏蜿蜒的小路漫步,你会看到高大的榕树垂下的丝丝缕缕的气根,路边的老藤盘络纠结,如同这小岛数不清、理还乱的历史。是啊,那白色的教堂,八瓣花朵般的圆形窗和三角状尖顶上的十字架,那桔红色的洋葱头般的屋顶,那雕刻着狮头和卷形花叶的大门,那铁锈红色的撑开的伞状的瓦盖,形形色色,鳞次栉比,曾是十二国的领事馆,以及商人、华侨以及官人名流所建造的楼房别墅,里面,曾藏着多么动人心魄抑或令人心酸的故事。这些凝固的音乐,华美、斑驳,颇具沧桑之感。这让我想起那些等待下南洋的丈夫归来的女人,纵然锦衣玉食,处于雕梁画栋之间,可如同蒙尘的钢琴,即使有满腹妙曼的音乐,也只能空守着孤独与落寞。想及此,我已失去观赏别墅的兴致,倒是风中翻卷的几片落叶触动了我抑郁的萧疏感。
(3)可鼓浪屿实在是个令人神清气爽的地方。明亮的阳光下,海上的风吹过来,让人有一种强劲和阔大来临的感觉,让你吐出胸中的沉郁污浊之气,尽情吸纳澄澈而又新鲜的气息。天是蓝的,海水是蓝的,沙滩是黄的,屋顶是红的,而葱郁且浓密的树是碧绿的,油亮并有一种通透感,漾着水意,这小岛,简直就是一块极品的翡翠,令人赞叹,令人心仪。
(4)说起岛上的花树,确令人大开眼界。元月,正是北方滴水成冰的季节,而这里,仍旧有鲜花开放,绿浪接天。棕榈、槟榔的阔叶如张开的手掌,轻抚着微风;相思树细窄穗状的叶片在轻轻摇摆;扶桑清瘦,榕树强壮,三角梅柔美;而爆竹花一挂一挂地悬在篱墙上带着除旧布新的喜气。这些著名或我尚不知名的花树,令人惊异的是其萌生的新叶,淡绿中含着娇嫩。看来这里没有冬天,叶芽一年四季都在萌发,树叶则时时更新,花树没有冬眠,充满了活力。
(5)鼓浪屿尤可称道的是它的钢琴博物馆、管风琴博物馆。博物馆收藏的70台世界名古钢琴和百盏古钢琴灯台,让人领略了这些罕见的稀世珍品。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架无人弹奏的钢琴,说是由一张纸卡上的孔控制风的大小使琴键起落而奏响音乐,没有手指,没有弹琴人,好像有个幽灵在演奏。还有让我略感震撼的就是那架巨大的管风琴了,这古老的庞然大物矗立在博物馆入门的厅堂,直抵高大屋顶的横梁,简直就是一座小山。站在这架琴前,突然会觉得自己矮了许多。厚重的木制的琴箱,那一排排竖立的金属管呈新月形由一端凹下又从另一端升起,那金属的清亮该是由此生成,而那浑厚、低沉的声音当是木制的音箱所给予的。当金属、木材与踏动的脚及弹动的手指相遇,不知奏出的是人籁之音呢还是天籁之音?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吧。听那声音,让人顿感庄严、肃穆,仿佛置身于教堂之中,让我感知出音乐的力量。
(6)在我看来,厦门的美是以鼓浪屿为核心的。音乐是鼓浪屿的灵魂,而白鹭则是其跃动的音符。这鼓浪屿之波越过海水,起伏跌宕的旋律在升腾、伸延,凝固成厦门的环岛公路和跨岛大桥,以及无数新笋般飞长的楼群,这旋律跨海而过,又激越于海沧、集美、同安和翔安,于是,一片又一片新区又在崛起。这古典的、印象式的继而走向现代的音乐,已合成宏大、雄浑且激荡回环的交响的旋律,奏响在如今已是一千五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之上。
(7)是的,音乐已浸透了这座城市的总体和细部。它优雅、干净而又纯粹。它的白鹭洲是小夜曲,它的大桥是咏叹调,它的楼群和厂房是交响乐,它的园林是民谣,而它隆隆轰响的马达是进行曲。当几只白鹭落在伞尾葵的浓绿之上,多像大海在鼓浪飞花。而一栋栋竖起的新楼,多为白色、淡色的,甚至路旁的护栏,立交桥的背底,也是白色的,那是鹭的颜色。而所有的建筑物多有弧线,委婉而亮丽,如同旋律的延展。即使是一家小店,也称“嘀哒嘀”,带着音响……
(8)我知道,厦门的沧桑之变是厦门人创造的,真正了解厦门的,该是他们自己。
(9)在归程的路上,我又回头望了望那把钥匙的雕塑。是的,厦门称“门”,必有一把打开门锁的钥匙。这把钥匙将厦门打开,使之成为开放的特区,并使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我知道,这把钥匙真正开启的,该是心智之门。(人民日报2007-02-02)
小题1:文章以“鼓浪飞花”为题,“飞花”二字含意何在?
小题2:“日光岩于岛上突兀而起,像钢琴的高音,在珠子般滚动的清亮的声音里攀升到极致,超拔且明丽”这句话,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高中语文课本的哪一篇课文中有类似的句子?
小题3: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围绕着哪两字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在虚与实和点与面上,作者是如何处理的?
小题4:文章结尾一段写“那把钥匙的雕塑”,有何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