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2-02 03:31:3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惠风和——畅:舒畅
B.举酒客——属:嘱托
C.一苇之所如——纵:任
D.于是余有焉——叹:感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②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③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阳货》)
(1)结合选段①②,谈谈君子该如何去判断一个人的善恶是非。(2分)
???????????????????????????????????????????????????????????????????????????????
??????????????????????????????????????????????????????????????????????????????
(2)选段③,孔子强调君子也会有讨厌的人,这和君子量大能容人的德行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4分)
???????????????????????????????????????????????????????????????????????????????
??????????????????????????????????????????????????????????????????????????????
??????????????????????????????????????????????????????????????????????????????


参考答案:(1)对众人的好恶应留意分辨,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君子能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苏轼传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蛊、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孽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镜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二宫:指后官的太后及皇后。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上元敕府浙灯????市:购买
B.违制之,若自朝廷,谁敢不从????坐:犯罪
C.以诗托????讽:讽刺
D.以水之再至????虞:戒备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品质的一组是(????)。
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②每因法以便民
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
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上书说,元宵节在皇宫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明晓其真正目的,应该撤回诏令。
B.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苏轼写诗关注百姓疾苦,被断章取义、诬陷而入狱,后被贬黄州,自号“东坡居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


参考答案:1.C
2.D
3.B
4.(1)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重修醉翁、丰乐亭记
[明]叶向高
醉翁、丰乐二亭,皆以欧阳文忠故闻于天下。余三过滁阳,皆未成游。甲辰之冬,仲山林先生太仆寺闻余道滁甚喜,治具余于丰乐。诘朝①游醉翁,放于琅琊觞。于是生平之所心艳神往,以为不了之愿者,至是而始偿。顾其山水涸,求所谓林壑之美,蔚然而深秀者,差不逮干。所闻亭之翼然者,寝以颓;酿泉之潺然者,寝以淹塞而不治也。心窃叹之。州守卢君方谋修葺而未竟。
其明年,余复至留都,仲山先生则以书告余日:吾顷者再游醉翁矣,是非与子同游之醉翁也。吾视其途径甚殊,其若堂若阁若祠,无不饰者。其泉之翳郁者,浚而加香,护以周垣,毋使滓秽矣。其梅之手植于文忠者,若增芳妍。其池之环亭者,疏泉注之,毋使虞涸。又周为石栏,可倚而临池且望梅。其循池东折复南而为皆春亭,业已久圮,则砌而之,旁之日“山高水清”。又决池水环之,复注为半池,如块如钩,疏而为涧,可以流觞矣。凡此皆守君之画也。公帑民间,不费一钱,凡此皆守君之捐也。夫吾与子之游,于今半载耳,而景象之异,至于如此。吾恨不得与子载酒其间,共赏今日之胜,愿吾子记之。
余惟知自元祜以前,琅琊之山川寂寥无闻,至文忠而始著。自文忠以后,琅琊之山川虽著,久而渐以废,至今日而始复。计其时世,皆当国家熙隆,久道化成之日。方宋之盛,滁介江淮,舟车商贾之所不至。而今日之滁则南北冠盖之所经,其民困征发,而失其本业,萧条穷苦,无以为生。为长吏者亦日奔走逢迎,束带于腰,经营厨传之不暇,而暇及于山水之乐,又使其民从之游而乐乎?盖其时势之不同,有如此者,守君日夜孜孜拊循其疲民而与之休息,故其民虽病而有起色,虽劳顿困蹙而常有宽然自裕之意。而守君因得以其暇隙,搜访名贤之故迹而复其旧观,使滁之人伛偻提携而往游者,几若文忠之盛。以今昔,其难易不十倍哉。而文忠为守,虽日以苍颜白发颓然于两亭之间,不闻其时有如林先生者,以一代名流从容览眺,以增山水之胜,是尤守君之可自诧于文忠者也。
(选自明万历《滁阳志》,有删节)
[注]①诘朝,同“诘旦”,即平明,清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治具余于丰乐饮:饮酒
B.顾其山水涸童:光秃
C.则砌而之新:翻新
D.以今昔,其难易不十倍哉程:衡量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放于琅琊觞若不阙秦,将取之
B.护以周垣 臣死不避
C.可倚而临池且望梅其闻道亦先乎吾
D.其民困征发 而君幸赵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曾经三过滁阳都未能完成游览琅琊二亭的心愿,等到有机会游览时,发现欧阳修。 描绘的各种景象已不存在。
B.滁阳太守亲自筹划主持修复琅琊山各处景观,使醉翁亭和丰乐亭焕然一新,修复这两座亭的费用都是太守捐献的。
C.琅琊山因欧阳修名扬天下,其扬名之时都处在国运昌盛之时;滁阳地理位置特殊,历来是南北交通必经之地。
D.文章对当时的滁阳太守的赞美之词溢于言表,认为在当时复杂困难的局面下,时任太守甚至比欧阳修做的还要好。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顷者再游醉翁矣,是非与子同游之醉翁也。(5分)
译文:
(2)故其民虽病而有起色,虽劳顿困蹙而常有宽然自裕之意。(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饮,使动用法,是喝酒,即“请(我)喝酒”。
小题2:
试题分析:均为介词,表被动。A项,句末语气词/代词,哪里;B项,连词,并且/况且;C项,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中表停顿。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C项,“历来是南北交通必经之地”错,于文无据。
小题4: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一定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不要将划线句与原文割裂,在阅读划线句时尽可能找到句中的要点,如专有名词、动词、活用及文言句式等。
【参考译文】
醉翁亭、丰乐亭,都因为欧阳修在天下闻名。我三次经过滁州,都没有游历。甲辰年的冬天,仲山林先生在太仆寺听说我要路过滁州很高兴,准备了器具在丰乐亭请我喝酒。清晨游览了醉翁亭,在琅琊山喝酒。在此时我平生内心向往认为无法偿还的心愿,到此才偿还。看那光秃秃的山干涸的水,寻求(欧阳修)所说的树林山谷之美,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景色,差不多全没有了。我听到的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四角翘起的亭子,倒塌于地上;潺潺流淌的酿泉,横卧堵塞却没有治理。我暗暗为之叹息。州里的太守卢君正谋划着修葺还没有完成。
第二年,我又到留都,仲山先生给我写信告诉我说:我不久前第二次游醉翁亭,这已经不是我和你上次同游的醉翁亭了。我观察那道路很是不同,那些像堂像阁像祠堂的地方,没有不加装饰的。那繁茂成荫的泉水,疏浚河道水香甜,并且泉水四周用墙加以围护,以免渣滓污秽(弄脏泉水)。欧阳文忠亲手栽种的梅树,好像也增加了美丽动人处。环绕亭子的池水,凿开泉水使之流入池中,以免它干涸,四周用石头围护,可以依靠着靠近池水来欣赏梅花。顺着池水向东拐弯再向南转弯是皆春亭,很久已经坍塌,也垒砖石新建筑成了,旁边题字是“山高水清”。又掘开水池的水使之环绕皆春亭,注满了半池水,像玦像钩,疏通后成为山间流水的沟,可以用来作为流觞的曲水了。所有这些都是太守卢君的筹划。公款和百姓的钱款,一点没有花费,所有这些花费都是太守捐资。我和你同游,到现在半年罢了,可是景象不同,到了这样的地步。我遗憾不能和你在其间饮酒,共赏现在的胜景,我希望您记下这件事。
我只找到在元祐以前,琅琊山的山川寂寥无名,到欧阳文忠才著名。从欧阳文忠以后,琅琊山的山川虽然著名,时间久了渐渐荒废,现在才恢复。计算时间,都是在国家兴盛,百姓教化成功的时候。当宋朝兴盛时,滁州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人没有来的。可是现在的滁州,是南北车辆人员往来的必经之地,那里的百姓被征发所困,而失去他们本来谋生的手段,萧条穷困,没有什么用来生活的办法。作为长官也每天奔走逢迎,盛装相迎,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而忙碌,尚且没有空闲,哪里有在空闲时间顾及山水之乐,又使百姓跟从游玩而享受快乐?大概是时势不同,才有这样的情况,太守卢君勤勉于事,安抚他治下疲惫的百姓让他们一起休养生息,所那里的老百姓(生活)虽然困苦却有了好转,虽然劳累困窘却常常有生活宽裕自足的感觉。而太守卢君能够在他闲暇时,搜寻名贤的故迹并恢复它的旧貌,使滁州的百姓老老小小前往游玩,差不多就像欧阳文忠当年的盛况。用现在来衡量过去,太守卢君的困难不下十倍啊。而欧阳修作太守,虽然有容颜苍老头发斑白醉醺醺地倒在两座亭子中间之乐,却没有听说那时有像林先生这样的人,以一代名流从容观赏美景,来增加山水之美,这是太守卢君和欧阳修比可以自己惊诧的地方。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3题。
???????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烛之武退秦师》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B.朝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2.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B.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沛公安在?
3.?翻译。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B
2. D
3. ①(晋国)在东边使郑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