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堂吉诃德曾经那样热烈地投入到行侠仗义的行动中,梦醒后发觉一切都是空,对骑士文学伸恶痛绝。那么,他以前的种种行为还有没有价值?
答.
2、阅读题 读下面这篇文章,然后回答问题。(18分)
上帝的花园
我一直对树这个意象非常迷恋。随便的一棵树,都是那么自然地站在那里,无论在山野、广场、路边,永远那么潇洒大方。人类的姿势要挑拣环境,不信你去舞台上走一圈,会发觉自己竟然不会走路!就算那些整天呆在台上的时装模特儿,就我看还是矫揉造作,远不如一棵树优雅。一棵树并不把自己的一切呈现出来,而是谦虚地隐藏一半在地下,变成根系,从而形成了树的深度。只有最智慧的人才明白这个道理,不去夸耀自己的全部。树的枝条向所有方向延伸,树叶密密麻麻敞开,只要能接受到阳光,并没有特别的忌讳。有多少人能珍惜来自宇宙的每一点营养呢?我们不是担心食物有毒,就是担心消化不良,深怀戒心,结果戒心影响了吸收。一棵树全身没有累赘的东西,每一棵树形态上都有不同,却同样简洁、完美,这正是许多思想家理想中的人类,一种保持了个性的完美。
现在,我看着自己停在键盘上的两只手,可以自如地伸展、弯曲、合拢,十个指头都能灵活地打击键盘。最大的奇迹是,手能从地上拣起一根针,能挤牛奶,能写字画画,能举杯、握剑、摘花,能接住一个远远扔来的球。它还能表达意见和感情:同意或拒绝,依依不舍,无限温柔地抱起一个婴儿,拭去对方的眼泪……有一次,看到小孩在搭积木,我对朋友说:“不要把这双手看成只有几年的历史,它是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人类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远不只是火、铁器、文字和婚姻制度。孩子没有创造自己的手,他只是在复习,发现一双现成的手的各种意义。”
古人每恨海棠无香,鲫鱼多刺,觉得天地间有许多憾事。我的儿子也说:“鱼为什么长这么多刺!兔子为什么有皮!我不爱吃!” 我瞪着眼说:“它们不是生来给你吃的!” 万物有它们自己生存的理由。鱼的生理结构对鱼来说是合适的,它的生活目的不是为人类提供食物。我们觉得世界有缺陷,是因为它不尽如人意。上帝的目的和人类的目的原本不同,所以你看到园丁修剪树枝,遗传学家随心所欲地篡改生物基因。上帝的花园对人来说既然有缺陷,那么人类自己去创造一个自己的花园好了,于是某国就有科学团体建立人工生物圈。尽管里头借用了不少旧世界的材料,试验者们还是呆了两年就赶紧逃了出来。
有时,我们能从没有目的的活动中获得巨大的满足。从前我常去野外,只是胡乱走走。见到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池心一平如镜,手痒痒的,就捡块石子打“水漂” ,石子仿佛蜻蜓点水,在水面上激起一串涟漪。树林子空荡荡的,没有野生动物,地上铺满了厚厚的松针和腐叶,踩在脚下,充满弹性。偶尔能见到一两朵明艳的小花,像幽静的美人,自开自落。透过浓阴的一缕阳光打在一丛什么蕨类植物上,逆光看去,叶绿得透明,仿佛可见叶脉中汁液在流动。我就这样在林子里逗留几个小时,把攥紧的骨髓和灵魂摊开,仿佛一朵花、一棵草,被宏伟的自然环绕并轻盈地托起,矫健、灵敏而单纯。除了上帝的花园,我们在哪里还可以这么自由地徘徊,充满惊喜和依赖?在哪里还能如此深切地体会生命中的美感,像宇宙一样深沉?
(选自《散文天地》,有改动)
小题1:文章首段“我一直对树这个意象非常迷恋”,我“迷恋”它什么?请结合原文分条列出。(4分)
小题2:请根据语境回答:(5分)
①为什么说“孩子没有创造自己的手,他只是在复习,发现一双现成的手的各种意义” ?(3分)
②“上帝的目的和人类的目的原本不同”一句中,
“上帝的目的”是???????????????????????????????????????????????????(1分)
“人类的目的“是???????????????????????????????????????????????????(1分)
小题3:“上帝的花园“指什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小题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是一篇兼具抒情色彩和哲理意味的散文,深刻、抽象的思索与丰富形象的细节描写巧妙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B.首段运用对比、类比的手法,托物言志,表达了对一些美好品格的热烈赞美,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C.作者认为自然是上帝创造的,反对人为改变基因,不相信科学家能建造出可以真正满足人类需要的人工生物圈。
D.末段景物描写情景交融,凭借丰富的感觉和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种自然、静谧、物我合一的意境。
E.文章前半部分选取树和手这两个人们十分熟悉的意象,分写自然与人;后半部分则主要表现自然与人的联系。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谒孟母林
孙继泉 从山东邹城出发,开车踏上“孔孟新道”,十几分钟,便到了曲阜凫村——孟子的出生地。沿着一条乡间土路东行,便见一道镌着“孟母林”字样的石坊赫然立于青绿的麦田中,后面一圈红墙之内,便是古柏森森的孟母林了。
这是一片素洁静雅的墓群。游人不多。轻轻地吸一口,能感觉到微风中飘散着浓郁的柏香,静静地听一听,能辨别出森然柏影中的鸟喧哪个是喜鹊,哪个是麻雀,哪个是斑鸠。孟母墓就在这样一片祥和的柏林中,不大的享殿,不高的坟冢,一如她生前的贫寒、简约和素朴。
孟子三岁丧父,弱女抚孤,生活多艰,然而孟母却忍苦负重,教子有方,功成名就,母仪天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中国人大概很少有人不知道《三字经》上的这段文字。寥寥十二个字,包含着两个家喻户晓的教子故事,一个是“三迁择邻”,一个是“断机喻学”。
从曲阜凫村,到邹城的庙户营,再到邹城的南关,现在看实在是太近了。别说搬一次家,就是搬迁一个村庄也不是太难。但是事情放在两千多年之前呢?当时的孤儿寡母走的是什么样的路?用的是什么样的车?携带的是哪几样家具?在什么季节搬的家?那天又是怎样的天气?他们住的是什么样的房子?房子是买的、借的还是租的?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只知道他们从坟地旁迁到了市场边,最后傍近子思授徒的学宫。当年孟母以织布维持生计,唧唧复唧唧,织锦是用汗、用泪、用血织成的。当她强抑着对爱子厌学情绪的恼怒,操刀将自己亲手织就的布帛斩断时,谁说不是在割裂自己的心肠?她肯定哭过、怒过、恨过……当听到孟子诵读时的琅琅书声时,也会心地笑过。
在漫长的教子生涯中,孟母肯定不仅仅靠这么两次惊人举动感动儿子而一劳永逸,孟子也肯定不会单单因这两次经历而励志苦读终成大业。事实上,孟母是把自己的慈爱以及心智融化在一生中的每一天,每一刻,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之中,直至终老。
如今,后人在邹城城南修建的孟母祠、孟母断机堂早已荡然无存。在原子思书院近旁,坐落着红墙碧瓦的孟庙和庭院深深的孟府。孟子及其思想正在被众多的专家学者肯定和推崇,这些,孟母不知道。孟母安然长眠于老家马鞍山下的麦田里,与日月为伴,与轻风为伍,与花鸟为邻……
有人说,是孟子使孟母名扬天下,德垂千秋。诚然,假若孟子没有成就一代名儒,孟母的名字可能不会这么响亮,事迹可能不会这么显赫,但其质朴的爱意,其真挚的情感,其骇世的行为却是无私的、永存的、恒久的……
我想起了自己67岁的母亲。在抚育我们的岁月中,她虽然没有类似“三迁”和“择邻”的举动,但也发生过许多让我们刻骨铭心的细节,说出过许多叫我们永志不忘的话语。可以说,她的每一道额纹都是为我们皱起,她的每一根青丝都因了我们而变得霜白。其实,天下的母亲都是这样,她们的爱如野地里一朵朵不知名的花,自由生长,从容绽放,兀自开合。
1.作者通过本文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段删掉行不行?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母亲,作者说有许多让自己刻骨铭心的细节。我们也该有,请写一个这样的细节。(1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巴顿最后的岁月
江永红 斯·巴顿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美国传奇将军。
巴顿与在战争中英勇牺牲的苏联名将瓦杜丁不同,他是在战争胜利结束后的一次车祸中受重伤不治而逝世的。他未曾听到凯旋时的欢呼,未能接受少女的鲜花。而这一切正在美国等着他,命运却让他与之擦肩而过。作为美国的四星上将,他本可以享受到优裕的退休生活,从而对戎马一生的劳顿辛苦做一个补偿,可他竟在这一刻到来之时撒手而去。然而,九泉之下的巴顿却笑着说:为我悲者,不知我也!
1944年?8月,盟军虽已在诺曼底成功登陆两个月,但被德军阻止在诺曼底的“灌木篱墙”地区而动弹不得。此时,巴顿带领其第?3集团军一举突破了死气沉沉的胶着状态,挥师围困了布勒斯特,并占领了卢瓦河上的勒芒市,打破了别人未能打破的“灌木篱墙”。这时候,立了头功的巴顿说了我们一直作为“好战分子”自供状的一段著名的话:“与战争相比,人类的一切奋斗都相形见绌!上帝啊!我是多么热爱战争!”如果撇开巴顿其人来单纯琢磨这几句话,我们当然有充足的理由给他戴上“好战分子”的帽子。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他的性格、他的为人以及历史上许多名将的结局,再仔细品味他的另一句著名的话——“一个职业军人的适当归宿是在最后一战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而干净利索地死去。”那么,我们对他“好战”的言论就会有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一种十分辛酸的感觉,一种读《淮阴侯列传》时的感觉,一种与听韩信说“狡兔死,良狗烹”一样的感觉。
简单地说,离开战争,像巴顿这样的名将简直无法生存,或者说社会环境不允许他生存,当然这里所指的是精神生活而非物质生活。这绝非危言耸听。
首先,他的上司将不能容忍他的存在。在战争中,尽管他屡屡与上司意见相左甚至发生顶撞,但只要对战争有利,上司们也能从大局出发来原谅他、容忍他,因为他在战场上的胜利同时也是他上司的胜利。……其次,领导军事家的政治家将无法容忍他。战争当中,巴顿尽管曾在摩洛哥与法国维希政权(投降德国的政权)的人打得火热,但政治家们仍然原谅了他,因为战争离不开这员虎将。但是,当战争结束之时,政治家们就绝不能容忍他有任何与政治利益相悖的行为。……再次,社会舆论、议会将不会容忍他。谁都知道,巴顿常常张口闭口“他妈的”。他曾因打骂两名士兵而差点受到军法审判,只是因为战争需要和上司艾森豪威尔的庇护,才免遭议会那帮无事生非、小题大做者们的追究。但是当战争结束之后,议会只需用一个“人权”借口即可将他打倒在地。他的上司也用不着为庇护他而遭议会的非议了。……
在离开生死与共、横扫欧洲的第?3集团军时,身经百战、出生入死不眨眼的巴顿泪水涟涟,哽咽得说不出话,好不容易读完了他那十分简短的告别演说。
巴顿自此从精神上毁灭了。他心中愤愤不平,表面上却玩世不恭。他用打猎之类的消遣来麻醉自己,以抚平心头的伤痕。就在1945年底,在曼海姆附近,他的轿车与一辆军用卡车相撞。他受了重伤,颈部折断,颈以下全部瘫痪,同年12月21日,他在海德堡的一所医院里溘然逝去。……
顿逝世后,有人为之惋惜,也有人为之高兴,但理解他的人认为他死得其所。《纽约时报》的一篇社论写道:“他不是一位和平人物。也许他宁愿在他所热爱的部下都在忠诚地跟随着他的时刻死去。他的祖国会以同样的忠诚怀念他。”他那近乎“无字碑”的碑文上仅有两行必不可少的字——“乔治·S·巴顿/第3集团军上将,军号02605”——虽然没有歌功颂德的碑文,但二战的历史已为他写好了墓志铭。(选自中国新世纪读书网·外国人物)
1.文章开头一、二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么,我们对他‘好战’的言论就会有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完全不同的感觉”在文中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单地说,离开战争,像巴顿这样的名将简直无法生存。”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造成巴顿将军的辛酸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对这个人倾注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猴???子????????王鼎均
⑴深秋的阳光明亮而犹有余温,冬的压力,轻轻的,从遥远处,向大地挨近。这季节,也许是人心最柔软的时候吧!
⑵一个脏老头儿坐在马路旁边向行人讨钱。
⑶那老头儿,总有一年不曾理发洗头了吧,头发昼夜摩擦衣领,刷上很厚的污垢。脸上,那足以和头发相称的胡子,也把胸前的衬衣染黑了,前后连接成一张软枷。油腻的流汁从此沿着夹克上的纤维向下侵蚀,直到尽头,几乎要从那一线堤防上溃决。
⑷人家说,头发里的油垢是生命力的表象。这老头儿的生命力都在什么地方消耗掉了?为什么不把自己弄干净一点?整个夏天,用自来水是不必花钱的。
⑸如今,他坐在路旁的消防栓上,那不是一个人类能够坐稳的地方。他有一顶尚未变形的帽子,这是很重要的道具。在大厦前的水泥地上睡眠的时候,他用帽子盖住脸孔,现在,他望着身旁的行人,从头上摘下帽子,举在空中,谄媚的笑着,转动脖子,期待施舍。
⑹行人很多,没有谁注意他。美国的乞丐大都给人一种可畏的感觉,他们有尊严,令人联想到赤脚的人不怕穿鞋的人。这老头儿完全不同。也许他的身材太小了,没人瞧他,只有他努力的、充满诚意的注视别人。他注意每一个人,朝他摘起帽子,从胡须的缝隙里放射笑意,目迎目送。一个希望破灭之后,耸一耸肩膀是另一个希望。他不停的摘帽戴帽不停的耸肩,动作完全机械化,这种动作不像是人的动作。
⑺不管如何,他是诚心诚意的做下去,这里面有他盎然的生命力,直到一个母亲带着一个小孩经过。自“皇帝的新衣”以来,世上有多少事情坏在孩子的一张嘴上。
⑻母亲拖着孩子快走,孩子却迟疑,留恋,不肯马上离开插在消防栓上的这个怪物。他用孩子特有的清朗的高音问:“妈,它是不是一只猴子?”
⑼帽子停在空中,笑容僵在脸上,目光打落在地上。
⑽他奋然起立,戴上帽子,拉一拉夹克,吓跑了母子。其实他不曾把那母子俩放在心上,他朝百货公司走去。
⑾他不会是去买东西吧?不会。我想,他是去找一面镜子。
选自《散文家喜爱的散文》,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①作者在第⑷段中说“这老头儿的生命力都在什么地方消耗掉了?”在第⑺段中说“这里面有他盎然的生命力”。请指出这老头儿的生命力都消耗在哪里了。(2分)
②第⑹段:说说“赤脚的人不怕穿鞋的人”这句俗语的含义。(2分)
2.①第⑸段:“他有一顶尚未变形的帽子,这是很重要的道具。”指出“道具”一词在文中的寓意。(2分)
②第⑼段:“帽子停在空中,笑容僵在脸上,目光打落在地上。”指出加点的动词所表
3.①文章以“猴子”为题目的好处是什么,请分点陈述。(4分)
②文末,“我”猜想“他是去找一面镜子”。“我”之所以这样猜想,是因为“我”认为这“老头儿”毕竟是这样一个人:??????????????????????????????????(2分)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开头的写景部分,描写生动形象,情调轻松风趣。“人心最柔软”指的是人心最善良、最富有同情心,也可指心情最愉悦。
B.“人家说,头发里的油垢是生命力的表象。”这句话是反语,在对“老头儿”肮脏外表的调侃中揶揄其生命力的消失。
C.“其实他不曾把那母子俩放在心上,”是“老头儿”在吓跑了母子之后的反思,表现了他内心的后悔与歉疚。
D.作者引用“皇帝的新衣”这一故事,其用意在于指出孩子诚实率直不世故,对现象的观察往往直逼本质。
E.作者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的戏剧性情节,用漫画般的笔触勾勒人物,语言幽默、机智、辛辣,具有强烈的悲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