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border="0" cellspacing="0" width="650">A.郑既知亡矣——(已经)然微以自文于君亲——(文饰) B.岂不遽止——(立刻)何厌之有——(讨厌) C.以旌其所为——(表扬) 郑国实赖之——(倚靠)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而) 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新罗国君死,诏拜侍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费,号“私觌官”。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惟两京耳”。宪宗褒美。徒为江南西道观察使。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置南北市,为营以舍军,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靠,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曰:“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新唐书?循吏列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故事:旧日的典章制度
B.则可使者惟两京耳???????使者:出使的人
C.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赢利:获得的利润
D.吏岂自费邪??????????????????自费:自己耗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受材瓦于官????????????????????????? B.及其所之既倦
当其欣于所遇??????????????????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 D.今不诛辟,则可使者惟两京耳
或因寄所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韦丹“仁化大行”(仁政教化得以广泛实行)的一组是(?)
①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因著令
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使不得掠为隶
③丹召不教为陶
④贫不能者,畀以财
⑤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
⑥籍其家,尽得文记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韦丹力主某除陈规旧法。他认为出使外国所用的资费,应该由朝廷拨付,不应该沿袭陈规卖官筹款。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修改了法令制度。
B.韦丹担任言官以正直闻名。他认为如不以强力威慑,人们就会轻忽法令;刘辟反叛如不加讨伐,朝廷就无法统辖全国。为此他得到了皇帝的赞扬。
C.韦丹执法宽厚仁慈。对于依仗权势从官仓强取粮食的主仓吏,他只是责令限期归还。对于违犯法令被判死刑的兵卒,他也没有执行,而是将这个兵卒释放了。
D.韦丹为政功绩显著。他担任地方官以仁化为本,多方造福地方百姓。他被诬告的罪名经查也尽属不实,这更显现出他的功绩。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 ?身:亲自。 ??
B.遂去其贼????????????去:离开。 ??
C.更折节为俭???????????俭:抑制、约束。 ??
D.解姊子负解之势??????? ???负:依仗。
4、阅读题
???????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宗,生六子,九龄其第五子也。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稍长,补郡学弟子员。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久之,闻新博士学黄、老,不事礼法,慨然叹曰:“此非吾所愿学也。”遂归家,从父兄讲学益力。是时,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注]之率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领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曰:“是固男子之事也。”岁恶,有剽劫者过其门,必相戒曰:“是家射多命中,无自取死。” 及至兴国,地滨大江,俗俭啬而鲜知学。九龄不以职闲自佚,益严规矩,肃衣冠,如临大众,劝绥引翼,士类兴起。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床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阖门百口,男女以班各供其职,闺门之内严若朝廷。而忠敬乐易,乡人化之,皆逊弟焉。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须,未必不自悟也。” 广汉张栻与九龄不相识,晚岁以书讲学,期以世道之重。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所据者实。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 [注]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故名。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以便随时观测风向。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学行为里人所宗?宗:尊崇 B.九龄不以职闲自佚?佚:放纵 C.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发:发放 D.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措:放弃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陆九龄性情周谨的一组是(???? ) ①哀毁如成人 ②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③暇则与乡之子弟习射 ④益严规矩?⑤整襟正卧而卒 ⑥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九龄尊崇程氏的学说,但在秦桧把持朝政时,没人讲程氏之学,学员都不遵循礼法,陆九龄干脆回家,一边跟着父亲兄长努力讲学,一边求名师读百家,昼夜发奋博览群书。 B.陆九龄在乾道五年考中了进士,本来被调任为桂阳军教授,但因为亲近黄老道家学说,就改任兴国军教授。只是还没上任,就赶上湖南的茶寇剽掠庐陵,人心惶惶。 C.陆九龄不仅在追求博学和习武练兵上用心,在治家方面也井然有序,他以礼传教对社会影响也比较大。他去世后,皇帝赠奉赐谥,学者文人也给予了他很高评价。 D.陆九龄对于向他求教的人其授课方法是灵活的,如果人家需要他讲,他就从容地陈述讲解;如果人家并不说出自己的困惑,那他也不急于先为人师,而是尽量让对方自己体悟。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5、填空题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含义,有活用现象的写出活用类型。
①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_______)
②置杯焉则胶(“胶”:_______)
③而后乃今将图南(“南”:_______)
④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羊角”:_______)
⑤绝云气,负青天(“绝”:_______)
⑥不过数仞而下(“下”: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