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杨绾,字公权,华州华阴人,世以儒闻。绾少孤,家素贫,事母谨甚。性沉静,独处一室,左右图史,凝尘满席,澹如也。不好立名,有所论著,未始示人。第进士,擢右拾遣。天宝乱,肃宗即位,绾脱身见行朝,拜起居舍人,知制诰。累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故事,舍人年久者为阁老,其公廨杂料独取五之四。至绾,悉均给之。俄迁吏部,品裁清允,人服其公。是时,元载秉政,忌绾望高,疏薄之。载日贪冒,天下士议益归绾,帝亦知之。载得罪,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修国史。制下,士相贺于朝,绾固让,帝不许。
绾俭约,未尝问生事,禄禀分姻旧,随多寡辄尽。造之者,清谈终晷,而不及荣利,欲干以私,闻其言,必内愧止。始辅政,御史中丞崔宽本豪侈,城南别墅池观堂皇,为当时第一,即日遣人毁之;京兆尹黎干,出入从驺驭百数,省损才留十余骑;中书令郭子仪在邠州行营,方大会,除书至,音乐散五之四;闻风靡然自化者,不可胜纪。世以比杨震、山涛、谢安云。
绾素痼疾,居旬日浸剧,有诏就中书疗治,每对延英殿,许挟扶。未几薨,帝惊悼,诏群臣曰:“天不使朕致太平,何夺绾之速邪?”即日诏赠司徒,遣使者册授,欲及其未殓也。诏百官如第吊,遣使会吊,赙绢千匹、布三百匹,谥曰文贞。比部郎中苏端,持异议,宰相常衮阴助之,帝以其言不实,贬端巴州员外司马,犹赐谥曰文简。
(《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载秉政秉:主持,掌握
B.造之者,清谈终晷造:到……去
C.欲干以私,闻其言,必内愧止干:冒犯,冲犯
D.诏百官如第吊吊:吊唁,慰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世以儒闻 /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B.制下,士相贺于朝 / 方于将军会猎于吴
C.其公廨杂料独取五之四 /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D.遣使者册授,欲及其未殓 / 其若是,孰能御之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杨绾“提倡节俭”的一组是
①公廨杂料独取五之四,至绾,悉均给之
②下,士相贺于朝,绾固让,帝不许
③俭约,未尝问生事
④宽本豪侈,城南别墅池观堂皇,(绾)即日遣人毁之
⑤兆尹黎干,出入从驺驭百数,省损才留十余骑。
⑥诏就中书疗治,每对延英殿,许挟扶。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绾性格沉静,他单独住一间屋子,两面都是图书史籍,即使席位上到处落满灰尘,他也能做到安静淡泊。
B.元载掌管政事的时候,因为杨绾威望高而遭到了元载的忌妒、疏远,但是天下好的舆论都倾向于杨绾。
C.杨绾做人节俭,在他的示范和提倡下,自觉接受教化的人不计其数,因此人们把他比做杨震、山涛、谢安一类的清官廉吏。
D.比部郎中苏端在常衮暗中帮忙下,污蔑陷害杨绾,肃宗认为他们的话不符合实情,并把苏端贬为巴州员外司马。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不使朕致太平,何夺绾之速邪?(3分)
译文: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3分)
译文:
(3)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C
小题:B
小题:C
小题
本题解析:
小题:C(干,求取)
小题:B(“于”,介词“在”。A项“以”,介词“因为”/介词“用”。C项“之”,助词,可不译/用在主谓间。D项“其”,代词“他”/连词,表假设)
小题:C(②是“杨绾坚决推让皇帝的任命”⑥是“皇帝对他的关心照顾”)
小题:D(“污蔑陷害”没有根据)
参考译文:
杨绾,字公权,华州华阴人,因为博学闻名于世。杨绾少年丧父,家里很穷,但侍奉母亲很孝顺。杨绾性格沉静,单独住一间屋子,两面都是图书史籍,席位上到处落满灰尘,安静到如此程度。不喜欢扬名,有著述,但始终没有向别人炫耀过。以进士入仕,提拔为右拾遗。天宝年间天下动乱,肃宗即位,杨绾脱身拜见朝廷,被任命为起居舍人,负责起草皇帝文书。经多次提拔最后到了中书舍人的位置,兼修国史。按旧例,做舍人时间长的人可以做阁老,阁老的公署费用及俸禄应独占五分之四。到杨绾这儿,他却全部平均分给所有的中书舍人,以示公允。不久调到吏部,人品、裁定等清正、公允,大家都很信服他。当时,元载掌管政事,忌妒杨绾威望高,因此疏远、鄙薄他。元载一天天贪婪起来,天下舆论却更加倾向杨绾。这点肃宗皇帝也知道。元载获罪后,就拜杨绾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修撰国史。肃宗的命令下达之后,官员们在朝廷上向杨绾祝贺,杨绾坚决推辞,肃宗没有允许。
杨绾做人节俭,从不过问生活上的事情,俸禄大都分给了亲戚朋友,不论多少一次就分完了。有人拜访他时,与人整天谈论修养,不涉及名利,如有人欲以权谋私开后门,听到他的劝阻,必然内心感到惭愧而停止。他开始当宰相时,御史中丞崔宽本来很豪侈,城南别墅建得美观堂皇,在当时最为豪华,杨绾上任当天就派人帮他拆毁;京兆尹黎干,出入跟随的车马上百数,杨绾叫他减少到只剩下十余骑;中书令郭子仪在邠州行营中,正要开大会,杨绾写信叫他把乐队撤除五分之四;听说后就改正、自己接受教化的人,不计其数。因此人们把他比做杨震、山涛、谢安一类的清官廉吏。
杨绾平素患有不治之症,每过十天半月就会严重一些,皇帝下诏书让他到中书省治疗,每到延英殿开会(议政),准许有人搀扶着他。但是没有多久就去世了。肃宗十分震惊、哀悼,下诏召集群臣说:“这是上天不让我的国家太平,为何这么快就夺去杨绾的生命呢?”当日就下诏追封他为司徒,并派使者到府中册封,想赶在他没有入殓下葬之前。命令百官到杨府吊唁,还专门派使者进行吊唁,赠绢千匹,布三百匹,赐杨绾谥号文贞。比部郎中苏端有异议,并有宰相常衮暗中帮忙,肃宗认为他们的话不是实情,贬苏端为巴州员外司马,最终还是赐杨绾谥号文简。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
蒋瑶,字粹卿,归安人。弘治十二年进士。授行人。正德时,历两京御史。陈时弊七事,中言:“内府军器局军匠六千,中官监督者二人,今增至六十余人,人占军匠三十。他局称是,行伍安得不耗。”并言:“传奉官及滥收校尉勇士并宜厘革。刘瑾虽诛,权犹在宦竖。”有旨诘问,且言“自今如瑶议者,毋复奏”。
寻出为荆州知府。筑黄潭堤。调扬州。武宗南巡至扬,瑶供御取具而已,无所赠遗。诸嬖幸皆怒。江彬欲夺富民居为威武副将军府,瑶执不可。彬闭瑶空舍挫辱之,胁以帝所赐铜瓜,不为慑。会帝渔获一巨鱼,戏言直五百金,彬即畀瑶责其直。瑶怀其妻簪珥、袿服以进,曰:“库无钱,臣所有惟此。”帝笑而遣之。府故有琼花观,诏取琼花。瑶言自宋徽、钦北狩,此花已绝,今无以献。又传旨征异物,瑶具对非扬产。帝曰:“苎白布,亦非扬产耶?”瑶不得已,为献五百疋①。当是时,权幸以扬繁华,要求无所不至。微瑶,民且重困。驾旋,瑶扈至宝应。中官邱得用铁縆②系瑶,数日始释,竟扈至临清而返。扬人见瑶,无不感泣。迨迁陕西参政,争出资建祠祀之,名自此大震。
嘉靖初,历湖广、江西左、右布政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帝命桂萼等核巡抚官去留,令瑶归候调。已,累迁工部尚书。四郊工竣,加太子少保。西苑宫殿成,帝置宴。见瑶与王时中席在外,命移殿内,而移皇亲于殿右以让瑶,曰:“亲亲不如尊贤。”其重瑶如此。
时土木繁兴,岁费数百万计。瑶规画咸称帝意,数有赉予?。以忧去。久之,自南京工部尚书,召改北部。帝幸承天,瑶扈从。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至是大工频仍,岁募民充役,费二百余万。瑶以为言,因请停不急者。豪家所匿军毕出,募直大减。以老致仕去。
瑶端亮清介。既归,僻处陋巷。与尚书刘麟、顾应祥辈结文酒社,徜徉岘山间。卒年八十九。赠太子太保,谥恭靖。 (节选自《明史·蒋瑶列传》)
【注】①“疋”pǐ同“匹”。②縆gēng。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瑶执不可——执:坚持
B.?微瑶,民且重困——微:认为……卑贱
C.?竟扈至临清而返——竟:竟然
D.?迨迁陕西参政——迨:等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且言“自今如瑶议者,毋复奏”——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久之,自南京工部尚书,召改北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C.?因请停不急者——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以老致仕去——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蒋瑶全心为民的一组是(?????)
①刘瑾虽诛,权犹在宦竖
②瑶怀其妻簪珥、袿服以进,曰:“库无钱,臣所有惟此。”
③此花已绝,今无以献
④又传旨征异物,瑶具对非扬产
⑤扬人见瑶,无不感泣
⑥既归,僻处陋巷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德年间,蒋瑶力陈时政弊端,他认为在内府各局担任监督的宦官人数增加太多,这样会导致军队耗费太大,以致损耗国力。
B.?武宗南巡至扬州,随行的权幸因扬州繁华富庶,向蒋瑶大肆索要财物,蒋瑶对此暗中抵制,后被权幸用铁绳捆绑数日才被释放,扬州人对此无不感慨落泪。
C.?皇帝对蒋瑶非常器重,在宴会上,他下令将蒋瑶的席位移至殿内,然后把皇亲移到殿右来为蒋瑶让出席位,并且强调尊重贤才比亲近亲人更重要。
D.?嘉靖年间,朝廷工程繁多,耗费巨大,蒋瑶严格遵循皇帝的意图进行规划设计,对此皇帝非常高兴,并多次对他进行赏赐。
5.?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帝渔获一巨鱼,戏言直五百金,彬即畀瑶责其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京师营建,率役京军,多为豪家占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
2.?B
3.?C
4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①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宣、大数告警,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寇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寇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野行者之馘②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③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④俞君,于是裒⑤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
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经历:掌管文牍的小官。②馘:guó,古代战时割取的所杀敌人的耳朵。③阃寄:kǔn,指边将领。④给谏:掌管谏诤、弹劾之官。⑤裒:póu,聚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诋:痛斥
B.以恣寇之出没恣:任凭
C.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 遗:留存
D.而作之忾也固矣忾:愤怒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而父之哭其子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B.①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C.①其能遗之也乎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②茅子受读而题之
小题3:下列六句话,都能说明沈青霞是“古之志士之遗”的一组是(??)(3分)
①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②数鸣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
③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讥刺
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
⑤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
⑥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②③⑥
小题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
译文:??????????????????????????????????????????(4分)
(2)而一时阃寄③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
译文:??????????????????????????????????????????(4分)
(3)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
译文:???????????????????????????????????????????(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C.解释不正确,由原文内容上下句大意可知,遗:遗漏。所以选C。
小题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介词①拿、把;②因为。C语气副词,表反问。D连词,表示承接关系。所以选B。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①体现的是皇帝的仁慈;④体现的是害他的人被降罪撤职。⑤体现的是孔子对他们遭遇的同情。所以选D。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已而、累然、妻子、家、而、相与、坐、罢、工、当、旨、所以。
参考译文:
沈君青霞,以锦衣卫经历的身份,向皇帝上奏表痛斥当权的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在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塞去。在那段时期,沈君敢于直谏的美名已传遍天下。
不久,沈青霞就疲惫着携带妻儿出关在塞上安家。正巧碰上北方的敌人多次侵犯到国境内来,而总督以下的将领,毫不抵抗,缩在堡垒里束手无策,凭借敌寇出入侵扰,连射一支箭抗击敌人的事都没有做到。甚至等到敌人退却,就割下自己队伍中阵亡者和在郊野行走百姓的左耳,冒充杀敌数字邀功请赏。于是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惨状,到处都是,百姓们连控诉呼吁的地方都没有。沈君对上既愤慨边疆防务的日益废弛,对下又痛恨众将士任意残杀人民,蒙骗朝廷,多次哭泣感叹,便把他的忧郁表现在诗歌文章之中,以抒发情怀,就成为文集中的这些篇章。
沈君原来就以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对时政多所讽刺,逐渐传播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进行造谣陷害,这样沈君的大祸就发生了。
沈君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辨冤,但当年身居军事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罪撤职。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沈君的老朋友俞君,于是收集编辑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刊刻流传。沈君的儿子沈襄,来请我写篇序言放在文集前面。?
我恭读了文集后写道:像沈君这样的人,不就是古代有高尚节操的那一类志士吗?孔子删定《诗经》,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巷伯》篇的讥刺谗人以下,其中忠臣、寡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国风”、分入“小雅”的,数不胜数。它们难道都符合古诗的音律吗?然而孔子所以并不轻易删掉它们,只是因为怜悯这些人的遭遇,推重他们的志向。还说“这些诗歌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又以合乎礼义为归宿”,“说的人没有罪,听的人完全应该引为鉴戒”。
沈君虽已去世,但海内的士大夫至今一提到他,没有一个不鼻酸流泪的。啊!文集中所收载的《鸣剑》、《筹边》等篇,如果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使边防战士跃马杀敌,而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日后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我恭敬地记在这里。?
至于说到文采辞藻的精美不精美,以及与古代作家为文的宗旨是否符合,那不是评论沈君大节的东西,所以我就不写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盲者说
清·戴名世
里中有盲童,操日者①术,善鼓琴。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矣?”曰:“年十五矣。”“以何时而眇?”曰:“三岁耳。”“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甚可悲矣乎?吾方以为吊也!”
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夫盲者曷尝盲哉?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妄动焉。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愚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利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卒蹈于罗网,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岂独目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耶?余方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
某生无以答。间诣余言,余闻而异之,曰:“古者瞽②、史教诲,师箴,瞍赋,矇诵,若晋之师旷、郑之师慧是也。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注】① 日者:占卜。
② 瞽:“瞽”即太师,掌管音乐,一般都由盲人充任,故称“瞽”。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审:审查
B.而亦无颠危之患危:跌倒
C.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一瞬:时间很短
D.喜为非礼之貌非礼:不礼貌
小题2:下列加点虚词在文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入其所精业天下其谁非盲也
B.吾方以为吊也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
C.诗书之陈于前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
D.昏昏然而行闻其音而知其姓氏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
B.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
C.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
D.邪正在前不能释
小题4:下列对本文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盲者说闻音知姓氏,审语知是非,目的在强调观察世界应该举一反三,学会推理。
B.盲者说,看世人一眼都是对他自己的一种侮辱,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情。
C.文中说的瞍、矇都是指盲人乐师。在古代,这些盲人乐师负有诵诗训导的任务,而师旷、师慧则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
D.本文借盲者之言,讽刺世俗贤愚不辨、利害不审、倒行逆施、腐败堕落而不能自拔。可作寓言读,也可作杂文读。
小题5:翻译和断句(8分)
翻译上面文言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① 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3分)
② 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3分)
小题6:用“/”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2分)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C
小题:C
小题
本题解析:
小题:A.审:明白,清楚,了解;C.一瞬:看一眼,眨一下眼睛;D.非礼:不合礼制。
小题:C项的“之”字均为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A.代词,自己 / 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B.介词,因为 / 连词,表目的;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接。
小题:C项是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与例句同。
小题:“观察世界应该举一反三,学会推理”并非盲者说这句话的目的。
小题:无
小题:无
文言文译文:
乡里有个盲人少年,从事占卜职业,(他)善于弹琴。邻居某人,招呼并安慰他道:“您年龄多少啊?”(回答)说:“年纪十五岁了。” “从什么时候失明的啊?”(回答)说:“三岁。”“那么您这失明就十二年啦!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赶。不知道天地的大、日月的光、山高水流、容貌美丑、宫殿的宏伟壮丽,岂不是非常可悲的吗?我因为这才安慰你啊!”
盲人笑着说:“如您所言,这是只知盲人的盲,却不知不瞎的人全都是瞎子啊。盲人何尝就盲啊?我眼睛虽看不见,四肢和身体各个部位都(行动)自如啊,因为眼睛不乱动啊。对于人来说,听他的声音就知道他的姓氏;琢磨他的话知道他的对与错。(我)行走(时),判断道路的平陡来决定走的快慢,也没有摔跤的忧患。进入自己所精通的职业,不让自己精神在不急的事务中疲劳,不在没有益处的事上使用自己的力气,出外就推销自己的技能用来养饱自己的肚子。如此这般久了就成习惯了,我对眼睛看不见并不感到烦恼。当今(这)世上的人,喜欢作不合礼教的妆扮,喜欢做无用的观看。事情来临了却看不见,看见了又无法远离(它);贤明蠢笨的品质不能辨别;邪恶端正在面前不能分辨;利害(冲突)来了不能审时度势;治理和动乱的缘故不能识别;诗书摆在面前,(现实)事物跟着(身)后,终日看到它们却不得其要领,倒行逆施,(昏昏然)无所适从地绊倒跌倒却不知道觉悟:最终跳进罗网、跌入陷阱的人比比皆是。老天已经够偏爱人的了,给予人们运动认识的器官,而人们却失去了老天爷给那些本能给人们的本意。动不动就用这些本能来陷自身于被动的,难道只是眼睛吗!我要说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赶(的人),天下谁不瞎啊?瞎的人只有我吗?我正轻蔑地顾盼,说你等不够资格有辱我(的眼睛)看上一眼的。您不替自己悲哀却为我悲哀,不安慰自己却安慰我!我正转而为您悲要安慰您啊。”
(邻居)某人没有(言辞)来作答。他闲暇时来拜访我,讲了盲者的那段话。我听了之后感到惊异,说:“古代由盲人担任的乐官和太史负责讽谏教化,少师进献箴言,盲人乐师朗诵诗歌,像晋国的师旷和郑国的师慧就是这种人。这个盲者,难道不是那一类人吗?”因此我记下他的话,希望使看到的人能感到心有所愧。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关于《归去来兮辞》文章内容的说法,有误的是:
A.“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看似乐尽哀来之悲,实则为诗人领略到大自然真美后的赞美和不能及早归依自然的惋惜之叹。
B.“胡为遑遑欲何之”,问语中包含着对以往迷误的感慨,又透露着回归田园的欣慰。
C.“恨晨光之熹微”“问征夫以前路”等语写出了作者急切归田园的情态。
D.“乐夫天命”集中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消极情绪,这不能不说是本文的一大缺陷。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