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2-02 04:14:3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命是美丽的
李永康
举目远眺,没有绿色,天是黄色,地是黄色,路两边的蒿草也是焦黑的。
尽管来这个地方之前,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可眼前的景象还是让我大吃一惊。最难的是给乡村孩子们上课,书上好多外面世界的精彩,他们闻所未闻。一些新鲜的词汇,我往往旁征博引设喻举例讲得口干舌燥,他们却是一脸陌生。
有一天上自然课讲到鱼,我问同学们鲫鱼和鲤鱼的区别,他们一个个都摇头。他们压根儿就没走出过大山见到过鱼呀!我和学校领导商量,买几条回来做活体解剖,校领导露出一脸难色。我只好借了辆自行车利用星期天骑了三十多里路到一个小镇上,自掏腰包买了几条回来。
那节课,同学们高兴得像过节一样,我却流下了热泪。
听当地的老师讲,这里的学生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上课爱迟到。但开学两个月来,我教的班还未发现过这样的现象。为此,我非常得意。我当年读初中的时候,不喜欢哪位老师的课,就常常采取这种极端的行为来“报复”。虽然最终受伤害的是我,可当时就是不明白。现在我也为人师了,如果我的学生这样对待我,我又作何感想呢?
世界上的事就是怪,不想发生的事偏发生了。我把那位迟到的学生带到办公室了解情况。原来,他家离学校有二十多里路,他如果要准时到校的话,早晨5点钟就得起床,还要摸黑走上十几里山路。夏天还可以对付,可眼下是深冬——寒风刺骨。我要求他住校,他说他回家和父母说说。第二天,他却没来上课。我非常着急,找了个与他家相隔几个山头的同学去通知他,他还是没来。
我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来到了他家。忽然间,“家徒四壁”这个成语从我的记忆深处冒了出来。面对他的父母,我哽咽着对他说,老师不要求你住校,只要你每天坚持来上课就行。离开他家的时候,他父母默默地把我送过好几道山梁。
出乎意料的是,家访的第二天,他居然背着被褥来到学校。我心里非常激动。可没隔几天,他又不来上课了。我再次来到他家里。他父母告诉我,说他小时候常患病,身体弱,有尿床的坏毛病,他怕在学校尿床被同学笑话。
我问他想不想走出大山。他说,想。我说,要走出大山就得好好读书。他抹着眼泪点点头。我说,相信老师,老师会帮助你的。
这个冬天,每天早晨等上课铃响过后,我和另一位老师轮换着去查看他的被褥。如果是湿的,我们就悄悄地拿到自己的寝室里烘干。
做这些工作,我们既是在尽责任,更是凭良知。坦率地说,我心里也有过埋怨:这个学生从来就没有当面向我说过半个“谢”字——想到这一点我就脸红——我是不是太自私太虚荣太渴望回报了呢?
一件事净化了我的灵魂。
我知道山村孩子的渴求,他们需要知识,更需要做人的道理。
课外活动时,我尝试着给他们读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风雨沉沉的夜里/前面一片荒郊/走尽荒郊/便是人们的道/呀!黑暗里歧路万千/叫我怎样走好/上帝!快给我些光明罢/让我好向前跑/上帝慌着说:光明/我没处给你找/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
一双双纯洁晶亮的眼睛盯着我。我又声情并茂地朗读着穆旦的《理想》:“没有理想的人像是草木/在春天生发,到秋日枯黄……没有理想的人像是流水/为什么听不见它的歌唱/原来它已为现实的泥沙/逐渐淤塞,变成污浊的池塘……”
下课后,同学们都围过来,要我把诗集借给他们传抄。
我看了他们摘抄的诗,有的抄了顾城的《一代人》,有的摘录了惠特曼的《自己之歌》,有的摘了穆旦的《森林之魅》……我心里充满了喜悦。
那位尿床的学生却写了这样一句话:老师,你让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生命是美丽的!
霎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段寥寥几笔的景物描写,烘托出山村荒凉的自然环境,暗示当地的贫穷落后,引出下文“让我大吃一惊”,进而展开情节。
B.“我”读初中的时候,不喜欢哪位老师的课,常常用迟到这种极端的行为来“报复”;那位学生的迟到,也是对“我”的“报复”。
C.“我”担负起把学生尿湿的被褥拿到自己的寝室烘干的工作,但埋怨过他从没道过谢,这样写使“我”的形象更加真实。
D.这篇小说的情节一波三折,“我”让那位迟到的学生住校,他不来上课,后来回到学校,再后又不来了,然后才说明内在原因。
E.“我”不仅认真上好课,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而且重视对学生做人的教育,尝试诵读脍炙人口的诗篇来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小题2:小说两次写到“我”流泪,请分别简要分析“我”为什么流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我”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小说有关情节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老师,你让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生命是美丽的!”那位尿床的学生写的这句话包含着哪些含意?这句话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我们村里的风
余世磊   ①风把麦垛刮走,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那么大、那么厉害的风,真是吓人。那是大西北作家刘亮程村里的风。我们村里的风,可不是这样。
  ②我们村里的风,轻轻的,柔柔的,软软的,生怕把草吹倒,把虫吹惊,把人吹病。它喜欢抚摸我们的额头,让我们微微感到一阵凉意,只有在小时候,病中,妈妈才会这样抚摸着我们。有一个人,挖地回来,出了一身汗,急忙脱了衣服。风一不小心,就把他吹感冒了,鼻子不通,还有些发烧。本来,责任不在于风,但风还是感到内疚,一连几天,不敢见那个人的面。风,也有刮得很大的时候,譬如,初冬下午的霜风,像刘家湾做屠夫的宝爹,杀猪的时候,经常亮出明晃晃的刀子,不过吓唬吓唬村里的孩子。孩子们不怕,照旧在塘里玩冰凌,一张张脸,被风吹成了红富士,挂在乡村的枝枝桠桠上,散发着果子特有的香味儿。还有,在下雪前刮起的风,它是想把人赶回家去,把畜牧赶回圈舍,把最后的几枚枯叶吹落。雪在夜里下了起来,到处一片白茫茫,好干净。可惜这种干净,保持不了多久,总有几个睡不着的人,一大早,就把他们脏兮兮的鞋印,留在雪地上。
  ③我们村里的风,不会空着手来。好像去走亲戚,空着一双手,总是有些不好意思。带点阳光,带点雨水,带点花香,带点鸟语,带点泥土的腥味和潮湿。四月底,新麦才刚刚成熟,先送些麦香给风尝尝,风舍不得尝,一转手,作个人情,又把麦香送给我们村里的人。瞎子外婆家屋后,有一棵桂花树,仿佛在一夜之间,开出了满满一树桂花。桂花树不能走路,专门托了风,把花香送到各家各户,且有交代,一家一份,不管他家贫,还是家富。就像瞎子外婆,什么也没有,只养了一窝鸡,但自己一个鸡蛋都舍不得吃,全部攒起来。谁家来了贵客,瞎子外婆看不见,但能听见,就会喊孩子们,帮她送去几个鸡蛋。也多像现在,我依然住在乡下的老娘,不时,会让进城的客车,为我捎来些青菜、豆腐、布鞋和挂念。夏日炎炎,把人晒黑,把草晒焦,把一朵朵牵牛花儿,晒得都躲回了藤蔓里。天一黑,稻场上,就坐满了乘凉的人。是夏夜,让风捎来些凉,慷慨地洒向稻场和人。等到乘凉的人回了家,不用夏夜叮嘱,更不用月亮唠叨,多情的风自会给每户人家、每一张床上,再送上一枕清凉、一个好梦。赶走蚊子,放下蚊帐,临睡以前,让我们都来好好想一想,风带来了这么多,我们又能用什么回赠?至少,应该略微向风表示一下谢意呀!
  ④其实,要感谢风的,又何止这些?二月了,越冬的作物还在沉睡,谁也唤不醒,最后还是等到风来,把它们一一唤醒。麦苗还在赖床,不肯起来,还是风有办法,多多夸奖几句,麦苗的劲头就来了。许多丰收的庄稼,不是靠打,也不是靠宠,而是靠这样夸奖出来的呀。门前,种一棵丝瓜,丝瓜藤沿着篱笆走,走到了尽头,想跳到对面的屋顶上,但屋顶太高,它试跳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一阵风吹过,从下面推它一把,它借着这风力,使劲一跳,一下子就跳上了屋顶。
  ⑤蛙叽里呱啦,在稻花香里说丰年,没有风来授粉说得再多也是废话。给稻花授粉,给豇豆花授粉,给南瓜花授粉,这么多的花,郝在同一个季节开放出来,风的劳动量可想而知。一粒粒稻子,一只只豆荚,一个个南瓜,随后被孕育了出来。风吹过去,连个谢字也不要那些庄稼说,真的,不要,风什么也不要。最应该感谢的,往往最容易被人忘记、忽略,因为这些实在太平凡了,平凡得让人从来不曾在心中想过。刚刚结出的果实,我请你们记住风,记住泥土,交上一份丰收的答卷,就是对风最好的报答。还有我们村里的孩子,你们也要记住,永远不要忽略,像风这样极其平凡的关怀与爱护。愿所有美好的品质,从小,就深入到你们内心,伴随着你们健康、正直、平安地长大!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看风,看河里的水、天上的云。在这些美好的时光中,在我们村里,让我们和柳条一起,随风起舞,像风一样,去我们想去的地方。
  ⑥我们村里的风,没事的时候,也喜欢到人家里串串门。像一个人,沿着一条巷子,走得很快,也不看路,撞到了一面土墙。头肯定碰痛了,站了一会儿,折过来,沿着另一条巷子走,不过脚步明显放慢了,生怕再撞着了头。一个孩子,坐在门口写作业,风不识字,却翻起了孩子的书。孩子翻回来,风又翻过去,孩子捡起了决石头,压在了书上。风笑了,摸摸孩子的头,不再逗孩子玩,继续往前走去。那个孩子长大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来,仿佛就在昨天。
  ⑦我到邻村的一个朋友家去,朋友说:是哪阵风把你吹来的?那还用说,当然是我们村里的那阵好风了。(选自《散文选刊》2010年第9期,有删改)
1.第①段写大西北作家刘亮程村里的风,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画线句与课文《哦,香雪》中“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一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何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思路明晰,从我们村里的风____、_____、______(限一个字)的特点,到它对人和庄稼的慷慨多情,表现了风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4.分析第⑦段表达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我们村里的风生怕把人吹病,可它还是把挖地人吹感冒了,这是先扬后抑的写法。
B.第②段又写初冬的霜风像屠夫亮出的刀,说明我们村里的风也有厉害可怕的一面。
C.第③段运用类比手法,表现了我们村里的风像瞎子外婆、乡下老娘一样无私待人。
D.第②-⑥段是文章的第二层次,生动具体地刻画了我们村里的风亲和可爱的形象。
E.全文按冬春夏秋的顺序安排材料,步步深入地写出我们村里的风助人为乐的事迹。
F.文章寓意深刻,情感真挚动人,在平淡的描述中包含对大自然的无限敬畏和思考。
6.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请联系文章第④段或第⑥段内容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21章觉新与为躲避战乱而来他家避难的梅在花园中再次相遇,作者是如何展示觉新的复杂性格的?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给“书虫”当夫人
肖融   “书虫”是我母亲送给我先生的雅号,他敬受不辞。说他是“书虫”,自然与书有缘。先生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逾卅五载,家中藏书少说也有两万册。当我们还住在旧居时,已是书满为患,但先生视为珍宝,待若上宾,并且任其喧宾夺主,几乎占领了家庭所有领土,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好不容易盼到迁移新居,“分居”的书籍终于统一归置于顶天立地的大书架里了,我还特意给先生买了一张非常宽大的写字台,好让他有个宽松、舒适的读书写作之地。然而好景不长,不知不觉间,写字台四周又摞满了书,形成高高矮矮的“书笋”,光洁的台面不久也被各种书稿覆盖,连喝水杯也没有容身之地。对此“惨”状,我实在目不忍睹。一日趁他外出,我花了两个小时整理写字台,自以为替他办成了一件好事。殊不知,我的整理反而打乱了他的秩序——他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找东西,可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见此问题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
  先生的藏书不仅耗尽了他大半生的积蓄,也耗去了他大半生的时间。从日出到日落,从周一到周七,从春夏到秋冬,只要他在家,除了吃饭、睡觉,便可以不挪窝地读他那些永远读不完也永远读不厌的书。母亲关于“书虫”的灵感大抵由此而来。即使是旅途中,他与书的关系也难以“离间”。记得有一次他与几位同道乘火车去外地开会,我特意买了一副扑克给他带上,供他们一路消遣。出差回来他连声向我道谢。原来他一上车,便把扑克送给别人玩,自己却借此抽身去读书了。我曾经问他:如今商海大潮汹涌澎湃,读书人是否知道钱多的好处、生活享受的乐处?他抬头望了望我,不无歉意地说:“知道,怎么不知道。可我们这一代起码被耽误了十年读书和研究的时间,只有全力拼命赶才行啊!”说完,仍埋头读书。从此,我也不好再用这样的问题为难他了。有时,看到一些商界朋友“妇唱夫随”,双双出入于各种消费与娱乐场所,我也不免有点失落。但有一点,我心里是笃实的:我的这位仁兄决不会有外遇,只要他有书。为了节省一切时间来读书、研究,他甚至不愿装修新居,说是装修好了,就得打扫、维护,时间花得太不值,末了还引经据典道:“这就叫做‘不为物役’。”我只好无可奈何地回他一句:“但为书痴。”
  先生读书破万卷,但自己的论著并不很多。与那些著作等身的学者相比,他不算高产。我有时嗔怪他动作太慢。可每当我看到他那些写得一丝不苟的手稿,读到那些像他的人品一样不容置疑的文字时,我不能不心悦诚服。说来,我的先生既不风流倜傥,也非有钱有势。当初吸引了我、使我心甘情愿以身相许的,正是他那些写得工整隽秀而又朴实无华的情书。现在我常常是他的文章的第一读者。他总是谦虚地说想听听我的意见,于是关于他的或者别人的作品的讨论便成了我们之间交流最多的内容。有时我也会不经意地把自己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说给他听,他总是聚精会神地听着,很少插嘴,只是在重要问题上才发表些意见。起初我奇怪他何以那样吝于言辞,后来才悟出他准是把我念叨的一切也当成书给“吃”了下去。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所谓“惨”状,是说写字台及其周围又被书籍和文稿占据了,显得又乱又挤。
B.“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说明妻子对丈夫有点畏惧。
C.妻子有时“不免有点失落”,这表明她希望丈夫也能和自己一起享受点生活的乐趣。
D.丈夫说“不为物役”,妻子回他一句“但为书痴”。看来这对夫妇也存在着沟通障碍。
E.丈夫做事非常认真细心,不论是写论文还是写情书都一丝不苟。
2.解释词语并回答问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在本文的特定含义。
 ①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以上两句话以及文中其他类似的语句,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书虫”的形象。你认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对“书虫”的描写各有什么侧重?这两段内容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结束句“而我则在向他倾诉之中审视了自己,赢得了自信”深化了作者给书虫“当夫人”的感受。联系最后一段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冬天里的一团火?????????????????????????谢宗玉
①每年秋天收了谷子,父亲便要抽空去后山一趟,赶在风雪来临之前,烧一窑炭回家。上好的木炭被父亲送到集市换一些冬季必需品,稍次的木炭就存放在自家的楼板上。做完这一切,风雪就从北方赶到了我们村庄,摇着窗棂吱呀吱呀直晃,踢得多年失修的门板咣当咣当直响。风雪像一个被冻得气急败坏的小孩,要一头撞进家门。小妹哆嗦着把小小的脑袋从被窝里伸出来说:“风也被冻哭了呢!”
②早晨起来,父亲已把家中四壁该固定的固定了,该糊实的糊实了。母亲则在房子中央燃了一团锣木炭火。我和小妹欢呼着跳下床,知道又到了漫长的烤火季节:我再不用去拾那拾不完的柴禾,再不用去扯那扯不完的猪草,父母手中也没了那些耕耙播割之类的活计,连小妹也用不着一个人伏在田垄上跟昆虫小蚁说话了。一家人团团围在一堆炭火旁,四双眼睛把一年到头都没有好好打量,甚至有些生疏的彼此认认真真端详一番。父亲的后脑勺居然稀稀拉拉有了些白发,而小妹剁猪草时左手的中指添了一道小小的疤痕。
③话头总是母亲最先引出的。她飞针扬线的手从容雅致,嘴里则像一只吐丝的蜘蛛,把一家人一年来细细碎碎的事情都吐了出来,条理分明得就像一张蛛网。父亲口吐云烟的样子气定神闲,我和小妹则像小猴一样互相抓挠不休。炭火很快平息了我和小妹年幼的躁动,凝眸处,眼前构筑了一个通透的世界;民间典故在父母心中涌涌簇簇,于是给我们讲起故事来,从童话到传说,从演义到鬼怪。
④我和小妹被炭火烤得昏昏欲睡,伸个懒腰站起来,窗外已是一个梦幻般的世界——风雪把贫穷的村庄变得富有,把枯涩的村庄变得丰润。黄昏时分,雪停风静,孩子们个个要把自己玩成一块冰雪才肯回家。冰雪帮穷孩子剥掉了那张积劳成茧的外壳,还以花蕾般稚嫩的纯真,让再傻再痴的孩子也变得冰雪聪明。冰雪是另一种形式的炭火,在烤红孩子们双颊的同时还点燃了他们对美好日子的憧憬。玩累了,我和小妹就挟一团寒气闯进家里,坐下来,脱掉鞋子,把双脚揣进父母怀中。那种痒酥酥的暖意真有说不出的舒服。繁重的农事剥夺了一家人彼此应有的关爱,一年之中就这么一刻让我感到是在家的中心,是在爱的中心,是在幸福的中心。
⑤晚上不点油灯,木炭火把陈旧的房子涂成年画的颜色,种种器皿都跳跃着金子的光泽,我们血色亏欠的脸庞也充满了油彩般的红光。木炭火烤焦了苦寒的岁月,木炭火煨软了坚硬的辛酸,木炭火烘托着我们对来年的种种幻想,木炭火用红光篡改了我们对苍白往事的记忆。而遗忘和幻想正是农人过日子的两大支柱。
⑥冬夜漫长,有火则短。往往是一家人先聊些闲话,慢慢地,思绪渐渐飘飞,思维渐渐断散,睡意这时从深海处泅上来,将一切漫淹。最后的那句含含糊糊的闲话也不知是谁说的,说了些啥,就像雨后叶尖上最后那滴迟迟不落的水珠落在空明的湖心,漾开去,漾开去,了无痕迹。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母亲首先“唔”的一声从半梦的状态中清醒过来,使夜色漾起了新的涟漪。母亲低头见团锣里自燃的炭火已蒙上了一层灰垢,就用火针拨了拨,火又鲜光起来,辐射出的热能将我们渐凉的身子重新抚暖。又不知过了多久,细碎的炭火终于星星般隐去了,我们才拖着醉步上床睡觉。这种醉当然不是因为酒,而是因为火。火是让人类沉醉的另一种方式。
⑦楼上的木炭即将告罄,冬天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过了休养生息的冬季,来到万物复苏的春天,怀揣热力的我们又开始忙于一年初始的事情。小妹是最后一个走出家门的。那天小妹走出家门,对着屋前的几树桃花打了个哈欠,泪眼婆娑地惊叫一声:“哟呵,火星子都跑到屋外了!怎不叫我早点出来?! ”
⑧也许是吧,花朵是绿色生命另一种形式的燃烧,所有花朵都开放了,春天就会被烤得暖暖和和,舒舒服服。????????????
(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2月8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第②段说,在漫长的冬季之前,全家人“一年到头都没有好好打量”,彼此“甚至有些生疏”,表现了处于农村的一家人为生活而奔波的忙碌和辛劳。
B.文章描写小妹的细节只有寥寥几笔,但这几处细节无论是语言描写还是动作描写都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表现了小妹的天真活泼和顽皮可爱。
C.文章洋溢着对母亲的爱与感激:母亲干活时“飞针扬线”“从容雅致”,动作熟练还富有美感;虽然只掌握一点民间典故,但还是尽其所能地为孩子讲故事。
D.炭火是冬天里的一团火,是文章的重点描写和抒情的对象;文章结尾让“一团火”以另一种形式在春天继续“燃烧”,使“火”的意象得到了拓展和升华。
E.作品叙写的时间从秋天到春天,从早晨到晚上,活动的地点以家人生活的房子为主,油画般地展现了一家人的幸福生活:和睦温馨、无忧无虑、幸福美满。
小题2:请分析第①段中的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及作用。(4分)
小题3:文章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含义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6分)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