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2-02 04:27:0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民事主体的人格生而平等,每个人都可依自己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需要自由支配自己的人格,他人不得支配,否则将是对他人独立人格的否定。当然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需要法定代理人代其进行民事活动,甚至支配其人格利益。从形式上讲,这种情况似乎是对民事主体独立人格的否定,但从实质上讲,______。
填人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

A.这种情况是为了实现民事主体的人格
B.这种情况是对民事主体独立人格的肯定

C.这种情况是对民事主体独立人格的冲击
D.这种情况是对民事主体独立人格的侵犯


参考答案:
A。这里考查的是应试者的文字理解能力和法律知识。民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作画
今日早起,神清目朗,心中明亮,绝无一丝冗杂,惟有晨光中小鸟的影子在桌案上轻灵而无声地跳动,于是生出画画的心情。这便将案头的青花笔洗换上清水,取两只宋人白釉小盏,每盏放入姜思序堂特制的轻胶色料十余片,一为花青,一为赭石,使温水浸泡;色沉水底,渐显色泽。跟着,铺展六尺白宣于画案上,以两段实心古竹为镇尺,压住两端。纸是老纸,细润如绸,白晃晃如蒙罩一片月光,只待我来纵情挥洒。
此刻,一边开砚磨墨,一边放一支老柴的钢琴曲。不觉之间,墨的幽香便与略带伤感的乐声融为一体。牵我情思,迷我心魂。恍恍忽忽,一座大山横在面前。这山极是雄美,却又令人绝望。它峰高千丈,不见其顶,巅头全都插入云端。而山体皆陡壁,直上直下,石面光滑,寸草不生,这样的大山谁能登临?连苍鹰也无法飞越!可它不正是我执意要攀登的那种高山吗?
这时,我忽然看见极高极高的绝壁上,竟有一株松树。因远而小,小却精神。躯干挺直,有如钢枪铁杵,钉在坚石之上;枝叶横伸,宛似张臂开怀,立于烟云之中。这兀自一株孤松,怎么能在如此绝境中安身立命,又这般从容?这绝壁上的孤松不是在傲视我,挑战我,呼唤我吗?
不觉间,画兴如风而至,散锋大笔,连墨带水,夹裹着花青赭石,一并奔突纸上。立扫数笔,万山峥嵘;横抹一片,云烟弥漫。行笔用墨之时,将心中对大山的崇仰与敬畏全都倾注其中。没有着意的刻画与经营,也没有片刻的迟疑与停顿,只有抖动笔杆碰撞笔洗与色盏的叮叮当当之声。这是画人独有的音乐。随同这音乐不期而至的是神来之笔和满纸的灵气。待到大山写成,便在危崖绝壁处,以狼毫焦墨去画一株松树——这正是动笔之前的幻境中出现的那棵孤松。于是,将无尽的苍劲的意味运至笔端,以抒写其孤傲不群之态,张扬其大勇和无畏之姿。画完撂笔一看,哪有什么松树,分明一个人站在半山之上,头顶云雾,下临深谷。于是我满心涌动的豪气,俱在画中了。这样的作画不比写一篇文章更加痛快淋漓?
有人问我,为什么有时会停了写作的笔,画起画来。是消遣吗?休闲吗?自娱吗?
我笑而不答,然我心自知。
小题1: .有人说文章的第二段的那座山写的作者的梦境,并非真正的山峰。你同意吗?请简要说明。(5分)
????????????????????????????????????????????????????????????????????????????
?????????????????????????????????????????????????????????????????????????????????????????????????????????????????????????????????
?????????????????????????????????????????????????????
小题2: .文中第三自然段“这绝壁上的孤松不是在傲视我,挑战我,呼唤我吗?”描写了并不存在的景象,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
?????????????????????????????????????????????????????????????????????????????????????????????????????????????????????????????????
?????????????????????????????????????????????????????
小题3: .作者为什么会停下写作的笔画起画来?请结合文章加以回答(4分)
???????????????????????????????????????????????????????????????????????????
?????????????????????????????????????????????????????????????????????????
?????????????????????????????????????????????????????????????????????????
???????????????????????????????????
小题4: .作者在宣纸上画了什么?说说你对作者画作的理解。(6分)
???????????????????????????????????????????????????????????????????????????
???????????????????????????????????????????????????????????????????????
???????????????????????????????????????????????????????????????????????


参考答案:
小题: .(5分)不是梦境,是作者在宣纸上想象出来的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2分)
激情与思想:人文学科教学的审美内核
“没有情感,日常生活将是一种毫无生气、缺乏内在价值、缺乏道德意义、空虚乏味而又充满无穷无尽交易的生活。”情感教育是人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人文学科教学的优势所在。人文学科的教学材料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同时,在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不可避免会受到教学内容的感染而产生相应的情感,会随着书中的人物、情节等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在很大程度上,人文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的健康丰富的情感的过程。因此,激情的生成与宣泄理所当然地成为人文学科教学的审美特色。
丰厚的情感能力是建立在深刻的思想底蕴基础之上的。人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实质是人类对自身发展的观照与反思所积淀的知识体系。或者说,在人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处处闪光着古往今来的先贤们的思想光辉,字里行间也总会透同对人类命运的焦虑与奋斗。人文学科的学生为人的个性、完整性、历史性而努力,致力于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讨论与反思人生的意义。可以说,这是在性质上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迥然不同的地方。作为一种思想与个性的人文知识,所期待的是学习者来自内心的疑问和关注。
与思想性相呼应,人文学科教学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强调个人见解。这里不是指一般所说的个人偏见,而是指教学内容本身含有的主观色彩,比如作者观点、思想、情感等;同时也指有人个人观点或感受。这种主观性不仅不可避免而且应该得到承认甚至加以鼓励。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不同,它不应该追求唯一结果,“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才是人文学科最美的景致。
人文学科教学在知识教学过程中也体现出特殊的美感——知识教学的螺旋性,这也是其区别于自然学科的又一个显著特点。人文学科知识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所以它要求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反复陈述主要的内容因素,在不同层次、各个要点上给学生提供多次训练机会,使知识教学呈螺旋上升的趋势。我们应遵循这一基本特点,不要追求“直线效果”而急于求成;但是,却不能因为有这个特点,就认为人文学科教学可以不追求科学的逻辑的力度。因为,没有逻辑的教学不可能是美的教学。我们在阐述“螺旋性”时应强调其“螺旋漩涡”的形成和链接,更强调“以点带面”的有序反复,更强调“点教学与延伸教学”的设计与操作效果,从而让学生能有效地理解人文思想,感受人文精神,懂得人文关怀,能真正陶醉在人文世界之中。
6、下列是人文学科知识教学的“螺旋性”本质解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A、教学的“螺旋性”是指人文学科知识教学与自然学科教学有显著区别。
B、教学的“螺旋性”是指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反复陈述主要内容因素,在不同层次、各个要点上给学生提供多次训练机会,使知识教学呈螺旋上升的趋势。
C、教学的“螺旋性”是指不追求“直线效果”,不急于求成,但也追求科学的逻辑力度。
D、教学的“螺旋性”强调“以点带面”的有序反复,强调“点教学与延伸教学”的设计与操作效果。
7、对“丰厚的情感能力是建立在深刻的思想底蕴基础之上的”这句话的相关阐释不正确的一项的????????????????????????????????????(???)
A、这个结论是建立在对人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实质把握的基础上的。而人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实质就是人类对自身发展的观照与反思所积淀的知识体系,这是处处体现思想性与个性的。
B、这个结论是人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引发出来。人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情感教育,而实现这个目标,则必然要借助于教学内容,这就把情感能力与思想性联系起来了。
C、实现人文学科的教学目的,需要学习者来自内心的疑问和关注,而这又是积极的情感参与的结果。在这种积极的情感不断参与中,在多种途径讨论与反思人生的意义中,才能实现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人的情感才更趋于丰厚。
D、这个论点是说人文学科的教学必须先都会学生思想,让他们的思想深刻起来,然后才培养起他们丰厚的情感能力。
8、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情感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它是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不可缺少的因素。
B、通过多种途径讨论与反思人生的意义,致力于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是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在性质上迥然不同的地方。
C、人文学科教学强调个人见解,甚至是不一般的个人偏见也应得到承认甚至鼓励。
D、结果不求唯一,答案丰富多彩,是人文学科教学的显著特点,也是人文学科最美的景致。
9、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千道万,人的健康情感培养是人文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
B、人文学科教学必须理直气壮地进行健康的情感教育。
C、对人文学科教学不能简单地用自然学科教学的标准来评价。
D、人文学科教学要努力克服无序反复的毛病,追求自身的逻辑性。


参考答案:6、B
7、D
8、C
9、A


本题解析:6、该项揭示了“螺旋性”本质内涵。
7、前三项分别阐述了人文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作用、实施条件。
8、该项曲解原文,“不是指一般所说的个人偏见”并不是“不一般的个人偏见”。
9、与原文“情感教育是人文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矛盾。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若兰的鸭蛋
陆宝华
若兰喜欢吃咸鸭蛋。刚和文江结婚那几年,生活困难,若兰又非常会过,舍不得买鸭蛋吃。后来日子刚宽裕点,文江又得了病,干不得重活,若兰依旧舍不得买鸭蛋吃。那天,文江到野外去割柴,在草丛中捡到两个鸭蛋。文江比捡到钱还高兴,捧着鸭蛋回来让若兰腌上。若兰拿着鸭蛋想想说,不腌了。转身出去,一会回来两手空空,文江问若兰,鸭蛋呢?若兰笑而不答。
二十多天后,若兰从外面抱回了两只毛茸茸的小鸭子。原来,若兰想起张嫂家正在孵小鸡,就把两个鸭蛋给张嫂送去,拜托张嫂给孵成小鸭子。文江拍着脑袋说,我怎么就没想到,两只鸭子可以下多少鸭蛋呀。
若兰精心喂养两只鸭子。第二年开春,两只鸭子下蛋了。文江要给若兰腌上,但若兰说,先不急,吃水不忘挖井人,先给张嫂攒二十个送去。文江听若兰说得在理,就不再说什么。
给张嫂送去二十个蛋后,文江说,这下可以腌了吧。文江把腌鸭蛋的坛子都准备好了。一天,一个跟若兰相好的姐妹胖妞来串门,见若兰在捡鸭蛋,顺口说道,我家男人在承包的河滩上干活,天天回家说,要是吃上一个咸鸭蛋,喝上一杯白酒多好。若兰一笑说,他要是爱吃别的没法,爱吃鸭蛋还不容易,我给你攒二十个。
胖妞推辞推辞就接受了。胖妞走后,文江一脸的不高兴。若兰解释说,啥叫朋友呀,二十个鸭蛋都舍不得吗?文江听若兰这样说,也不好说什么,一段时间,若兰攒了二十个鸭蛋,给胖妞家送去了。
这之后,文江再也等不及了,鸭子下一个蛋,文江腌一个。腌到四十多个的时候,若兰的表妹来若兰家走亲戚。表妹去年结婚,现在挺个大肚子。表妹看到若兰家的鸭子问,表姐,你家的鸭子下蛋了吧?文江心一紧,刚想说,还没呢。若兰已经说,下了,我给你攒着呢。表妹听若兰这样说,春风满面。又一个多月后,表妹生小孩,若兰把所有的鸭蛋捞出来准备送去时,鸭子已经歇伏不下蛋了。文江说,养一回鸭子你不能一个鸭蛋没吃着,咋着也得留两个吃。文江和若兰争执半天,最后留下几个鸭蛋。
若兰从表妹家回来的当天,文江就捞出煮熟的鸭蛋,让若兰趁热吃。刚刚剥了一半皮,村里一个老妇人来了,老妇人无儿无女,平日不怎么上文江家来。老妇人从进门起,眼睛就盯着若兰手里的鸭蛋,若兰把鸭蛋剥完了,就大大方方地递给老妇人说,你老吃。老妇人推辞道,我不要,你吃吧。若兰一边往老妇人手里递,一边说,自家鸭子下的蛋,我们早吃过了。老妇人听若兰这样说,伸手接过了鸭蛋。一旁的文江刚要开口,被若兰用眼色制止住了。
老妇人走后,文江埋怨若兰。若兰却说,看老人家那表情比自己吃鸭蛋不知幸福多少倍呢。
又一年开春,一天,文江割柴回家时,见炕上纸箱里放着八只毛茸茸的小鸭子。文江问若兰,哪来的?若兰回答,张嫂送的。正说着话,那个老妇人来了,自从若兰给她鸭蛋吃,老妇人就成了文江家的常客,若兰平日不少照顾她。若兰笑着对老妇人说,等鸭子下蛋了送给你吃,老妇人听这话开心地笑。
然而没等鸭子下蛋,老妇人先自去了。老妇人去后,留下一笔数目不小的钱和一份遗嘱,遗嘱上说,自己的钱都给若兰了。
文江问若兰,这些钱我们做什么?若兰未加思索回答,养鸭子。文江问,那得养多少?若兰回答,我想办个养鸭场。文江皱眉说,可没那么大地方呀。若兰说,车到山前必有路。
果然,若兰办养鸭场的消息传出去后,胖妞就来了……
半个月后,一排整齐的鸭舍立在河滩的空地上,若兰每天高高兴兴地赶着毛茸茸的鸭子出出入入。
(选自《天池小小说》)
小题1: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若兰喜欢吃咸鸭蛋,可是由于刚结婚那几年生活困难,后来日子刚宽裕点儿,丈夫又得了病,她始终舍不得买鸭蛋吃,可见她很会持家过日子。
B.胖妞见若兰在捡鸭蛋,就顺口说自家男人爱吃咸鸭蛋,若兰听后就说要攒二十个送给胖妞,可见若兰对待朋友很热情,也很实在。
C.若兰把仅剩的鸭蛋送给老妇人吃,面对丈夫的埋怨,若兰却说,看老人家那表情比自己吃鸭蛋不知幸福多少倍呢,这是因为她从帮助关爱他人中获得了快乐。
D.小说结尾写若兰得到老妇人的遗产,就想办个养鸭场,面对没有场地的困难,却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因为她确信那些她曾经帮助过的人也会来帮助她。
E.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若兰,而其丈夫文江则显得多余,每次若兰做好事他总要碍手碍脚,不利于故事的发展。
小题2:通读全文,说说若兰共有哪几次要吃鸭蛋却偏偏没有吃上?(6分)
小题3:文中一次次写眼看到嘴的鸭蛋最终都没有吃到,这样重复叙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小说表现出“好人好报”的因果观,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E
小题2:共五次,(1分)第一次,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D从文中可以看出若兰是一个帮助别人不图回报的人,所以“她确信那些曾经帮助过的人也会来帮助她的”错误;E若兰的丈夫是很重要的一个配角,起到烘托和对比的作用,并非多余。
点评:此种题型不难,要解答好必须对全文的中心思想、人物特点及情节有较准确的把握,有些看似不重要的人物的出现有衬托主人公的作用,文章不会无目的的安排的。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原文的结构来寻找答案,从全文前八段中即可总结出答案,注意和几个人物(张嫂、胖妞、表妹、老妇人)的交往。
点评:此种题型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我国要建立适度的新闻自由
孙旭培
我这一辈子都是研究新闻自由、新闻立法和新闻改革的。我以为,如果新闻自由度(这个词汇是我发明的)可以量化,单纯从法制的角度而言,美国或许可以定为95度,西欧则是85度。我国将来能达到70~75度也就可以了。那么什么样标志出现,就算达到起码的及格线呢?那就是新闻实行法治。没有法治,只有人治,新闻自由度最好的情况下也只会是不及格。新闻实行法治,就先要从新闻立法做起。不解决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我们永远只能在二三十度徘徊,我国新闻想在世界上赢得公信力,那只是自说自话,是没有可能的。
美国、西欧高度的新闻自由对于这些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与集权的新闻制度相比表现出很大的优越性。但弊病也不少。比如,在对阿富汗、伊拉克的战争上推波助澜,美国媒体很少有反战的声音发出。在美国金融危机之初,有的大报不断预测哪几个大公司要破产,弄得更加人心惶惶。在更大范围讲,西方的新闻自由与多党政治、民粹民主交互为用,使政府依赖指数不断升高,以致有些国家债台高筑,影响国家进一步发展。我国需要新闻自由,但要适度,有所节制。我相信,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也会创造出新的新
闻文明,即理性的、适度的新闻自由。
  为此,先要承认新闻自由有普世价值,只是实现形式有所不同。其实美国与欧洲都是有所不同。比如美国官员告媒体诽谤,除证明报道的事实虚假以外,还必须拿出证据证明媒体或记者确有恶意,才能打赢官司。这样,几十年也看不到一个美国官员能打赢诽谤官司。欧洲则无此规定。仅此一条就说明,美国的新闻自由度比欧洲高。有所不同,意味着大体相同,
我国要承认新闻自由的普遍性原则和做法。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这个出版中就包含着新闻。《世界宪法全书》中的各国宪法都是这样规定出版自由的。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是每个中国人都有的,并不是“文革”流行的解释,只有无产阶级才有。这种解释最后导致全中国只有一个人有言论自由,
那就是无产阶级的最高代表。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原所长,以上文段选自其《三十年新闻立法历程与思考》一文,该文刊登于《炎黄春秋》2012年第2期)
小题1: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每小题2分,共8分)
(1)作者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新闻立法历程的回顾与思考,郑重提出:抓紧新闻立法,加快新闻改革,建立适度的新闻自由。?????????????????????????????? (????? )
(2)文中提出一个新概念:新闻自由度,并对美国、西欧、中国的新闻自由度现状进行了量化比较,但作者并不认为新闻自由度越高越好。???????????????????????????? (????? )
(3)材料第1段提出的“新闻实行法治,就先要从新闻立法做起”论点,与马克思的“没有关于新闻出版的立法,就是从法律领域中取消新闻出版自由”的思想一脉相承。(????? )
(4)作者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呼吁中国创造出新的新闻文明,这种新闻文明的核心就是理性、适度。
小题2:作者对美国、西欧的新闻自由作了辩证而细致的评析,请对此分条加以概括。(3分)
小题3:从材料最后两段内容看,倡导新闻自由,其理论根据是什么﹖请概括说明。(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2)×(3)√(4)×
小题


本题解析:
小题1:(1) 结合文段以及文后说明可作出正确判断(2) 对中国的新闻自由度是期待“将来能达到70~75度” (3) 作者的观点呼应了马克思的新闻立法思想(4) 从第2段最后一句看,新闻文明的核心应该是新闻自由。
小题1:选文第二节的思路是:作者集中对美国和西欧的新闻自由进行了辩证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我国新闻自由的方向:适度自由、理性自由。作者在这部分阐述了四个基本观点:①美国、西欧高度的新闻自由对于这些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②美国、西欧高度的新闻自由与集权的新闻制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