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丘仲孚,字公信,吴兴乌程人也。少好学,从祖灵鞠有人伦之鉴,常称为千里驹也。齐永明初,选为国子生,举高第,未调,还乡里。家贫,无以自资,乃结群盗,为之计画,劫掠三吴。仲孚聪明有智略,群盗畏而服之,所行皆果,故亦不发。太守徐嗣召补主簿,历扬州从事、太学博士、于湖令,有能名。太守吕文显当时幸臣,陵诋属县,仲孚独不为之屈。以父丧去职。
明帝即位,起为烈武将军、曲阿令。值会稽太守王敬则举兵反,乘朝廷不备,反问始至,而前锋已届曲阿。仲孚谓吏民曰:“贼乘胜虽锐,而乌合易离。今若收船舰,凿长岗埭,泄渎水以阻其路,得留数日,台军必至,则大事济矣。”敬则军至,值渎涸,果顿兵不得进,遂败散。仲孚以距守有功,迁山阴令,居职甚有声称,百姓为之谣曰:“二傅沈刘,不如一丘。”前世傅琰父子、沈宪、刘玄明,相继宰山阴,并有政绩,言仲孚皆过之也。
齐末政乱,颇有赃贿,为有司所举,将收之,仲孚窃逃,径还京师诣阙,会赦,得不治。高祖践阼,复为山阴令。仲孚长于拨烦,善适权变,吏民敬服,号称神明,治为天下第一。
超迁车骑长史、长沙内史,视事未期,征为尚书右丞,迁左丞,仍擢为卫尉卿,恩任甚厚。初起双阙,以仲孚领大匠,事毕,出为安西长史、南郡太守。迁云麾长史、江夏太守,行郢州州府事,遭母忧,起摄职。坐事除名,复起为司空参军。俄迁豫章内史,在郡更励清节。顷之卒,时年四十八。仲孚丧将还,豫章老幼号哭攀送,车轮不得前。
(选自《梁书·列传四十七》,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行皆果,故亦不发果:完成,成功
B.值渎涸,果顿兵不得进顿:停留,屯驻
C.仲孚以距守有功距:抗拒,抵御
D.迁左丞,仍擢为卫尉卿仍:仍旧,仍然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丘仲孚“聪明有智略”的一组是(3分)
①从祖灵鞠有人伦之鉴,常称为千里驹也?
②群盗畏而服之,所行皆果
③凿长岗埭,泄渎水以阻其路?
④二傅沈刘,不如一丘
⑤长于拨烦,善适权变?
⑥初起双阙,以仲孚领大匠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丘仲孚应举成绩优异,但未被选拔,回到乡里。家中贫穷,便结交了一群盗贼,并为他们出谋划策,事情没有败露。
B.丘仲孚在担任太守主簿时,有能干的名声,并且不畏权贵,淮南太守吕文显常轻侮责骂属县官员,丘仲孚却不屈服。
C.丘仲孚被提拔为山阴令后,有政绩有声誉,老百姓编歌谣称赞他的政绩超过傅琰父子、沈宪、刘玄明等以前的山阴县令。
D.丘仲孚虽然功过参半,但在多处任职期间,深受吏民敬服。他去世后,豫章百姓号哭着送行,攀住灵车,灵车无法前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为有司所举,将收之,仲孚窃逃,径还京师诣阙,会赦,得不治。(5分)
(2)坐事除名,复起为司空参军。俄迁豫章内史,在郡更励清节。(5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第14题。(5分)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自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比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选自《唐语林?狄梁公》)
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3分)
则 天 久 之 曰 朕 比 不 知 卿 卿 之 遭 遇 实 师 德 之 力 因 命 左 右 取 筐 箧 得 十 许 通 荐 表 以 赐 梁 公
3、阅读题 阅读下列两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甲】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其母,母恚欲罚之,蒙曰:“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节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有改动)
【乙】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过蒙言议,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节选自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有改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有误的一项是(???? )
A.数讨山越(屡次)君宜顾之(拜访)
B.遂往诣蒙(到)肃于是越席就之(接近,靠近)
C.鲁肃过蒙言议(经过)非复吴下阿蒙(再)
D.因为肃画五策(谋划)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2.下列加粗的虚词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可以故意待也 醒能述以文者
B.母哀而舍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归以告其母 缊袍敝衣处其间
D.肃于是越席就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
A.不探虎穴,安得虎子?(不探寻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
B.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吕将军功名一天天显扬,不可以有意这样对待他。)
C.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竟然达到了这样的地步。)
D.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读书人分开了几天,就应该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
4.下面对两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肃对吕蒙原先比较轻视,后来吕蒙出了五个计谋之后,转为尊重和亲近。
B.从两段文字看,吕蒙是一个勇而有谋、文武双全、勤奋好学、学而有成的人。
C.甲段文字中,吕蒙的母亲要惩罚他的原因是他做了山贼。
D.从两段文字看,鲁肃所重视的人才必须既有武略,也有学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题。(6分)
①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②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
【注】①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②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小题1:从教育的角度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诲人不倦”有何区别?(2分)
小题2:启发式教学对老师和学生分别有什么要求?请结合语段①作简要分析。(4分)
5、阅读题 王复,字初阳,固安人。正统七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声容宏伟,善敷奏。擢通政参议。
成化元年,延绥总兵官房能奏追袭河套部众,有旨奖劳。复以七百里趋战非宜,且恐以侥幸启衅,请敕戒谕,帝是之。进尚书。锦衣千户陈珏者,本画工。及卒,从子锡请袭百户。复言:“袭虽先帝命,然非军功,宜勿许。”遂止。
其经略宁夏,则言:“中路灵州以南,本无亭燧。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属,致敌每深入。亦请建置墩台如延绥,计为台五十有八。”
其经略甘肃,则言:“洪武间建东胜卫,其西路直达宁夏,皆列烽堠。自永乐初,北寇远遁,因移军延绥,弃河不守。诚使兵强粮足,仍准祖制,据守黄河,万全计也。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然亦宜因时损益。延绥将校视他镇为少,调遣不足,请增置参将二人,统军九千,使驻要地,互相援接,实今日急务。”奏上,皆从之。
复在边建置,多合机宜。及还朝,言者谓治兵非复所长。特命白圭代之,改复工部。谨守法度,声名逾兵部。时中官请修皇城西北回廊,复议缓其役。给事中高斐亦言灾沴频仍,不宜役万人作无益。帝皆不许。中官领腾骧四卫军者,请给胖袄鞋裤。复执不可,曰:“朝廷制此,本给征行之士,使得刻日戒途,无劳缝纫。京军则岁给冬衣布棉,此成宪也,奈何渝之? ”大应法王札实巴死,中官请造寺建塔。复言:“大慈法王但建塔,未尝造寺。今不宜创此制。”乃止命建塔,
复好古嗜学,守廉约,与人无城府,当官识大体。居工部十二年,会灾异,言官言其衰老,乞休。不许。居二月,汪直讽言官更劾复,乃传旨,并令致仕归。久之,卒。(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五》,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擢通政参议擢:被提升
B.从子锡请袭百户袭:继承
C.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属属:聚集
D.复好古嗜学,守廉约 守:遵守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复“谨守法度”的一组是(3分)( ?)
①复以七百里趋战非宜???????②袭虽先帝命,然非军功,宜勿许
③建置墩台如延绥???????????④不宜役万人作无益
⑤请给胖袄鞋裤,复执不可??⑥今不宜创此制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延绥总兵官房能请求追袭河套地区,王复认为长途奔袭于己不利,且容易滋生事端,皇帝肯定并采纳了王复的意见。
B.王复主持甘肃军务时,认为遵从祖制军队移驻黄河确实是万全之计,但不能操之过急,还应先加强延绥建置和驻军
C.王复由科举步入仕选,历任刑部、工部等官职,在不同的部门都作出了业绩,任职工部十二年,声名甚至超过了兵部。
D.言官认为王复年老体衰,应该致仕回家,皇上没有批准。后来,汪直再率言官弹劾王复,皇上才下令王复辞官归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然亦宜因时损益。(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京军则岁给冬衣布棉,此成宪也,奈何渝之?(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