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十)
2017-02-07 18:04:3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年味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这是很多人过年的感受。甚至有人评论说,中国传统节日只是存留于父辈记忆里的尤物,已经成为国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压岁钱水涨船高,变成了负担,失去了原来祈福去灾的本意;庙会办到商场里边,实际就是商品交易;群发短信拜年,平均给每个人的情感又有多少?专家们认为,这一现象是传统节日的“异化”、“空洞化”、“物化”等原因造成的。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要提高全民的文化自觉,让传统在现代社会得到很好的延续。
其实式微的不只是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也在日益淡化,这是不争的事实。要究其原因,很多专家都归咎于物质的发展、城乡的转变和洋节的挤兑。在笔者看来,这都是表面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文化在“异化”和“物化”。“节日和人一样都是有灵魂的”,当灵魂越来越缺乏依附的载体,节日就会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比如,春节文化是一个典型的教育、敬神、祭祖、尊老爱幼,通过一系列仪式来完成的。而现在几乎没有人在敬神、祭祖,由于无法团聚的人越来越多,尊老爱幼也成了“隔空对话”,春节还有什么文化味道啊?取而代之的是,春节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热闹,但越来越没有文化。
传统节日值得我们缅怀,但对传统节日的式微我们也无可奈何,因为社会在发展,原来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人们的必须,那么传统节日就会发生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品田指出:“原来的传统节日是有大量的丰富的民俗活动的,这些节俗活动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一些民俗的讲究或者说生产生活的习俗紧密关联在一起,和节气、时令、气候、水土这些东西关联在一起,和祭祀、主导、祈祷、敬仰、吟诵等民俗事项关联在一起,有着缅怀、祝愿、庆贺、祈愿、敬祭等种种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节日所承载的内涵和文化都在发生变化。现在的节日,几乎都没有祈祷和敬祭等内容,失去了庄严的文化氛围。而且,人们对一些不接地气的节日越来越淡化,相反对产生于国外的又接地气的节日情有独钟。当传统节日越来越没有文化味道,自然就会式微。
尽管传统节日式微是文化在“物化”的结果,但文化是需要传承的。很多传统节日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保护的,是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予以传承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节日也会增加新的民俗活动和新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正确地看待传统节日的式微。在笔者看来,节日式微的内容多是不贴近现实生活或不被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所认可的不合时宜的传统内容。但是,我们应该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我们应反思,为什么在美国华人聚居区还有年夜饭、守岁、压岁钱和拜年问候的声音,在华埠的商店里为什么还有红灯笼、红福字、红爆竹、红蜡烛、红色年糕和红色唐装?或许韩国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和保护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总之,传统节日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切不可在我们手中消失。
(有删节)
小题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式徽现象的一项是(?)(3分)
A.随着人们生活走向富裕,压岁钱水涨船高,节日的经济意味越来越浓。
B.随着通讯的现代化,过节时大家己习惯了编发短信互贺,进行“隔空对话”。
C.传统节日现在已不再有丰富的民俗活动,庙会也成了商品交易的载体。
D.国内不少人对产生于国外的、接地气的节日越来越情有独钟。
小题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中国传统节日式徽真正原因的理解,符合原意的一项是(?)(3分)
A.传统节日的“异化”、“空洞化”、“物化”。
B.物质的发展、城乡的转变和洋节的挤兑。
C.传统节日越来越没有文化味道,越来越趋向物质化。
D.传统节日不合时宜的内容得不到今天人们的认可。
小题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传统节日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保护与传承传统节日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示例:(


本题解析:
小题1:筛选提取重要信息,总是围绕某一个核心内容进行的。因此,首先要明白这个核心内容是什么,然后在文中去一一筛选。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要靠平时多作阅读训练。先审清题干选“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式微现象的一项”的要求,后把备选项与文本相关语句逐项比对,看看有没有无中生有、混淆已然和未然、范围失当、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等错误。D项,由“人们对一些不接地气的节日越来越淡化,相反对产生于国外的又届地气的节日情有独钟”句可知,备选项中有“越来越”的修饰,夸大了程度,不合原意。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考生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选做)
  【提示】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木木》描述的是:农奴盖拉新又聋又哑,是庄园的看门人。他爱上了洗衣女塔季雅娜,后来却被女农奴主指配给了一个酒鬼。在送?塔季雅娜走的路上,盖拉新捡回了一只小狗,唤做木木,从此木木成了他生活的慰藉……
  下面是从《木木》中截取的一段文字:
  他从宅子里出来,马上发觉木木不见了他从宅子里出来,马上发觉木木不见了;他从不记得,“她”有过不在屋外等着他回来的事,于是他跑上跑下,到处去找“她”,用他自己的方法唤“她”。……他冲进他的顶楼,又冲到干草场,跑到街上,这儿那儿乱跑一阵。……“她”丢失了!他便回转来向别的用人询问,他做出非常失望的手势,向他们问起“她”来;他比着离地半俄尺的高度,又用手描出“她”的模样。……有几个人的确不知道木木的下落,他们只是摇摇头,别的人知道这回事情,就对他笑笑,算是回答了。总管做出非常?严肃的神气,在大声教训马车夫。格拉西姆便又跑出院子去了。
  他回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从他那疲倦的样子,从他那摇摇不稳的脚步,从他那尘土满身的衣服上看来,谁都可以猜到他已经跑遍半个莫斯科了。他对着太太的窗子默默地站着,望了望台阶,六七个家奴正聚在那儿,他便掉转身子,口里还叫了一次“木木”。没有木木的应声。他走开了。大家都在后面望他,可是没有人笑,也没有人讲一句话。……第二天早上那个爱管闲事的马夫安季普卡在厨房里讲出来,说哑巴呻吟了一个整夜。
(1)用第一人称视角,描述我(盖拉新)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选欣赏角度,谈谈所选文段是如何塑造盖拉新这个人物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答题要求:以“我”为叙述人称,以“痛苦”为基本心理,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炮兽》的片段,完成下面问题。
  老头儿转向布瓦斯贝特洛伯爵,把他身上的圣路易十字勋章取下来,系在炮手的短衫上。
  “乌拉!”水手们欢呼起来。
  海军陆战队的兵士们举枪致敬。
  那个年老的乘客用手指指着受宠若惊的炮手,继续说:
  “现在,把这个人拉去枪毙。”
  惊惶代替了欢呼。
  于是在坟墓般的静寂中,老人抬高了嗓音。他说:
  “一个疏忽危害了这只船。到了现在,这只船也许已经没法挽救。在海上,就是面对着敌人。一只渡海的船就是一支作战的军队。风暴隐藏着,可是并没有消失。整个大海就是一个陷阱。面对着敌人的时候,犯了任何过失都要处以死刑。没有任何过失是可以补救的。勇敢必须奖励,疏忽必须惩罚。”
  这些话,一句一句说出来,缓慢地,严肃地,带着一种毫不变动的节奏,仿佛斧子砍在橡树上。
  老头儿望着兵士们,加上一句:
  “执行。”
  那个胸前闪耀着圣路易十字勋章的汉字低下了头。
  布瓦斯贝特洛伯爵做了一个手势,两个水手走下中甲板,然后带着裹尸布回来。船上的随军神甫从开船起一直在军官们的饭厅里祈祷,也跟着两个水手来了。一个曹长从排列着的海军陆战队中喊出了十二个兵士,把他们排成两行,六个一行。炮手一句话也不说,走到两行兵士中间。随军神甫手里拿着十字架,走上前,战在炮手旁边。“开步走。”曹长说。两排兵士用慢步向船头走去,两个水手拿着裹尸布跟在后面。
  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远远的飓风在呼啸。
  过了几分钟,黑暗中响起了枪声,闪过一道亮光,然后一切复归静寂,再听见尸首跌落海里的声音。
  那个年老的乘客始终靠着主桅杆立着,他双手交叉在胸前,沉思着。
  布瓦斯贝特洛用左手食指指着他,低声对拉?维厄维尔说:
  “旺代有领袖了。”
1、“这些话,一句一句说出来,缓慢地,严肃地,带着一种毫不变动的节奏,仿佛斧子砍在橡树上。”联系前文来看,老人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说话?作者详细描写老人说话的方式有何作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布瓦斯贝特洛伯爵说“旺代有领袖了”,联系课文内容,你认为他有什么根据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用“对照法”使雨果的场景创作十分成功,显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瑰丽特色,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试从所选片段中选出一处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因为当时突然宣布要枪毙这个有功之人,处在欢呼中的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我注意到一些评论在概括《大长今》时用的一个概念:“韩国宫廷历史小说”。这种从题材出发的把握存在这样的缺陷:无论是写历史,还是写现实,无论是写革命,还是写烧饭,无论是写爱情,还是写性,都可以写出艺术魅力,也都可以写得很乏味。所以,无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文艺理论围绕“重大题材”来讨论文学艺术问题,还是今天又有评论家提出“应该多写底层人民”,在我看来,均没有接触到中国文学艺术过去被工具化?今天被边缘化的原因,也没有接触到中国的文学和影视市场那么容易被“西流”?“韩流”侵袭的原因。那就是:如果我们写得“不怎么样”,无论转换“写什么”,还是琢磨创作方法上的“怎么写”,都是没有多少用的。
所以我以为,《大长今》的魅力来自编导将“美丽”?“感人”?“启迪”融汇在一起的完整美——按照我的文学观,在好看和打动人后面,一定有启迪人的东西,才是真正完整的好作品。因为“启迪”是对“好看”的穿越,那就是“不仅仅好看”?“不仅仅感人”,审美的张力和深度就出来了。而这,要靠小说作者?乃至电视剧编导在作品整体立意上的“原创性努力”。
所谓“原创性立意”,在《大长今》中,是指材料可以来自其它国家的文化,但结构和性质已经独有。它可以有儒家“温良”的材料,但性质并不将这种“温良”依附于群体规范和要求,而是做“最好的努力”的创造性自我实现,始终坚持自己的这一信念;它可以有日本式的“内敛”,但并不让这种“内敛”爆发导致对他人的伤害,相反,而是将崔尚宫这样的“罪人”引向面对“最好的人”的自我忏悔;它可以有东方女性的“含蓄”,但这种“含蓄”不是中国女性王琦瑶(《长恨歌》)?林黛玉(《红楼梦》)那样的“忍受”和“软弱”,也不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它可以有现代时尚青年喜欢的“漂亮”和“美丽”,但她既不刻意让他人注意自己的这种美丽,也不在意他人赞美和贬损这种美丽,更让年青的俊男俊女们思考“美丽不是化装的,而是从信念和心灵生长出来的”这个启示性问题,所以流放着的疲惫的长今又怎能不美丽?她可以有中国?日本?台湾电视剧中都有的母子?父子?男女之情,并用母爱打动人,但把最深刻的爱理解为“成全对方做她自己想做的事”,却深深震撼着每一个可能把爱理解为“占有”和“结合”的观众的心灵。这种创造,来自编导对笼罩全剧的韩国民族精神内涵有了不同于中国和日本的东方性理解。即一种默默的?含蓄的?温爱的?坚执的创造性自我努力,是如何在一种不可能的环境中绽放成从根到叶均美丽不败的花朵的。这种“理解”不仅游荡在《大长今》的所有情节和场景中,而且也就是韩国文化精神在今天世界格局中的自我定位,并由此展开和穿透作品内的人物?故事?细节和意境。我想,这才是《大长今》写得“怎么样”的最重要的审美之源。所谓“文学性”和“艺术性”高,原因也就在这里。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大长今的整体美》,有改动)
小题1:.对文中加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均没有接触到中国文学艺术过去被工具化?今天被边缘化的原因”一句中“工具化”是指过去曾把文学作品当作政治宣传的工具。
“无论转换‘写什么’,还是琢磨创作方法上的‘怎么写’”一句中的“写什么”指的是选择写作的题材,“怎么写”指的是作品的结构安排。
“所谓‘原创性立意’”中的“原创性立意”指的是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时,在汲取别国民族文化精华时有独立的理解,注重体现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内涵。
“这才是《大长今》写得‘怎么样’的最重要的审美之源”一句中的“怎么样”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是否吸引人,感动人,能否给人启迪。
小题2:.本文对《大长今》的完整美进行了鉴赏,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作品的魅力在于同时具备了好看?感动人?启迪人的特点。
作品在好看和打动人后面,一定有启迪人的东西,因而就具有了审美的张力与深度。
作品的完整美来源于创作者的“原创性努力”,即选材的新颖与构思上的巧妙。
作品的“文学性”与“艺术性”高,与作品体现和宣扬了一种含蓄?温爱?坚执的韩国文化精神及其在今天世界格局中的自我定位是分不开的。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优秀文学创作只要考虑“写得怎么样”,而无须考虑“写什么”或者“怎么写”。
信念与心灵是艺术形象的灵魂,是艺术形象美丽的源泉,例如流放的疲惫的大长今?丑陋的撞钟人都因美好的心灵而让读者深爱。
韩国文化是对其他诸如中国?日本东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在很多方面有令人感动的创造性诠释。
中华民族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也曾是大韩民族的老师,如今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发扬光大民族文化,更需要再树民族精神。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C
小题:.A


本题解析:
小题:. B项“怎么写”指的不仅仅是结构安排,而应是更为广泛的创作方法,故B项说法错误;从文章第一段“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文艺理论围绕‘重大题材’来讨论文学艺术问题”,可以判断A是正确的; C项“原创性立意”的含义在最后一段的开头有比较具体的解说,“材料可以来自其他国家,但结构和性质却是独有的”,然后举例如“温良”等,故C说法是正确的;D项的解释可以在第二段第一句找到依据。)
小题:. C项的理解是错误的,从文章最后一段能看出,“原创性努力”即“原创性立意”,它不仅仅是选材和构思,更重要的是指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选做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此生惟愿长报国——缅怀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记者:顾瑞珍?吴晶晶?胡浩   经历了入秋以来最强寒流的北京,空气清冷,落叶遍地。
  31日清晨,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科学泰斗钱学森,静静地走了,悄然离开了他牵挂一生的祖国和人民。
  巨星陨落,划过天际留下的是璀璨的光芒。钱老的离去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哀思,而他的科学成就和爱国情怀却生生不息。  ?????????????????? “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   听到钱老逝世的消息,84岁高龄的我国著名空气动力学专家庄逢甘院士十分悲痛。“我到现在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1947年,庄逢甘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他和同事一道为美国设计、研制出可以用于作战的第一代导弹,为世界航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祖国的召唤让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切优越的条件。
  1955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到祖国。他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随后,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
  “他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庄逢甘说,“他经常鼓励我们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1958年,钱学森所著《工程控制论》一书被译成中文出版,并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稿酬加上奖金,共计1.15万元。在一次亲自到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授课时,钱学森发现,许多听课学生家庭贫困,连必备的学习用具都买不起。于是,这1.15万元被钱老悉数捐出,用于给力学系的学生买学习用具。
  在“万元户”还是绝大多数人遥不可及的梦想年代,钱老已捐款上百万元。1994年,他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奖金100万港元;2001年,他又获得霍英东“科学成就终生奖”,奖金也是100万港元。这两笔奖金的支票还没拿到手,钱老就让他的秘书代他将钱捐给祖国西部的沙漠治理事业。
  在将奖金捐出时,钱老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钱老“不爱钱”,也不爱所谓的“名誉”“地位”和“待遇”——当年他毅然决然挥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喷气推进中心主任、美国海军炮火研究所顾问等职,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名扬四海后,他坚持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参加鉴定会、不兼任任何顾问或名誉顾问、不到外地开会、不出国;单位要为他建房他坚决不同意,报刊上颂扬他的文章被打招呼“到此为止”…… “我没有功夫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   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钱学森在多个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1991年,他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又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然而他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作风。
  在涂元季记忆中,钱老一生就激动过三次。“第一次是在1955年,钱老把自己刚出版的《工程控制论》交到老师冯?卡门手里。老师对他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了我。钱老看到自己为中国人争了气,非常激动。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时,钱老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激动得睡不好觉。第三次是钱老得知中央组织部决定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五位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他的心情也十分激动。”
  也许,这三次激动时刻正是一位科学泰斗对祖国、对人民热爱之情的独特表达。
  “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钱老这么说着,也这么做着。
  涂元季说,钱老晚年不提过去的事情,不写回忆录,“他常说我没有功夫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节选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9年11月)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二段中“科学泰斗”与“静静”、“悄然”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人们对钱老崇敬以及对他去世的深切哀痛与惋惜之情。?
B.文章第三段起到了总括全文的作用,其中以“科学成就和爱国情怀”几个字概括了钱老的一生。?
C.“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一节内容既不属于钱老的科学成就,也与他的爱国情怀无关,因此脱离了文章的中心。?
D.这篇人物访谈通过庄逢甘院士和涂元季的回忆从侧面介绍了钱老,以小见大、真实可感,让我们对钱老有了更感性的认识。?
E.钱老一生中的三次激动,表明了一位科学泰斗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切热爱。而这也是他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思想基础。
(2)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生惟愿长报国”是对钱老一生的高度概括,文章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的?请分条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钱老去世后,网络上有人将他和在科学史上同样作出过巨大贡献却加入美国国籍的科学家杨振宁作对比,认为钱老更高尚,你是否赞同,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D
(2)①交代了钱老去世的时间、地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