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语言文字运用》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十)
2017-02-07 18:09:3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
A.张口“人权”闭口“人权”的那些议员老爷们,请问美国的白人警察对黑人实施的“人权”究竟是什么货色?
B.奥地利的登山俱乐部遍及全国。拥有25万会员,根据会员每年的经济收入况,缴纳一定的会费。
C.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最根本的仍是需求不足。从这样的宏观经济现状出发,仍需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推动西部开发。
D.十年间,图书年出版品种增加了一倍多,而总印数基本持平,说明图书的平均数下降了一倍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那些”放到句首。 B“缴纳”改为“收缴”。D “一倍”改为“一半”。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3分)
A.遨翔沉缅蛰居一愁莫展
B.震憾元宵安祥勾心斗角
C.苍桑斑斓缔造良晨美景
D.急躁焕散陷阱至高无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震撼?安详?翱翔?沉湎?一筹莫展?沧桑?良辰美景?涣散?至高无上)


本题难度:一般



3、语言运用题  依据下列的示例仿写,要求句式、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月”“湖”“鱼”作为描述对象。(4分)
【示例】
弯月落在湖水中;
鱼儿游去了,
碎得月影半池——
听见了嫦娥幽怨的歌声么?


参考答案:
残花缀在繁枝上;
鸟儿飞去了,
撒得落红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语文考试中常考的常规题,这类题通常考句式、含义,这是这类题的普遍规律。所以解答本题,首先要句式结构一致;其次语段中出现的意象要前后关联。如“月”“湖”“鱼”“嫦娥”是前后相关的。先从内容上看,要分析示例中的事物,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月”与“鱼”同在“湖”中,有动有静,第三句紧承前两句造成的一个意境,第四句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意趣。再从结构、手法上看,第四句是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同时还是一个问句的形式。除了答案中的“花”“鸟儿”,还比如“风”“蝉”等。想用很优美的语言来解答本题,平时要多观察,多感悟。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关于有关文学作品的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
A.《红楼梦》中,薛宝钗曾经帮助贾宝玉代题一首诗《杏帘在望》。诗中“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勾勒出一派闲适的田园风光。
B.《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他杀吕伯奢,杀杨修,杀华佗,杀粮官,为人虚伪,奸诈多疑。
C.《高老头》中的伏脱冷外号“冷面佛”,阴沉冷静,狡猾世故,他是潜逃的苦役犯,是个尚未得势的凶狠的掠夺者。
D.《巴黎圣母院》是德国著名小说家雨果的代表作品。它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体现了美丑对照的原则。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此类题目,要结合着选项所在的名著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主题、文学常识等来辨识,注意细微的差别之处。A人物弄错,这首诗是林黛玉帮助宝玉代题。C伏脱冷的外号“鬼上当”。D国籍弄错,雨果是法国作家。所以正确选项是B。


本题难度:简单



5、语言运用题  大明嘉靖“错”字大铁钟,悬挂在安徽省绩溪县龙川村的胡氏宗祠里,堪称绩溪县的一大奇观。
大铁钟高85厘米,直径为75厘米。钟身上共铸有铭文108字,其中最为显眼也最耐人寻味的,是“国泰民安”四个大字,“国”字中没有那一点,而“民”字却多了一点,似乎成了两个大错字。据说,这是有意之错。
你认为这样“错”写是为了表达什么意愿?(不超过40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示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泰民安”,(1分)国家就要少收一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兼及材料内涵的理解。可结合文段中句子加以思考。关键是对“‘国’字中没有那一点,而‘民’字却多了一点”的理解。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语文 语言文字运用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