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书香,是生命永恒的香味。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书在左右,或信手闲翻,或倾心细读,或一笑看过,或反复品赏,芬芳盈口,满心余香。所得的,都是生命的真意趣,大滋味。总之,读书令人愉悦,读书促人睿智。
请以“书香”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读书的经历,也可以写读书之后的真切感受。要求:①选择角度,明确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书香”是该题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概念,考场作文时,须明确其“语境意义”据此立意。材料中“书香,是生命永恒的香味”“是生命的真意趣,大滋味”“读书令人愉悦,读书促人睿智”等内容看,“书香”应指“书中蕴含的意趣和道理”,指“读书对人的作用”,这是“书香”的语境意义,也是写作时的立意点。
再看题中的“提示语”,明确应该“写什么”。据提示语可知写作的文体及要求:既可写叙述自己读书经历的记叙文,也可写先“叙”读了什么书,所读之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后“议”读书后的启发或感受的读后感等。
最后
本题难度:一般
2、写作题 请以“听从心灵的召唤”为题,写一篇文章。(60分)
要求:①书写认真工整。②观点或主题鲜明。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但文体特征要鲜明。
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听从心灵的召唤
随心所欲,率性而为,是古往今来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听从心灵的召唤”这个题目,考生可以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听从”如何理解?听从的是什么样的“心灵”?如何理解“召唤”?思考时,可以把“听从”理解为敢于坚持,勇于坚持的一种执着精神;“召唤”可以理解为追求向往、信仰、理想等;“心灵”应是一种高尚的,淡泊的,真善美的心灵。所以可参考以下立意:
1.要坚持自我,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人生
2.要有执着的信念,属于自己的人生信仰。
3.要活出自我,追求属于自己人生向往的美丽。
本题难度:一般
3、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天,颜回上街看见一个买布的人和一个卖布的人在吵架。买布的说:“明明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收我二十四个钱?”卖布的说:“三八本来就是二十四,我收你二十四个钱没错。”颜回忍不住上前劝架,他对买布人说:“先生,三八是二十四,你算错了。”没想到那人指着颜回的鼻子说:“你是什么人?敢说我算错了?我就听孔夫子的,咱们找孔夫子评理去。”
颜回带着买布人来见孔子。在路上,买布人问:“如果是你错了怎么办?”“是我错了,我就把我头上这顶新帽子送给你。”颜回反问,“如果是你错了你怎么办?”买布人回答:“如果是我错了,我把脑袋割下来给你。”
听明情况,孔子对颜回严肃地说:“三八本来就是二十三嘛,颜回你输了,快把帽子给人家吧!”
颜回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视若神明的老师居然也糊涂到如此地步,但为了尊重老师,他还是把帽子摘下来,递给了买布人。
等买布人拿着颜回的帽子高高兴兴地走了以后,孔子笑着对一脸乌云的颜回说:“我说你输了,你只是输了一顶帽子;如果我说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没看到那买布人的认真样子吗?你以为是帽子重要还是人命重要?”
颜回恍然大悟,跪到了老师面前说:“老师这是重大道义而不计小是非,学生惭愧万分!”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聪明人自有聪明之见,非常人自有非常之举。圣人孔子在这个是非之争中装作糊涂,而正是他这种“糊涂”显示了圣人的明智。想想看,孔子在人们心中有这么高的威望,他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别人发生影响,如果此时他一定要坚持“真理”,实话实说,那个只记住“三八”是“二十三”的没有文化但又很认真的买布人就要履行诺言丢了性命。孔子在告诉颜回,做人应当重大义讲大节,不应当在芝麻小事上与人较真。在这一点上,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可谓悟得透彻,他竟以“难得糊涂”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命是一场历练。面对矗立在眼前的铜墙铁壁般的艰难世事,孔子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自是一番悲壮慷慨;而庄子在《庄子?人间世》中提出的观点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也有一种逍遥淡然。除此而外,又有人在四处碰壁后终至偃旗息鼓,还有人在随波逐流中逐渐迷失本心。在不一样的人生思想的指导下,每个人生活的姿态都不尽相同,最终演变出的生命轨迹也就千姿百态了。
请以“生活的姿态”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央视《东方之子》栏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进行了一次专访,丁教授面对记者的问题,连续几个“不知道”,令人感慨。
记者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感觉您对自己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很明确的选择,比方说小的时候对科学、对科学家感兴趣;大学的时候,就锁定了要研究物理;然后每做一个实验也是力排众议,自己坚持下来,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这位记者想要获得的答案谁心里都明白,因为在太多的名人访谈中,这样的问题显然都是为对方作秀进行的铺垫,然而,丁肇中的回答却是:“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
记者不死心,又追问道:“在这里没有必然么?丁肇中依然回答:“那我就不知道了。”记者还是不死心:“怎么才能让自己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会后悔?”丁肇中依然回答:“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不知道’。”丁肇中这次作了正面回答:“是不知道的,你不能说知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请根据阅读材料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用规范汉字书写;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试题分析:
这是以一次访谈中的对话片段为材料的,主要人物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材料中的重点是第三段的最后一句。一个大物理学家,面对提问居然连续回答三个“不知道”,这既让我们震惊,也让我们深思。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成就突出的丁教授尚且如此虚怀若谷,敢于当众说出“不知道”。我们这些平凡人是否也应该老老实实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
审题立意:知之为知之、诚信、专注精神、成功的背后…
适合文体:议论文?记叙文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