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七)
2017-02-07 18:25:0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冬月,山之叟担一牡丹,高可隐人,枝柯鄂榉[注],蕊丛丛以百数。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立枯死。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客过而尤之曰:“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迁而移之,在冬非春。故人与花常两全也。子既貌取以为良,一不当,暴摧折之,移其非时,花之怨以死也诚宜。夫天下之荆棘藜刺,下牡丹百倍者,子不能尽怒而迁之也。牡丹之来也,未尝自言曰:"宜重吾价,宜置吾庭,宜黜汝旧,以让吾新。"一月之间,忽予忽夺,皆子一人之为。不自怒而怒花,过矣!庭之故花未必果奇,子之仍复其处,以其犹奇于新也。当其时,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就移焉,而不急复故花之位,则其一死,其一不死。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喜而左之,怒而右之,主人之喜怒无常,花之性命尽矣!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
  主人不能答,请具砚削牍,记之以自警焉。
  [注]韡:繁盛,读wěi。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重赀  损:花费
B.锦张烛  幂:遮盖
C.客过而之  尤:认为……奇怪
D.病乎其己尊而物也  贱:以……为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怒而移山    秦以十五城请易寡人
B.则子之病    吴广以为
C.不自怒怒花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D.以犹奇于新也  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客人批评主人做法的一项是(  )
①迁而移之,在冬非春
②主人异目视之,为损重赀
③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
④不自怒而怒花,过矣
⑤子亟亟焉,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
⑥病乎其己尊而物贱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买了牡丹种在庭院里,导致其花期紊乱,不足一个月就死去了。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就移走了原来的牡丹,把新牡丹栽在庭园正中;新牡丹死了,又认为还是原有的牡丹好,所以又把它移回了原处。
C.客人认为主人一会儿厌恶旧牡丹,一会儿又喜欢旧牡丹,喜怒无常,最终导致旧牡丹死去。
D.作者借客人之口,指出了人们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的毛病,说明事物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人们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虑他处无足当是花者,庭之正中,旧有数本,移其位让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惭其故花,且嫌庭之空也,归其原,数日亦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不见夫善相花者乎?宜山者山,宜庭者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
《苏轼集卷九十二刚说》节选
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所恶夫佞也,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俭者,皆异时可喜人也。吾是以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
建中靖国之初,吾归自海南,见故人,问存没,追论平生所见刚者,或不幸死矣。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真可谓刚者也。
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王荆公谓君曰:“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君笑曰:“公言过矣,当求胜我者。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君为镇江军书记,吾时通守钱塘,往来常、润间,见君京口。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湿,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曰:“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
谢麟经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与蛮战死,君为桂州节度判官,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一并查处),且尽斩之。君持不可。麟以语侵君。君日:“狱当论情,吏当守法。逗挠不进,诸将罪也。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狱事。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迁官。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
方孔子时,可谓多君子,而曰“未见刚者”,以明其难得如此。而世乃曰“太刚则折”!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 (选自《苏轼集卷九十二刚说》)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巧言令色,鲜矣仁???????????鲜:很少
B.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敏:聪明
C.既伏其辜矣?????????????????辜:古代的一种酷刑
D.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与:参与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组是
A 、而世乃曰“太刚则折”????????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何以伐为
C、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
D、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退而论书策
7.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体现孙介夫‘‘刚毅”的一组是
①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②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
③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④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⑤君亦奏麟侵狱事???⑥吾队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
A、②④⑥???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倡导的并不是人必须拥有刚毅木讷的外表,而是在这外表之下的一颗仁爱之心。这才是孔子青睐刚毅木讷的人的真正原因。
B、王安石看中了孙介夫的才能,刻意排挤苏辙,使他被迫辞官。但孙介夫碍于与苏轼的交情,也没有出任条例司的相关职务。
C、孙介夫担任桂州节度判官的时候,为有罪的将士与上司谢麟据理力争,终于使刑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免除了十二名官兵的死罪。
D、苏轼认为士人不应当担心过于刚正而被折损,反而应该担心自己无法修养品行成为利国利民的刚毅之士。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4分)
译文:????????????????????????????????????????????????????????????????????
(2) 既伏其辜矣,余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译文:????????????????????????????????????????????????????????????????????????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然后卑事夫差
B.支子死,三月释其政
C.敖而无足数者
D.列第不出三已下



4、单选题  对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表现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是奥地利的卡夫卡,西方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是被誉为美国当代戏剧奠基人的尤金?奥尼尔。
B.独幕剧《玩偶之家》是擅长写“社会问题”剧的挪威作家易卜生写的。
C.“新月社”取名于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提出“三美”理论的闻一多就是“新月社”的成员之一。
D.文艺复兴是在欧洲兴起的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反封建反神权的思想解放运动。最早兴于意大利,代表人物有但丁、莎士比亚等。《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五幕悲剧。



5、阅读题  翻译下列句子(12分)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4分)
(2)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4分)
(3)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4分)



Tags:高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